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13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观后感1
“花谢花飞花满天,魂消香殒有谁怜?”这是红楼女子的悲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红楼女子最真实的生活。
细读红楼不仅为红楼女子叹惜。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她们两个是红楼梦的主角,是大观园里的灵魂。
为报神瑛侍者,绛珠草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他。看似神话,曹雪芹硬是把它写活了。她没有薛宝钗的圆滑、招人喜欢。她冷傲、自负、多疑,却又才华横溢。“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让贾宝玉似曾相识的女子,这个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却被冷漠残酷无情的封建制度扼杀了——或许在那个冷酷的世界里,这是一种的解脱。
许多年来,她遭受了多少骂名。所有的人,似乎都认为林妹妹的死是她一手造成的。孰不知,她也是封建制度的殉葬品。漂亮,有心计,有城府又会笼络人心。这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评价,难道在那个深宅大院里自保也是一种错吗?难道独守空房就应该是她一生的归宿?
查抄大观园,一记响亮的耳光,震响天地:“我若是男儿身,早就出去了!”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她精明干练,不墨守成规。
“元迎探惜”四春,只有她敢于反抗,也只有她活得最精彩。
欺上媚下的王熙凤,宁死不屈的鸳鸯,投井而去的金钏,刚强倔强的晴雯,性格豪爽的湘云,美丽动人的可卿,温柔贤惠的袭人,孤苦无依的妙玉,看破红尘的惜春——
一曲红楼之梦演尽人世间悲欢离合——
红楼梦观后感2
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晦气,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谋;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部分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
红楼梦观后感3
第一次对《红楼梦》感兴趣还是在桐华的小说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小孩子却是不能读的,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开始看这方面的电视剧。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在剧中,性格最突出的,要属于林黛玉了。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红楼梦观后感4
合书,沉思,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嗅着书香,百感交集,一个如此强大对家族走向衰败,一段如此美好的相遇走向分离,如此简单。贾宝玉的痴情,林黛玉的柔情,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但上天却给予林黛玉一副柔弱的身体,两人之间无法改变的地位,所谓的门当户对将两人无情的隔开。每一个充满深情动作,每一声充满幸福的笑声只能保存的封印的记忆中。当听说自己的梦可以圆时,贾宝玉内心是那么激动,当发现那是一个不能圆的梦时,他心中是无比心痛。
黄粱一梦,梦醒了,才发现现实是残酷的,一切已为时已晚。不要醒梦,更不要做梦,黄叶飘落,心中一片荒凉,泪水滑下,它太残酷,让人心痛如绞。翻开书页,清晰的铅字讲述着这个悲惨的故事,色彩单调的图倾诉着内心的痛苦。
一个悲惨的故事牵动,感染了多少人的心呢?闭上眼,回想着,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心中的苦涩渐渐蔓延。如果当时不是别人续写,曹雪芹是否会改变这一结局,为这个曲折的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给予一好梦。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没有地位的隔阂,他们是否可以如愿以偿。如果林黛玉没有一身柔弱的躯体,当贾宝玉发现后是否会回到她的身边。一切只是期望,最后的结局将所有的幻想破灭,换来一个悲伤的结局。阵阵凉意,让人冷的发抖,呼出一口气,瞬间在冷气中飘散,心里只有说不清的悲哀。愿望美好,现实残酷。愿世上无一悲哀,在梦里……
红楼梦观后感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篇即一个“泪”字,从中不难品味出红楼一梦的辛酸、悲哀。
说到泪,大家一定会想到位居十二钗之首的黛玉。
黛玉多愁善感之极,常常触景生悲: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时唱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想到诸如“水流花落两无情”的话语,不禁“两眼泪汪汪”了;看到落花,立刻又勾起伤心,一人到葬花处痛苦一场;看到宝钗母女共叙天伦,不禁又心酸落泪?
