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时间:2022-09-26 13:00:0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2022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通用24篇)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他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欢迎阅读。

2022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通用24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

  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这句勾起了我许多回忆的话语,“这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确实,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了诸多我童年时的影子。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一批孩子从刚进学的第一天到幼儿园毕业的这段时期间的最为真实的表现,它将这个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部分交替穿插播放,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表现和差异就可以显而易见了。

  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条件下对小朋友的提问。镜头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采访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声音,这样就把画面完完全全地留给了孩子们。采访者对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好比编者闻道“你知道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镜头真是地记录了孩子的第一反应和回答,我们才得以看见各种充满了童真的答案,有个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这儿的我们笑倒了一大片——

  我想给观众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师说起无数次的这句话“马玉兰你又害人啦!”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就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让观众在影片放结束了还可以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还能想起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场景,平日里专门爱欺负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男孩,打人与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饭且构成了他幼儿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就这样一个十足的小恶霸,在周末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寂寞地坐在传达室里,东张西望,焦急地等着最后前来的妈妈,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实质是缺少亲人的关爱,是想引起大人对他更多的关心。

  《幼儿园》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乐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过程中不时地响起,这样一来打破了纪录片播放的连贯的节奏,让它有起有伏,有紧凑有舒缓。另一来背景音乐的奏起,也给观众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纪录片,或许不思考的话,纪录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时候的几声哈哈大笑,留下的也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中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其实也真实的折射了一个家庭,折射了一个社会。一组最为明显的体现了家庭教育差距的对比就是,一个是班级里的小霸王,揍人、动辄就把同学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在看到同学受人欺负后主动把自己碗里最好吃的肉夹到了他的碗里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不正是折射出了这两个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与差距吗!

  从现在而言,这部纪录片它拍的正是我们自己,从长远意义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变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美并富于变化,被运用在孩子们不同的阶段,配合着画面引发人们心底的无尽无奈何感伤。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现场拍摄交叉剪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前后的巨大变化。比如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们哭喊吵闹的声音。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3

  幼儿园本来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单纯的世界。如果说校园是现在社会中唯一的一块净土,那么幼儿园本应该就是净土中的净土。然而,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跟成人社会是重和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成人的深思。

  当有人问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他能长这么高时,小朋友娴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这不禁让我心生诧异: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可以把这样的问题回答的如此“圆满”。但仔细想来,其实这未必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是我们成人的世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当记者问到有关警察的问题时,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交警会收蛮多钱,还收车子。一个小小的孩子对我们国家公职人员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不敢想象这些印象留在他们的世界里伴随他们成长后将来会这样,但可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事会很难上演了。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成人的影响下俨然已经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态了,而且这些孩子的成熟与我们想象中的天真无邪相距甚远。纪录片《幼儿园》不仅在主题上寓意深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也值得我们称赞。

  导演所拍摄和表现的场景并不是我们一提到幼儿园头脑中就会闪现的诸如上课、六一、游戏等常见景象。我们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细品味后却能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非常态的内容。

  整个片子看完,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比平时低矮的世界,该片采取平视的手法,用孩子们的高度和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不仅剔除了成人的纷扰,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眼中的一切,而且极富感染力。

  刚看完《幼儿园》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我们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将其内容全面的概括。但细细想来,导演正是通过各个看似零散杂乱的片段不断延伸主题,提升内涵。然后用蒙太奇手法深层次的表现这片幼儿的世界,其实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4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

  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5

  幼儿园,多么遥远而又熟悉的记忆啊,那是最纯真的年代,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年代。虽然看着幼儿园好像离我们的记忆很遥远,但那是记忆最初萌芽的时候,虽然幼稚,但很多事还是依稀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都说小孩子和动物是最令导演头疼的两个,而却有人能够聚焦于小孩,拍摄出《幼儿园》这样的纪录片,听起来着实令人敬佩。本片拍摄于2001年,历时14个月,真实记录了湖北一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剧本创作,拍摄场景也没有选择明显的主题,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后又拍小班。

  影片活动从镜头上来讲,场景多用长镜头,摇镜头虚焦镜头、平拍极少俯拍、统一交叉叠化转场大量运用中远景,特写多用固定镜头,极少推拉,使影片风格统一、画面切换流畅、情节发展自然、情绪变化平稳。此外,《幼儿园》讲述的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小班讲到小孩子幼儿园毕业,真实还原了小孩子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故事,若干年后的今天,这群孩子已经长成我们这般大的年纪,回忆起来应该是感慨万千的吧。

