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各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篇一:尼各马可 读书笔记
一、文献信息
1. 《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2. 亚里士多德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有三部:《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谟伦理学》,《大伦理学》。
3. 《大》是《尼》、《欧》两部的提要。《尼各马可伦理学》基本上是依照《欧台谟伦理学》原顺序的改写和扩写,唯一例外的是第八卷1—3章。二者相比,前者更为系统,思想更为成熟。
4. 《尼各马可伦理学》书名由来可能是由于纪念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可,或者是因为此书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小尼各马可编辑而成的。
二、《尼各马可伦理学》概观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总体上是基于对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的说明和目的论伦理学。有幸福论和德性论两种诠释。
【活动与实现活动】
1. 何谓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的最宽泛的意义上是属于每种存在物的。每种存在物的活动属于他自身。无生命物也有活动,主要是它们对于人(或生命物)的合目的而言的。
2. 每种生物都有它的活动。植物共同的活动是营养和发育。动物的活动是以它们各自种属的属性来感觉和运动。
3. 一种存在物的活动也就是它的种属的功能,并且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目的,即最终完善状态,蕴含于活动之中。一种属的完善的活动与其一般的活动是同种属的,并表现为种属活动的目的。
4. 人的活动既非植物性的营养生长,亦非动物性的活动感觉,乃在于他的灵魂合乎逻各斯的活动与实践。
5. 人的灵魂合乎逻各斯的活动,称之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
6. 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在本质上有别于动植物的功能性活动,因而与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分开来。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也有别于职业的活动。
7. 实践的生命的活动确定着人的种属的可能性的范围。人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实现活动,即他在其实践的生命的活动中所实现的东西。即实现种的动能。
8. 何谓实现活动?人的实现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的实践生命的目的的活动。
9. 在其自身,即本质意义上讲,实现活动自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自身蕴含着最终完善状态。
10. 实践生命的活动包括:理论的、制作的、实践的活动。三者之中,理论的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
11. 实践生命的活动根本在于实践理性的活动。实践的生命在人之一生中有特定的发展周期:一个人应当在青年时期学习好的品质,在壮年时期治理,在老年时期传授智慧。
12. 人之一生,其意义就在于积极地从事这些属于人的实践的生命的活动,生命之德因而生生不息。此所谓亚氏所云之“隐德来希”也。
13. 这种实现活动概念包含着两个核心的判别。首先,人的目的的实现不同于其他生命物的目的的实现。人的目的是幸福,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需要借助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而生命物的活动的目的是自然地实现的。一个人可以只过动物式的生活,但这只是腐败的生命。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必定包含灵魂的“隐德来希”。其次,实现活动不同于功能或目的。实现活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潜在的质,而是人获得其本质力量的方式。
【作为目的的善】
1. 人的存在方式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2. 其含义即在于: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实现活动中才能展
现其存在。
3. 何谓善?善即某种善的事物。它或者是已在的,或者是我们希望它成为在的:它具有或是我们希望它将具有某种我们认为可归属于那类事物的性质,因而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出于对应的关系之中。
4. 一种善事物或者是已经作为类而存在但处于我们的能力之外,因而我们正在通过发展自身的能力的活动获得;或者是被期求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比已经存在的事物更善的,因而尚未存在并且通过我们的活动而成为存在的。我们对一事物“是”或“显得”如何如何的判别都服从于某种改善的期求及其活动。
5.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善美不可分离,而美的同时又意味着真。
6. 善的事物不是连续的事物,它们彼此分离,并不互相依赖,单独地作为我们的目的。因而善可分为不同种类。
7. 在对善进行分类之前,我们先对我们所追求的事物进行分类:在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中,有些事物是因其自身之故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是因为另一些事物之故而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被我们追求是同时因为这两者原因。
8. 在被我们追求的这些事物当中,有些事物通常被作为手段而很少作为目的;而有些事物通常被作为目的而极少作为手段;另一些事物则有时作为手段有时作为目的。
9. 作为手段的善的事物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而成为善,当需要满足后它就不再是善。
10. 因其自身之故,和既因其自身故而又因他物故而为我们追求的目的善则通常都对我们显得是善。
11. 因而,不同的善事物在善的终极上是不同的。我们存在着在我们需要时和不存在需要时以不同的事物为善。