其实,黛玉原本也是“雪为肌肤,花为肠肚”的人,只是年幼的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促使她成了那种遇事哭哭啼啼的人了。
黛玉的泪,不只是为自己而流,更是为自己的男颜知己|——贾宝玉所流的。
宝玉,一出生就有一块通灵宝玉,自幼被贾母疼爱,照理说,他这个“富贵闲人”应该别无所求了吧,然而,在这个“大观园”中,他其实也是很无奈的:与丫环金钏儿的几句玩笑话,却使得她投井身亡;晴雯只是不安现状,反抗,而落得病死的下场?宝玉,虽然是贾府的少爷,但却无力反抗?当他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知他的黛玉,却又“迎”来了金玉良缘?
按理说,宝玉与黛玉,一个喜欢一个爱,两人情投意合,这哪里有错,没有错嘛,但这错就错在两人生在富贵世家。
贾府表面上金钱、利益源源不断时,他正在迅速破落下去,他需要薛府的财力支持,再加上“金玉良缘”之说,于情于理,似乎宝玉与宝钗非得在一起了,于是,便有了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看似以“宝黛”二人感情为基础,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兴盛衰败,实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的价值,已超出了文学……
红楼梦观后感6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利用这个暑假,观看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纲,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要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同样是电视剧,依旧情节生动,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初秋时分探春起,海棠诗社那集。黛玉被誉为“潇湘妃子”,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充分体现出黛玉的伤感之情。在后面作出的诗中,黛玉的别有韵味,充满了深深的思乡、思人之情。反映出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不紧不慢,探春的诗没有多加点缀,但却自然地流露出她那心直口快的性格。所以那集体现出了宝玉的率真叛逆;黛玉的专情缠绵;宝钗的圆通灵巧;探春的心直口快。
红楼梦的创作是在当时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林黛玉用她的生命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贾母在不经宝玉与黛玉的允许下,自作主张,让宝玉跟宝钗成了亲,从而导致黛玉的悲剧,贾母是个自私的人,时而想过黛玉?黛玉死的时候是多么凄凉!《红楼梦》活生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得腐败、不成体统、落后。电视荧屏上演员将每一个细节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员。
红楼梦集集精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一览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品尝到文学殿堂中最华丽的圣餐。
红楼梦观后感7
今年暑假又看了一遍《红楼梦》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只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观后感8
陈其子建国以来,兽骨、竹木、梳子历经千年;简单、复杂、精致,梳子经历了一千年的演变;材料选择、生产、成品、梳子已经经历了100多个过程。
梳子自古以来就逐渐成为人手必备的商品。从古代人类用动物骨头制作的简单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和木头制作的精致便携的梳子,梳子文化不断被中华民族继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子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俗话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第一梳”。常州梳子始于金代(公元265-420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苏州织造馆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每年都会在旧历七月前往常州定制一批高档梳子和贡品宫。如今,梳子不再是皇室的专属,梳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把梳子文化发挥到极致。抛开著名的梳子《金陵十二钗》,嘉福每个女人的梳妆盒里也有各种精致独特的梳子。我来说说林黛玉,冷漠孤傲。她用的梳子虽然是简单的木梳,但是很优雅;先说聪明能干的王熙凤。她用的梳子虽然没有镶嵌金玉,但朴素的颜色显示出她的大气;最后说一下贾府里最高贵的贾。她用的梳子真的很精致端庄,总是体现出她的优雅和优雅。
几千年来,梳子见证了中国女性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丽的梳子可以看出,古代女性的小家碧玉温润如水;从现代梳子的简洁、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性的大方、不拘一格…
现在,梳子的制作已经成为常州的一种独特工艺,常州市民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语言,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寄托。
红楼梦观后感9
“红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了!《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此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故事。
《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作者曹雪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家了。曹雪芹这个人,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迷题,因为关于他的身世、“字”、“号”等存在的疑点实在太多了。而他的生卒年现在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生于康熙五十四乙末,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而《红楼梦》这部著作,就是他晚年在西郊的山村里写成的。
书中有不少地方是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的,比如书中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有一个贾母请刘姥姥吃饭的片段。当作者写众人听到刘姥姥吟的那句小令后笑的时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笑时的特点,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在正文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文中的诗词较多,在翻阅《红楼梦》时,经常能见到诗词、对联的身影,这也是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可供后人借鉴学习、运用。
此生无悔研“红书”,
来生愿再入“红学”!
