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呼啸山庄观后感
01
这块碑是沙石质地,表面很粗糙,三面分别标出了三个方面的去处。东面刻着“吉默顿”,北面是“呼啸山庄”,西南面刻着“画眉山庄。”呼啸山庄,挺喜欢的书名,爱与恨成正比,里面的人物描写异常冷酷、残忍、热烈、极端、黑暗甚至变态的不善良,然而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父亲出于善良捡回来的孩子,改变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读的很抑郁,也找不出中心思想,故事的结尾,才发现内心的爱一直都在,扭曲的人性最终得以回归。
另外一方面,悲剧的造成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无论背景是高贵还是低*,*为的教育和放任的不管不教都把他们推向了黑暗的深渊,毁灭了他们的言谈举止、容颜精神。只要心地善良,你就会变得好看。
1、我对他的爱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我们俩的灵魂是如此地相似,简直就是一模一样,不管它们是用什么造的。
2、不过幸福总是要完结的。人无论如何还是要考虑自己的,所谓温和大度的人,只不过是比专横跋扈的人自私的人讲点道理而已。只要时过境迁,一方觉得自己的利益并不被对方所关心,幸福也就到此为止了。
3、有时候那些毫无感情可言的人很能让我们产生同情。
4、生气或者动情,都只会像春风吹过脸面,既深切又温柔。
02
无论怎么说,爱战胜恨也好,善战胜恶也好,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黑暗也好,都不能掩盖我对希克厉的极端厌恶。这是头一遭看书看到恶心头晕。男主人公那来自地狱的恶毒无耻的变态行径将我狠狠压制住,每一页有关他的内容都像把我困在铜柱子上暴晒一般,晒的我头昏脑胀,呕吐不止。对于男主人公的这种以折磨他人为乐的心理,对于他妄图摧残人们心灵的意图,对于他一切的丑恶的嘴脸,所谓爱并不能弥补他所犯下来的罪。《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有关一个小女孩被掌掴流泪的故事,作者说即使如何如何也不能换来她的一滴眼泪。同样的希克厉自身是没有办法消除罪恶的,除非上帝也愚蠢到以为他自身惩罚了自己,消除了他的罪孽。
书中其他人物如卡瑟琳及小卡瑟琳,伊莎贝拉也是清一色的幼稚可怜。通篇看着揪心担心,除了变态希克厉,这几位也是导致读者不适的一个原因。纳莉好像是书中最清醒的一位,但是与读者心愿背道而驰的事情做的也不少,实在是让我无话可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说是作者如此布置,是在设置距离感,始终让读者旁观而不参与其中,有些道理。
书中对于善恶和爱情的阐释确实比《简爱》深入,给人以猛烈的震撼。书的结构确实新奇,从中后段低谷进入,向前追溯,向后延伸。叙事方式让我想起大仲马,只是大仲马借用的叙述者更多,也就更精彩一些。仅仅是爱伦一个角度的,即使是四重框架也是依然较为乏味的。但是这种所谓乏味又能帮助渲染呼啸山庄压抑可怖的气氛,也是一个特色。另外,大量的破折号,解释说明,和国人日常对话(写作)逻辑相当不同,即使在外国文学也没有相似的。看起来需要前后思索,语言风格明显。不用人名而仅仅称呼“他”、“她”,大段大段的对白不加说明,也需要聪明的读者自行摸索。
总之,如果说希克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的话,那么她胜利了。但是这人物的存在太令人痛苦。
劳神。看完全书有筋疲力尽之感。
03
历时好久才读完这本书……总觉得有点邪乎的感觉笼罩着我。不是很有冲动让我去读完它。
一个阴森的山庄里的人性的恶,从欣德利·厄恩肖(不过最终受到了报应),到希思克利夫为小时所受遭遇(这种遭遇和幼时身世经历有关,且因其个性,又有些罪有应得)所编织的巨大的复仇之网,确实作恶太多。连底下的仆人都是没有感情的,一个没有爱的山庄。
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厄恩肖的爱是那么的执念,生,只为她一人,她死,还能时时被她所缠绕,因她而爱,因她而恨,极致到死后要与之同穴共生,极致到那么邪乎。然而就在希思克利夫的报仇就要收尾之时,突然失去了报仇的动力,仇恨就像被化解了一般,没有意义了。灵魂就像被召唤一般地,一心向着天堂而去了。
故事用巨大的篇幅写这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恶,直到最后的尾声,凯瑟琳·林顿与哈林顿·厄恩肖的甜蜜的感情与互动,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爱的浸润,终于在我的眼前画上了爱的图景。
一切人性之恶终会败给爱。
(呃,我到底在说些什么……)
04
一.角色浅析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有着两个孩子,辛德雷和凯瑟琳。他的一次出差将孤儿希刺克厉夫带回了家中,并对他的行为无限度地纵容,引起两个亲身孩子的不满。其中辛德雷的傲气与希刺克厉夫相冲,双方间恨意滋生,甚至超越个体的生命,延续至了下一代;凯瑟琳却渐渐接受了他:“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虽说凯瑟琳的心与希刺克厉夫的合二为一,她的理智使她答应了埃德加·林顿的求婚——或是说,因为她深切体会到希刺克厉夫“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确实作为我本身而存在”,因此结婚无法使彼此的关系再进一步——已经到极致了。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她的确看不上希刺克厉夫的乞丐身份,想利用丈夫的地位来帮助她与他提升。若她真与希刺克厉夫共享着一个灵魂,她应不会产生这种世俗的想法: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相较于凯瑟琳的,要来得更加不择手段,没有一丝一毫“表面上”的风度。他见凯瑟琳·林顿时不征询田庄主人的意见;对于自己亲儿子与辛德雷儿子的精神控制通过拳脚相加、恶语相投的途径实现;面对凯瑟琳与埃德加的女儿凯蒂,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恶毒。他完全脱离了社会——没有道德就不必遵从道德,没有规则就不必遵守规则。希刺克厉夫的肉体简直是他内心的恨意的衍生物。留心二人的埋葬地点,不难发现他们最终都躺在旷野的斜坡上,而不是礼拜堂里或是家人的墓碑旁。牧羊小男孩在二人均过世后说看到“希刺克厉夫和一个女人在那边,在山岩底下”。他们无拘无束地暴露在自然中,依旧是规则缺失。
