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

时间:2023-06-12 20:02: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精】《流浪地球》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1

  看完了流浪地球2。没看过大刘原著,只能基于首遍观影印象,说下极端个人主观体验。

  细节精致、场面宏大、各种高科技设备机械等制作狂霸拽酷炫,贯穿始终,堪称视觉的极致盛宴。这种画面的冲击震撼确实无法在手机屏幕上感受到,仅此,就值得去影院朵颐饕餮。对于恐高恐黑的我,尤为舒适的当属宇宙图景的绘制。之前在科技馆所看的宇宙科学片,真实图景浩瀚深邃,个个星球之外弥漫无边黑暗,即便我们置身的地球都成为无限渺小的存在,个人不过如一粒灰尘,瞬息飘灭的强烈虚无感急速膨胀为无法克制的巨大恐慌。球2里涉及到的太空都是作为背景,画面主体是人类的文明,比如太空电梯、飞船等,或者是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观影过程中不会出现置身太空之中的失重感和虚无感。个人始终有依存、有归属,占据半个画面的蓝色星球,如此美丽、美好且令人温暖。对家园的高度依恋也许是中国科幻作家设定带着地球一起去宇宙流浪的情感根源吧?

  观影的过程却有点痛苦。除了三小时的超长观看导致的疲累,还有许多的困难:急速对话充斥着密集陌生的科技术语和数据,应接不暇;人物的动作、表情、行为、话语如同10倍速快进,消化不良;太空、地面、水下、地球上各城市等等,多样化场景转换频繁,区分困难。我这个衰老的低配置的cpu大脑完全来不及进行巨量巨类信息的理解、处理,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这是在哪、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干什么的茫然无知状态,无法同步剧情、无法共鸣情感。视觉审美的兴奋感维持了我半个小时的专注力后,再也无法阻止场域与视阈的剥离。就象一个差生,拼命笔直支撑着身体、努力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解、奋笔疾书地记笔记,还是搞不懂在讲什么,终于精疲力尽、大脑当机,忍不住困倦烦躁、小动作不断。导演的表达与观众的理解脱节,就如同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脱节,问题出在谁身上呢?

  因为对情节的不明白,导致对故事发展(事件因果关系)的难以理解。比如,故事开始时,太空电梯及其基地遭到了谁的武装攻击?是数字生命派对真实人类派行动的破坏吗?为啥最后又发展为刘德华的数字生命拯救了人类地球?史前人类断骨愈合的故事能够类比当下人类面临共同毁灭亟需团结的境况吗?李雪健是什么身份可以对其他各国科学家发号司令?其方式简单粗暴,对下属“你不需要准备,一字不落念稿子就可以了”,在确知执行任务的人全部阵亡后仍要求科学家们“我的人会完成任务,你发射就可以了”,最后当然成功了,但依赖的是刘德华转变为数字生命的境遇偶然。这究竟在讲述科学还是在讲述玄学?是领导人物的决策疯狂还是我的大脑疯了。我的大脑一直在抽筋……

  剧情不解进而造成无法形成对人设的清晰认知。吴京一见钟情的浪漫不是俗套的见色起意?虽然,后续铺展了两人舍命互助对敌、结婚生子至女方去世的感情线。突然,又设置个在可照顾幼子的岳父和必死的妻子之间进行抉择的“两难冲突,可是,当时的局面和后续的道路只能选择岳父啊。决择引发的情绪炸裂对吴京形象的构建不是多余的吗?决择的必然唯一性也让球1里的少年刘启的人物印象不只是一个叛逆中二,更像一个不懂感恩父亲付出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巨婴。还有,为啥李雪健饰演的领导时而深情演说说服、时而讲故事循循善诱、转而又严肃刻板命令?好分裂的人格啊!为啥刘德华饰演的父亲前不顾系统过载可能致使月球发射失败带来地球毁灭也要执意上传女儿的生命资料、后又舍身完成系统开启任务拯救地球?成功结果能弥补风险过程的`过失从而让观众认可角色的行为吗?黑人小哥两次强调自己没有编制只是合同工所以没有医疗保险,事关全人类生死的任务你录用个生死场合还要纠结医疗保险的合同工?!在此对照,之前录取领航员的资格审查环节设置的两难抉择吴京悲情被冲刷得有点搞笑了吧。

  最后的最后,剧终前终于暴露了前面人类遭遇的所有攻击、破坏、困难都是MOSS制造的。这也让我明白球1里为何MOSS会擅自作出放弃地球的决策。但是!整个故事讲述的不是人类应对太阳系毁灭的灾难?应对的对象,是一个摄像头,一个系统,一个机器?!

  那么,整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真实人类?吴京?刘德华?领导们?)?主线是什么?主旨是什么?

  以上只是一个被剧情搞疯了的差生的疑问,不是质问。求科幻爱好者们和大刘作品研读专家们耐心解惑,别歧视暴凌我这个差生。

  个人对故事发展的设想。如果人类走向数字生命的命运,如果机器系统控制了一切,故事也可以发展为黑客帝国那样:主角世界是数字世界,不断自我修正bug完成系统升级,而真实人类沦为苟且于地底黑暗角落的配角。

  如果真实人类仍然是主体,接下来的流浪故事该如何更好地表达复杂人性的冲突?如何更好地讲清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撞?如何更好地呈现主角们(真实人类或者球1里的少年吴启)的人物成长?

  看了球2也明白了球1里面的一些场景。比如,地表为何成为冰冻世界,MOSS为何叛变人类,刘启为何长成为叛逆中二少年(虽然仍然不能接受)。

  结尾好像有两首主题曲,伴奏着一屏又一屏密密麻麻的展列参与各项工作的人员和机构的字幕,让人深感这部科幻大制作的认真、努力、用心和不易,由衷升起对导演郭帆的敬意,热切期待下一部科幻宏篇巨制的诞生。最后一首歌挺好听的。可惜只剩我这一个习惯等待字幕滚动直到白屏的观众。

《流浪地球》观后感2

  大年初三,一家子去看了《流浪地球2》。整场电影3小时,我是扣着脚趾看完的。看1的时候漫不经心,感觉就是一般的商业大片,特效一般般,剧情也不够紧凑,矛盾冲突比较单一,主角人物偏年轻,人物情感不够厚重,表演也欠火候。这第二部不管是从特效制作、故事的时间跨度、历史厚度、剧情发展的紧凑性、多主角多角度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小我与大我的抉择,全方位多角度远胜第一部。

  其他的我不懂,也不多做评论,只说人物情感这部分。

  爱情

  虽然有规定,要参加宇航员选拔去月球,就不能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但这也阻止不了爱情的萌芽和两颗想要在一起的决心。面对危难之际,爱可以让刘培强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所爱之人韩朵朵不受伤害。在韩朵朵患癌之后,面对存活名额的选择之时,从理智上来说,选择岳父作为监护人的话,可能对孩子的陪伴更长久,对小孩更有利。但刘培强却选择了韩朵朵而抛弃岳父,这真实地表现出了爱情的自私和伟大。

