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原典读书笔记

时间:2018-06-17 16:05:0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大学生原典读书笔记范文

  篇一:原典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生原典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原典读书笔记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读书笔记

  作 者: 林琪竣

  院 系: 统计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日 期: 年 月

  书目简介 《货币与金融手册》(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以下简称《手册》)于2000年出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参照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简称SNA)的核算准则出版的。该《手册》是全世界范围内在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的第一本手册,它为各国表述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的提供了准则,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著者简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一、统计整体框架

  货币与金融统计主要分为两部分——货币统计和金融统计。

  (1) 货币统计 它包括一整套关于经济体中金融性公司部门的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和负

  债的存量和流量数据。《手册》建议货币统计的组织和表述采用以两个基本的数据框架——部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为基础的分级方法。单个机构单位报送的存量和流量数据被汇总纳入部门资产负债表,部门资产负债表是最基本的框架,它包括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中一个次部门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分裂存量和流量数据。部门资产负债表又被汇总成概览,即把一个或者多个金融性公司次部门的部门资产负债表数据合并成加总的资产和负债类别,其中包括三种覆盖单个金融性公司次部门的概览(中央银行概览、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存款性公司概览(中央银行概览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的合并)和金融性公司概览(存款性公司概览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的合并)。中央银行概览包括基础货币所有组成部分(作为经济中货币总量基础的中央银行负债)的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包括各国广义货币定义范围内所包含的所有存款性公司的负债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中的资产负债表恒等式直接将广义货币供应与存款性公司对经济中非居民和居民部门的债权联系起来。

  (2) 金融统计 其所设计的部门范围比货币统计更广,它包括一整套关于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和流量数据。金融统计的组织和表述形式旨在显示经济中各部门间的金融流量及相应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头寸。

  二、统计数据的核计准则

  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的统一和连贯,《手册》提出存量和流量概念以及会计规则遵循的是SNA所采用的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原则上采用单一的会计规则来计算各方的金融流量或存量。同时它也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其中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变化全部反映了不同期间登记的所有流量。框架将登记的流量分成“交易”、“重新定值”和“资产数量的其他变化”三个单独组成部分。基本原则就是视情况采用市场价格或公平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定值。应当采用市场汇率将外币资产和负债转换为本币资产与负债。登记交易的时间采用权责发生制。最后再对数据汇总、合并和轧差,以便于分析。

  《手册》还讨论了国家在编制货币、信贷和债务总量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货币总量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1)属于货币总量的金融资产,(2)货币持有部门,(3)货币发行部门。同样,信贷和债务总量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属于信贷总量的金融资产,(2)信贷持有部门,(3)债务人部门。《手册》没有对货币、信贷和债务的国家定义进行规定,这些应当由各国当局来决定。然而,无论国家如何定义,这都将决定金融性公司部门中那些单位可被划分为存款性公司,这对实施手册中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弄清编制货币、信贷和债务总量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会对分析流动性和可持续性起到至关作用。

  三、机构与金融资产分类

  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描述是所有宏观统计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货币与金融统计中部门划分的基础,因此区分居民和非居民非常重要。《手册》中给出了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概念来定义住所。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由政府管理的地理领土组成;在这个地理领土内,人员、商品和资本自由流通。一个国家的经济边界也不总是严格依据有形边界或政治边界。当一个机构单位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某个地方从事并打算继续从事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它就在该国拥有经济利益中心。所以当一个机构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那么它就是该国的居民单位。

  部门划分对于建立金融统计和资金流量表也是至关重要的。《手册》中将居民单位归纳成五大互不相容的机构部门:金融性公司、广义政府、非金融性公司、住户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在划分非金融性公司部门时,手册中只把其分为公共非金融部门和其他非金融部门,而没有根据拥有和控制公司的单位的住所将非金分为单独的次部门。除此之外,还有各大部门也有其次部门划分,这里不再分列。