12. 在存在着需要时我们只以满足我们当下需要的事物为善,而不存在紧迫需要时,我们以那些自身便值得追求的事物为善。后一种善是具有更为终极性的善。
13. 一个事物自身即是善就是说它在总体上对我们是善或具有更为终极的善。这类善是在需要满足之后对我们而言是善的事物。善的自身的、根本性的性质又这种目的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善规定。
14. 这种终极性的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15. 如果终极的目的意味着我们一生而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中的目的,那么
它就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实践与实践的研究】
1. 实践、制作与理论沉思是人的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2. 理论沉思是对不变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本性的思考的活动。它是不行动的活动。
3. 实践和制作则是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行动的活动。
4. 制作是使某事物生存的活动。即创造事物。其目的在于活动之外的产品。
5. 实践是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实践本身。实践表达着逻各斯,表达着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
6. 实践的研究和制作的研究不同于理论的研究,其把握真是为了善,是推理的,实践与制作的只以那些可实践、可制作的事物,即可以通过人的实践与制作活动而改变其状态的事物为题材。
7. 理论的研究是知识的,包括形而上学、神学、数学和各自然科学。
8. 制作的研究包括技艺与修辞学,以某种外在善为目的,制作活动本身只作为手段才是善。
9. 实践虽然也常常以外在善为目的,但实践活动本身也是目的。这点兼有理论研究活动的特点,即目的即在活动之外又在于活动自身。这种属于活动自身的善就是德性。通过做合德性的事我们可以成为有德性的人。
10.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论沉思居最高——与理论科学联系的理性活动就是灵魂的最高等东西——努斯的实现,实践的研究次之,以善为目的,最后是制作的研究。
【伦理学与政治学】
1. 实践的研究即关于人的可以实践的、可以获得善的研究,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科学。。
2. 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应当由政治学来把握。因为,对古希腊人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可能获得它的幸福或事业的繁荣。按照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的分类,人属于政治性的动物,注定要过社会的生活。
3. 而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来说,政治学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幸福,或者,人的幸福在于何种生活方式;其次要研究何种政体能最好地帮助人们维护这种生活方式。欲解答前者,就要研究人的道德或习惯,这就是本书要承担的任务;欲阐明后者,就要研究适合这些道德或习惯的好的、正确的政制,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要从事的工作。
4. 政治的研究,只能获得粗略的精确性。这是因为:(1)政治学所考察的题材——德性、高尚、公正等行为,都包含着很多差异和不确定性。(2)善的事物、德性对于人的影响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当我们从这些不确定的前提谈论它们时,只能大致地、粗略地说明真。
5. 而当题材与前提不十分确定时,我们就需要运用经验的材料。所以,政治学的研究既是一门需要经验的技艺,又是科学。研究政治学需要两个条件:实践的经验与实践理性的发展。
6. 没有生活的经验便无法研究政治学;而没有实践理性的发展,政治学将仅仅只是技艺而不能成为科学。
7. 所以,希望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预先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性:爱所当爱事物,恨所当恨事物。
8. 因而,伦理学成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又提供着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何谓德性?】
1. 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在表现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德性就是人们对于出色地实现活动的称赞。
2. 在古希腊语中,德性最初指武士的高贵行为如勇敢等,后来也被用来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的美德或品质,后逐步地用来指
篇二:读书笔记
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包疾患,可产生纤维蛋白性、浆液性、脓性或血性渗出液。根据渗出液的性质、数量及形成的速度,又可分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和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炎的病理变化与病因错综复杂,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时,应结合临床进一步寻找病因,以使患者及时得到病因诊断,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分析我院收治的心包积液患者29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在37~69岁。均为2007年7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患者,经B超检查确诊为心包积液。