  战友情

  在面对突袭时,张鹏临危不惧,冷静指挥,外国同事对他深信不移,从而实现被动挨打到成功拖延至援军抵达,反杀无人机的逆转;他和多年未见的老伙伴,在久别重逢一瞬间,再度并肩战斗却依然配合默契的感人场面。在选拔去月球投放核弹的宇航员时,张鹏利用战友情企图在老伙伴那里走后门,但被老伙伴无情拒绝——面对挽救人类的重大任务的人才选拔,老伙伴选择了秉公办理,牺牲私人感情;但在月球上,为了成全张鹏对刘培强的师徒情,老伙伴还是会全力相助。

  在月球上,面对核弹安置任务未完成,必须要有人留下而不能返回地球时,刘培强就像当初保护韩朵朵一样,选择了一人留下,让同事返回地球。女同事有孩子,其实他也有啊,也许因为他的孩子刚刚失去了妈妈,他不想另一个孩子也失去妈妈,所以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也是一种大爱,是能奉献自己的一种泛爱,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一个缩影。

  还有马兆和图恒宇之间的同事情,我把他也归结于战友情一类。因为他们工作的`性质,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和配合程度,都丝毫不比战友差。马兆在图恒宇遭遇家庭重大变故时,选择替图恒宇承担法律责任,默认了图恒宇为了保留女儿意识,私自开发保留数字生命的操作。这不是一般的同事情谊,这种情谊深厚到足以令人可以做到性命相托了。故事的最后,马兆在生命的尽头处,确实也将自己以生命守护的未完成的使命,托付给了图恒宇。而图恒宇也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最终坚持完成了马兆的嘱托。

  师徒情

  刘培强的师傅张鹏,对徒弟的父亲有过承诺会好好照顾刘培强。因为这个承诺根植于心,在基地发生入侵突袭时,张鹏第一反应是寻找刘培强,因为担心他的安危;在危机过后,见到刘培强时,那种因担心而产生的责备式地拍打,体现出他对刘培强如父般的关爱。

  到月球投放核弹需要穿越密集的陨石群,所以选拔投放的宇航员需要最优秀的飞行员。张鹏作为师傅,对徒弟如父般的关爱此时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他为了保护徒弟,不惜违规降格,专门给选拔官老伙伴打招呼走后门,让不要选刘培强。

  为了投放核弹而留在月球的刘培强,因为得到了师傅张鹏的帮助,最终乘坐一辆遗留在月球的返回舱成功脱离月球,但师傅却最终长眠于月球。我想,这也是张鹏在确定了自己要登月之后,专门为刘培强做了功课的,才让他在氧气将尽的最后关头保住性命。在自己将要赴死之时,身为师傅的张鹏却还在为徒弟考虑,这既兑现了给刘父的承诺,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里埋藏的深厚师徒情谊。

  父女情

  图恒宇对女儿丫丫的数字生命延续的'执念,是全剧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因为深情永远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向往的情感永恒。图恒宇把对妻子和女儿的全部爱和思念,都寄托在了丫丫的数字生命上面。他对数字生命的偏执,对自己信念的坚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他在面对是坚持自己信念、延续女儿数字生命为重,还是保证人类命运为重的选择时,他偏执地选择了前者,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偏执和坚持,在最后关头,他创造和延续的数字生命挽救了全人类,也给了人类最后的希望——生命的转换和延续。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这位政治人物在整个事件中,担当的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讲述者,是人性中的精神支柱,生命之光。在每一次分歧和危机时刻,他以历史上的小事件来讲述人类互助团结的重要性;以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民族的百分之两百的信任,对人定胜天那种坚定不移的强大的信念感,像一根定海神针一般,带动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

  影片多主角多故事线,带出的人类多重情感,情感与理智的较量角逐,展现出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也体现出人类在面对危难时,作出每一个抉择的困难,人性的光辉最终在白骨和废墟之上冉冉升起。所以,情感才是推动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力量,而理智只是工具。

《流浪地球》观后感3

  从此以后,我们的征途有了星辰大海——题记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们的文化中,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的文化中,将会拥有星辰大海!这是我在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的理性思维。

  希望,是如同钻石一样正规的东西。电影中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希望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但在电影外的我却以为,希望这东西,对于现下的我们而言,一样很是珍贵。

  人生在世,只有内心有希望,有向往,有目标,有梦想,才有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否则浑浑噩噩的生活将毫无意义,在空虚寂寞之中消磨生命,浪费时间。电影里面有两个关于为了希望而奋斗的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在上海某荒废大楼的电梯里,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牺牲的那场戏,眼见这电梯解锁下落了,救援队的刚子用尽全力也要打开电梯门,把年老的韩子昂丢到安全的位置去,他内心的希望,便是韩子昂得救,即便是牺牲自己,他也要做到,可结果呢?他真的打开了电梯门,真的把韩子昂丢到了安全区,他自己也真的被下落的电梯给砸死了,可韩子昂得救了吗?多活了几分钟,得到了坐着冻死的机会而已。

  这一段看哭的许多人,有的人说这一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许多人文精神,但对于我而已,最让触动的是,为了内心的希望,用尽了全力,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为之拼搏过后,最后所得到的收获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如同向杭州地下城运输火石任务失败一样,让队长王磊圣手打击和失落。

  可即便是希望破灭,可即便是希望荒谬的好似幻想,即便是希望只有百分之零的可能性,为了拯救地球,所有人都为了这个没有意义的希望,冲到了最后的行星发动机去做最后一次拼搏,无数已经离开的救援队掉头回到了这个没有任何一丝希望的'救援行动之中,那一刻,我是感动的。人生之中太多事情,做了没有任何收获,却十分有意义,这样的事情倒地要不要做。我以为,还是要做的,不说在做的过程之中,或许就有吴京驾驶太空飞船冲过来,为你续上最后一段距离,创造奇迹。就算是最终没有成功,人生之中为自己认定的事情,为了自己内心的希望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丰富,至少可收获精神的财富。这就是,梦想精神吧。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精神啊!

  《流浪地球》和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电影的不同,是我们中华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是传承!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没有断档的文明,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传承的重视,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我们相比了。在电影之中,军人姥爷,宇航员父亲,叛逆却懂得大局的儿子,一家三代人,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家族精神的传承,而电影之中的整个世界,则是万亿个这样的家庭所组成的,就电影之中,吴京的话便是,我们还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终有一天,他们是可以去贝尔加湖上钓鱼的。

  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在《流浪地球》之中所表现的意义和从前很不一样了,传承不是为了什么发扬光大,传承不是为了什么不要忘记,传承,在这里,更是为了开拓!一代一代的传承,继承前辈的科技,地球的运动轨迹数据,是为了找到新的行星,新的家园,在新的家园,需要传承下来的所有知识,科技,人文和道德,传承过去,是为了开拓未来!

  《流浪地球》的高潮,在于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色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牺牲自己,拯救世界,这一次,这么做的是中国人!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力!面临灭顶之灾,人类不屈不挠,和天斗,和地斗,在绝境之中,永不放弃!拯救世界,更是拯救自己。

  而对于看电影的我们而已,想要拯救自己,便需要改变自己,改变整个世界,至少,是改变我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想要做到这些改变,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用强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去做自己认定的正确的事。

  最后,关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本身,我在想,是不是也已经给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在电影里面,面对零成功率的可能性,救援队乃至全人类都拼尽了全力,最后关头,可不止一处火焰想要点燃木星,除了电影中的主角救援队外,还有别的救援队也在这么做!即便是没有可能性,但我也一定要做!

