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时间:2023-04-11 09:34:27 梓欣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通用21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通用21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

  不愿举枪上阵杀敌,受到队友的嘲笑与排挤,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战场上,无惧枪林弹雨与凶残的敌人,赤手空拳地拯救了75个队友。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而他却真的创造了这个奇迹!

  戴斯蒙德·道斯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他的父亲是在法国服兵役时曾经受伤的一战退伍老兵,因为好友在战场的牺牲,走不出悲伤的阴影,长期酗酒并且实施家庭暴力。或许是戴斯蒙德·道斯在小时候打架时用砖块砸伤了自己的哥哥之后内心愧疚并看见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或许是长大后的他在制止他的醉酒父亲施暴时用枪指着父亲,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后来绝不碰枪,绝不杀人的坚定信仰!在他为了国家参军入伍之后,他的这个信仰,让他成为大家嘲笑与排挤的对象,大家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懦夫,是军中的一个异类。在军营中军令如山,而他宁愿背负着违抗军令的罪名,即使最后被送上了军事法庭,他依旧不改自己的信仰。而恰恰就是这个大家都耻笑和排挤的他,在钢锯岭的战场上拯救了75个生命,同时他还对残忍的日军伤者施救,他的身上有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战争是可怕的存在,多少人葬身在战场上。呼啸而过的子弹,炮火声震耳欲聋,看着队友一个个倒下,不愿持枪杀敌的道斯随时都会面临死亡,他难道不会恐惧吗?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十分的害怕,但是信仰的力量,让他战胜恐惧,让他不惧死亡,孤身一人返回战场,让他一直祈祷着,拯救更多的人。在战场上,他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救人;同样双手沾满了血,但他却拯救了75个生命!他的队友也绝对没想到,那个他们瞧不起的,视为懦夫的'道斯,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一些经历,就像道斯一样,小时候与长大后的一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不杀人”的信仰。就算在军营中这种绝对服从的地方,他也不愿改变自己的信仰。而在战场中,信仰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让他不会再战场的硝烟中迷失了自我,一心祈祷着拯救更多的人。其实,每一个信仰都应该被“温柔”以待,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信仰即使与众不同,但终究是他们在成长中积累的宝藏,正是因为有信仰支撑着,他们才能以饱满的精神走下去。战友的信仰是杀敌报国,而道斯的信仰是拯救生命,不杀人。队友都应该尊重他的信仰,同时也要感谢他的信仰,因为是他的信仰,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每个人的信仰也应该被“温柔”以待,我们不能因为他那奇怪,与他人不同的信仰而去嘲笑他人,就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那是他在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经历之后的选择与信仰,我们难道可以去嘲笑他,把他视为“异类”吗?你可知道,如今的他身价已经破亿,而且在全国开了700多家连锁店。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同时我们也要在成长中去思考与总结,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并坚定自己的信仰!

  其实,每一个信仰,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2

  经人推荐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的故事,也许因为真实,所以电影里残酷的战争场面以及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触发了我的思绪,从而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督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3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4

  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的,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斯离开。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的确,军队中有那么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必须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件事需要爱许多人。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5

  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雷的那一格画面。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虽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6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7

  看完《血战钢锯岭》,与我而言,除“震撼”二字,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形容词来形容了。

  电影一开始浪漫暧昧的情景,一度让我以为这是部言情剧。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进入部队,他一直拒绝拿枪,他这一点是让我非常反感的。部队里不是只有命令和服从吗?一个大男人瞎矫情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猎豹一样勇敢地去战斗!在我眼中,他无疑是个懦夫!直到那一刻,在冲绳钢锯岭血战中,美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撤退,而他,一个被众人所鄙视的医务兵,不仅留了下来,还独自救了75个人!我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

  “One more!”就是这句话,让他一次一次爬起来,忘记了自己鲜血淋淋的双手,忘记了被刺刀穿过疼痛的伤口,忘记了枪林弹雨的危险,只靠着“再救一个人”的信念,他无数次地重返战场!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连敌军他也会营救!从最初大家眼中的懦夫,到最后,上士宁肯晚10分钟开始行动,也要让他祈福完毕,一个虔诚的教徒形象、无畏的勇士形象已然在大家心中悄悄建立起来。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所承诺的抑或是自己所期盼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想与信念支撑!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年初的时候,我们立下的豪言壮志,在年末的时候,你还记得吗?你又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拼尽全力?是不是还可以更好?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是否始终满怀必胜的信念呢?

