读书笔记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时间:2023-05-06 11:23: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篇一:大众文化研究_读书笔记

  内容提要:本书最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系统讲解了大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做用,阐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和规律,并这种介绍了电影、电视、畅销书、流行音乐、互联网、广告、青春亚文化等大众文化形态,目的是引导学生追求先进的、健康的大众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大众文化。

读书笔记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第二章,电影;第三章,电视;第四章,网络文化;第五章,流行音乐;第六章,通俗文学;;第七章,广告文化;第八章,时尚文化;第九章,青春亚文化。下面我将就读本书的感受对各章的笔记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

  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二、从电影语言看电影的发展

  1、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术”

  2、梅里爱的“戏剧化”电影

  3、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4、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对蒙太奇进行补充

  三、如何理解电影

  根据理论家对电影的内容、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理解或主张,可以见出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作者论三种电影观念形态。

  1、形式主义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电影根本就不是日常现实,而完全是一种艺术家发明出来的影像幻觉,一种有组织、有意义和形式或结构,因而完全是一门创造的艺术。

  2、现实主义的电影观念。以法国的安德烈·巴赞、德国的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为代表.这种观念把电影理解成反映现实和生活的机器,强调电影艺术的纪实品性。

  3、作者论。以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一种电影理论。他们反对传统电影观念,特别反对那种以票房和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他们认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像机去写作”。

  四、电影艺术的外部特征

  总结而言,影像及其运动是电影最主要的特征。电影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主要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形成以视听为中心的逼真幻觉,这正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和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一个主要审美标准。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只有,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电影是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一种.这里把电影视为大众文化,强调的是电影的大众媒介形态及其与现代民众间之的`紧密联系。在西方,电影主要指娱乐性电影或商业片,他体现了大众观念和艺术趣味的选择,也常常是大众欲念的表现和心理压力的释放。

  电影确实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文化产品化。电影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经济利益,这正是电影制作的一个主要目的。第二,产品娱乐化。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制作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大众趣味的培养和满足为基本导向。第三,故事类型化。电影讲究故事性、情节化,以易于大众接受。

  从总体上看,电影自诞生百年以来,既是具有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艺术,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产品。关于电影的功能,许多学者往往从观众的角度来把握住它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的认识、教育和娱乐功能。许多学者又常常用“窗户”、“画框”、“梦境”、和“镜子”这几个有意思的隐喻来概括电影的功能,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1、窗户

  本世纪初电影诞生不久,便有人发现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讲述的“洞穴”寓言与电影影院空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镜头呈现的可能是表象和幻象,也可能是真实或真理,但也正是电影使人们可以从这扇窗户中看到这个纷繁变化中的世界,从这个通俗易懂的艺术中得到消遣、娱乐和游戏,从而逃离机器,消除疲劳,得到精神的滋补。也就是说,虽然影像并并不意味着真理和现实,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认知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2、画框

  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把银幕比喻成画框,因为影像是纵深的,它的透视效果总是确定在某一点上,因而更像绘图。虽然电影可以成为对人类行为真实客观的目击者,但电影影像向我们展现的始终是一个画框里的世界,画框使电影隐藏起叙述人(即摄像机)的存在,似乎是故事本身在讲述自己、表现自己。 3、梦境

  著名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认为:“电影与梦境有某种关系,实际上就是说,电影与梦境具有相同的方式”,“就其与形象、动作、事件以及清洁等因素的关系而言,可以说,摄像机所处的位置与做梦者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

  4、镜子

  按照法国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往往通过镜中自我来确认自己。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观众的观影活动与此类似,因为镜子的外形与银幕相似,都是有框架的二维画面。银幕使电影影响与现实世界分离,构成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观影者凝视银幕的情景,与婴儿在镜中寻找自我确认时的情景是十分相似的,都处于不动和被动的状态。

  五、类型片简介

  所谓类型片,主要是指在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上按照某种相对固定套路(比如有关情节角色、布景、主题、技巧以及明星等元素的处理)进行摄制和观赏的故事影片。

  1、爱情片。该类型影片往往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着重铺陈爱情,从萌发、发展,到波折、磨难,直到恋人的大团结或离散悲剧的情节过程。

  2、西部片。该类型片产生于美国,是最经典的类型片品种之一。西部片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整的模式,常常以美国西部拓荒时代为背景,反应文明与荒蛮、个人与社会、本族文化与异域文明之间的基本矛盾。 3、惊险片。又名悬念片、惊悚片。该类型电影善于让观众体验悬疑和惊悚的情感。

  4、动作片。主要指以人或机械的快节奏动作为主要形式来制造趣味的电影。

  篇二:大众文化概论 论文

  《大众文化概论》论文

  网络小说——大众文化的奇葩

  网络小说——大众文化的奇葩

  目录:(一)大众文化 网络小说

  1. 大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网络小说的定义和分类 优秀网络小说举例

  (二)网络小说兴起和发展的“物质基因”