  希望带给人的,是梦想的力量。而梦想精神,推动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从此以后,我们的征途有了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观后感4

  故事背景很多科幻或者灾难片类似,太阳要game over了,人类必须另选家园。

  通常的叙述是找到另一个地球,先派一批宇航员,成功登陆并生存,然后人类开始大批移民过去。好比搬家的过程,先选址选房,装修后,迁居新家。《流浪地球》思路比较特别,它是用车把房子整体运到新地址,这样搬家。所以是地球搬家不仅仅是人类搬家。

  如何搬地球呢?先停止地球自转,然后用高能燃料推动地球,类似航天飞机的原理,变成航天地球。但是没搬多远,刚过了火星到了木星。地球熄火,开始运火石,运火石成为故事主线。然而运到了没啥用,因为木星和地球要相撞了,最终宇航员化身宇宙版董存瑞舍身炸木星,地球又奇迹生还。片名可以理解为《地球搬家之险撞木星》。

  本片运火石时间过长,所以显得剧情平淡单调。炸火星救地球部分又太短,高潮部分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

  本片整体感觉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

  感情线:亲情和家国情怀。

  通过回忆,倒叙和插叙,穿插影片,完整展开,温度得体没有煽情,又没有占故事主线。另外故事发生的时间选为春节,人物选祖孙三代救地球,加上地球搬家都是突出感情线--家。

  搞笑线:类似好莱坞总找个黑人小哥哥搞笑一样,本片找了个混血小哥哥做搞笑担当。

  戏分量不多,起到了调味剂的作用。

  角色:

  男一号:小鲜肉一枚,塑造了一个莽撞少年。面对这种救人乃至救地球的任务气场有点小,无法给人巨大的安全感。

  男二号:完美。无论动作戏还是感情线。

  男三号:冷静的救援队长。冷静有余,冷酷不足,亦没有刻画出英雄主义人物形象。

  女一号:没有什么存在感。只有一场广播煽情戏。全程绿叶,基本属于在影片里面看电影。

  音乐:没有主题曲和插曲也没有音乐转场,本片预告片的音乐7分。

  镜头:色调偏暗,导致远景镜头不清晰,比如冻上倒掉的东方明珠都不太明显。

  速度与激情基本没有,如果能增加装甲车横冲直撞多爽哈。装甲车飙成赛车多爽啊。紧急任务,不仅能横穿山涧,也能横穿冰湖冰瀑布。耳边再响起victory这种音乐就激情四射了。

  高潮:用木星吸走地球大气层,男一号急中生智,点燃木星,这个高爆炸药有点大,让爆炸的冲击波将地球推出拉格朗日点,脱离木星。但是点火距离恰到好处的差了一点点,于是英雄横空出世,吴京舍身取义,带着太空舱自当导火索,点燃木星,上演宇宙版董存瑞。该片全程都在挫折,失败乃至绝望的情节中,本期待最后一个大爆炸,100多分钟的挫折,就是为了这一刻。可惜点燃木星爆炸效果太弱了。和过节放的烟花的效果差不多。完全没有点燃奥运圣火的那种期待中的爆发。高潮来的有点晚,并且来的又太短。

  科技和特效场景:此部分是科幻片特色。核心卖点。预告片已经将电影中科技的精华全都展现完了,电影其他部分已经没有新意。

  高大上的科幻片场景并不多,仅仅是商业片场面水平,与15年前的灾难片《后天》相比也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整体技术尚处在好莱坞科幻1.0水平。炫酷的动画基本没有。满眼都是冰冻的高原场景,大部分镜头感觉都是一个样。只有冰冻的CBD比较cool。

  木星只有一个同样的镜头。

  道具:看见道具有些似曾相识,和游戏《红警》中的'道具有几分相似。看完科幻片的道具,其他电影的道具就变成玩具了。

  观看此类电影,有种看真人扮演游戏的感觉。游戏的炫酷,在电影中获取淋漓尽致的展现。

  车:按照装甲车框架+电脑系统+导弹运输车的轮胎和动力系统。这个科幻很靠谱。

  bug是居然还用人驾驶。所以搞自动驾驶的工程师看完本片,第一反应,应该是砸车。

  枪:将装甲车的重机枪变成手持化重机枪。

  衣服:按宇航服1比1仿制的,非常逼真。

  发射器:按照火箭发射器标准制作。

  等等。道具另一个bug:没有机器人。

  相比电影本身,电影背后的故事但是看的我热血沸腾。

  本片起初十分不被看好,首日拍片量位列第四,科幻片完全是小众群体,比文艺片还小众。没想到逆袭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还把科幻带上了头条。上一次科幻上头条,还是20年前,高考作文题目改成科幻题目,打破了高考必考议论文的约束。2019年甚至被成为科幻元年。为中国电影增加了一种新元素,也为观众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类型。不久的将来,会有第二部,第三部。科幻片佳作问世,十分期待。

  科幻片战胜明星脸和明星效应,是电影内容深度化发展的体现,制作工业化发展的体现。老套路,花瓶,新瓶装旧酒,炒冷饭的电影已经out了。电影从投明星,转成了投内容。

  电影制作过程也相当认真:画了3000副电影场景,8000个道具,搭建10w平实景和高精尖的3d制作团队。

  筹集资金千辛万苦:1亿做10亿的活,万达还撤资,投了吴秀波的情圣2。吴京情怀相助,才绝处逢生。导演自己也是砸进全部身家。不仅仅是电影逆袭,导演的经历也是小人物逆袭的典范。

  人类历史的有两次大的时代变革:一次是地理大发现即大航海时代。一次是计算机革命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第二次人类大变革中。

  科幻家和天文学家是这个时代,第一批睁眼看宇宙的人。希望他们的努力能使人类早日实现:天文大发现。

《流浪地球》观后感5

  昨天和朋友去看了流浪地球2,不得不说,中国的科幻是正在奋力崛起的。无论是剧情设计、视觉效果、人物情感、演员表演,我都要给五星好评。看流浪地球1的时候把原著看了一遍,看流浪地球2前一天我又把原著看了一遍,虽然原著和电影从整体来看其实关联不大,大概只是“太阳危机”、“流浪地球计划”、“地球发动机”这几个关键点是对应的。毕竟大刘的《流浪地球》很短,花不了一小时就看完了。能够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剧情和影视这样优秀的再创作,编剧、导演等各个团队下的功夫可见一斑。尽管是高度的再创作,但影片仍保留了一些和原著呼应的细节,比如影片最后,又重申了“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1、流浪时代2、新太阳时代”;大刘在流浪时代的诗,“人类又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借由周老师之口重吟叠唱……一些与流浪地球1的呼应也令人感动,比如刘培强带儿子去海边,从车上取下望远镜的瞬间;外公带刘启进入地下城门关上的瞬间……故事中“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牵引着以吴京扮演的“航天员刘培强”和刘德华扮演的“计算机科学家图恒宇”两条线,一面向天空,一面入深海……三个小时的电影,包含的不仅是对未来、对宇宙、对人类命运的畅想,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刘培强和韩朵朵之间的爱情,张鹏和诺夫之间、图恒宇和马兆之间的友情,图恒宇和图丫丫的父女情、张鹏和刘培强之间的师徒情……当刘培强对病中的爱人说着“特别想,特别想”,当图恒宇对电脑中的丫丫说着“特别想,特别想”,那种亲人近在眼前又被一些东西阻隔的很远的撕裂感让人感觉到爱,又感觉到痛。当韩朵朵在太空电梯、在病床上重复着“我在呢,一直都在”;当电影团队使用CG技术还原了吴孟达的角色;那些即将离开和已经离开的人们,当还被记得,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当张鹏用手指戳着刘培强的脑门,不说一句话,那些想说的话涌动成闪烁的泪花……这些重复了好几遍的台词和动作,不再只是言语和动作本身,它们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爱的密码。

