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的观后感1
手提一青毫,序天下之事。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或远、或近,总有不平之事让后人义愤填膺;总有豪气之事让后辈无限向往。但是,总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事,摆脱了历史的长河,流传古今。
识人显迟。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谁能以一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谈笑之间,诛千军万马于千里之外,那么不可质疑,孔明当为首选,他一生功绩无限,且以少胜多的案例,便不在少数,更别说在先帝崩殂后,独自领兵北伐,这便是天下孺士之楷模。
但他却在老年之时,存在着一丝遗憾。是!刘备之仁义,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他的人品,在细细品味后,你就会发现,此人虽然胸怀大志,但却有些自卑。这也是和他年少是的经历有关,但是,后来,却演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后来的败仗履现,若孔明早知如此,怕不会出山辅佐刘备吧!
一身虎胆,英雄雪藏。
三国演义中有这一个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这是评判三国时期三个武将的一个说法,可以说,赵云,除了吕布,天下无人能敌,但就这么一个威猛的虎将,却只充当一个保镖的角色,以至于后来,郁郁而终。
孔明虽用兵如神,到却异常谨慎,他怕赵云佣兵自重,所以一直给他的职位总是显得有些无关紧要的,那些武艺不如赵云的却委以重任,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个武将只有勇却胸无点墨,用来冲锋陷阵再好不过了!到赵云却自幼便熟读兵书,可以说,如果赵云有了兵权,他一旦反了,无人可挡。奈何,一代英雄,就此雪藏。
红颜多薄命。
其实就战争看来,是不该有女子的介入的,到上至商朝,下至周朝,再到三国,总有一些无关的.女子为此丧命,这公平吗?当然不。
但他们无可选择,就貂蝉来说,本是王允家中的一歌女,后来王允为了救汉帝,以美人计相实施,便收她义女,再到后来……可以说,貂蝉这一生,凄惨无比,红颜薄命已!
其实,三国中,不管是身份大小之人,细细品味其一生,总有一些别样的意味,如果当初孔明不出山,那将怎样?那根本就不可能,你以为他在南阳躬耕时不会了解天下之事吗?太天真了!
所以说,有些人,注定不会平淡的过完一生的,所以说,人这一生,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只要过好就好!哪怕有些遗憾!
三国的观后感2
当年曹操出征袁绍,碰到饥荒,所有人都面带青色,只有遇到董昭时,看到他红光满面,不像挨饿的样子,问他原因。董昭就回了下面这句,意思是我吃淡吃了三十年了。大概董昭在袁绍那里作为谋士,虽然官职不低,俸禄不少,但是他已经注意节食了。可惜这样注意吃淡的人,偏偏不肯做淡事,后来劝曹操控制皇帝刘彻,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应该是天底下最风光的事情了吧!
又有诸葛亮,虽然从正史上可以看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惊心动魄,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刘禅的种种矛盾和摩擦,但是从小说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是真的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作为宗旨,这是相对正史我更喜欢看小说的原因:正史更接近真实,里面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小说则大多虚构,好人可以好到极致,坏人可以坏到极致,奸人可以奸到极致。
央视版三国演义诸葛亮主题曲卧龙吟里面一句“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也让我足够感动。在被这个世界搞得焦头烂额之后,我更宁愿去看小说里虚构的童话故事以寻求一点慰藉来欺骗自己,而不愿看正史里的更接近真实的勾心斗角来伤害我幼小、脆弱、善良的心。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当然太高大上,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人到中年,大概也应该按照董昭那句食淡三十年来行事,虽然董昭自己都不能算做得很好。
年岁渐长,各种欲望渐渐减少,从吃饭做起,多吃清淡,少浪费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少吸收一些不必要的营养,身体体力也没那么旺盛,行为也没那么激进了,也明白了有些东西不能去要,有些事不能去做,有些话不能随便说,还有很多地方自己远远不如身边很多人,大概,这也是慢慢变得成熟的表现吧!
四十九岁的年纪,活到六十岁就不算夭折,超过六十就算赚了,所以我也希望食淡三十年,并同时行淡三十年。
疫情下的今年,更需要淡泊名利的心境,国家才有希望!复兴才未来可期!