  多年之后,观看《幼儿园》会引起许多共鸣。影片中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守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小时候,我的家离幼儿园很遥远,每天父母需要骑行很远的距离来接我放学,由于工作繁忙,接我时迟到是常有的事,但有幼儿园老师和小伙伴的陪伴,现在想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此外,片中小孩子之间的大闹也是常有的事,但多年之后,如果有一个从小打到大的小伙伴,岂不是一种幸事?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6

  《幼儿园》是张以庆导演的作品,它纪录了湖北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幼儿园里最真实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展现中了国寄宿制幼儿园里的真实生活,展现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无私奉献,也展现了中国21世纪初的幼儿园教学模式,揭露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这样的主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有欢笑、有冲突、有快乐、有悲伤,无论是积极地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这部纪录片都真实地展现出来的,这在大背景之下是极具创新意义的,也是极大胆的。片中有多次学生打架镜头,包括抓头、咬人、抓脸,虽然这有悖孩子的天真的性格,但却真实展现出了孩子成长中的消极面,孩子性格的弊端。老师说孩子是神经病,孩子不听话就要把孩子送走,这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某些弊端,抹杀个性的教育模式。老师让孩子们男女混浴的镜头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缺失。孩子们念“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体现出孩子们接受了错误的仇恨教育。看球赛时,老师说中国队输的话,孩子就全留在小班,这体现了错误、极端的爱国教育。老师晚上抱孩子撒尿的镜头体现了老师的无私奉献。

  纪录片以小班入学的场景作为开头,孩子们哭闹、嘶喊,体现出孩子们离开父母的不舍,以及初到陌生环境的恐惧不安,这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开始,也是孩子们上学生涯的开始,放在片头再合适不过了;纪录片以大班拍毕业照作为结尾,这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代表孩子们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带给人感动与希望。纪录片选取了孩子上课、吃饭、睡觉、洗澡、郊游、表演、上学、放学等最能代表幼儿园生活的典型画面。纪录片中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突出了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例如开头小女孩腿上打翻的饭菜、无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说“老师,泼了”,体现出了孩子的年幼,生活还不能自理以及她恐惧无助的内心;小男孩黑黑的脚底体现出孩子的调皮;孩子午睡拉手的特写体现出了孩子们之间纯洁的友谊。纪录片多次在孩子们的生活镜头中穿插孩子们回答问题的镜头,并用了不同的色调,这里体现了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也体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成长。孩子们念诗以及窗外飘雪的镜头体现出了时间的变迁,季节的变换,以及孩子的童年流逝之快。整部片子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会用慢镜头加上舒缓的音乐进行过渡。

  纪录片多次使用《茉莉花》的作为背景音乐,这是有特殊用意的,茉莉花的洁白无瑕与孩子们的纯洁、天真无邪相呼应,也体现了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给人以希望。

  《幼儿园》是一部真实生动、十分吸引人的纪录片,它能勾起观众回忆,打动人的内心,引发观众的思考。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7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幼儿园里孩子生活的故事,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茉莉花》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爬到我心里。

  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但是来到了幼儿园却必须一模一样,仿佛工厂里生产零件一样,如果有一个是不符合标准的,那就是“不合格”,需要“反省”。

  《幼儿园》的孩子们缺乏真正的关注与爱,在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什么?”

  “我妈妈忙着做美容院,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幼儿园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孩子们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不能喜欢别的队,只能和老师一样喜欢中国队,中国队输了,就必须难过,不能疯玩了。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难道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吗?人云亦云吗?

  影片也给我一种孤独冰冷的感觉。特别是孩子独处的镜头出现时,再加上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比如: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的能自己穿衣服,有的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地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

  孩子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帮助的,只能依靠自己不停地探索发现了。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

  在《幼儿园》影片里比较缺乏爱的教育,在采访一个男孩时,问他:“你最喜欢班里的那个同学?”

  这个孩子说:“不知道”,其实从他害羞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是有喜欢的女孩的,但是他不敢说。

  问:“什么时候说我爱你?”

  孩子回答:“不知道。”

  问:“你没有听过吗?”

  孩子回答:“没听过。”

  “不好意思说,恶心!”

  爱是很神圣的东西,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大放异彩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不是爸爸妈妈们不爱孩子,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表达得太少,让孩子也羞于说爱,觉得说爱是恶心的!