  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它借由一些绚丽的科技载体,巧妙地将人类细腻的情感和宏大的场面相融合;通过制造一些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快地调动人的多种情感,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和惊叹、对受伤和死亡的恐惧、与亲人分别的悲伤和痛苦……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影片开头的“数字生命计划”那一支力量在如何发展?20xx和20xx的危机幕后黑手究竟为何?MOSS的视角是否另有深意?不能都记住,也不能都理解。也许可以算作是给不同观众留下的想象和品玩的空间。历史片是以现在之眼观过去,由于过去是确定的,我们通常是在既定的事实中品评历史的走向,从而获取一些经验。而科幻片则是以现在之眼观未来,以未来之眼反观现在,由于未来还没有到来,它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流浪地球2据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大规模科学顾问的科幻电影。在看一些科学顾问的推文时,我看到“影片世界观”、“概念设计”等字眼。顿时觉得很受启发,在一个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重新构造世界观,我们有权力和无限自由去构造新的概念。前几天我老板和我说,事实上,我的工作有一部分funding来自于conceptualdesign(概念设计),我一下子很懵,做科研以来都是聚焦很具体的研究工作,不知道所谓的“概念设计”是什么概念,又怎么设计?看完流浪地球2,我好似受到了一点点启发,科学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好比电影中550C的覆写速度,快到令人难以置信。想象力能抵达的地方,也许在人类的未来,都能实现。

  正如大刘所说,“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事情变得平淡之前把它们写出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打开一些想象力,科学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它不仅仅是在知识大厦上添砖加瓦,我们也应该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帮助我们审视在可见和不可见的未来,科学如何给人类的去来添一双翅膀。历史上伟大的科学思想和发现都是超越当下的,科学的前瞻性需要想象力。如果将现在作为时间轴上的原点,回顾历史是向左走,展望未来是向右走,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要再返回原点,将人们拉回到当下。这是因为即便思想可以在时空自由穿行,但人们又不得不活在当下。我们可以在超验世界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却又必须在现实世界中获取真实生存的流动体验。正如电影中马兆在被淹没的那一刻对图恒宇说的:“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流浪地球》观后感6

  在刚过去的新年中,我在新年的第十分钟坐进了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流浪地球,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很多的思考,所以我用笔记录下来。

  总的来说,如果100分满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99分,不给满分的原因是电影就像作文,在中国一篇作文给满分,其本身就是对这个题材的不尊重,毕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品味电影的内容,首先能让我贯穿这部电影感觉到的一个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作为支配地球唯一的一种生物,我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与地球不可分割,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就是包括不管是男女老少,贫困富贵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建成的,没有全人类的空前团结,相互协调,是不可能将井然有序的将行星发动机以相同的规格修建在相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个思考,假如哪天真的在现实中,太阳真的急速老化,要吞没地球,人类达到电影所说的空前团结,会不会愿意接受联合的国家组织或个人,这是我无法解开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法干涉的,只有灾难发生的那一天,事实才能给我们答案,我选择相信一起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我们终究只是五维空间中事件可能性的一个分叉,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实践。

  但是从这个问题上可以衍射出的一个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全人类团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完全团结?我总结了全人类不团结的几个基本原因,能源空间,宗教信仰。但我感到讽刺的发现若灾难发生,在灭顶之灾下的人类,如果还因为这些问题而产生分歧,彼此内斗,到最后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有争赢的那个奖品,这是一场注定没有意义的没有胜利的竞争,除了给对手带来打击之外,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斗争的一方终究会灭亡。

  想到这我不禁要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恨与妒忌,放下歧视与分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人类共同进步呢?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哲学性思想推动人类发展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人类团结攻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上而不是在彼此斗争上,尽快张洼更多的智慧和科技,当灾难发生时,没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那就不会有人带着遗憾离去,不会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不用靠抽签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去获得庇护,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思想境界比我高的人大有人在,这些道理会有比我懂得更透彻的人,我只希望这些人能产生影响,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支线剧情,就是航天员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感情,因为我本人是一个和父亲关系十分冷漠的人,所以我在他们之间看到了我和我父亲的影子,刘培强为了人类,放弃了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时光,常年不能和儿子相见,使得他们自己产生了误会甚至是仇恨,其实以观众第三人称的角度,会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好解决,有一个能为人类做贡献的父亲应该是每一个儿子的骄傲,我们会很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启应该理解并支持他父亲的工作,并引以为傲,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感受,没有父亲的儿子和没有儿子的父亲都是人间的悲剧,当这种悲剧发生在无辜的自己身上,谁都会产生抱怨,为什么不是别人的父亲而是我的父亲,我想刘启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最后,得知父亲将牺牲自己保全全人类的刘启,也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以及对父亲的不舍,依然哭的十分悲痛,再多的仇恨都抵不过父子之间的血肉情,在现实的生活中,看到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得到更广阔的空间,不要等真正失去的时候才感到惋惜。

  然后就是我对火种计划的思考,其实流浪地球计划的本身,就是延续人类文明,在这一点上,火种计划和流浪地球计划看似并不矛盾,但是其实我觉得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真正想延续的是什么?人类文明这个概念太大了,更深入一点,有人可能认为是人类的科学成果,人类的生命,但其实我觉得都不是,真正该得到延续的是人类的感情,刘培强在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希望这是我和我儿子的最后一次团聚,为了地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看到这里,我觉得流浪地球计划真正想要保护的不是这个行星地球,而是地球上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它想保护亲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过年团聚的亲情,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的意义。如果最终真的放弃了地球,执行了火种计划,等人类到达了新的家园,靠受精卵大量繁殖出的没有情感的人类,他们没有父母,他们只有人类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那么人类的延续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延续又不如说是一个文明没落了和一个新的文明的觉醒,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另外,这部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光论其品质,绝对不输好莱坞大片,他会给你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你之前不会在这种水平的特效下看到那么多的中国汉字以及其他中国元素,中国地名等。

《流浪地球》观后感7

  今天两个孩子都开学了,我也給自己放了个假,把孩子们都安顿好,自己去看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也正好应了恩师的教诲:闲着有雅趣,忙着有乐趣。突然觉得以前的自己好像不太会玩,总是把自己绷得的很紧,工作生活,带孩子总是排的满满的。感觉全天下就是我最忙,总是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跟着恩师走过了这半年,才慢慢学会了放慢自己的脚步,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就是在供养整个法界,多么伟大又充分的理由,我必须去执行。

  整部影片气势恢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爱与希望贯穿整部影片,从刚刚开始的父爱,到后来的拯救地球的大爱,满满的正能量,让人看了热血沸腾,久久回味。

  当看到刘启的父亲在跟儿子告别的时候,我想到了恩师和所有的师父们。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走上觉醒之路,您们的大爱付出高于一切。再次双手合十,至诚感恩顶礼师父!