画眉田庄的主人林顿先生也有两个孩子,埃德加和伊丽莎白。兄妹二人文质彬彬,家教良好,是社交人士的模范。他们有共同的“含蓄”,或可称之为“假”。伊丽莎白在嫂嫂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将她支开时默不吭声,回家来才会情绪爆发。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不是她当面充满爱意地说出的,而是通过凯瑟琳的戏谑的言语。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凯蒂,未经埃德加允许,偷偷溜去呼啸山庄,与希刺克厉夫第一次直接对话后回家。可埃德加“懦弱得竟说不出如他所愿的令人满意的理由,好让她和山庄那个家绝交”。这是与呼啸山庄截然不同的一派景象。
小林顿与哈尔顿,希刺克厉夫自己的孩子和仇人的孩子,都被他控制着,用来报复埃德加和辛德雷。思想从娃娃抓起。小林顿对凯蒂说:“如果你是我的妻子,他就会爱我胜于爱他、爱全世界,所以我宁愿你是我的妻子。”哈里顿严肃地制止凯蒂揭露她公公(希刺克厉夫)对他父亲(辛德雷)地行为。他说他不愿意忍受诋毁希刺克厉夫一个字;即使他是魔鬼,那也无所谓,他还是站在他一边的。他大约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才会萌生出这种畸形的依赖。书的结尾,凯瑟琳与哈尔顿相处融洽,随着哈尔顿暴露于书堆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性子也越来越温和——这恰恰证实了希刺克厉夫式的恶并非先天形成,而是被外力扭曲导致。
二.希刺克厉夫与勃兰威尔
译林出版社2016版译序中提及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之死为“暴君之死”。根据维基百科,勃兰威尔长期酗酒吸毒,性情高傲。虽然这位兄长的死去对姐妹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艾米丽等有着一致的观点:“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的是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于是我并不很草率地写下这个猜测:希刺克厉夫死后的庄园中那淡淡的忧伤氛围应是同理——那是剩下的怜悯和悲伤,发自被他折磨过的人们的内心。
三.维多利亚时代对角色的影响
"The essential, unknowability of each individual, and society's collabor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a fa?ade behind which lurked innumerable mysteries, were the themes which preoccupied many mid-century novelists."
---Kate Summerscale quoting historian Anthony S. Wohl
在维基百科“Victoria Era”一项中看到的一句引用。在此粗浅地翻译一下:每个个体的不可知性,与社会里通过背后藏着无数秘密的假象而维持的合作,一同构成了使十九世纪中期小说家着迷的主题。埃德加·林顿对于妹妹的儿子小林顿的印象是如此——通过管家耐莉的叙述——他有一个执着的想法,就是,他的外甥既然长得像他,他的心地一定也像他,因为林顿的信很少或根本没有表示过他的缺陷。而根据希刺克厉夫的无耻的口吻,林顿“很能扮演小暴君,他会折磨死随便多少猫,只要把它们的牙齿拔掉了,爪子削掉了”。通过前后文对于林顿的动作描写,我相信希刺克厉夫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我们暂且称他的描述为林顿的现实行径。社会中的埃德加们通过神秘的信件,得到的永远是那个假象,而希刺克厉夫不断地捅出背后的秘密。从这一个方面看来,希刺克厉夫才是真实地活着。
“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楠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呼啸山庄观后感】相关文章:
2017年呼啸山庄观后感10-10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精选11-27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10-07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精选11-27
呼啸山庄优秀读书笔记精选10-12
呼啸山庄心得体会02-28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范文10-10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范文08-19
《呼啸山庄》心得感悟优秀作文12-27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精选9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