  爱在心口难开,不止电影里这样,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特别是现在的成人,明明很爱自己的父母,但几乎不会表达,我们会给父母买东西,节日时问候他们,但我们几乎不会说我爱你。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勇敢地去表达自己,让孩子也学会表达,不要把爱藏在心里。

  整部影片中,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一、我们需要尊重我们的孩子,把他当做和我们一样的成人去对待。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观点。

  二、给予孩子真正的关心与帮助,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生活,多陪伴孩子。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

  三、勇敢地向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感觉到爱是美好的,让孩子也勇于向别人表达爱,形成美好温馨的生活环境。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8

  我喜欢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每次活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我们家长的参与,但我也是乐意的,因为我在活动中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这次秋季运动会我有幸成为主持之一,还真有些许的紧张,我不知道其他几位家长心情如何?要知道老师们早已带领孩子们热身了好几次啦!运动会上孩子们尽情的玩,无论是单手限时拍球,还是左右手限时拍球,个个都是认真对待,看得出来,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现自己的实力。结果肯定不一样,拍得多的,应该是家里练过了,反正王禹铮是在家练过的。练过和没练过其结果不一样,所以,要培养孩子,真的多陪陪他们!

  运动会开始之前,运动员们在音乐中随老师做操表演,我也跟着做了,好像有不止3套操,动作挺全的,我跟的有点乱,可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随老师做,虽然动作不完全到位,但也为他们能做出这么多的操感到自豪!

  我还发现小朋友们在升国旗仪式中是庄严的,在国歌声中,国旗徐徐升起,我没有听见孩子们的声音,我也没敢回头看他们,我感觉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民族和国家这概念吧!

  这次运动会是成功的,孩子们很高兴,因为整个下午有自己的家长陪着在幼儿园快乐的活动,活动着老师们精心安排下的项目,他们是幸福的,对各位家长也是难忘的,因为能多多的见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孩子之间一比便知。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问题在如今各更为重要,听听北大实行的校长实名推优制,虽说咱们不逼孩子这辈子非怎样怎样,可是认真参照那些校长推优的人选,各个都是非凡!做人不容易,做父母的不容易,做教师的更不容易。想想孩子自小就是在集体中,和小朋友,和同学一起,教师永远是领航人。我崇拜教师们,而我却畏惧教师这个行业,因为教师需要付出太多,除了心血还要耐心,还要科学的方法……又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是!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爱心和耐心,带给孩子们快乐和有序,留给每个家庭更多永恒的瞬间!

  谢谢老师们!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9

  我参加了儿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团第十幼儿园大二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幼儿园开放日观后感。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不仅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从一些点点滴滴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早上九点钟,教学观摩课正式开始。

  班主任李老师头戴五彩斑斓的漂亮花环一出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呼。我正在感叹几张简单的彩纸怎么经老师的手就能变出那么精美的装饰时,就听到李老师说:“小朋友们,咱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花环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于是李老师先取下花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上面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的花瓣、花蕊各有什么特点,花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等等。这个看似简单的预备过程,其实寓含着丰富的训练要素: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对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而且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向度,使他们明白在找寻花朵的排布规律时并不是唯一的。

  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老师先将一张A4的白纸对折,然后将折后的白纸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后打开A4纸,按照折痕画出六朵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来,粘贴到橙色的长条纸上,再根据自己头围的大小把长条纸粘连到一起,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制作成功了。对折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对他们中的有些孩子来说就有些困难了。老师就耐心地教孩子怎么先目测,然后怎么去改变误差等等。我觉得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很有意义,一方面,它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确性,比如对折、三等分、测头围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张扬个性的艺术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选定。当孩子们将亲手做成的花环戴在自己头上时,每个小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左右脑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中间的休息和加餐之后,孩子们头戴自己制作的花环开始了他们的汇报演出,内容有古诗朗诵、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术健身操,有些古诗很长,家长们都可能背诵不全,但孩子们朗诵得那么流利,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更是把我们仿佛带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很多家长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们同唱起来……孩子的表演真是让家长们大开眼界,也大饱耳福。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在安静地享受着他们的午餐。幼儿园还特地准备了些食物给家长品尝。我尝了几种制作比较精致的面点,味道果然不错,难怪儿子周末在家吃饭时经常会说“还是幼儿园的饭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机大饱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那么快乐充实,我们作为父母感到无比安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工作有多么勤苦。李老师那些看似无心的教学设计,其实恰恰体现了她教学经验的成熟与丰富,而这份自如,其背后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许只有同样作为教师的我才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吧!此外,老师们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可谓细致入微。比如怎样正确握剪刀、怎样使用胶棒,怎样处理废纸等等,都有那么具体的规定,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惭形秽。