  《手册》还描述了金融资产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内的分类,所建议的分类遵照SNA。这一分类主要依据两个标准:(1)资产的流动性(2)描述债权人/债务人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流动性概念又细分为其他更具体的特征,例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这些特征在确定种类时发挥这重要作用,尽管并不单独识别这些特征。这一分类旨在为分析机构单位的交易提供方便,并是评估这些单位融资来源和使用以及流动性程度的框架。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统计中主要涉及的

  金融资产分类:

  (1)货币黄金 只包括中央银行或政府作为官方储备而持有的黄金,不是作为官方储备而持有的黄金不具备货币化特征,被归类为非金融资产,它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组成部分。

  (2)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创造的分配给成员国用来补充现有官方储备的国际储备资产。

  (3)通货和存款 通货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或政府发行的具有固定名义价值的票据和铸币。存款指所有对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政府单位和其他机构单位的有存款凭证的债权。

  (4)非股票证券 非股票证券是可流通的工具,用来证明有关单位有义务通过提供现金、金融工具或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项目进行结算。常见的非股票证券有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存款性公司发行的大额存单等。

  (5)贷款 贷款是债权人将资产直接贷给债务人并以不流通的文件作为凭证的金融资产。

  (6)股票和其他股权 股票和其他股权指确认对公司残值要求权的所有工具和记录,通常是以股份、股票、参与证书或类似的文件为凭证,不包括优先股和不参与残值分配的证券。

  (7)保险技术准备金 指中央银行作为投保人支付给保险企业的保险费预付款,以及保险企业为了给中央银行支付尚未清算的索赔或有争议的索赔而持有的未结索赔准备金。

  (8)金融衍生产品 指的是与另外一种特定金融工具、指标或商品相联系的金融工具,通过这种金融工具可以独立地在金融市场上针对特定的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交易。

  四、思考与体会

  金融部门的活动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结 构与行为的持续变化对统计资料编制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市场的创新、新的规章制度的出现、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结构改变以及债务危机,已经改变了许多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并拓宽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范围。这些金融市场的变化,使得各国传统的货币金融统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在实施金融监管和金融部门自我管理的需要,必须

  篇二:原典读书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原典读书笔记

  《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第一章)

  读书笔记

  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业:档案学

  年级: 20xx级

  学号: 20xx202587 书目名称: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

  成绩:

  日期:

  书目简介《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于1993年一月出版,由刘家真等人历经多年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编写而成。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共三十一节,并有相关法规文件等十一个附录,全书合计357页。本书是当时国内首先系统地论述了声像档案管理与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对以后的声像档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步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递与聚集,促使社会发展与变迁,而记录技术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时间与空间。一系列新的信息记录技术与信息载体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继发明。数据处理和声像材料的出现,使得记忆体延伸、情报体系扩展和改变、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文化模式出现。由此,人们交换信息的方式骤增,这使得档案馆和图书馆在馆藏的数量与性质上发生了极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新记录技术的出现和新载体的应用,使得图书馆和档案馆由传统手工管理转向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

  一、 相关文献述评

  《声像档案的管理与保护》第一章为“声像档案概述”,从整体上阐述了声像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以重要时期年表的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示了新记录方式与新载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进程。通过与传统记录方式的对比和自身特性的分析,论述了声像档案的九个重要特点。结合档案文件的基本特点与作用,对声像档案进行科学的定义,并在与文字档案的共性之外,深度挖掘声像档案的五个主要作用。同时,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进行深刻地探讨,从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方面论述其在管理方面的'特点与方法。

  (一) 声像档案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探索与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最近几个世纪得到了本质上的跨越。新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延伸着人类感知物质世界的形式和范围,改造和发展着人类联系、交流的性质、形式及效率、范围等。自从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记录信息的符号和语言以来,信息这种反应事物之间构成、差异和关系的东西便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地普及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新知识的不断汲取中,关于信息的记录方式,人类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文字和语言,而是需要一种广泛而强大的信息交换系统,因此,声像档案随着信息发展的浪潮应运而生。