三国的观后感3
我在这个寒假期里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天下归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是忠、勇、义的化身。
诸葛亮:旷世之才,是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为人刚正耿直。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ZZ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著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的观后感4
今天看见新版三国登陆日本播出。今年过年回家时用别人的网络下载看了新版三国,好像这回电视剧的三国是以魏为正统,所以是以曹操为英雄来讲述的,刘备还是以枭雄身份,东吴大帝这回形象比较亲民,反而是大将周瑜比较有气度。前半段故事比较精彩特别是曹操和袁绍的剧情比较有意思,后半段自曹操甍后,剧情主要就是诸葛武侯北伐和司马太傅对峙了。这回“武”的象征好像主要是突出赵云,特别是长坂坡一战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前半段还是吕布跟关羽的表现得比较多。我朋友说这次的西凉兵一个个都很骁勇,但都是些有勇无谋的,不过说实话西凉兵应该突出西羌的特点。电视剧没有了黄巾之乱,直接从十八路诸侯讨董开始,这样英雄出世也就简练了点,比如刘关张三兄弟就比较江湖。新版三国的主要讲述魏,自然是以曹操为主,曹操成了个熟知兵法的豪将,而曹仁则代替夏侯惇成为贴身助手,简单说就是副将军。荀彧成为曹操之张良,奇谋频出经天纬地,赤壁之战有所简化,反而表现了荀彧在曹操战败后,处变不惊维持了整个魏国局势。刘备的登场不是从黄巾之乱,而是讨董诸侯的末席,而且让人感觉有点城府很深。三英战吕布剧情也变了。
刘备也从一个拘谨而有匡扶天下的人,变成草莽英雄但有仁德之念。东吴孙坚戏份依旧是少,孙策如何称霸江东也讲述不多,反而是周大都督东吴之栋梁戏份比较多。由于主要是讲述魏的',所以官渡之战也讲述比较多,包括曹操在阵前跟袁绍谈判,结果却把袁绍给骗了,导致袁绍大败。后期的魏的剧情司马懿戏份比较多,但说实话司马懿并不是那般利害,诸葛亮北伐时,他只能防守,陆逊北伐时,他也没正面跟陆逊打过,一生真正意义上的征战就是攻打公孙渊。司马懿最大本事就是善于防守,至少在曹丕这代魏国将领故后,把魏的江山守住了,没让诸葛亮和陆逊打下来,这就是功绩。当然三国总是有点遗憾,比如说三国后期的陆抗、陈泰、文鸳、司马炎。这些连跑龙套都没戏。至于更前面的张角、皇甫嵩之类更不用说了,连江东之虎孙坚加起来也不过一集左右的剧情,其他当然就没戏了。
三国的观后感5
三国题材的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流中随处可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早已被翻拍成电视剧热播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典故我们都印象深刻。可是……
“三国”真的是指孙权、刘备、曹操三分天下吗?
“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真得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演绎地那么奸诈、狡猾吗?
“刘备的天下——哭来的”,难道刘备果真如我们所想的那般,除了讲义气,一无是处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浩瀚江东为何是老孙家的天下?
《被误解的三国》一书,将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与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相结合,帮我们尽可能清晰得还原真实的“三国”到底有哪些趣事异闻!
