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
导语:《梦开始的地方》聚焦“新疆教育”这个主题,新疆教育有许多特殊性,比如多民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相识交往,教与学之间的对话、边地对话以及知识交际。下面cnfla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
201X年10月21日下午,人社局组织干部观看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该电影主要是以内地新疆高中班为素材,通过讲述内高班各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成长和成才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尤其是对新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剧中通过一群飞出边远地区,在内高班学习的新疆孩子青春励志的故事和家庭变迁来折射新疆这片土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真实生活状态。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更加真实的感触到,民族团结靠大家,民族团结可以结出最美的爱之花。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团结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必须,只要在新疆这个地方呆过的人,都会真切的感觉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新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靠着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情感纽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新疆的繁荣、昌盛、和谐、文明做出努力。
为了梦想,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篇二: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
影片《梦开始的地方》故事情节感人、人物形象丰满、主题立意鲜明、演员表演自然朴实,整部影片温馨浪漫而富有情怀。其中,典型细节的运用和处理更是极为精准,这些典型细节深深触动着观众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深吸引着观众,使得影片艺术格调大为提升。
首先,影片通过文慧老师“眼睛”这一细节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影片审美意蕴的提升发挥了作用。
文慧老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热情地向学生问好,首先映入观众眼中的就是那双明亮慈爱的眼睛。羞涩的孩子们抬头看着文慧老师的眼睛,立即被文慧老师深深吸引,由此师生情感贴近,一位可亲可敬老师的形象立即生动鲜活起来。当有人主张开除阿依古丽,文慧老师激动地进行反驳,她语言哽咽、眼中满含泪花。她眼中的泪花是她对孩子们深沉炽热关爱的折射。当文慧老师讲课时走到阿依古丽的空桌前,眼中焦灼痛苦的神情将文慧老师对阿依古丽的焦虑牵挂一览无余地展示了出来。
其次,影片通过阿依古丽的“眼睛”这一细节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影片中的阿依古丽患有眼疾,面临失明的可能,为了能上内高班,她背下了视力表,终于和其他的新疆孩子一起来到上海润禾中学内高班求学。影片刚开始就展示了阿依古丽为上内高班而隐瞒眼病这一情节,使得观众深深为阿依古丽的眼睛而揪心,不知道她的眼睛到底会怎样,这是第一个悬念。当阿依古丽眼病发作住院治疗时,观众一直在担心她的'眼睛是否会失明,这是第二个悬念。当阿依古丽出院后,她的眼睛虽未失明,而她需要移植眼角膜才能彻底治好眼疾,观众就一直在为她的眼睛而紧张,这是第三个悬念。影片就这样紧紧围绕着阿依古丽的“眼睛”这一细节不断设置悬念,层层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外,寻找和挖掘细节的深厚意蕴,为电影主题的表达与语义的丰富发挥作用。
虽然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主要讲述了内高班学生学习、生活、成才的故事。透过这些学生的故事,影片还传达了丰富的语义,这些都是通过巧妙的细节运用来实现的。如内高班的生活老师精心为学生选菜做饭这一细节,真切表现了内高班的老师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当阿依古丽动手术需要手术费,同学们积极捐款,而当他们将捐款交给文慧老师,老师却激动地说:“阿依古丽所有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出。”这一细节的呈现既表现出深厚的同学情谊,也表现出国家对内高班学生全面而巨大的付出,反映出党中央对新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节叙事是《梦开始的地方》艺术生命的基础和依托,影片对细节的运用真正达到了精准的程度,发挥了“细微之处见神奇”的艺术之妙。
篇三: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
我们只能在白天看足球,所以我还是忙里偷闲又找到一部军旅兼怀旧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颇为好看,但不知国内同学是否早就看过,所以如果太显过时,也请大家包涵的说!