1.2 血流动力学变化 心包积液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与心包腔内液体增长速度、液体量及心包顺应性有关。急性心包炎患者,心包腔因液体增长快而压力迅速升高,使右心回流受阻而体循环严重淤血,心室舒张充盈受限,心充盈量急剧下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甚至休克。由于心室舒张压增高,使体循环舒张压下降相对不明显,因此脉压差缩小。吸气时肺静脉回流量少,血压进一步明显下降,出现奇脉现象,吸气时胸内呈负压,周围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右心室腔有所扩大,但仍未能达到正常水平。呼气时周围静脉回流受阻,右心室几乎闭合。 2 声像图表现
超声显像根据心包腔积液出现的部位和厚度,可粗略地估计心包积液量。在胸骨左缘左室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上,可了解右室前壁和左室前壁的心包。在心尖和剑突下四腔切面上,可了解心脏外侧、下部与心尖的心包。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均可观察心脏和心包的结构形态和运动特征,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应仔细、全面地观察心包,临床上把心包积液分为微量、少量、中量和大量4个等级。
2.1 微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30~50ml。
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腔无回声区宽约0.2~0.3cm,局限在房室沟附近,也可延伸到左心室后下壁。
2.2 少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50~100ml。
2.2.1 M型超声心动图
Ⅱ、Ⅲ区探查,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出现0.5cm左右的液性暗区,而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无液性暗区。
2.2.2 二维超声心动图
在左心室长轴切面上,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整个心动图期出现局限性的液性暗区,而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不出现液性暗区。在胸骨旁二尖瓣短轴水平,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显示出小弧形或月牙形液性暗区。
2.3 中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约100~500m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1 M型超声心动图, 3月6日 星期五
(1)探查心尖波群及心室波群时,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出现0.5~1.0cm液性暗区,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液性暗区宽约1.0~2.0cm。
(2)主动脉根部运动幅度降低,偶尔可显示左心房后心包腔内有少量的液性暗区。
2.3.2 二维超声心动图
整个心包腔内可探及弥漫分布的液性暗区,并沿房室沟上方和前方扩展。在大动脉短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前方可出现液性暗区。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心尖部以及沿着两心室外侧心包腔内均可见液性暗区。剑突下四腔心切面可显示液体位于前部,心尖部及后部。
2.4 大量心包积液
心包腔内液体超过500ml。此时心脏游离在液体内摆动,即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摆动的幅度与液体的黏稠度有关。
2.4.1 M型超声心动图
(1)于心室波群探测,见右心室前壁心包腔内液性暗区宽径大于1.5cm,左心室后壁心包腔内的液性暗区宽度大于2.0cm。
(2)右心室前壁收缩期出现切凹征。
(3)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同向运动。
(4)收缩早期二尖瓣曲线CD段下移,类似二尖瓣脱垂改变。
2.4.2 二维超声心动图
(1)显示心包腔上下、内外均有较宽的液性暗区,大于2.0cm。
(2)心脏舒张受限,心腔内径缩小,心室收缩时,心尖抬举。由于心包腔内有大量液体,心脏游离在液体内,出现前后或左右摇摆,称心脏摆动征。
(3)右室前壁活动度增大及形态异常,呈波浪式运动或塌陷征。
(4)下腔静脉、肝静脉扩张。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并显示有红色逆流的血流信号。
目前心包积液量的估测有多种方法,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液性暗区宽度来估计积液量。一般认为,若液性暗区宽0.3~0.5cm,液体量约为50~100ml;液性暗区宽0.5~1.0cm,液体量约为100~300ml;液性暗区宽 1.0~2.0cm,液体量约为300~1000ml;液性暗区宽2.0cm以上时,液体量在1000ml以上。
3 临床意义
超声显像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操作简便,诊断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X线和心电图,并可动态观察心脏内部结构及心包积液量,即使是少量心包积液也能清楚显示,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另外可引导心包穿刺,准确定位、定深度、监测进针路径,避免损伤心脏,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现微量或少量心包积液时,不宜轻易诊断急性心包炎,
3月6日 星期五 不列为住院治疗对象。有时可发现正常人或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后壁心包腔内有微量或少量液体,但不需治疗即可消失,可随访观察,避免造成“超声病”。另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包腔内常有少量积液,多无重要病理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津生,张玲莉.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包穿刺导管留置及穿刺点选择.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
(4):182-183.
[2]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808-833.
[3]刘坤申,夏岳,叶蔚,等.心包穿刺硅胶管引流103例经验总结.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0):605606.