  影片里的主角刘启,因从小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对父亲有很大的成见。但这并阻挡不了已经深深刻在了他基因里,流淌到血液里的父亲的那份正义感,与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在学习的时候师父曾经教导我们要不断的熏修把伟大的愿力植入到我们的基因里,让愿力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能。任何干扰都不能动摇我们的伟大愿力。学习的时候也因此懂得了愿力的伟大,让自己活的更有力量,更释然。在这部电影里我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会在我们不能预期的情况下纷纷离我们而去。而只有我们伟大的愿力和业力继续伴随着我们。师父曾说过您看到什么,您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放大。从此我把我的关注点放到了伟大愿力上,而不再去纠结自己的业力。也是因为曾经的过往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于是不仅仅不纠结,还有感恩于它。虽然自己修行的路还很长,也不够好,但是把愿力当成不断前进的动力时,内心就有了力量,让自己的心多多安住于正念之中,活好每一个当下,成就未来的自己。

  当我们在名正言顺的享受着生命的富足与安稳的生活的时候,有很多的像恩师一样的大德,还有我们的国家,正在默默的为我们的觉醒与安定的生活而努力着,付出着。我认为这就是影片想要诠释的大爱。而这一刻我也体会到了。财富坛城时,师父通过层层的引导,让我的心量不断的放大,看到了以前不曾拥有与自我感觉不值得拥有的.一切。是的当把自己当成生命的中心时,也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希望总是与绝望并存,只要不肯放弃,希望的火焰会为你点燃,在联合国都宣布放弃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救援队没有放弃,没有绝对的绝对。希望总在不放弃的层层包装里埋藏着,只要有足够大的愿力与勇气,力量,就一定会点然希望,开启智慧的伏藏,给了众生活下来的希望。作为佛子,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愿力,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好好的去爱,去工作,去体验,去觉醒更多有情,这才是我们来到地球的意义所在。

  当演到朵朵在救援的最关键时刻,向全球发出请求支援的广播时,那一刻不仅仅是感动的泪流满面,更多体会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时的那份真诚。是因为她足够真诚的直白的去表达,而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也让大家对最后的救援有了信心。是的,每个人都有渴望美好,向善的一面。而只有在卸下所有防伪,心真正的敞开时,才能洞悉这一切。

  影片接近尾声时,刘启的父亲为了拯救地球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大家时,那份感动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只能说那是一份超然的,全然的大爱。那一刻真真正正的超越了一切恐惧,超越了一切挂碍,一切束缚。为自己的决定,为自己的选择,全然的,无条件的负担百分百的责任。

  影片的最后,演到了拯救地球的计划将延续几百年,甚至更久,这将是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共同的任务。这也对应了诸佛菩萨为了广利一切有情的伟大菩提心。师父曾教导过我们:未成道业先发菩提心,未成道业先立下伟大的愿力。在伟大的愿力面前,曾经的业力又算得了什么?菩提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到了我的心里,刻到了我的基因里,通过学习与不断的熏修已在慢慢的茁壮成长。一切现象都会成住坏空,而伟大的愿力将永远相随。

  希望永远伴随着绝望,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光返照到自己自性之光时,希望一定会超越绝望。我来自于圆融不二的如来藏,当任务完成,体验结束,我将回归于爱的源头,自性如来藏!

《流浪地球》观后感8

  《流浪地球》很多的想不到给了我深深的震撼。第一个没想到。做工精致,虽然和好莱坞大片还有差距,但仍然可以在80分以上,体现了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分发上进的新时代精神,有助于民族自信的提高。第二个没有想到。以前看科幻译制片总感觉普通话在科幻片里很不搭,可是该片的京片子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第三个没想到。把所有的场景都放在中国,当出现济宁这种三线城市的时候,感觉就在自己身边,带入感迅速加强。第四个没有想到。这次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战狼》的孤单英雄成了世界英雄。完全没有“天下无敌”的老美什么事,向俄罗斯送了一个中俄友好的“飞吻”,顺便侮辱了一下只有利益毫无廉耻的野蛮落后的印_人。(会不会引起外交纠纷?)第五个没想到。把亲情放到天崩地裂的灾难中,次要矛盾展现了人性中共存的自私和伟大。一心对没有救爷爷的队长耿耿于怀的户口、失望后开枪打坏火石的女队员——拯救世界的好人里也有不好的性格成分,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这一切发生在一部电影里,是中国人的骄傲。

  几个科技问题

  孩子问了几个科技问题,我也觉得有几个需要科普一下。

  太阳会不会膨胀?

  会,当不是现在。还有50——60亿年的时间。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占太阳系质量(含物质多少)的99。86%,主要成分是氢。在其自身物质巨大的'万有引力下,从四周向中间塌陷,发生核聚变。四个氢核变成一个氦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颗氢弹爆炸就够震撼了,太阳中心得多少?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太阳一天释放的能量,是地球50亿年吸收能量的10的78次方倍左右),不致外围迅速塌陷,在这个塌陷和反塌陷中逐渐塌陷。几十亿年后会有氦核在太阳巨大的吸引力下,变成碳核(人类还做不到)放出能量相对小了,由于物质发生改变温度更高了。太阳外围的氢就会在保温下膨胀,有可能延伸到地球。不过不用担心,人的一辈子在宇宙面前,比人类感觉到秒还要短的多。我们活不到那时候。

  从地球生物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大型生物会有超过20xx万年的存在,所以不用为人类担心。可能那时人类已经灭绝或演化(进化这个翻译不好,恢复成严复的翻译)成新的物种。如果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不用10000年,甚至只用1000年,人类能很便捷的遨游太空,不用为人类担心。

  空间站的形状很奇怪会不会浪费材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空间站和潜艇一样是一个大肚子的无头无尾的鱼的样子,人和物品在里面是失重的。我们见到的宇航员的动作是太空漫步,就是因为失重。失重是如何发生?我们处于地球的引力场里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其实我们受到的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引力,除了两个极点外,地球引力提高了两个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重力的定义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的作用,而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在空间站,地球对人和物体的吸引力本来由于距离变大已经变小了,而且全部来提供绕地球做圆周远动的向心力,会使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并不是地球引力消失了,而是提供了向心力。有些人会提离心力,比如我们用细绳栓一个小球可以抡起来,让小球围绕手做圆周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小球就会沿原来的运动方向飞出去。有人说这是离心力的作用,其实并没有离心力,只是惯性使然。

  既然在空间站是失重的,怎么办?把空间站做的和车轮一样,中间是个轴承,让它自身旋转,让空间站外围的压力来提供向心力,来模拟重力的效果。看到吴京在空间站里面是和陆地上一样,到了救生舱就失重了就是这个原因。

  火石是什么?

  科技发展的未来,人类应该能控制核聚变,应该是核聚变物质,也就是说保管不好会发生氢弹爆炸。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效果和原子弹差不多,至今无人居住。从电影的运输状况来看,人类对核燃料的保存能力大大提高了。

  木星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路过?