你可能不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在真正的《三国志》中根本寻不见踪迹……
你可能不知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或许根本就没有在历史上发生过……
你可能不知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赤壁之战,东风不是诸葛亮借的,周瑜也不是为了保护老婆和嫂子……
当然,这本书已不是意在纠正我们对三国历史的看法,毕竟,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枯燥且无聊的。只是三国历史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以讹传讹,已经掩盖了它本来的面目。读者若能在闲暇之余,读一两篇内容,还原以下真实的历史,恐怕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欣慰之处。
“隆中对”神预测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一往无前的关羽、“一纸遗书平辽东”半人半神的郭嘉、“脑有反骨”的大将魏延、“愿打愿挨”的老将黄盖等等,三国时期涌现出无数让后世津津乐道的人物事迹。可其中几分真假,我们虽不必须清除,但作者还是力图给读者呈现一些真实的史料。或许下一次我们再讲三国故事的时候,能加一些真实的历史进去,让听故事的人大吃一惊。
《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针对大多数人对三国故事的直观刻板印象,通篇章节采用设问的语句,勾起读者的疑问与兴趣,带领读者去了解真实的三国时期里各路英雄好汉的“真性情”。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的观后感6
终极系列的三国,今天终於看完了,全套共53集,每集1小时10分鐘左右,算一算,我共花了近62小时看这套剧。
《终极三国》维持了终极系列的一贯搞笑作风,偶然的冷笑话,以文字游戏成就另类文字释义,的确有趣。看罢使人会心微笑。个别情境,引起我一连串的联想,更是会笑翻天。
故事设定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数学及语文程度都很差,这点经常闹笑话,真的`很有趣。而且他们也有很多经典名句,可能有些人已听过,但我却都是第一次听,觉得挺有创意的,以下引用一些我觉得有趣的句子。
1. 一山不能藏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我例没想过还有这种说法)。
2. 大家都是学生,最大的阴谋就是考试作弊(还有整蛊老师啦!)。
3. 政治,果然是高明的骗术(很认同这点)。
4. 你很努力地餵鸡吃茶叶,非常的努力,但是鸡也不会生出茶叶蛋吧!
5.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还真是绝句)。
而《终极三国》的编剧明显比前两套更完整,以53集长度计算,能编到这程度已算不错,而且此剧以搞笑為目的,也就不太计较他的剧情。
此剧在爱情方面,比前两套的篇幅,明显有所增加,有好几集,在感情的表达,令我也跟著一起心痛。因為男主角跟女主角是不同时空的人,命运会使他们分开,而这个秘密,男主角又不能跟女主角说,这种痛苦及无奈,令我这位观眾為他流下眼泪。在爱情的营造及编排,明显看出编剧比较在行,毕境此剧偶像剧是另类之作,相比冷笑话,是出色得多。
此外,周瑜跟小乔的感情戏也很感人,周瑜那无可救药的聪明,面对自己所爱的小乔,基本上也是无计可施,又或说,不是无计可施,只是不愿意把计谋用於深爱之人身上。
因故事以三国為蓝本,人物及架构都很庞大,而且有三国作依据,所以故事也不会鬆散至离谱的地步。而我很欣赏他们在角色设定上,令原本男主角所假扮的刘备跟真刘备更配合三国所描述的模样。因為刘备可是厚黑学的表表者啊!真刘备的奸狡,配合假刘备的正义,在这种剧情编排下,却出奇的配合三国刘备。恶搞题外话:假刘备在剧中不时有感性的流泪事件,印证了「刘备江山是哭回来的」。
老话一句,搞笑剧看看就好,不用太深究。
三国的观后感7
随着新《三国》的播出,在我家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热潮,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品三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每晚七点半,我们全家会守在电视机旁,观看着新《三国》,我们总被那宏伟的战争场面所吸引,并会情不自禁地对三国人物评上几句。
星期五,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本文言文《三国演义》,立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原汁原味的《三国》引人入胜。我敬佩关羽的忠义,也赞叹刘备的豪情壮志,被赵云那超群的武艺所震撼,同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感叹周瑜,郭嘉的.死:天妒英才。看着看着,我竟忘了时间,已经十点钟了,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床。