  声像技术主要出现在十八世纪之后,对推动着信息记录技术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记录方式、记录手段、记录方法和记录载体上。在声像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年表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静物摄影、动态摄影、录音技术、激光技术都经历了一段飞速发展更新的时期。声像记录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模拟记录发展到针对不同材料选择模拟记录或数字记录方式。记录手段也从简单的纸和墨向着材料多样化及系统自动化的方向前进。记录方法上可以看到一种机械方式向感光记录、磁记录、激光记录等方面发展的趋势。记录载体上也在信息高度化与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情形下进行着更为明显的变革,并在新载体的不断涌现、国际规范化、数字化等方面逐步完善与发展。

  (二) 声像记录的特点

  在新兴的信息记录出现之前,人类对信息的记录方式主要是用软硬质书写工具蘸着各种字迹材料直接在纸张上记录信息。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选择的字迹材料较为丰富,可以是颜料也可以是染料。在纸张等载体材料上直接书写文字信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记录的高密度性。(黄建军,20xx)但是,人们逐渐意识到,声像信息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方式和载体进行记录,而且需要对海量化的信息进行更高密度的存储。因此,声像记录在文字记录的基础上,也有着适应着发展趋势的新特点。

  声像档案记录的载体已经不再是纸张,因此由成分复杂的化学材料与质地脆弱的金属片或塑料片结合而成。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很容易对载体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影响到所记录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相对于传统记录方式,声像记录会产生更多的费用,因此使用者需要考虑到信息记录的使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对声像档案进行磁记录技术、激光记录技术等方法进行存储,会使得信息的密度得到了质的提升,并且这些技术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之中,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依靠于科技的发展,声像记录信息的传播已经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但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与保密性也对信息记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纸质文字信息的可直接感官性,声像档案需要对存储的符号进行转化,成为能被人感官所接受的文字、图像、声音;通过简单的方法很难分辨出声像信息的原始记录与复制品,因此需要在归档制度中进行严格的规定,保证声像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记录在磁带、光盘等载体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转移和复制,使得信息与载体分离并进行多次记录。但为了防止声像档案在转录的过程中信息内容和信息量丢失或失真,需在声像材料的载体上加以特别关注;声像档案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数字记录的方式相对于模拟记录来说,虽然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但在可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大部分载体上的信息也存在着被补写与改写的可能。因此需要对声像档案附加于一些条件,才能使得其即有法律效应;除此之外,声像档案的保存还需要对外在环境、载体的理化性能加以关注。

  (三) 声像档案的作用

  远在五千多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就出现了。档案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老的石刻、泥板、纸草、甲骨等档案,到纸质档案的产生,再到近现代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机读等档案形式的出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记录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步足迹。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归纳出档案的两个基本作用: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具体来说,档案是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是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是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可靠材料,是宣传教育的生动材料。

  对于声像档案来说,不仅充分体现了档案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也体现出了不同于文字档案等其他类型档案的特殊性。原著中指出“声像档案(audio-visual archives)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包括底片、反转片)、影片(正负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出,声像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记录的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载体形式,反映悠久的历史、重大的变革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面貌,弥补纸质档案的不足,多方面灵活展现历史重要时刻和精彩瞬间。(单红梅,20xx)总体上来看,声像档案主要有五个主要作用:历史凭证作用、科学参考作用、广泛交流作用、宣传教育作用、艺术欣赏作用。前两种作用着重体现了档案材料的本质特点,即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声像档案是对历史活动的一种真实反映,展现出人类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历史上不同阶段所拥有的不同的特点。较之于文字档案,声像档案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图像与声音将信息生动地传达给档案的利用者,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跨过文字语言的障碍,获得头脑中对于信息的直接感受,打破了思想交流的局限。这也引出了声像档案较为独特的交流作用、教育作用和欣赏作用。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声像档案的载体往往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并且具有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因此在人们思想的交流当中,声像档案满足了多方面的需要。鉴于声像档案内容的多样性和传播上的便捷性,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较为清晰地获取到其中的信息,这种更加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传播交流方式可以让人们得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同时,声音和图像是较为抽象的,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公式和严密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因此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其进行品味和赏析,使得档案与艺术之间架起来一座桥梁。