  木星是一颗气体星,质量是地球的312倍。如果木星再稍微大点,就有变成恒星的可能。因为它的质量巨大,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把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吸引过去。如果没有木星,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就会更多的降临到地球上,对于地球来说可能灾难更多。

  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任何要飞出太阳系的装置都要利用木星巨大的引力来加速,被称作“弹弓效应”。这要科学家们精密计算,靠的太远加速效果不明显,靠的太近就会被木星的引力场俘获。地球流浪计划,一定是全球的科学家做了很多运算。太空旅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任何的机械故障影响了速度,或者突发的陨石等都会使原有的运算结果变成灾难。

  流浪地球计划会不会在未来某天发生?

  以我浅薄的学识认为绝对不会。如果地球轨道发生变化,整个太阳系的平衡就会打破,尽管太阳质量巨大但是行星会变得不稳定,绝对不是想离开就离开。如电影中,当地球和木星距离那么近时,相互的吸引力会改变木星的轨道和速度,而两者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木星螺旋形轨道飞向太阳,或螺旋形轨道远离太阳,而木星的轨道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行星,整个星系会毁灭。同样其他星系也不是想进入就能进入,与刚才提高的情况类似。

  地球现有的能源,都未必够地球人用100年。在找到新能源以前如果利用太阳能,至少能够回到原始社会生存,如果离开太阳那是灾难。木星轨道的-80摄氏度还好。如果出了太阳系,地表温度很可能降到绝对0度附近,任何机械都无法工作了。

  这只是一个科幻故事。借用这个故事,顺便做一点科普,没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啊。其实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话题,明天有空再扯啊。

《流浪地球》观后感9

  寒假期间,我观赏了一部神奇、震撼、恢弘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当即对刘慈欣的原著同名小说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于是,我买回了这本《流浪地球》,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全篇小说篇幅较短,和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不尽相同,给了读者更开阔的想象空间,引人入胜。它讲述的是,太阳因为不断地膨胀,离地球越来越近,最后将撞击地球,发生巨大爆炸。所以地球上的人们为了生存,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这是一个凝聚了千万亿人期待与希望,持续上百年的世纪宏伟计划。全书共分“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四部分。分别讲的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地球逃出太阳系;人民反抗联合政府;大家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地球成功逃离。全篇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下了地球在颠沛流离时,人们死里逃生的行为、内心变化和地球逃离的整个过程。和电影版的风格相似,但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

  看完了电影,我再看书,心中的震撼潮水般泛滥。我震撼于人类在濒临死亡时,能想到带走自己的家园——地球,有情有义;我震撼于人们想抗衡自然,不屈不挠;我震撼于刘慈欣先生的想象力,妙笔生花……我深切感受到了人们在面对危险时的团结勇敢,舍生忘死,他们向命运交上了自己奋斗无数年的答卷。人性的平凡与伟大,人们的向往与希望,不正是生命在逃离死亡时众志成城的体现吗?从人们为求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反抗联合政府,我又可以感受到人们的疯狂。这也正证明了电影中莫斯说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让人类保持理智,真的是一种奢求。”可见,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总是如此的不惜代价,疯狂抵抗。所以,野心越大,越会使人丧失理智,步入险境,做人一定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换位思考,保持理智。作者记录的地球运动的轨迹的情节更是让我的心随时悬着一块石头,仿佛身临其境,观赏那火球般的太阳,巨人般的木星。全书体现出人们不拘小节、齐心协力、聪明机智,表达了人们对地球的热爱、不舍,向广大喜欢天文与科幻的人们展示了一幅恢弘奇幻的佳画,并且让广大阅读者爱上天文、玄幻。

  这本书真的很值得鉴赏,是刘慈欣先生当之无愧的史诗巨著啊!观《流浪地球》有感800字

  《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他以平凡的方式写出了科学的不凡!以宏观世界带来的震撼,以多处伏笔和呼应,以丰富的想象却又不离实际的手法使我深深的被吸引,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幻的魅力,久久不能忘怀,久久不能平静……

  许多年以后,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临近的几个星球,也包括地球。由于太阳已经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但地下城空间有限。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进入避难,需要抽签决定,那些没有中签的人就只能留在地表等死。地球人类数量大减,最后只剩下30亿人。

  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倾尽全人类之所有,制造1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这就是著名的“流浪地球”计划。“流浪地球”计划耗时2500年,历经100代人。该计划共分为“刹车时代”,“前流浪时代”,“后流浪时代”,“新太阳时代”四个阶段。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刹车时代”的.最后一年里。

  计划使用超级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然后让地球公转速度加快,在轨道上绕行并进一步加速,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让地球飞到4光年以外的比邻星,最终地球将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剧中,主人公刘启一家三代为流浪地球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个希望暗淡的时代,大家依然相信希望的存在,就如刘启妹妹韩朵朵所说“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回来吧,加入我们一起战斗!”又如俄罗斯航天员所说:“我相信,地球上的的水终会化成冰的,以后我们的子孙,子孙的子孙,终会在贝加尔湖上钓鱼的!”相信吧,冰终会化成水的!希望终会来临,就算没有,经过我们一代代的努力,希望终会来临!

  我被他们坚持不懈,坚贞不屈的精神震撼到了,我受到了触动,尽管地球几乎不可能生存下去,但人们并没有丢失希望,还是付出全部的努力,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拯救地球,去拯救全人类,为流浪地球计划出一份力,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王磊等凭着毅力咬牙拼命坚持着举起重大数百顿的推进器,为了人类;刘启爷爷为了火石(使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在生死存亡时刻选择了火石,英勇牺牲,为了地球;救援队队员最后一刻,拼了命,忍受超高温,修好了电闸,开心的笑了,但却长眠于此,为了文明的延续!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

《流浪地球》观后感10

  《流浪地球2》的科幻感,有深度的同时,也有温度。第二部里,完美揭开了前作的悬念。

  虽然《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商业大片,但电影却用大量笔墨去刻画人类之间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那些真挚的牵绊,总能够在不经意间就融进观众心田,让人破防。在刻画人物上,导演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坚持、盘算、情感和闪光之处。他没有通过贬低已有角色,去让角色降智的方式去塑造任何一个角色。因此使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都能直击人心。

  两部《流浪地球》,都与家人和抉择有关,它虽然是以人类的生存危机作为外部困局,但是人类一直没有真正的摆脱过生存危机,第一部是木星危机,这部(《流浪地球2》)是月球坠落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还是会产生很多关联,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亲情。最打动我的正是这一段段断不开的联系。刘培强和韩朵朵的爱情,不是炽热的情话,而是放不下彼此的相濡以沫。

  吴京跟沙溢,那是开得起玩笑和能交付后背的师徒和战友。刘德华对女儿的爱,则是一个父亲最淋漓尽致的守候。我们挺需要这样的科幻片的,文本好,画面大气磅礴,情感表达真实感人。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是续集主要角色中唯一的“老人”,由于上一部这个角色已经塑造的较为饱满,因此续集更多是对其感情线进行一个补充。他和老婆韩朵朵从相识到相知,直到相爱,中间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波折,特别是方舟空间站坠落时的生死考验,不仅拉近了有情人之间的'距离,更促进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电影中有一段是韩朵朵身患绝症,刘培强开飞机陪她去看已经大部分被海水淹没的,满是破旧的楼房的上海。那个曾经一个经常超速被师傅骂“开慢点”的愣头青,在成了父亲之后,他变得稳重了,还被老婆催促“开快点”。两个人就那样依偎在一起,就算知道是死别,也过得如此温馨浪漫。

  为了给儿子争取到进入地下城的名额,刘培强(吴京饰)参加了飞行员面试,被触及到底线时忍不住发火,可又只能选择立马妥协。关于地下城名额,“莫斯”系统给了他一个最优解。然而无论选择哪种解决方式,他都会撕心裂肺。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他,让他在现场做出解答,怎能不崩溃?