在学校也不例外,一到下课,我就和王腾岳等几个“三国迷”发表自己对人物,历史的看法。渐渐地,我对《三国演义》中讲述的历史产生了质疑,如空城计,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兵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司马懿为何如此多疑,撤军?他就不能围而不打,切断蜀军的水源,粮草吗?为了更深一层地了解三国,我就在周末,打开电脑,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听了其中的几讲,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三国实在太错综复杂了!人们很难从那扑朔迷离的历史中去品读三国。“三国”已经不单单是几张人物卡片,几本书了。三国完全可以定一个学说。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对三国的了解不过是九牛一毛。其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比较复杂,比如说,作者罗贯中为了提高诸葛亮,就要贬低曹操,周瑜。正如易中天讲的“这两个人正如一枚硬币,诸葛亮是正面,那么曹操就是反面,为了把正面放在上面,那么就不得不把反面放在下面”我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三国热仍在我们家蔓延。我知道了,三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真正的历史也许永远不会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对三国的研究,我还在继续。
三国的观后感8
新三国演义,无法再现经典。国产古装剧的前途~~~,不得不说一下。
最近热播的新三国,不用我介绍,想必大家也多少看过一点。好象每天只播一集(因为快播出前我就关注,播第一集的时候看了,很久了,已经有个把月了),这是为它造声势。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老版三国演义播出前也经常播宣传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短短十几秒钟的镜头让我十几年后回忆起来都一清二楚。而新版三国的宣传过于花俏,什么印象都没有。此第一败笔,注重花俏的外表,而失去真正所谓演义的灵魂——剧情与人物的刻画。画面过于花俏,场景过于虚假,完全不像汉代的样子,无法真实反映当时人生活的环境。
第二大败笔,是我绝对无法忍受一点的,对白全是白话文。且不说三国志,三国演义那本书里的对白亦够剧本用的,如果想追求新异,编文言文对白亦不是什么难事,为何要用白话文对白,真是糟蹋这个题材了,这好比看国外电影而配国语,没有了感觉。(不知导演是不是怕现代人听不懂文言文对白)
第三点,演员。从头看到尾,所有主要演员都比不上老版演员。演技、神态、鲍国安版的曹操才叫曹操,唐国强的诸葛亮才叫诸葛亮。其他人物与原著差得太远。
第四点,还是剧本。汉族是个性格内敛的民族。行、坐、立都有他的`习惯,讲究中庸之道的汉族,面部一般表情一般很少有大喜大悲出现。新版三国完全无法表现这点。演员也没办法,导演要他这样演的。骂人最毒的话
总之一句话,差,大失所望。
中国古装戏要对世界造成影响,还是回归本民族特色吧,别追求什么新的东西。一个性格内敛的东西,硬要演成张狂的东西,有什么前途。而且为了画面效果,把文化精华都丢了,这不是舍本求末吗?老前辈早说过舍本求末的结果。
三国的观后感9
少时看三国,崇拜英雄气概,而不识其三国韬略大智。近日重观三国感慨万千,恨不知国粹经典,相见甚晚。
汉朝末年,汉室气数将尽,皇帝混庸懦弱,阉宦弄权,朝庭引西凉董卓灭阉宦,平静宫闱,然此乃引虎驱狼之计。阉宦随除,然天子蒙难受董卓所挟,董卓之恶,甚于阉宦,独霸朝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曹孟德刺杀董卓失败,遭追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江东孙氏割锯一方,袁氏兄弟拥兵自重。天下有能之士均称救汉,实则想灭汉,以求称帝自立。然董卓势大,群雄不得已而联手灭董,然因各怀异志,罚董之战,两败具伤,汉室振动,遂迁都洛阳。董虽勇而愚,败后为美女貂蝉遭杀身之祸,曹操挟天子而令诸候,灭袁氏兄弟而虎踞北方,刘关张得孔明后,借荆州而取西川也独霸一方,加上东吴孙权,三国鼎立。孙刘联盟欲灭操,终未成功,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刘联盟破裂,张飞鞭打士卒而遭杀。刘备帅军灭东吴为关羽报仇而败,崩于白帝城。孔明身受大任,为顾全大局,遂在度结盟东吴。六出祁山,灭魏。司马懿身拜魏国大督都,与孔明决战,双方苦战数年,孔明巧设连环计,将司马懿困于火海,天意助司马家族,天降大雨,孔明气极而亡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蜀退兵。曹丕早死,曹睿无能,螗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懿替代曹睿,后主刘蝉无能,后司马昭带兵灭蜀。司马懿之孙窜位后,灭江东。统一天下。
这便是三国历史。透过这段历史的背后,我看到一个国家或强或灭的根本。通过三国群雄的斗智斗勇,我感受到了强者的智慧和才情。通过惟妙惟肖的人物表现,我看到了忠勇和邪恶。读史可以明智,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明智之后,你就会变的聪明和成熟。我想这就使读史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由此而引申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衰落,它也是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不同声音,不同的智慧。三国里面孔明言,兵法之本在于阴阳,虚实,奇正,其根本在于道。我想人类的`兴衰也不过如此吧,在于道。得其道者,便是智慧的化身。得其道者,便可以胸怀天下而无往不胜。