  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地设立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及过去成绩,作出一个合理目标。并把这个目标,数字化,逐步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天都朝着目标努力,每天都想着要完成今天的目标,我就可以离最终目标近一点再近一点。怀揣着“One more”的精神,一路前行,哪怕旁人不解,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价值!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8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在我现在的词典中,只能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一开始以为多斯会在战争中放弃信仰,拿起枪,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一直坚持了下来,而其中那个之前一直和他作对的战友却在战争过程中一直保护着他,让我为之感动;在战争中,所有人都自顾不暇的时候,有那么一个人愿意为你拼搏,帮你一把,难怪战友情那么深刻,经历过生死,其他的东西都不算事情了吧。

  而多斯的爸爸出现在庭审中时,更多的是心酸,就像他自己所说,为国家付出了一切,却连一个参加庭审的资格,虽然最后还是将信件上交了,但是那是参加了一场极其惨烈战役的'结果,那另外那些并没有那么多功勋,却也为国家战斗的人该是如何心寒。

  到结尾时,他们称多斯为战士,那是当之无愧的,但同时他的妻子也是让我敬佩的,因为战场无常,但她却始终支持他,支持他的信仰与坚持。

  其实没有想到过这部电影竟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震惊,没有想到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这般。

  多斯的爸爸说:我坚信国家的宪法,也正是因为坚信,才让我为之战斗;多斯亦是,坚持自己不拿枪的信仰。他们说,如果人在世上没有信仰的的东西,那么自己将不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现在很多人很多事,正是因为没有信仰吧,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无所顾忌;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坚守,这个应该是我们时代所缺失的一些东西吧。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9

  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还原战争现场氛围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不易的,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那份不易”,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是由多少战斗与牺牲换来的安逸,我简直无法想象,也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是非常渴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再去天安门门前再看一眼毛主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钢锯岭最后一战前,所有的士兵都坚决等着道斯做完祷告后再上战场一样,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动,被他在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还想着“我还可以再救一个人,再救一个”,然后冲到日军的扫荡圈里,不知不觉一个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动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经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脑海里,如今的拇指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浅层阅读,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渐渐地减少了社会行动力的积极性。小编从不否认科学的力量,但是它仅仅只是改善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有着独立思考的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奇葩说》中有一集,针对人工智能和VR技术,黄执中就这样说过“真正的末日,并不是核弹炸完的一片荒芜。真正的末日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都戴上机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来。”而《美丽新世界》中也告诉过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当然,历史是可以缅怀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和珍惜当下。科技,让这个时代不断地进步,而信仰,让这个时代发生奇迹。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要忘了信仰。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0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通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1

  演而优则导的梅尔·吉普森最新力作《血战钢锯岭》太好看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基本上还原了真实情况。

  故事讲的是在二战时期,拒绝带武器上战场的军医代表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在冲绳战役中,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的传奇经历。

  导演梅尔·吉普森曾经是美国超一线的知名演员,他的代表作有早期的电影《勇敢的心》和《爱国者》。在当演员时期,他的演技好得没话说,是人们公认的超一流的知名好演员,在后来他做制片人和导演后,他的作品《无脸的男人》、《哈姆雷特》和《天荒情未了》也是大获好评,大家都拍手称赞。

  他的这部电影作品《血战钢锯岭》真实的描写了当时二战中冲绳战役的惨烈,在枪林弹雨中,战友们纷纷倒下,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狼烟四起,一片惨不忍睹的场面。梅尔·吉普森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的'走心,也非常的下功夫,没有把敌人丑化,也没有过分渲染己方的战士是多么的坚不可摧。他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战争,在这种状况下,手无寸铁的道斯冒着牺牲的危险,拯救出了75名受伤战士,一次次的营救行动是那么的惊险,而他却没有退缩,而是总在说一句话:“再让我多救一个吧。”这是怎样的精神啊,太让我敬佩了,此时此刻,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一行热泪。

  从道斯自愿参军,再到他在军营里受到军官和战友的鄙视、不理解,他毫无怨言,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军官和战友。上了战场后,他第一个冲上钢锯岭,义无反顾的救治伤员,在战场上,他还抢救出了几个日本伤员,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太让人钦佩了。战争结束后,美国杜鲁门总统亲自给他颁发了奖章,他是第一个在战场上没有携带武器,没有在战场上杀死敌人,而得到这枚勋章的人,简直是太伟大了。