  理智上说我们当然会选择“莫斯”的答案,但从情感上来看,谁能接受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在难以生存的地表带着病痛孤独死去?他痛苦的抉择,是这个末日场景下的一个小小缩影,地下城只能容纳一半的人口,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家庭会面临这种生死离别……

  起初,他做飞行员的初衷是:“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

  后来,他想让人类都活下去,哪怕儿子再也见不到他。

  为家庭而战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为人类而战的集体英雄主义——格局的升华在刘培强这个人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更多的是对女儿丫丫过早离世的愧疚。正是因为这种执念,他想尽各种办法推进数字生命的延续。如果说刘培强是流浪地球计划的常量,那图恒宇则无疑是这个计划的变量,正是这种突破生死的执念,才最终拯救了人类,并让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整部剧中的图恒宇一直以来有个心病,那便是自己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逝世了。为了交待剧情的需要,在影片中有个闪回画面,闪回到了车祸现场,当时,图恒宇带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开开心心开着车去玩,结果,双方就是在这样一片欢乐的时候,图恒宇边开车边转身逗妻女,一转眼发生了车祸。图恒宇身体上只是受到了一点轻伤,但他的老婆孩子就没那么好运了,老婆当场逝世,孩子抢救后留下短暂的数字生命。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在片中是有两种状态的,一种是年轻时的他,一种是“现在”的他。图恒宇是研究数字技术的工程师,数字技术同样也运用在了演员身上,完美重现了刘德华二三十岁的模样(吴京也是如此)。

  图恒宇这条线,是片中最具有科幻味道的。是拿着通行证进入地下城避难,从此与女儿切断“联系”,还是“陪伴”女儿,坐视人类被毁灭,只剩下数字世界。

  马兆给出了解答: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我可不想死了之后,意识放到机器狗上被人使唤。

  图恒宇潜心研究的数字世界,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结局。

  通过他和女儿的亲情纠葛,引出“数字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对科幻设定不太了解的观影人群,十分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李雪健先生饰演的周喆直则堪称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灵魂,他总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用自己无以伦比的个人魅力,推进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其在影片中的几段演讲极富感染力,完全提升了影片的主题表达,相比于国外的主流思潮,流浪地球计划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整个计划就像古代传说“愚公移山”,用2500年的时间、100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种骨子里映射出来的家国情怀,或许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它的意义!

  沙溢饰演的张鹏虽然戏份不多,却奉献了全片最重要的两个泪点。一是引爆核弹需要有人牺牲时,他主动站出来让五十岁以上的飞行员出列,那是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平和安稳,另外则是核弹引爆时,对着地球说出好美,对生的眷恋,对家乡、对母亲的不舍情感完全溢出屏幕,让人唏嘘。

  如果说,第一部的核心情感是「羁绊」,从父子间的隔阂到和解。

  那么,这一部则更侧重「牵绊」。

  无论是图恒宇对女儿的牵挂,还是刘培强对妻子的思念,都在诉说,家人是中式家庭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坚强的后盾。

《流浪地球》观后感11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的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的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的评价。看的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的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的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的缺席,都是不得已的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的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的思念和被抛弃的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的人类,不顾一切的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处境绝望的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的`义无反顾的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和人类找到了新的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的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的进步而骄傲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的LOOP: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的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与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与现在的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及利用木星的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的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的小女孩儿和长大后美丽倔强的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的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的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的指出学校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的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的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的智慧和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的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的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的《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的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的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的。

  人类一边蹂躏践踏脆弱的生态环境,一边在电影院里忧患。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开车回家,我们的行为究竟会发生多少改变?

  世界末日变成了一个狼来了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值得惋惜的是,终有一天,当一切屏幕上的绝望悲剧变成了眼前的现实,活着的人们那时又会作何感想?

  有时间行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和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的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自己的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的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三分钟。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分钟一直冲着充足的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的,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的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的时候。早上喝的茶,咖啡里,都有药品的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的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的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的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的,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的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的城市和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大家都和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的,在这个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的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的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的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的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和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的黑夜和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的。有一天,地球的危机,将是整个人类的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的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观后感12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评价。看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缺席,都是不得已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思念被抛弃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人类,不顾一切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处境绝望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义无反顾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人类找到了新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进步而骄傲欣慰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LOOP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现在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利用木星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小女孩儿长大后美丽倔强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指出学校责任,捍卫自己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智慧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

  人类一边蹂躏践踏脆弱生态环境,一边在电影院里忧患。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开车回家,我们行为究竟会发生多少改变?

  世界末日变成了一个狼来了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值得惋惜是,终有一天,当一切屏幕上绝望悲剧变成了眼前现实,活着人们那时又会作何感想?

  有时间行动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大男人,自己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一直冲着充足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时候。早上喝茶,咖啡里,都有药品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城市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城市中,大家都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在这个相对富裕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黑夜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有一天,地球危机,将是整个人类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观后感13

  学生时代沉迷于《科幻世界》无法自拔的我也许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流浪地球》会被改编成电影。对于像我一样看《科幻世界》长大的人来说,《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情怀。

  三刷之后,虽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感动。这是国产科幻电影做的最认真而且是最好的一次。,我们终于有了真正的科幻电影。

  “希望”和“家园”是终极命题

  末日题材是科幻电影常表现的主题,而以末日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而言,“希望”和“家园”绝对是终极命题,求生欲是人类的本能,家园是人类的归宿。《流浪地球》原著小说的基调很悲伤,第一人称的自述,史诗般的沧桑感,其中更多的是表达出这个过程的无比艰辛与波折,而最终也预示着希望。而电影则强化了“希望”这一概念,对于复杂的背景设定进行了简化,用一次足矣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来凸显“希望”的可贵。出现危机,全力拯救,这是很简单粗暴,却是最可行的改编方案。而原著最经典的部分“叛乱”被删除,只留下了一两个大部分观众甚至都不会留意到的镜头作为背景而已。虽然可惜,但作为一部国产电影,这是无奈之举,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属性(合家欢),还要考虑到审查(这就是为什么基本上不用指望《三体》能拍出来的原因),篇幅等多种因素(如果有第二部,或许可以看到)。

  而片中也多次提到了“家园”,“带朵朵回家”姥爷留下的这句话成为了刘启的坚定的'信念。“我原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流浪地球,就是带着家园去寻找希望,这种执念,很中国,也很让人触动。

  硬科幻值得鼓励

  毫无疑问,在科幻迷看来,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片,也是最难拍的类型片之一。之于科幻迷而言,硬科幻是极致幻想的产物,而对于普通观众,就是一种不明觉厉的“酷”,如果能达到情感的共鸣,基本上就是合格的硬科幻片了。