红楼梦观后感10
自陈七子创始之初,兽骨、毛竹、木材,梳篦走过了千年岁月;简陋、繁杂、精致,梳篦经历了千年演变;选材、制作、成品,梳篦经过了一百多道工序。
梳篦从古到今,渐渐变成了人手必备的日用品。从远古人类用兽骨做出的简易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木材做出的精美、便于携带的梳子,梳篦的文化可谓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如今,梳篦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梳篦的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中可谓把梳篦的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先不说著名梳篦“金陵十二钗”,就是贾府中每位女子的梳妆盒中,也不乏各类精美、独具一格的梳篦。先说清冷孤傲的林黛玉,她使用的梳子虽为简易的木梳,但却透着优雅的气息;再说聪敏干练的王熙凤,她用的梳篦虽不是金镶玉琢,但淳朴的色调却表现出她的`大气;最后,再来说说贾府中最尊贵的贾母,她用的梳篦可真是既精致又端庄,时刻体现出她的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梳篦见证了中华民族女子的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美的梳篦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小家碧玉、温婉如水;从现代梳篦的简单、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大方、不拘小节……
现在,梳篦的制作已成为常州独特的工艺,也成为常州市民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仅是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寄托。
红楼梦观后感11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历史家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并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是历史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涓涓细流一般倾入我心感,令我难以自拔。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沉浸在《红楼梦》里,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而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正是心清如水的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曾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的内心世界难以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生病。表面上是这样,其实内心却仍是挂念着他,借此去看他。“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红楼梦观后感12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千愁万绪缠绵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伤感的。林黛玉的苦恋无果,含恨而终;薛宝钗如愿得偿,到头来却守了寡;贾宝玉看尽人间悲离,出家当了和尚……仔细品味,那些悲惨的结局,有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原因,却也与他们的性情、人格不无关系。书中最典型的人物要数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性格。在一次偶然散步的时候,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瓣被来往的府人碾作尘土。看着看着,她便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寄人篱下,受尽苦闷,无人疼爱,不正如这飘零的花儿?不禁悲从中来,为花儿,更为自己惋惜。于是便有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花瓣小心地收起来,用泥土掩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往复循环,我们不必为此悲叹,而应用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心态去赞美它的无私与奉献。林黛玉正是把这种自然现象看得如此伤情。在对待府中的人时,更因看不惯他们的唯利是图而显得高傲孤僻,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看尽人情冷暖,抑郁而终。
林黛玉,一个标致聪慧、满腹文采的天才女子。若能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处事待人,不那么高冷,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吸取林黛玉的教训,真心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宽容他人,收获友谊,感恩父母。你会发现,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红楼梦观后感13
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故事。贾宝玉是这部书中的主人公,性格有柔有刚。他的柔是因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全都是女性,掌管家族兴望的自然也是女性。他的家族发展的形式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从他们家族中一位女子被皇帝当宠妃开始的转折点。于是他们家族人便天天吟诗作乐,不理正事。而其中又有两位不同非凡的女子,那两位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难猜,多愁善感,偏偏贾宝玉喜欢上了她,她身子弱,家长看不上她,便让另一位女子薛宝钗来代替林黛玉。林黛玉知道后被气死了。当贾宝玉发现是薛宝钗时,背痛欲绝。不久,他听到林黛玉死后,更加痛不欲生。最后出了家,当了和尚。
这部故事里的是是非非是很多很多的,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古人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的,未曾见过面就成了夫妇。而且古时候有皇帝的时候,名门贵族都争着、抢着进宫,因为这样可以使家族富贵。皇帝是昏君,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嫔妃得宠一时,却不能得宠一世。皇帝和大臣们饮酒作乐,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管事。那些反对皇帝的人在暗地里商量怎样对付,进行造反。
《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看遍了世态炎凉。
【红楼梦观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观后感09-26
红楼梦观后感想范文01-25
红楼梦观后感11篇09-26
红楼梦观后感14篇11-05
红楼梦观后感15篇11-06
红楼梦观后感作文800字03-19
读红楼梦有感09-23
读《红楼梦》有感09-03
《红楼梦》教学设计07-13
红楼梦读书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