  感谢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谢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0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荣幸被邀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我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说心里话,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各位家长也想知道孩子们每天在园里的情况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们半天的生活记录在这里。

  跟往常一样,7点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刘钰,因为他很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发早点,孩子们能安静的吃早点,并且也和老师沟通。吃完饭的孩子们洗手、刷牙,然后去看书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点。接着,大家把自己选的图书放回书架上,喻老师带领大家到楼道里站成一排温习学过的小歌谣。然后小朋友按组回到了教室。 9点左右教育活动时间,喻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来看书。每一页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听的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棒!9点多加餐,喝奶并喝水,每两个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边喝水孩子们互相聊天。9 :30左右,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排队到了操场,先围圈做操,再分开男女两队各自活动。器械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比如隔物跳、钻障碍等等,大概40分钟,孩子们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里,孩子们洗手、喝水 、上厕所,自由活动。

  我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结束了,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厕所、洗手。并且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学习并讲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神圣的职业,她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1

  拍记录片的程序可分为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发掘,声音、色彩的处理,现场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团队的组建。(引用自新浪共享文件——《贾樟柯如何拍摄制作纪录片》)我对其中的“结构的发掘”与“声音色彩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认为幼儿园的影片结构可总结为:一条持续采访一个学生的主线,另一条副线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副线则是平行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说不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主线中对一个心算班优等生的持续采访不仅在时间上暗示了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影片的前进,也揭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性与创意这一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其他孩子的采访都分别从具体细节方面体现了小孩独有的天真与快乐。而副线则从群体的角度来观察小孩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讲述一件事情的情况比较多,如一个孩子学穿衣服,一个孩子学搬椅子,一个孩子等家长。这些较冗长的镜头和叙事,形象传达了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的困难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小孩子间打斗吵架,老师严厉地斥骂,孩子艰难的学习新事物,这些都一一体现着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并不倡导温柔赞扬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遇到的挫折也总是让我们产生小时候为难想哭的表情。以至于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仅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相似,甚至和现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相似。《幼儿园》中的声音都是采用现场的声音,有明显的空间感与现场感,显得更真实生动。色彩方面,对比度不强,没有强烈的光影感觉,使画面显得朴实,也稍显灰暗。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2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片子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维里,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可以开心很久,一只虫子可以围着看一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系不上鞋带、穿不好衬衫,简直整个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负后情绪低落,小女孩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他,哄他开心。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片子,我恍然发现,原来幼儿园里已经可以看见众生相……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无疑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其实说到底,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总之最后,我还是希望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会气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欢乐和美好。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3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拍摄素材。幼儿园其实也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影片中采用了采访的方式,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

  主题深度上来看,张以庆曾认为:“孩子是快乐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14个月细腻、敏感与冷静的观察、等待、体验后才发现,幼儿园与成人社会完全重合,孩子们被“公共媒体渗透、被社会格式化、被商业化与外来文化深深影响。”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而当他们长大,做了父母,他们又将同样的观念延续给他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内容上很是创新,没有一个人会想去拍摄幼儿园,并且愿意在幼儿园中拍摄一年之久。大家都认为幼儿园是个单纯幼稚美好的一片净土,谁也不会认为孩子们会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只有张以庆不这么认为,虽然他拍摄的内容和他最初的想法并不一致,但是他认为:“选题天然流露出来的承载能力是最为可贵的。”

  镜头质量很高,很多细节都被他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这需要很敏捷的跟拍技术,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所关注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人,并且很理性的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尽量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画面编辑很独特。整个片子只记录幼儿园室内的生活,室外的生活全部用模糊的镜头带过,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幼儿园的整体色彩不是五彩缤纷的,反而有一点点灰色的色调,片中部分镜头衔接,导演明显是有自己意图导向的。所以容易让部分观众反感,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该是这样的。

  音乐音效的设置上,《茉莉花》贯穿全片,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听到《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仿佛在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中国不止前进着。”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4

  《幼儿园》是张以庆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的纪录片大奖。通过记录一所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从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观的角度审视世界,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无邪。