[4]王翔,冯国定,常西高,等.以深静脉留置导管行心包穿刺心包引流术.临床荟萃,2003,18(7):395.
篇三:读书笔记
第一章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外部空间的形成
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
究竟什么事建筑外部空间呢?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
建筑家把整个用地看做一栋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地面和墙壁就成为外部空间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因素。
2、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
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称B对A的积极空间。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的空间,B对A可认为是消极的,称B对A的消极空间。 芦原义信提出“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以及“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栋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其次,提出建筑的“渗透性”,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能力。砖石结构、钢骨玻璃建筑或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它们渗透性较强,易于与环境融合;而如宗教建筑,本身就作为仪式性、宗教性极强的个体存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成为次要矛盾,渗透性弱甚至没有。 与其相关的,是建筑的“领域性”,渗透性强的建筑领域性弱,反之同理。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例如每20~25米布置一个退后的小庭院,或是改变成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突出物,都可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2、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
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确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估计处理成不连续的。
第三章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1、外部空间的布局
外部空间将邻域大致分类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邻域和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邻域。 只限于人的邻域又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
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2、空间的封闭 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
3、外部空间的层次
“外部的——版外部的——内部的”这一空间层次以武藏野美术大学为例。
“公共的——半公共的——私用的”这一空间层次以富士山麓斜坡上规划的贸易研究中心校园为例。 “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随着空间缩小,由于或是增加墙壁高度,或是使用细致的材料,把照明灯具加以变化,就可以强调出空间的层次。
总而言之,是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
4、外部空间的序列
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低一点一点给人看到。
5、其他手法 利用地面的高差。 有效的利用地面的高差创造高平面、低平面以及中间平面。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
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况低一些较好,踏面则希望做得比室内宽些。另外提出广场台阶与休息平台与视线产生联系的两种方法,一是浅台阶,直接能看清全貌,一是高台阶,逐渐出现全貌。
水,在温暖地区的室外十分重要。水可以考虑为静的或是动的。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特别是夜间的照明,效果上使空间更加开阔。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1、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
建筑空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称作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建建筑上,称作减法空间。
加法创造的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
相比于加法空间,减法空间较易在视觉上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这取决于它有通常具备外部的整体性及良好的取景角度,如柯布,他的工作是从“地”中减去“图”,;然而加法空间却在内部秩序及功用方面更有优势,如阿尔托,他则是从“图”中加出“地”。设计顺序的微妙差异,会造成结果的大相径庭。
2、内部空间秩序与外部空间秩序
本来,可以说内部化是适应需要,自然增长式地被扩大的,如果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内部秩序,内部的脉络组织机会发生动脉硬化,当至某一点时,就会达到动作迟钝,效率迅速降低的限度。这时,如果内部化再继续进行,那么,或是这一秩序因内部化的压力而爆破,或是产生强烈阻止继续内部化的作用,要么就是内部秩序发生细胞分裂。由细胞分裂产生第二个内部秩序的观点。假如一个内部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出向心式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细胞分裂,期间则产