  声像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得到了我国政府部门与档案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声像档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并成为档案工作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四) 声像档案的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相、录音、录像已成为人民记录社会活动的一种普遍手段,随之而产生的一种以感光、磁性材料为载体的声像档案大量增加。对这种新型档案,大部分单位都比较重视,做到了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切实加强了保护措施。保护声像档案的完整,有效地开发利用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的一项紧迫而重要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规定与要求和大多数档案馆的工作章程,声像档案的管理需要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国内的档案工作中,往往认为声像档案是立档单位全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到声像档案本身的特殊性与保管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与文字档案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在对声像档案进行全面统一的保护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出其对社会的重要价值。

  声像档案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因此在管理中也要注重现代化与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利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不断挖掘和利用声像档案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要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不断了解与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要充分利用档案复制品的经济价值,推动声像档案的自身发展,也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添砖加瓦。

  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也是档案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方法,把分散在各机关、部门、个人手中和散失在社会上的档案,集中到机关档案室和国家档案馆进行科学管理。不同于文字档案,声像档案的产生和来源更加复杂,除少部分由档案工作人员专门进行制而成,大部分都是分散在各个社会工作部门和个人手中。因此,要结合声像档案收集工作中的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到各种类型的各种声像档案。制定声像管理制度与归档范围,强化常规收集;应由滞后被动收集向密切配合业务部门主动、超前地抓收集;扩大收集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收集途径;档案工作人

  篇三:关于本科生“元典读书笔记”课程的说明

  一.元典读书笔记课程是我校针对大学三年级开设的科学研究课,旨在通过研读本专业经典著作,拓展专业思维与视野,对其他专业课学习与研究产生启发与指导作用。学分为2学分。

  二.元典读书笔记是在阅读专业经典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心得,选读范围原则上以附件所列书目为准,要求通读一本书,对该书结构体系、主要观点、写作方法等内容形成整体性认识。

  三.元典读书笔记采用学术论文形式,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得当,行文规范,篇幅以5000字为宜。

  四.原典读书笔记交给学年论文指导老师,并请老师签字打分。读书笔记及学年论文均采取等级制,请主动与老师说明。教师意见及成绩栏如有改动,须请教师本人在改动处签字确认,否则成绩不予认可。指导老师评分后,原典读书笔记与学年论文统一于第六学期6月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交到学院教务科。

  五.写作元典读书笔记须尊重学术道德。

  附:本科生元典选读参考书目(20xx)

  (一)法学理论

  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版。

  3.[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4.【美】昂格尔著, 吴玉章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 孙国华著:《孙国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法制史

  1.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日】滋贺秀三著:《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俞荣根著:《道统与法统》,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周枬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罗马】盖尤斯著,黄风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苏联】费多罗夫著, 叶长良、曾宪义译:《外国国家和法律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三)宪法与行政法

  1.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日]盐野宏著,杨建顺译:《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高家伟译:《行政法学总论》,法律出版社出版2002版。

  (四)刑法

  1.[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日]西原春夫著,顾肖荣等译:《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五)民商法

  1.[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美]斯蒂芬·加奇著,屈广清、陈小云译:《商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六)知识产权法

  1.William Landes and Richard Posne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Intellectual 4.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Property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Merges, Menell and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Aspen Law & Business

  3.[日]中山信弘著,张玉瑞译:《多媒体与著作权》,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著,周林、孙建红、张灏译:《知识产权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七)经济法

  1.[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经济法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英]亚格纽:《竞争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基础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八)环境资源法

  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编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公司1993年版。.

  3.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九)诉讼法

  1.【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陈卫东、徐美君译:《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日]谷口安平,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何家弘著:《外国证据法选译》(上、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5.米尔顿?德?格林著,江伟译:《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十)国际法

  1.周鲠生著:《国际法》(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L.Henkin:International Law: Politics and Values(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John H.Jackson,etc.: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4th edition), West Group 2002。

  5.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四:原典读书笔记之《培根随笔·第五篇·论厄运》

  原典读书笔记:

  原典选摘:【幸运的好处固然该令人向往,但厄运的好处则会令人惊叹,这是塞内加仿斯多葛派风格发表的一则高论。毋庸置疑,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他们多半都是在厄运中产生。】【同时具有人之脆弱和神之超凡,那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来说,出自幸运之德行乃节制,出自厄运之德行乃坚韧,以道德标准而论,后者是更为高尚的美德。幸运乃《旧约》所言之神恩,厄运则是《新约》所言之福分,后者带来上帝更浩荡的恩泽并传递上帝更昭然的启示。】【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德行无疑就像名贵香料,经燔焚或辗磨其香愈浓;盖幸运使恶愈昭,而厄运使善愈著。】

  逆境与顺境的争论从来都是一个不休的辩题。我们可以理解,顺境便是幸运,而逆境就是厄运。中国有句励志名言叫做: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可见,逆境是英雄的故乡,厄运是伟人的宝藏。

  曾经有人感叹过,从来有所成着,那个不是从磨难中走来?坎坷生智慧,磨难生坚强。贝多芬够倒霉,林肯也够倒霉,连我们尊敬的朱镕基总理的一生也充满着磨难和坎坷,等等,但是有谁能够否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连历史也不能!

  当一个人处在磨难坎坷之中,遭受着厄运,面临着痛苦的时候,也许他们更明白脚下的路该怎样走。不知有哪位哲人曾说:“我不敢说我喜欢逆境和苦痛,但我要说我感激它。因为在逆境和痛苦里,我觉得我每时每刻都在取得很大的进步。”不错,正是在布满荆棘和危险的路上,我们才真正学会了怎样去走路。充满磨难和厄运的生活教给我们的,是不懈,是坚忍,是明晰的眼睛,是锐利的智慧。没有苦和恼的生活,时刻都在消磨着一的人的意志力,知道他一无所能。

  实在巧,不久前,俞敏洪也曾说,只有被自己感动的生命才会精彩。那么,一个人用什么来感动自己呢?无非是战胜困难罢了。战胜这些困难当中就包括,要把厄运踩在脚下,狠狠地,迎来朝霞。不敢想象一个没有厄运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不知但什么叫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战胜,也不明白怎么去感动,生命怎么去精彩?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那么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可以告诉你,这不可能,世间没有这样的生活。你不去找厄运,厄运也会来找你;你不战胜它,就要被它战胜。而且毫无商量的余地。

  探讨厄运真的是一个有用又有趣的话题。每一次探讨,我们都对眼前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路,看得更清晰;每一次探讨,我们都对眼前的可以战胜的与“不可战胜”的困难感到颇为轻松了许多。它理智(可以理解为整理凌乱的头脑的过程),它励志;讨之常新,讨之长幸!

  篇五:读《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感-原典读书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原典读书笔记

  Charity in Heart, Business in Mind ——读德鲁克经典《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有感

  作 者:__________ _王海洋_______

  学 院:__________劳动人事学院__ _

  专 业:__________人力资源管理_ __ _

  年 级:____________2007级_ _

  学 号:__________200720xx04_ 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日 期:_________20xx-6-10_____________

  目录

  Why do I choose this book? .............................................................................................................. 2

  What’s the book about? .................................................................................................................... 3

  What I have learned .......................................................................................................................... 3

  使命 Vision .............................................................................................................................. 3

  战略 Strategy ........................................................................................................................... 4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 4

  What I am thinking ............................................................................................................................ 5

  经典语句........................................................................................................................................... 5

  结语 .................................................................................................................................................. 6

  Why do I choose this book?

  德鲁克大师撰写了很多经典管理类书籍,我最终选择了《非盈利组织管理》这本书。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的兴趣和热爱使然。源自对非盈利组织的浓厚兴趣,自己在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志愿服务工作,甚至有幸在国际化的团队中担任international volunteer,在和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以及非盈利机构或者学校或者企业的CSR部门负责人沟通交流过后,我愈发发现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社会价值的议题。通过对《非盈利组织管理》这本书的仔细研读,我学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知识,也修正了自己的一些误区,更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德鲁克从确立使命、从使命到成果、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和自我发展5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问题。

