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国风博喻析
摘 要: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情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愉悦感油然而生。博喻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都显得卓然不凡。
关键词:《诗经》 博喻 邶风 卫风
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 不一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③“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⑤。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邶风和卫风运用了博喻,并且不止一处,它们分别是《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谷风》中:“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简兮》中:“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邶风?柏舟》用了两个连续的比喻句表达了那位深忧浓愁女子的心坚意固,其意已定,不会像石头一样可以任意搬转;其志已坚,不会像席子一样任意卷曲。这里选取石、席的某些特征参照女子坚定的心志,是立誓以表心迹。《简兮》以观舞女子的视角,通过一组比喻刻画出了宫廷舞师体魄的矫健和舞艺的娴熟。
在《诗经》塑造的众多美人中,被刻画得最为细致的莫过于庄姜。庄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美的典型,《硕人》是描写女性美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这两个典型的形成要归功于《硕人》在展示庄姜貌美时所用的一系列比喻。六个比喻的连续运用使庄姜的美具体、形象,最后再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收束,读者眼前的庄姜实在是形完神足。姚际恒认为千古塑造美人者无出《硕人》之右者,“是为绝唱”⑥。庄姜之美借用宋玉一语,即“详而视之,夺人目睛”⑦。清吴生言《硕人》:“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⑧诗人是会审美,也是会写美的。《硕人》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以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诗人喻意运用得情满意足,带给读者的是更充分的艺术享受。《硕人》用以比喻硕人的诸事物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规范,因诗人所选取的皆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顺手而用,很贴切,很客观,所以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即《文心雕龙?比兴》之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⑨
《硕人》对庄姜之美的描绘于后世有典范之功,其比喻开启了后世以系列比喻写美人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连续的比喻来形容美的方式就被宋玉借鉴了来,用以向楚王介绍那位天下至佳、至丽、至美的东家之子:“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⑩
周振甫先生就具体情况把博喻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彩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16}卫风中的几处博喻基本属于第一、第二种。从审美效应来看,它们又分别可划归张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中所阐述的三种效应中的两种:一种是聚焦性效应,即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质;一种是多棱形效应,是指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特质、不同侧面或部分,通过这种手法使欣赏者形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多侧面、多层次审美观照。{17}很多博喻是超过两个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气势,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于是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显得卓然不凡。 比本来就是形象化的语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博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形象化语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风《柏舟》《简兮》《淇奥》和《硕人》很好地运用博喻这一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对伤心女子之坚定、宫廷舞师之美姿、卫武公之美质和庄姜之美形的深入细致的体认,深化和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感受也得以丰富。
② (宋)陈:《文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③ 《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页。
④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⑥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3页。
⑦⑩ (南朝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第893页。
⑧ (清)吴生:《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12} (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13} (汉)韩婴撰,许维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17} 张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
{21}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页。
{22} 《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8页。
{23}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3页。
{24} 解玉峰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9页。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诗经》邶风、风、卫风地域文化生态考论”(项目编号:14WXJ13)
【诗经国风博喻析】相关文章:
借竹子喻人作文01-05
以动物喻人的作文11-11
【精】借物喻人作文12-30
优秀借物喻人作文04-16
写借物喻人作文01-26
借物喻人蜜蜂作文10-23
动物借物喻人的作文11-10
借植物喻人的初中作文10-21
借物喻人梅花的作文08-15
借物喻人的小学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