生PN空间,若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在现实城市中,也有阻止进行内部化的因素,其一是城市内被划细了的土地的理想状态;再一个是以土地利用规划、交通绘画等为依据的外部秩序方法,从外面组织内部化。
这里,如果与前面的说法结合,则可以说,一面把空间内部化,一面保持内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保持土地利用、交通规划那种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外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篇四:读书笔记
《政策悖论》是当代政策分析领域的一部享有盛名的经典之作,该书体现了作者锐利的理论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能力,展示了作者与一般实证分析不同的独到的政策分析维度,揭示了政策分析背后的价值倾向。《政策悖论》例举了诸如公平、效率、自由乃至测度这些主要的政策分析范畴,指出这些看来平常的范畴背后的价值倾向,它们所反映的不同利益内涵。这些价值的冲突(悖论)与调和体现在政策分析和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读者可以从《政策悖论》中获得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的独到之见。
作者提出了四个理由说明了为什么世界需要政策悖论:第一,作者认为理性是人类思考和感知的一个狭隘概念,人们不得不经常面对悖论,而且人民路是可以生活在歧义和悖论中的。原因在于,悖论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它从另外一种视野看待问题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可以跳出一种视野,我们也就可以很好的与他人相处,而不会有那么多的互相伤害。政治学就更应该成为从不同视野出发来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
第二,政策分析领域是一个以经济学及其将社会看作市场的模型为主导。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是由一些不具备社区生活内容的原子式的个体所组成的。这些个体具有各自独立的喜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相互交易的关系,为的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就像许多社会科学家一样,作者不觉得市场模型是一种关于作者所知世界的令人信服的描述,因为作者也不愿生活于其间。因此需要一种分析,这种分析应该是从社区模型出发,个体在这样的社区中生活于与其他人联系的网络中,人们互相依存和相互忠诚,在这里人们为公共利益同时也为个人利益奋斗。这种分析不会像大多数经济学家那样把个体爱好当作既定的,而是会考虑到人们从什么地方获得世界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欲望和观点。
第三,政治学还没有找到能够十分令人信服或满意的关于政策如何构成的解释。目前学界对于政策构成除了理性选择模型以外,政治学着们采纳一种非现实主义的生产模型。而在诸如社福利、国防等不同问题领域进行的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策制定是一种复杂而又具有很强随机性的过程。作者认为公共政策领域存在着跨越不同问题的领域,跨越不同决策阶段的一般论据,因此需要一种政策分析模型形成可重复的论据和反论据。
第四,目前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领域崇拜客观性和一些确定的规则。人们的目标是从政策行为中到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自动的导致客观意义上的最佳政策成果。作者不相信对于“善”可以有客观的检验,或者说于对人们的行为来说有什么可以自发产生最佳成果的规则。作者认为所需要政策分析应该是将政策分析概念、政策问题陈述以及政策工作看作政治主张本身,而不是赋予这些东西以某种作为普遍真理的特权。
本书共十五章,分为政治学、目标、问题和方案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章市场与城邦,作者提出了作为公理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分别是:共同体、共同利益、共同问题、保险、合作、忠诚、群体、信息、感情和权利,并将其与市场模型的公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作者认为目前学界的社会市场模型将社会福利看作个体境况的集合,所有的行为都被解释为人们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此,这样的市场模型没有为我们留下空间来讨论人们是如何为了公共利益而奋斗的。而作者认为这些却恰恰是作为政策选择的基础的真正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问题。
第二部分从第2道到第5章,作者讨论了政策目标——不仅仅是具体政策问题的特殊目标,诸如在健康保险上的开支,或者是降低医疗成本;还包括了社区生活中的那些持久价值,正是这些价值带来了对于一些具体政策的争议。这些价值中包括:平等、效率、安全和自由。在这个部分,作者旨在讨论:在每一项政策问题的背后都潜伏着对于同样抽象的目标或者价值在理解上相互冲突的竞争。这些抽象的价值是一个共同体所渴求的,可是人们却对它们做出相互矛盾的解释。也许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相同的解释,政治分析人士的首要任务则是解释和澄清潜藏在背后的价值争端,这样就可以让人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然后走向某种折中调和。
第三部分第6到第10章论述了政策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在社会目标和道歉情况之间存在着差距。在政策话语中存在着许多界定政策问题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像是一种语言,人们利用这样的语言来提出和捍卫相互的冲突。作者认为可以从如何造成问题的角度(原因)、从采取不同观点的人群的角度(利益)、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决策)来界定问题。
第四部分从第11章到第15章,是关于政策的解决方案,更准确的说是关于