  德鲁克大师的管理精髓都体现在其系列书籍当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实践》是学术界甚至是商界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但是为何德鲁克放着好好的企业不继续研究,却深入了这样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的和核心的领域呢?通过了解德鲁克的成长背景。我发现了原因。同时,这样的选择和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分不开的。德鲁克先生自小生活在一个信奉上帝的家庭,从小就参与教会的生活。在他40岁左右,就开始关注日益兴盛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教会、童子军等组织,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在他人生的最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是全身心关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并倾情支持一些机构,深入调研及探讨,整理成《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同时,在过去40年间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许多方面来看,非营利性部门已成为美国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无论是卫生保健机构,或公益性服务社团,又或是在迅速变化、浮躁不安的美国已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其他成效斐然的非营利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非营利性部门已然成为美国的“公民社会”。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事实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正以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第三部门的姿态正在迅速崛起。正如莱斯特?萨拉蒙所说,“我们正处于一种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之中。”而美国前总统布什也曾说“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宛如“点亮了千盏灯光”。

  What’s the book about?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使命的重大区别 究竟什么是“非营利性工作”的成果 非盈利组织提供服务及获得运营资金的策略 因大量依赖志愿者,导致无法推行强制性命令,由此而引起的进行机构改革和调整的种种挑战

  由于资源的限制,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有计划地放弃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工作重点应该是思考组织使命,实现组织目标,展现组织的社会价值总结来说,从使命到绩效,再到策略,德鲁克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具体的操作方法。

  使命首先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德鲁克谈到,非营利组织总觉得几乎不可能放弃任何事情,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上帝的使命’或‘美好的理念’。但非营利组织必需区别道德理念和经济现实。他提了一个案例:布道者已经与私通之类的不道德行为斗争了5000年,可依旧一无所获。所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应该是能够产生成效的,而不是仅仅是一个美好的道德理念,但不能产生结果。使命也应该得到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否则也无法顺利推进。

  成功使命的三要素

  德鲁克在书中提到成功使命的三要素“机会,竞争力和奉献精神”,这三点看似比较空泛,并且毫无联系,我认为其实不然。对于这三点,我有自己的理解,第一,关于“机会”,我认为他更想传达的是“使命需要符合需求,这样组织才有机会,才能获得外部资源”。需求是使命的上游,如果不符合需求的使命可以说是错误的,它无法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第二,关于“竞争力”,我想这一点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相类似,那就是每一个组织都应有自己独特之处,正是这种独特与不可替代确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命须将这种存在的意义传达出来,继而引导企业不断为之奋斗。第三,关于“奉献精神”,我想这是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要求。奉献精神,就像信仰一样,可以为人注入希望和力量。德鲁克曾提到比喻“从某种意义上讲,使命是有感情色彩的,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组织的成员缺乏奉献精神还能做好事情”。使命若能将这种意思清晰地传达,并将是力量无穷的!

  使命与领导

  使命是长远的。但凡成功的企业都既有长期的使命目标,也有短期的行动计划。纵观这些让人尊敬的组织,都有其深刻而长远的使命指导其前行。领导者在非营利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使命和领导的作用,德鲁克在书中第一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使命和领导才能并非只是在空泛地纸上谈兵,而是实际行动的指导原则和切实保障,使你愿意并能够把美好的愿望和广博的知识付诸卓有成效的行动,使你不需要等到明年,而是从明天早上就能够开始行动。

  战略 Strategy

  战略一词在企业已经非常风靡,队却,战略可以将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化为实际的成果,但是非营利组织往往不太重视。他们过多扮演了施舍者或者慈善家的角色。德鲁克的建议是“战略的实质是不要把受惠者看着是接受施舍的人,不要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在向他们行善,而应该把他们看做必须被满足的客户。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战略来把客户和使命整合起来。

  企业会经常问自己:谁是我的客户,什么是对客户有价值的,客户是如何进行购买的?越聪明的企业越知道“marketing”的重要性,不是从现有的产品出发,而是从终端客户开始研究。非营利组织同样需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并研究潜在客户。潜在客户是那些确实需要某种服务,并渴望得到这种服务,但目前还没有成为被服务对象的客户。的确,只有非营利组织的产品能够真正满足需求,满足顾客,组织才有持续经营的可能。