  本片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续的情节,是一个毫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但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只是用孩子们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向我们诠释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初步认识的懵懂不安,也带我们回忆了孩童时不加修饰的天真美好。但孩子们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绪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诉说,又展现了世界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对白朴实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幼儿园与家长分开。对一个新环境的陌生不安,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动作,令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师别抢我”和“把老师当妈妈”以及下文不断出现的一句“我要回家”,简单真实的几句话,其实反映了孩子们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从出生到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总是出现的两个身影,令他们觉得放心习惯,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任,但这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长骤然离开时被打破。孩子的心,总是简单而平静,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会被放大千倍万倍,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们本能的抗拒。也许,这种抗拒也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纯善对这个现实冰冷的社会一种无声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摄技巧拿捏得当,在拍摄外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场上的玩耍场景,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场景,新年将到大雪纷扬的场景.....刻意的虚化,突出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导演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效果。

  黑白的艺术处理别具一格而蕴含深意。在本应该五彩斑斓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们练习心算,对生活中情感、政治、历史等事情的看法。与五彩斑斓的充满童真的生活形成对比,体现了孩子接触了这个世界后,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这种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认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对片中一个个“小大人”,很多人对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时,也思绪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穷,但处处洋溢孩子本应该拥有的纯真无虑,童年不应该如此吗?面对一个个对历史政治侃侃而谈的孩子,也许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太多事物,但看到这种烙印刻在孩子们的身上,难免不让人感到无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压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我们该庆幸还是悲哀?

  传统民乐《茉莉花》的响起应情应景,富含深意。叙述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场景时响起,体现了孩子们初步接触这个陌生世界时的懵懂不安,单纯青涩,表达了对孩子开始成长的期许,但似乎也包含了对一颗柔软简单的心灵将变得复杂深刻的担忧。在令人无法拒绝的成长中相对于天真单纯而言,侧面衬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叙述放学时,最后一个孩子等待母亲到来的时候,响起了《茉莉花》,加上对孩子面部焦虑不安的表情的特写,音乐给人一种怜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旷校园中等待母亲,一种在安静偌大的空间里、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夸大了他心中的无助之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父母奔波,对孩子迟到的关爱的社会现实。

  朴实而富有情感的对白,拿捏准确的拍摄技巧,别具一格的黑白艺术处理,应情应景的音乐《茉莉花》,为该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诠释了孩子身上的天真无邪,以微观的角度折射宏观世界。幼儿园,记录了人们渐行渐远的童真。逐渐长大的人群,接受了成长的代价,再回首童年时光,对那个单纯如同白纸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向往还有淡淡苦涩.....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5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是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的细节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孩子们有趣、纯真的一面。入托第一天哭闹的小男生、第一顿饭时泼饭的小女孩、睡觉时千奇百怪的睡姿,都尽显小朋友们的天真无邪。同时,导演还捕捉到了穿衣服、系鞋带和摆凳子等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孩子们内心的执着,也反映了大人们对于事业或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片子中,采访占据了很大的戏份。心算高才生熊经纬、参加了四个补习班的冯梦然都是被采访的对象。他们小小年纪便被父母施以重压,借他们批判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同时,当记者问及孩子们对“爱”的理解时,孩子们有的觉得“爱”是恶心的象征,有的认为“爱”是种难以启齿的东西。其实,孩子们的内心并非完全纯真洁净,他们有时会存在邪恶的歪念,他们扭曲了“爱”美好的含义。记者也问了孩子们一些关于政治事件的看法,孩子们各抒己见,有些孩子很有智慧,但立场却极易改变。这一点也与大人们极为相似,编导通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话语来反映大社会中的种种,从一个孩子的眼里观察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光线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好的光线效果,将孩子们的世界展现得柔美、动人。如教室里上课从窗外透射进室内的柔和光线洒在孩子们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单独一个小孩子坐在那里的光线安排、一个小女孩站在门缝边上向外看,光线从外洒满孩子的脸颊、一个小女孩扒着百叶窗的光线安排、夜晚月光洒向熟睡的孩子们的身上......这些细节上的光线追求使得画面变得柔和曼妙,容易触动观众的神经,描绘给大家的是一个美好的孩子们的小小世界。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6

  《幼儿园》刚开始时,小孩子抓着妈妈,不让妈妈走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抓着妈妈不让她走。《幼儿园》以这个场景为开头,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感情,引发观众的共鸣。《幼儿园》这部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在技术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辑、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很好,极具观赏性。中间时不时穿插地对小孩子的采访也设计地很好,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幼儿园》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的一个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镜头对于这个小朋友神态的特写、内心独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够抓住观众的情感,让人不由地为他心急。