  梅尔·吉普森导演善于拍摄大场面,这对于他来说很拿手,在大场面的拍摄中,他还会抓住一些小细节,在把男主角弱化后,更好的表现出了战争残忍的一面和人性善良的一面,这样矛盾又对立的情节让他把握的很好,没有一点瑕疵。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了,没有之一。相信梅尔·吉普森导演今后还能拍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创造票房奇迹,好期待哦。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2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部火到爆的电影,那就是《血战钢锯岭》。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加冲绳岛战役的医疗兵的故事。多斯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的力量大增,在与罗西谈恋爱的时候响应号召参军,多斯坚持自己原本的信仰,拒绝拿枪的他缺坚持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才使他不用再军事法庭度过余生,再钢锯岭一战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救了七十五人。

  他懂得信仰,而基督教中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日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信仰这个东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才让多斯在这种孤生之力的情况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才使得多斯是一个懂得使用善良的人。

  信仰使人睿智,信仰使人谦虚,信仰使人善良,信仰高于多斯的性命!

  这部影片教会了我要坚持初心,坚定自己的信仰,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要气馁,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仰不只是一种信念,更是体现人的高尚的情操。看你是否坚持不懈地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奋勇向前,拼搏到底,就像老师常说的:真正的勇者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但是能依然快乐地面对生活。

  不管以后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也会在逆风中勇敢地挺过去,就像影片中主人公多斯一样,渴望知识,想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印在脑海里。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3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以二战时期的医疗兵德斯蒙德道斯(Desmond Dawes)为原型,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冲绳战役中救出75名伤员的英雄道斯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述了道斯的成长环境和她与多萝西舒特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是一部战争爱情片。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起枪。作为一名步兵,他在战争中没有用枪,也没有杀敌,听起来很可笑。格洛弗上尉和霍维尔中士对此感到惊讶。他们说宙斯是个懦夫,劝他回家。格洛弗上尉甚至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指望道斯在战场上救他们。这句话伤人,刺痛道斯的心。晚上,道斯被其他士兵打伤了。当葛问的情人队长时,他说他睡觉不老实。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极其懦弱。但是,谁能想到,懦弱的外表下,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一颗无畏的心。

  钢锯岭的第一天,美军成功打下一块。但第二天凌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军大面积进攻,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撤退。当每个人都选择离开时,道斯留下来了。在日军的炮火下,他一个个从悬崖上垂下,以他独特的绑绳手法和不可或缺的.大无畏精神,救下了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包括一直希望回家的霍维尔中士。

  作为一个军人,他从来没有拿过枪,也没有杀过人,但他抱着让每一个军人回家的愿望,坚持多救一个就是一个的信念,救了75个人。他从未毁灭,但他的拯救比毁灭更有意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4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5

  在我看来是奇迹,军人拒绝持枪,在血与火的战场拼杀中,只救人,没错,只救人!《血战钢锯岭》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影片主角是二战时期美军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一个淳朴而又性格内敛的大男孩,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在大部队已经撤离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独自一人,赤手空拳,舍身救下了75名伤员,创造了二战史上的奇迹。

  做出舍已救人壮举的英雄,是众人眼里的胆小鬼。在雄性荷尔蒙充斥着的.军队里,时刻充满着战斗精神,训练充满野性,讲话方式是吼,服从命令是天职,长官之命说一不二。道斯在众人眼里是个异类,他从军的目的简单明了,简单到因为周围的人都参军了,国家需要,如果不这样不好。没有私心,只愿用自己的一颗善良之心,用自己学医的决心和技术,救治伤员,救人,只救人。虔诚地信仰基督教的他,为信仰固执,为信仰坚守。但这一切并非被现实所接纳,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奔赴战场不开杀戒,那将意味着被敌方残杀,战场上没有仁慈,唯有杀戮。为此,道斯在军队里特别孤独,他的思想没有人理解,他的不持械行为为战友们所不齿,误解演变成恨意,他被舍友们揍得遍体鳞伤,但他依然虔诚地坚信上帝,坚守人性的善良,捍卫着信仰的基石,丝毫不动摇。望着他满脸的瘀青和枕头上的血迹,心疼的同时,更为他顽强的坚守心中涌起敬佩之情。

  战友不理解,军法不允许,要做到奔赴战场而不拿起枪有多难。站在军事法庭的被告席上,他不改初衷,没有屈服。有理解并那么爱他而支持着他的女朋友,有一直陷在战争阴云中不能自拔的父亲的挺身相助,终于在最后的审判关头,他得以重回军队,成为美国历史上一名不拿枪上战场,只救人,不参与杀戮的特殊军人。看着他参加冲绳岛战役,看着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弯腰低跑,安慰并迅速救治伤员,怎么不为他的行动始终捏着一把汗?