不知何时,我养成了没有字幕的电视剧电影就看不惯的毛病(包括外语电影电视剧)。所以,这部拍摄于1999年9月、无字幕20集电视剧差点让我看不下去。但没过多久,我就被熟悉的场景、引人入胜的情节、我喜爱的几位演员的精湛表演所吸引,看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给大家听听,分享一下我的粗浅看法。
这部剧描写的是我们这拨人都“上山下乡扛起枪”之后70年代中期,北京军队子弟和外交部子弟阳光并不灿烂的日子及其后20年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他们的梦是在什刹海冰场开始的。冰场―――多么熟悉的地方(记得那会咱们班同学还一起在北海走冰,班长lwl掉进了北海公园的冰窟窿,大家一起到仿膳厨房为她烤衣服吗?);“老莫“―――所有就餐者一起高唱苏联歌曲(人家可能还不知道我们这边的单相思英雄主义情结有这么严重);走后门当兵―――一个时代赋予的难得机会,有的人就抓住了,有的人则报国无门;军容风纪、紧急集合―――熟悉的部队生活,又引起多少共鸣。从主角们多少年来总爱怀旧模仿英雄的视角看(告别时说“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让人觉得当时的年轻人虽然没什么学上,但特理想、特充实、特诗意,起码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人可以因为一首歌“一条小路”找到知音流下感动的泪水,一对男女战友可以面对面千言万语,帮着整理军装,把自己仅有的20块钱塞给对方,而止乎与理并就此分手(再次相见已是弥留),这种纯这种爱真是让人感动与心!
影片虽然描述的纠葛家庭也就三五个,主要人物也就10来个,但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从Wenge到改革开放、婚姻、家庭、代沟、赡养老人问题以及种种社会的现状。说到各个时期的大环境,给人感觉不是太好:早先物质匮乏时期,连卖油饼的都服务态度差、工人民兵权力大人也凶(现在可没这地位了)、法制不健全(可以随便抓人关人)、公安态度生硬、出租车司机看不起没钱的军人等等。
这部剧好看的地方在于现实主义风格,也就是说故事中大部分人,无论老的小的,其结局或者说命运都不太好,特别是男主角京生(他的性格禀性,或者说时代早就了他悲剧的一生,一直混得特惨直至现在)。李雪健饰演的38式盲人军队干部,性格饱满可信可爱,可以说是一代老革命的代表人物―――不让组织照顾,全部存款交党费。他的老伴是个马列主义老太,教育子女的态度方法都有问题。李家老大老二的幕幕悲剧,虽说是时代产物,但也有沟通不良、父母的思维过于机械的原因。
说到演技,陶红演得本色自然,和人物十分贴切――从冰场上的婆子、部队里的混不吝、到改革开放后傍老外出国的时髦女郎。她演得活灵活现。刘蓓演痴情女也很像那么回事,只是在部队不可能让女兵披那么长的头发。刘蓓的妈妈是我在中国影视作品中从来没见过的神经质破落户老妈,一个被欺骗了感情的文工团舞蹈主演,她的玩世不恭和对男性的尖酸刻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揭示了一个苦命而不认命文艺女性曾有过的浪漫和热情。傅彪已经去世,但他饰演的外交部纨绔子弟形象却留在了银屏上。姑且不论人物是否真实是否对父母在海外的孩子多有贬损,他演得二流子样儿还真有时代特色。王佳宁饰演的小胖特别可爱,他暗恋或明恋哥们儿建军的女友并一直照顾她,但从不越雷池一步,特别讲义气重友情。
女主角之一温小雅演被唐山地震砸伤的女兵(多像住我同院的ZHN),被迫嫁给不爱的人(保姆之子,一个十分猥亵龌鹾的人物)。她的表演挥洒自如,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她的悲剧令人不禁撒下一掬泪水。不过,温小雅和建军心有灵犀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语,似乎用的不足以令人信服。当然,他们把自己纯而又纯的初恋视为沧海也不为过。(这也使我想起曾亲口对我说过这句话的一个翻译界前辈―――罗旭。她在期间领导接见外宾新闻中,是最后一句话的主角“出席的还有翻译罗旭”。经历了大时代,陪同世纪伟人见外宾绝对是沧海,但其后的淡然、洒脱、满足和平静应该是一样的,特别是在温小雅弥留之际)。总之,这部戏的演员个个都比较称职认真,演活了人性的光辉感人的情义。
说到编剧,我想他/她一定有个怪怪的妈,或者说和妈的感情不好。因为剧中所有的妈都有性格缺陷,打孩子说狠话,还有撒泼胡闹的,这也是我从来没看到过的。
这部剧也有若干缺憾:北燕和小雅出国都显唐突,自卫反击战一段有的台词可能触及敏感等等。如果没看过,我向大家推荐这部京味怀旧电视剧,一部离目前现实远远的、反思的、有着浓厚时代烙印的电视剧。
【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电影《蝴蝶梦》观后感范文05-05
电影大鱼的观后感范文11-07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范文04-28
电影《哥斯拉》观后感范文11-17
电影2012观后感范文04-24
电影《蝴蝶》观后感范文11-21
电影国魂观后感范文05-04
《芳华》电影观后感范文04-19
电影《孔雀》观后感范文04-18
电影《影》观后感范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