  翻看国产电影史,在《流浪地球》之前并没有一部真正的硬科幻片。《流浪地球》能拍出来,就是一种突破了。更难得的是影片中有大量的细节是精心设计的。非常符合硬科幻所追求的严谨。一刷很容易忽略,但二刷就会注意,比如地下城每个人的衣服上贴着二维码作为身份标识,也可以扫码支付。电视播报滚动的字幕也和真实情况相匹配,北京地下城里大量的中国元素……总之这部片子中考究的细节绝对是现有国产片最强,绝对是细节控的最爱。

  当然,影片中也有硬伤,比如开车从杭州到印尼,这速度也太快了点,程序不能加载和硬件有什么关系?还有洛希极限数据是错误的等等,而从剧作的角度,同样也有不少问题(大部分人吐槽的点)人物单薄,节奏问题,某些剧情有点矫情,价值观有争议等等,总之,用批评的态度去看《流浪地球》,它的确有很多问题。

  但这又怎么样?《流浪地球》仍然值得打电话。

  所有对于这部分的批评只是因为大家将《流浪地球》与好莱坞工业水准的科幻片进行对比,显然这样的对比有失偏颇。美国人在拍科幻片的时候,我们在拍什么?或者看看同期的电影在拍什么(《疯狂的外星人》作为喜剧片不错,但真心糟蹋了那么好的原著小说)。美国一部硬科幻电影的投资有多少,而国产片又是多少?美国的科幻片可以找NASA来当顾问,而大刘再牛逼也只是一个小说家。同样是虚构幻想的产物,好莱坞可以各种“让想象飞翔”?特别是用斯科特和诺兰这样的大神级导演的水准来评判只拍过一部青春片的导演更是不公平。

  硬科幻,国产,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很“科幻”的事情,更何况它真的拍出来了,而完成度如此之高。这里要赞叹一下导演的勇气,明明可以继续拍稳赚不赔的青春片或者爱情片,但偏偏选了自己热爱但却毫无经验可言的科幻片,这种魄力没有几个人做得到(宁浩也是科幻迷,但最终还是把手里几个科幻小说版权都卖了)更可贵的是在资金如此有限的情况下,想尽办法坚持拍完,并且呈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

  还要强烈安利一下《流浪地球》的原声带,做不仅完整,而且贴合度很高,很久没有听过这么高质量的电影原声了。片尾曲、推广曲、原声配乐每一首都非常耐听,而片尾那首《开启新征程》更是燃爆,气质已经不输好莱坞大片的配乐了。

  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对于熟悉《科幻世界》观众而言,这本杂志就是很多人的科幻启蒙老师,在上面有太多优秀的国产科幻小说,光刘慈欣的作品就不胜枚举,《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微纪元》、《中国太阳》……,虽然大多创作于近20年前,但科幻小说大胆的想象力却并不过时,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大宝库。

  片中有句台词说的很好,“同归于尽好过坐以待毙”,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让人动容,也希望以《流浪地球》作为起点,未来会有更多的投资去拍科幻片,而不是那些风险更小的爱情片和喜剧片,而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科幻,就算再挑剔,也请为主创们的勇气鼓掌。中国科幻刚刚起步,而还好,未来无限可期!

《流浪地球》观后感14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杯具……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完美。失去的,正是我们今日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能够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能够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我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仅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应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仅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齐,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期望,勇敢去抓住最终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期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以往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期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__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要充分地相信。当受困于一片沼泽,要相信能够活着爬出;当乌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阳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种态度;当朋友离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还有生动的相遇……相信爱,相信自我,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们也能够始终坚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期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每当灾难来袭,绝望之中的期望,尤为珍贵。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拼死一搏,我们终将战胜恐惧,到达彼岸。爱的世界里,人类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断裂,自私与贪婪疯长,一张张脸已经扭曲变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不明白自我真正需要什么,不明白如何安顿好自我的心灵,不明白如何爱这个世界。粉饰的笑脸,空虚的灵魂,无以言表的不屑一顾,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隐喻。冲破藩篱,需要人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让自我变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员的回家是一种悲壮,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长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无论走多远,都牵连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先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远,家在心里越清晰。乡情浓郁,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未来已来,在春天里开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让我们在地球的怀抱里安静做梦。

《流浪地球》观后感15

  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个惯性思维:优秀影视剧的续集,往往就是“狗尾续貂”。目的不过是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声誉”,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坦白说,《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有欢笑,有泪水,有思考。与《流浪地球》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票房和评分就是很好的证明。正所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观众的双脚是诚实的,哪一场精彩就会走去哪一个放映场;观众的“屁股”不好请,因为,只有影片足够出色才能吸引住他们,进而把“冷椅子”坐成“热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空间站遇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被劫持,人类与“人工智能”对决,核武“轰炸”月球……每个场景都十分震撼,堪称是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但这些都还是表层上的东西,除了表层的东西,那些深层次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东西,才更具价值。

  比如:当地球面临毁灭的巨大灾难时,她还美好吗?影片中,刘培强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他遇见了爱情——爱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东西。而爱情的力量,也是无穷大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哪怕地球会毁灭,人类将灭亡,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去爱!

  公平从来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所以,影片中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会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区区几个字,彰显出的却是:对“人类大义”的深度思考。而后,当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动”引爆时,中国宇航员张鹏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道: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出列!他们是去组建敢死队,明明就是有去无回,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他们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的大义。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亲情。刘培强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图恒宇为了死去的女儿丫丫,宁愿“以身试法”、以命相搏。为了替家人换得一张进入地下城的门票,刘培强选择离开家人入驻空间站。但是,在把这张票给妻子还是给岳父上,让他犯了难……图恒宇不满足于女儿丫丫只有两分钟的“数据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进入地下城的门票,他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而是继续躬身于科研,以让女儿丫丫的“数据生命”变成永恒。当老马提示他:拥有了永恒“数据生命”的丫丫,可能是个天使,也可能是个恶魔时。他选择了相信。所以,当自己溺水时,让女儿记住了秘钥。并在最危急关头,拯救了全人类。

  通观整部影片,无不围绕着“灾难”与“拯救”两个关键词。灾难是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地球必须要去流浪。而“拯救”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人类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奋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联合政府的成立,有人类最高端武器的应用——如:核武轰炸月球,有“数据生命”的积极参与,还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静与睿智,令人印象深刻。当人类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争论不休时,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灾难,以此来逼迫人类尽快做出理性选择。也许手段不够委婉,但初衷却是好的,也算勉强能够接受。不过,至少透漏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当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它会自行判断而不会听从人类的“发号施令”。

  这就不禁让我们担心:这样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备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庞大的资源,拥有了超强的力量……那么,它还能够始终不改造福人类的初心吗?我想未必。人类不能对此太乐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类必须要保持清醒,确保在与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优胜。不然,人类就可能失去对于自身命运掌控的权利。

  当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吗?流浪出太阳系,真的是最优选择吗?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改造太阳吗?地球上现有的“人造太阳”技术,不能拿出来应急吗?在停止自转的情况下,用上万个引擎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地球会否如鸡蛋一样散了黄?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须要抛弃月亮吗?把它改造成“小太阳”,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吗?

  诚然,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而这些,也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电影终归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场视觉宴会,而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问题,还需要留给科学来解决。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总之,《流浪地球2》已经达到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观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观后感09-01

流浪地球观后感09-02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11-17

《流浪地球》 观后感01-13

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03-28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03-01

【推荐】《流浪地球》观后感01-10

《流浪地球》观后感通用05-15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11-21

【热门】《流浪地球》观后感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