冲突的当代解决方案。本部分从所有的政策都会有意识的去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一假设开始,每一个章节分别来讨论带来这样变化的机制,如:形成激励和处罚(引导),制定规则(规制),告知和探寻(事实),规定权利和义务(权利),以及重组权威(权力)。这一部分的共同主题是:政策并非仅仅是工具每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自身的功能,都有其自身的完成某项工作的适当性。作者指出,目前标准的政治学的制定过程的模型先是决定政策方案,然后予以实施。虽然在实施的阶段情况往往会出现偏离,但政策分析人士的任务就是指出什么是正确的或是最好的可以利用的政策工具,然后当情况出乎计划的时候指出问题所在。作者不同意这种模型,他在本部分提出:每一种政策工具都是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其各自的实施规则。对于每一种政策工具有都会出现不断的政治冲突。每一种社会管制模式都就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以及他们之间可以如何相待和不可以如何相待划定界限。但是,这些界限常常会受到挑战,或者是这些界限模糊不清而无法消除冲突。或者是因为这种划分将利益和负担分配给了某一方,或者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情况,界限会变得逐渐真实,并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了他们的意义。就以上内容看,政策分析人士的工作就是要很好的理解游戏规则,以便了解标准的动议和各种有效的反动议。
总体而言,全书目标是要构造并提出一种政治分析,这种分析珍视人头脑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种分析赋予政治和社区以更多的价值,这种分析使潜藏在所谓科学真理背后的政治主张变得更加明显。作者贯穿全书要论证的是:我们用来设定政策目标、界定政策问题和判定解决方案的每一个分析标准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构造。就平等、效率、社会尺度、因果关系、效能或者任何别的东西而言,都不在所谓的黄金标准。没有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上所有人都接受,并可以以同样方式影响每一个人的客观、平等的标准。价值不是无关紧要的,作者认为人们会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带到他们的决策分析和制定过程中。
读完此书,联系实际,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公共政策领域处处存在着矛盾和悖论,其中政策目标之间、政策手段之间、政策目标和手段之间、政策目标和结果之间、政策手段和结果之间等的悖论关系非常普遍。许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可在执行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与预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比如说欧洲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对本国居民提供从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疾病、失业等社会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却举步维艰,不但没有在这些福利政策下
利用优势条件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反而造成了养懒人的不期结果,政府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再如北京公交低价的政策。北京为了减缓交通拥堵的现象,政府在04年国务院“公交优先”政策号召下,大力投入财政资金,改进公交系统。增开公交线路,购置新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调高准点率等措施,但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其低价。北京公交改革后的票制票价,取消了传统的公交月票,普票就低统一,持卡乘车打折优惠,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为减少原月票卡持有者的支出,对原月票有效分段计价线路实行打折封顶,普通卡每乘次0.4元,学生卡每乘次0.2元。果是月票无效线,4折应为1.6元,2折应为0.8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月票有效线路和月票无效线路的票价仍有所差别。此外,为方便外埠乘客乘车,还发行了3种时间票: 3日票票价10元,限3日内使用8次; 7日票票价20元,限7日内使用42次;15日票票价40元,限15日内。如此的低价,确实能吸引一部分人为了节省燃油费和停车费而加入挤公交车的队伍。但是,在实际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本不打算买车的人在低价政策出台后却“被逼着”买车。因为在政策出台之前,不同的车实行不同的票价,一些空调车虽然票价稍高一些,但是不拥挤而舒适。票价改革之后,各路车的票价最多就差几毛钱,因此相比不是空调车,大家更愿意挤空调车。所以那些原本可以多花几块钱乘坐舒适公交车的人现在却不得不去挤空调车或者坐非空调车。这在冬天还好些而在大夏天实在是有点让人受不了,一部分人的舒适度大大降低。这样,原本想着宁愿多花几块钱舒舒服服坐公交的人现在都开始想着要自购私家车了,而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北京政府为此政策付出了每年不少于40个亿的投入,虽然给部分人带来了福利,但对于整体的社会效益却是有正有负,总体成效有限。
我们生活在充满悖论的世界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迷惘,当我们迷失方向时,我们要回到目标上去,一再的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自己认为这个目标是正确的。要从多个方面思索不同的潜在解决方案,是否能够更有利的达成目标,要从对立面来思考,看看反对者寻求的目标是否寻求一种让所有人都同意的那种与名义上目标完全不同的目标。如果大家都能这么做,都能以更宽容的态度、更广阔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进步。
【各种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各种应急预案07-31
瓢虫的各种画法11-26
硬盘各种分区的区别08-04
各种道歉信03-13
常见词汇各种词性变化10-05
与清明有关的各种谚语大全11-27
各种雪花的折剪方法11-24
各种职业的英语单词10-21
学习英语的各种方法08-24
写作指导:善用各种句式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