  在我看来,《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表现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现实问题。从对孩子的采访中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对日本的讨厌,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应该是受身边的大人影响的,那个年代中国民众还普遍对日本存在敌视、偏见,还不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采访中会说出一些比较现实的话。可以感觉地出《幼儿园》里的孩子家境应该都是不错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让他们全托在幼儿园,孩子肯定不喜欢一直待在幼儿园的。纪录片里不时有孩子数着日子盼望着回家的镜头,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我个人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进全托班,他们还小,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7

  幼儿园,是孩子从离开家到接触社会的一扇窗口。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认识老师,结识小朋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自从孩子来到省一幼,我发现孩子无论是从习惯养成还是从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孩子的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都在幼儿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看到一天天快快乐乐健康成长的孩子,家长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无比感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老师精湛的业务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让孩子享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让家长受益匪浅。特别是老师在周末的非工作日时间,还给大家组织了许多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都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记得今年9月份,老师组织孩子们去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参观实践活动。大家首先参观了企业文化展厅,对酸奶的起源、多种功效及制作原理,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参观了企业产品研发、检测、菌种保存等各个实验室的工作情况。最后参观了整个工业园的生产过程。

  参观了批量生产酸奶的整个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工业技术现代化的震撼。第一个发酵车间里,偌大的生产车间,只有四个工作人员对着电脑监控生产过程。第二个灌装车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在进行空杯的放置,每条生产前有一个工作人员在看管。所有的工作人员全副武装,一身白色装备。所有的机器都按照预设的指令有条不紊的工作,杯装产品生产线,每小时出产两万杯到三万多杯酸奶不等。第三个包装车间。车间里,近处的机器手在整齐地抓起二十四杯酸奶,放入指定的箱子里,然后封装。远处的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及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有了亲身的体验。我看到了辛勤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满意、最好的产品,忍受工厂内部的高温,敬业仔细的不断尝试、改进产品而努力工作;并且君乐宝产品生产流程是相当科技、卫生、安全的,他们的产品是由新鲜的牛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流程制成,就连运奶车的卫生都是有严格规范的,每次把奶运回来以后,都会有专门的清洗人员用酸水、碱水和纯净水进行反复冲洗,这就保证了下次运奶工具的环境卫生。君乐宝产品依靠高科技设备电脑程控仪器组成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这就保证了产品的高效、高质、高产的效果。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和孩子增广见闻,感觉到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先进,食品安全环节的细致掌控以及辛勤工作人们的兢业精神。

  通过本次活动使小朋友和家长加深了酸奶制作的印象,大家不仅了解了酸奶对人体的好处和生产过程的复杂严谨,也体会了工人师傅的艰辛。小朋友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从这个社会大课堂中学到了平时不知道的知识!

  10月份,老师又组织大家参观了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技博物馆。对于这次参观不但孩子们,包括家长也很期待,平时很少有这种接受科普知识的机会,大部分孩子除了省博物馆、省科技馆之外,还没有去过这么专业的地方。家长们也表示目前孩子们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太少,进入博物馆,面对一件件从未见过的展品,孩子们情绪开始高涨起来。面对龙卷风模拟装置,大家知道了耸人听闻的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看到两三米长的猛犸象牙化石、风蚀而成的蘑菇石、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对精巧的地动仪,不仅对古人的智慧表示赞叹;面对璀璨夺目的各种宝石,孩子们知道了宝石为什么会价值连城……一路走来,一件件珍贵的地质标本让孩子们应接不暇,耳畔也频频爆发出“哇”的声声感叹。走进四楼大厅,最让孩子们惊叹的标本出现了,那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不寻常华北龙”,面对这头20米长、两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孩子们兴奋异常,刚刚出现的疲惫感立刻被驱赶到九霄云外。参观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还有小朋友和家长站在恐龙标本前忙着拍照留念。 走出博物馆,大家的兴奋之情还是没有消退,真是一次难得的科普教育机会。

  以上只是中二班的一部分活动,最近老师还要组织大家去参观蔬菜大棚,我和孩子都很期待,这种拓宽视野,助力成长的活动,孩子和家长都非常欢迎,我和孩子都是幸运的,再一次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8

  《幼儿园》的第一幕是一个小孩第一次上幼儿园,他哭着闹着找妈妈,撕心裂肺,哭得面目狰狞。我想到我第一次上幼儿园,应该也是这般情景,不禁觉得好笑。现在的我身处异乡,几个月不回家也不会如此想爸爸妈妈,只是偶尔会触景生情,怀念家里的种种,但转眼就又奔向了忙碌,流泪想家的情景怕是再难重现了。