  1. 网络媒体是网络小说兴起的重要物质基础

  2. 网络阅读优势推动了网络小说的繁荣发展

  (三)网络小说的文学特性分析

  1.网络小说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新体系

  2.网络小说的创作体现着真正的“创作自由”

  3.网络小说是年轻新一代人的流行文学

  (四) 网络小说发展的局限之处

  1.思想

  2.内容

  3.创新

  (五)网络小说的兴起发展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六)结语

  摘要:世纪之交,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时尚的传播和流行,网络媒介被广泛使用,促使网络小说应运而生。它是新颖、独特而时尚的文学样式,多由年轻业余的网络写手创作,赢得众多年轻网迷和读者的青睐。它是大众文化的“奇葩”,虽不成熟但显出勃勃生机。

  (一) 大众文化网络小说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①

  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去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干性文化形态②。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反战面貌。

  而网络小说的出现是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前提的,网络小说,顾名思义,以网络为基础平台,网络作者发表作品供他人阅读。谈论网络小说,总离不开网络为之创造的媒体环境。网络媒体是网络小说的重要物质载体,网络阅读优势推动了网络小说的繁荣发展,从这一点来说,网络媒体是网络小说发展的“物质基因”。

  这是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其特点为风格自由,文体不限,发表阅读方式比较简单。

  正如一切新生的事物一样,网络小说的稚嫩粗俗和不成熟,使它的价值和历史合理性都处于悬置状态,同时又由于其作品数量和读者群的迅速膨胀,以及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日渐扩大,使我们无法轻视网络小说的存在。无论人们对于“网络小说”还会产生多少争议, “网络小说”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

  网络小说之所以为越来越多国人所了解、关注,当归功于1999年仲夏,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原名蔡智恒)读博士时在BBS上发表的连载小说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它从“网上”走到“网下”,成为中国第一部由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网络小说代表作品。那些先知先觉并已在网上蛰伏了三年五载的网络写手们终于引起世人的注目,有的写于还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一时内地网络小说作品浩如烟海,网络作家更是星光灿烂,网络文学活动轰轰烈烈.“网坛”上涌现出了如萧鼎、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下霸唱、六道、说不得大师等著名的网络作家,创作出了《诛仙》、《斗罗大陆》、《星辰变》、《鬼吹灯》、《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等网络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以萧鼎的《诛仙》在2005年创造了点击神话,分别描写盗墓经历和黑道背景的《鬼吹灯》上下两部、《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也拿下了上千万的点击记录。知名的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网站每天都会有一部长篇推出,众多网站也纷纷开通了网络原创专区,大量写手、读者涌入推动着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

  如今网络小说的疆界早已远远超越了痞子蔡时期的“个人情感”,题材已经无限丰富,如奇幻玄想、体育竞技、都市警、都市生活、

  网络游戏、科幻未来、悬疑恐怖、历史军事等等。网络小说能上天能入地,几乎无所不包,这人大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样式和叙事视野,且各自的领域内都拥有顶尖写手和忠实“粉丝”。

  有网站粗略统计过,目前网络长篇小说多达5万余部,文字超过30亿,如果再算上断章(即传说中的“太监文”)短篇,网络文学的世界简直无法计数。这种蔚为大观只能让传统纸质媒体“望网兴叹”——如今,无论你熟悉不熟悉,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无论你承认与否,1999年以来,网络小说已经衍生为特殊的文学现象,成为大众文化中新颖别致的奇葩。

  (二)网络小说兴起和发展的“物质基因”

  1.网络媒体是网络小说兴起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迈向互联网世界大门始于1994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WW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开始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进行调查统计,到2009年7月,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已经超过了美国总人口数,居世界首位。③

  网络小说的发展和流行始终离不开网络的使用和普及。网络媒体为网络小说热潮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研究大众文化的知名专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名言“媒介即信息”,突显了媒介的普遍影响力。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是广大使用者早已感觉到的、享受到的。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

  篇三:《理解大众文化》课程参考阅读书目

  《理解大众文化》参考阅读书目

  一、大众文化的理论探讨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 技术垄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阿多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费瑟斯通)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默克罗比)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约翰·斯道雷)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理解大众文化(菲斯克)

  大众文化的.神话(斯威伍德)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大众文化理论(陆扬)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黛安娜·克兰) 认识媒介文化(史蒂文森)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伯格)

  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

  二、大众文化的个案研究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

  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孟繁华) 梦入江湖——大众文化中的叙事(高小康)

  世纪晚钟——当代文化与艺术趣味评述(高小康) 1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凯尔纳)

  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帆)

  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包亚明)

  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王晓明) 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陈昕)

  虚伪者的狂欢节(杜鲁瓦·有关狗仔队的研究)

  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罗杰克)

  电视的真相(古德温、惠内尔)

  时装的面貌(克雷克)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蒙福德)解读大众文化(菲斯克)

【读书笔记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相关文章: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08-08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09-30

化工导论心得体会优质07-03

专业导论课心得体会03-20

计算机导论学习心得03-28

专业导论课的心得体会05-16

动画导论心得体会及收获优秀04-18

把握学生心理进行作文指导论文10-25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