三国的观后感10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前有老子的《道德经》,后有司马光的《史记》。又在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这些东西都是闻名世界的中华骄傲。
当我看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后。我便被这些文化给深深的迷住了。
在文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些书借史抒怀,寄情寓意。又在战争的描写上非常细致,在读书时会被带入其中。书中情节变化多端,读之令人难以厌倦。
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三国的时候我的`感受。
在我读这书时,刚看一点便被深深的迷住了。书中的人物都一一印在我脑海里了。一代枭雄——曹操,这个人被大家误认为奸邪之人,认为他挟天子令诸侯违背了道义,殊不知他也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诸葛亮是我认为的三国代表之一。他被刘备三顾茅庐,一番《隆中对》让刘备心服口服,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出山后便火烧新野,为以后的他事业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奉命于败军之际却丝毫没有怨言。白帝城托孤时,在心中便暗自下定决心帮助刘备完成剩下的事业。在伐中原前一番《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完成刘备事业的决心和对朝中事的担心儿提的建议。在感觉自己不行时,还在担心以后的事情,还在寻找为自己死去后代替自己去帮助后主完成事业的人。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这些形式的古典小说,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希望大家翻开经典体会中华文学。
三国的观后感11
上中学的时候,每月只能回家休息一两天,走进家门总要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走进荧屏内的精彩世界。人长大了,每天都可以看电视,却发现每天烦心事一堆,电视没什么可看的。暑假打算看看新拍的三国,转眼都开学了,才看完一半,观看期间虽有过激动,有过伤感,只不过却麻木了,懒得去思考什么。今天强迫自己写点什么吧。
曹仁是魏国人,在电视剧里不很出彩,一直是个挺窝囊的将军,其出场的桥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战前很得意,开战就中计,败多胜少,屡屡丢城。真实的曹仁却并非如此窝囊,历史对他的评价极高,有“曹魏首将,开国元勋”之称,从册封的官职上来看,可以说是魏国第一将军。
翻看史料记载后(主要是百度),我对历史的评价终于有了理解,真实曹仁与电视剧和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出入不大,勇猛和智谋均不算出色,但奠定他功勋的三次败仗,却次次败得精彩,勾画出了他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战役一,曹军在宛城被守军突袭,曹操儿子与爱将战死,曹操及将士皆胆寒溃不成军,此时曹仁阵前挥臂大喝,激励将士,竟然重振军威反击得胜。
战役二,曹军赤壁之战惨败后,东吴周瑜率五万得胜之师追袭,辅以关羽游击切断曹军补给,此时曹仁独守江陵,面对兵临城下的五千先锋,只率几十骑兵出城,两次突入敌阵杀敌,扼住了来犯大军兵锋,使曹军重拾士气。之后以悬殊的`弱势兵力据守江陵一年之久,且与吴蜀名将精锐斗智斗勇,屡有斩获并射伤周瑜,为曹魏的大败赢得了修养和恢复时间。网名名字
战役三,关羽引几万精锐攻打樊城,恰逢大雨引发洪水,曹军被淹,城墙冲毁,将领兵卒皆投降,面对几万关羽军队的多重围困,唯独曹仁引几千残军守城,在城内缺粮,内有洪涝,外无援军,消息不通的情况下,激励将士,将自己战马推入洪水,立誓守城。最终固守至关羽退军。
曹仁的故事说明,失败也可以标示一个人的成功。做事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不怪天时地利人能,尽自己所能,胜之皆大欢喜,败之重头来过。不可能每个人都成功,但最成功的人首先具有坚韧的精神。遇到困难挫折就摇头郁闷的我,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三国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观后感作文01-20
《三国演义》观后感11-15
三国演义的观后感11-30
三国演义观后感12-13
关于新版三国观后感03-31
《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01-20
关于易中天品三国的观后感03-23
我家的“三国”作文02-03
我家的三国作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