  炮火连天,枪弹震耳,死伤无数,伤员的呻吟声就是道斯的召唤令,当大部队撤离,偌大的战场上夜幕笼罩,道斯一个人悄然留在战场。从死人堆里找到战友,历尽生命的危难,用智用谋用胆量用过硬的技术,把伤员一个个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他只有一个信念,“救一个,再救一个!”他创造了奇迹,他一个人徒手从战场上抢回了75条生命,是奇迹,是坚守信仰的基石不动摇让他创造了奇迹。

  他是英雄,上级军官口中柔弱的“玉米杆”,却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荣立二战作战史上的赫赫战功。他被授于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这样的英雄值得仰慕,当一个人为心中的坚守而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哪怕误解重重,也不埋怨辩解,心存宽容,这已经非常难得。更何况,在出生入死的时候,全然忘记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中,这个人就应该大书特书。全人类对于英雄的认同感是相同的,这才是影片《血战钢锯岭》得以拥有大批影迷的真实原因。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6

  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4.7或者4.8。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前一小时文戏铺垫,后一小时除穿插短暂的战友交流外,就是子弹横飞,爆炸满天,各种爆头、断肢、各种脏器外翻流血……超写实的摄影风格和壮观的爆炸场面无情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这可能是近年来《拯救大兵雷恩》之后最无情最血腥的战争场景,足以让人感到不适,如坐针毡。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

  军事法庭的法官充满怜悯地说,这意味着你将放弃带枪自卫的权利,进入那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是的,那的确是地狱。德斯蒙德的连队替换撤下来打得只剩三十几人的上一个连时,那些幸存者的眼神是如此的空洞,灵魂仿佛已死。

  战争就是要拍得这样血腥真实,让人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血腥丑陋。要不然像国产抗日神剧那样轻松手撕鬼子,开枪凹造型像打游戏一样,关键还有各种风格的漂亮妹子陪伴顺便谈谈恋爱,就只会养出天天在网上吵着要去打日本霸占女优老师们的键盘军事家兼爱国青年了.....

  德斯蒙德是坚定的,虽然他也曾经有过质疑。但是信仰就是要你不断质疑才能更坚定。他女朋友也是坚定的,在婚礼教堂那幕,神父问她我们是否等得足够久了,暗示男人这种时候都有可能会逃婚的时候,她语气坚定地说,“别的男人也许会,但我的德斯蒙德不会!”(这句字幕没这样翻译,个人认为翻译略失气势。)哎,战争片注定让女人走开,爱情戏只是电影的点缀。

  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影片后半段,德斯蒙德猪脚光环开启,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他不断祈祷上帝让自己再多救一个,上帝显然垂听了他的.祷告,应允那么多奇迹的发生成全德哥的。75人,他救了75人。(有说实际他不止救了这么多,营长让他报100人,他谦虚地说没那么多就50人,最后折中75人,呵呵。)

  最后的镜头他受伤撤离担架往下滑,镜头摇得却似他在飞升天堂。

  德斯蒙德说他尊重所有的信仰。我相信,你看他甚至救了几个日本人下来。也许在他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

  信仰确实伟大,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电影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满怀敬意地高度赞扬了这种忠于信念的勇气。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己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坚持不下去,无法想象还能怎么和你共度余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7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虽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8

  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历史片《血战钢锯岭》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忍笃定的信念。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携带武器上战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当幸存战友们都撤退的时候,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最终,他以赤手空拳之力,拯救了75名战友的生命。

  童年时期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次兄弟的打闹,险些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对上帝十诫中不可杀人一诫印象深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对杀戮有着本能的抗拒,“不杀”是他的信仰。影片中戴斯蒙德曾说过,自己拒绝持枪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父亲;父亲对他的打骂他都可以忍受,但他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对母亲的暴力。