  片中还讲到日本的问题。有小孩会说日语,会唱日文歌,有小孩说日本鬼子是最坏的一种人。我当时心里疙瘩了一下,很好奇作为家长会怎么跟小孩说这么一个敏感的问题。从小孩的回答来看,他们都觉得日本鬼子很坏,都觉得日本鬼子应该得到报应。所幸的是他们并不会认为所有日本人都是坏人。我想这些都是小孩耳濡目染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结论。我并不反对小孩应该接受一些历史的教育,只是认为大人不应该将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小孩。

  一开始看这部片子,真的是认为这部片子充满了温馨和爱意。越往下看,却又一种笑不出来的感觉,茉莉花这首歌平时听得挺悦耳的,此时听来却又一种悲凉的感觉。有影评说“幼儿园里小孩子的社会,就是现实社会的映射、微缩,是大人世界与小孩子纯真天真秉性的一种奇怪的组合。”我突然明白了这种悲凉从何而来。我们通常都认为小孩是单纯天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但他们还这么小,就知道民族仇恨,就知道中国足球队差劲,就知道弱肉强食。突然有一种感觉,像是我们这些世俗的大人在无形中玷污了小孩的纯洁。

  而幼儿园的老师,粗暴的动作和直白的语言让我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像是机器人,麻木不仁。经常出现的恐吓反而让我觉得孩子是无辜的,孩子被吓坏了,以后必然也会循规蹈矩地按照世上大部分人那样生活,坚持所谓的善良,正直和坚强,摒弃邪恶,罪恶。可是,善良和邪恶却从来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样下去,孩子终究也会变成机器人,不敢突破底线,变成了平庸的人当中的一个。 幼儿园这部片拍的很杂乱,都是一些生活情景的叠加。我想每一个人都从这部片里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就像我,我并不认为我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我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反省,对自己,或是对孩子。就如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9

  那些是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孩子的未来。

  看到张以庆的《幼儿园》,每件事情都不是连贯的,它并不以某一个小孩或者某几个小孩为主角。如果非要说的话,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有许多个,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一个形象,那就是幼儿园的小孩子。它的故事情节如此支离破碎,然而却让观众的印象很是深刻,因为它表现的就是在幼儿园中发生的事情,是上过幼儿园的人都会有过的经历。那一个个长镜头的组合以及关于孩子们镜头的特写,还有镜头的运动来表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让我不禁想起了幼儿园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我最终还没能确定下来,是表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表现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吗?也许只是幼儿园这个小社会?还是全都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表现了幼儿园那些小孩子的本性。

  虽然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大明确,但是它的叙事结构还是颇为清晰的。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是以一般纪录片常用的纯客观叙事的角度,讲述幼儿园的故事。但由于这部纪录片并不以某一个人为主角,而是以多件没有清晰的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的事情穿插而成的,因此可以定为它是以缀合式团块结构的叙事模式来讲述故事,根据小孩子的衣服,我们也可以判断其叙事的时间是以夏秋冬春夏的方式来走的。 在我看片子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细节应该就是那些背景的音乐,在这部纪录片中,除了现场收的声音乐声还有幼儿园念的歌曲,只有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口琴的音乐让我印象最深。第一次出现的《茉莉花》背景音乐是在他们第一次午睡,在马上要睡着和睡熟的时候出现。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学校住宿的时候,睡醒了老师会播的音乐。口琴的音乐和《茉莉花》都不是很欢快的,而是充满一种淡淡的哀伤。那是我曾想快快长大的日子,想快点变成大人,快点成年,快点老去的时候。而当我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开始还念过去,那种大家都在一起玩,一起睡觉,不开心就哭,哭完就好了的童年。

  看《幼儿园》的时候,我发现了那些小孩子竟然是如此的现实而又天真。他们知道要恨日本人,骂美国人,知道有爱,知道中国足球,评论起来也像个大人一样能说出一套一套的话。但他们也会很直率的不开心就打,你打我我打你的,却也会歧视,孤立别人。最终,我也想起来一些自己在幼儿园的片段,其实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价值倾向,只不过那时候更坦率。

  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很多关于孩子们的特写镜头,孩子明明白白的表现出了有摄像机这种东西在拍着他们,他们会不自觉地去看它。而在那些单独插入的对孩子的访谈中,那些孩子都是那么的成熟。让我无话可说。