  非营利组织在同捐赠者打交道时,更需要利用战略。一般的非营利组织仅仅告诉捐赠者,我们需要您的帮助,但另一些组织却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更易让捐赠者接受和满足,并有可能提供更多捐赠的角度——“这是您需要的;这些是通过您的帮助取得的成果;这是我们为您所作的事情;这是您的花费所能产生的影响力”。

  战略能够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定位,也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德鲁克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心脏协会不应该把垂暮老人当做潜在的捐赠者,因为在75岁至80岁左右的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心脏病并不是最主要的。这些都是需要舍弃的。如果不能及时放弃,组织的负担就好过重,把宝贵的资源浪费在没有效果的业务上。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问题上,非营利组织同企业一样。人力资源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因为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在本书中德鲁克花了很大篇幅讲对于NGO的人力资源改如何管理。的确,企业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来决定员工的去留,也可以通过高额的薪酬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但是这些手段非营利组织都无法采用或者无法实现,那么非营利组织该如何激励它重要的人力资源呢?更广泛地讲,如何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如何提供给他们有效的培训,如何激励他们长久地服务都是非营利组织 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部分。德鲁克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应该关注组织成员的优势,再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然后花时间和精力去评价组织成员的绩效。和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这是你和我一年前所承诺的事情,你做的怎么样了,你做的好的有哪些?

  根据我自己在一些非营利组织担任志愿者的经验和思考,我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他们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另一个就是“做这件事情我能学到东西,我能获得成长”。我想第一点就是德鲁克强调的使命,而第二点也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组织必须发展人力资源。一个组织如果不是在帮助成员成长,那就是在阻碍他们;不是在培育成员,就是在毁掉他们。对于发展人力资源,德鲁克指出:如果你想让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卓越,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优点,而非强调他们的弱点。在人们参加工作时,他们的个性特征已经成型了。你可以期望成年人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或行为方式,并学习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但是你必须根据组织成员已经成型的个性特征,而非以我们所期望的个性特征来工作。德鲁克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教堂缘何能够培养众多优秀的志愿者人才,这个教堂牧师的答案是他们持续为学生提供一下的服务

  可以说,在这四项服务的共同作用下,是可以达到帮助志愿者成长,并帮助他们发觉自身改变的目的。对于志愿者来说,这是继组织使命后另一项巨大的激励因素。

  What I am thinking

  通过对本书的通篇研读,我渐渐归纳出这样一点,即即使是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也要利用商业化的专业的思维,这样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效用的扩大以及组织的持续经营。可以说是“Charity in Heart, Business in Mind”。

  另外一点思考就是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有一些东西是企业可以借鉴的。现在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流行,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并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以自己的方式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正如IBM前CEO 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之中指出,一个公司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为国家、社会或者学校创造了什么,也不在于它的那些发明创造甚至是它那些意义重大的成就,而在于它所激发的公司行为方式。的确,有的企业就是可以作为典范,就是可以作为标杆,就是可以成为引领潮流的风向标。而这种新的趋势必定是积极的,合理的,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其资源,或者技术,或者资本,甚至是其员工,加之其影响力,旨在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我们定能看到更美好的地球图景!

  经典语句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任务是将组织的使命陈述转化为明确具体的行动目标。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是预见危机。不是被动地回避危机,而是主动积极地预见危机。

  一个人只能发挥专长——以及用其专长所做过的事情。

  是否具有所谓的品质或正直诚实的素质。领导者,特别是强有力的领导者,是要给大家树立榜样的。领导者是组织成员,特别是年轻人模仿的对象。

  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以及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我认为领导者第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是倾听的意愿、能力和自律。

  第二种必要的能力是交流沟通的意愿,让其他人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这需要极强的耐心。 最后一种基本能力是个人服从工作需要的意愿,要认识到与工作相比,个人的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

【大学生原典读书笔记范文】相关文章:

1.《白鹿原》读书笔记范文

2.我喜欢的“典典” 作文

3.典典,生日快乐作文

4.有关写白鹿原读书笔记

5.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6.小学开学典标语

7.金典中国谚语

8.大学生读书笔记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