  戴斯蒙德的父亲,一名退伍老兵,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战争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悲伤,酗酒、暴力、邋遢是他的代名词,导致自己的儿子,一个顽固的——将他在心中“杀死”。但是他对家人的爱却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他是一位父亲,一位爱孩子的父亲。

  戴斯蒙德与多萝西

  与多萝西的相爱是影片中最温情的一段,呆呆的一见钟情、刻骨铭心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战场的每一份思念,最后的白头偕老,爱情之下更多的是信任。

  战场的惨烈,鲜血淋漓,看着一名名战友在自己面前倒下,对于心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那种恐惧,那种无助之感深深的传达到了荧幕之外,令观者感同身受。

  炮火之下,生命的灯一盏一盏被熄灭,抚摸着手中的圣经,看着自己心爱之人的模样,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救人;再多的误解都改变不了他的信仰,伤亡惨重之时,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单枪匹马返回了战场,只是为了拯救生命;他不停的祈祷,不知疲惫的奔跑,不断地躲避敌人的扫荡,多次的命悬一线,可是他没有放弃,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向上帝祈求让自己再多救一个......

  信仰的坚持最终战胜了敌人,也让戴斯蒙德的战友们有了信仰,有了坚持的力量,有了奋勇杀敌的勇敢的心,才有了钢锯岭的最后一次冲击,才拥有了最终的胜利。在安息日上战场,为了救自己的战友而捡起了枪,这对于戴斯蒙德来说也是一种成长,这并不违背他的信仰。

  信仰这个东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才让戴斯蒙德在孤身之力的情况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不杀”是他的信仰,多萝西是他的力量!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精神的力量远远比外在的任何力量强大的多!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19

  信仰,总能创造奇迹,但也需要时间。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所以电影后半部分确实让人激动人心。

  回到信仰,感觉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给人一根筋的感觉,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此人行为话语不可思议,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带来非同寻常的反向与创造奇迹。他们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当然在外人眼里一不小心就成了固执。

  信仰是什么?人们又往往信仰什么?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又在哪里?曾经太平天国画符摆坛希望凭佛祖鬼怪之力击退外兵,卒。所以历史书给评价,小农阶级引导的.革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尤其阶级性,可在那群画符的兵眼里,那些怪力鬼神难道不是他们的信仰吗?

  再次攻上钢锯岭之前,上司责问为什么还没上去。上校答他们在等待多斯祈祷,最后竟然也获胜了,当然这与他们熟悉战场有关系,如果再换一批兵并不能保证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这群兵也没有士气,所以战者,势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体现出来,我在凸显之日,旁人也为之折服。

  最后我想说一下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战争,有个词语叫做战争财,昔日美国凭借战争给欧洲列国借钱,资助,大发了一笔。日本凭借中国的那些赔款,兴了国家教育,国库充实好几年。尽管战争带给了无数普通人家庭分离,不计其数的壮士断腕缺足。但是大规模的吞并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常人的血与悲乐就不值一提。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20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血战钢锯岭》,虽然评价很高,但是名字实在是太有那种抗日神剧的感觉,所以期望并不高。意外的是,除了开头十分钟,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并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部关于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但是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国情怀,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战争中真正残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敌人被杀,我会情不自禁的有一股兴奋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战场上,没有人认为杀人不对。但是《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通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

  电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为多斯入伍后不愿意碰枪而质问他:如果你的家园和亲人正在遭受敌人的威胁,你还是不愿意拿枪反抗吗?你要做胆小鬼吗?多斯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很简单,反抗压迫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的,多数人会自觉自愿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场战争的本质是某些少数的当权派为了谋取私利或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就算这些当权派打着再高尚的幌子,民众也会心生反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战和二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多斯的父亲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

  出于童年家庭的悲剧,多斯产生了强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这种动机使多斯在险恶的战场上仍然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后不碰枪的这种坚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做到最优化选择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这样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21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相关文章:

《血战台儿庄》电影观后感08-29

爱国电影血战台儿庄观后感(精选13篇)09-14

美丽的岭作文(精选32篇)11-15

八达岭长城作文11-27

美丽的小兴安岭作文03-07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06-06

游长城八达岭作文11-25

登八达岭长城作文02-12

游八达岭长城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