  话说在我看这部纪录片的每一分钟,我都有记录下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也记下了很多纪录片所用长镜头拍摄下来的东西,如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哭闹,吃饭、午睡时的孩子。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长镜头有两个:一个是一个孩子在把椅子放好,却一直失败的场景,他把椅子翻了一次,却依旧放不好,也意识不到问题在哪里。这让我着急万分,后来却又释然,钻牛角尖却不放弃的孩子,也是很可爱的。一个是通常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陈志鹏,这个长镜头是以一种平拍的方式去拍的,他老是在回头看摄像机,或许是看活动室的另外一个门,那一种踌躇,那一种期待过后的失望,让我想起了在求学生涯中,同是几乎老在最后被接走的自己的心情,总是在怕,怕家人不再接自己了,但其实心里知道不会被抛下,却还会恐慌的难以言喻的心情。

  那些不会再来的过去,那些泛黄的记忆,伴随着音乐慢慢地远去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0

  6月10至12日,迎泽区教育局组织区内的所有幼儿园骨干参观了本区三处示范幼儿园,这三处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办园理念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观园后的感受汇报如下:

  1、省委幼儿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布置缤纷多彩、个性十足。整个布局像童话中的城堡,并且极具中国特色,给幼儿无尽的想象力。这所幼儿园的办园档次高,能给幼儿充分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在这所园里不管是活动室还是走廊,一幅幅幼儿创作画,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作品,再加上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组成了有着的艺术色彩的办园理念,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的主体特色。再有老师们手工创造性的制作了体育器械和教玩具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所幼儿园教室里,设施齐全,各种活动丰富而富有幼儿趣味,能够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好的调动了幼儿的天性。再有这所幼儿园的区角材料丰富,合理根据幼儿年龄段设置,老师们想得比较周到细致,使幼儿能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总体师资队伍素质高,观看了教师公开课最吸引我的是他们的美工制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生姜很生动的制作了各种形象物品。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认真的态度,并且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着,专研的精神令人折服,这次美工公开课将幼儿的想象空间与日常物品结合紧密的联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创意美。

  2、三晋幼儿园

  走进三晋幼儿园感受到十年时间的发展,但是始终展现的事创新的概念,体现了园所团体的意识、环境、内涵。尤其区角的创设新颖独特,符合孩子的发展;园务管理细致有很规范的规则制度,家长工作方式方法也很多,并且能引进高端先进的课程,为孩子的发展全方位打基础。

  3、康乐

  来到康乐幼儿园,能充分感受到这所幼儿园历史的悠久,处处展现出厚重、内涵;走进教室看到的却是活泼的气氛;安全教育的在这里充分得到展现、1、自我保护、2、应急自救、3、安全教育周等等,在教学中利用日常的一些活动(日常海选等)及家庭教育指导将幼儿与家长教育理念很完善的落实。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提升了本人在办园理念上的更进,在今后的工作中,给孩子创设一个美丽的多彩的活动空间,坚持本园教学特色,并为孩子提供更宽更广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快乐的成长。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1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2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独自流泪的样子,虽有心疼但心里总会想,老师这么爱你们,到幼儿园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和食物,为什么还要哭得那么伤心呢?还不太理解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上学看到孩子哭泣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就在想,家长就不能狠点心说走就走开,或许孩子也不会这么长时间的伤心,老师也能轻松一点。

  今天看到纪录片里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种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妈妈的坚持,我的心里很酸。我就在想3年后我的宝宝入园时发生这种状况我是否还能那么的坦然,是否还能那么轻松的离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我舍不得。这时,我能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当时离开妈妈的那份不安和焦虑,感受到妈妈离开孩子的那份不舍和不放心。

  宝宝百天的时候我和老公把宝宝抱到我们幼儿园,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现已升为月亮班,看到孩子见到我叫我小语老师的那种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是那么的纯真,给予我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对他们的一些严厉,我的心里很是内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岗位的时候,我将会多了更多的宽容与关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功课,需要我去学习和调整。不仅要调整我的时间,更要调整我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妈妈,更不要忘记学习做好一个妻子,因为我先是成为一名妻子之后才成为一名妈妈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3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4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04-03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7-02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08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02-11

关于纪录片观后感02-15

纪录片鲨鱼观后感12-20

燃点纪录片的观后感01-01

2016纪录片《西藏》观后感精选03-01

山西火种纪录片观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