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12篇)
央视纪录片《镜子》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1
《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
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孩子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不再崇拜父母,不想受父母的“奴役”,就有了叛逆之心。他们觉得父母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极力去寻找存在感。惹出一些事情来,让父母来关注自己。
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累得要死,更无奈的是,平时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有一天就变了,变得不可理喻。片中的张钊,高三了竟然谈恋爱还把父母赶出家门。母亲委屈的眼泪,父亲无奈的眼神,让人心疼。母亲的强势暴躁孩子不能忍受,父亲的忍耐孩子看不惯。孩子总认为母亲关心他不够,对父亲母亲无端地恨。母亲也很委屈,工作累,丈夫家务不做,孩子给自己气受丈夫不搭不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一方过于强势,往往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或者他学会了忍气吞声,或者他学会了盛气凌人。在张钊的心里,他替父亲不平,说他就知道逆来顺受,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经过家长课堂的学习,张钊的父亲开始理解母亲,做起了家务,母亲开始收敛自己的暴躁脾气,家庭和睦相处。孩子回来后,脾气变好了很多,父母感动欣慰,最终与女朋友分了手,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后选择了复读。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我们很累,我们很苦,通过沟通让孩子理解我们。回到家,尽量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别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
作为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理解父母。张钊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有时候让她煮些东西她都不,说自己累。”一个女人,有时候确实很累,累到虚脱。他不明白母亲当时的状况,就指责母亲,让母亲心寒。他母亲懒吗?肯定不是,从片子中可以明白,她母亲很勤快,忙里忙外,就是脾气暴躁,强势了一些。作为孩子,经常为外人的一点点恩惠感激不尽,可对自己父母经年累月的付出熟视无睹。张钊的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父母,不能再失去女朋友。”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幼稚,父母啥时候不要他了?反而是他谈朋友把父母驱赶出去了。他极力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他说自己不上学,其实不是不想上学,就是想宣泄自己。
孩子们,当你们在宣泄自己的同时,是否想过父母艰辛的付出?你长这么大,父母付出了多少,你又了解多少?特殊的教育更不是免费的,这笔昂贵的一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几个月的血汗钱?你的任性是在吞噬父母的血汗。
即使特殊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最终也没有解决一个十四岁孩子的辍学上网问题,他的父母仍在继续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途径。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从问题孩子的身上,折射出家庭,社会的很多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但是家长也是社会的人,社会问题折射在家长身上,家长们也有很多的无奈。
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大环境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我看了镜子后的一点感想,分享大家。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2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3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4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5
《镜子》第一集开场“教育培训机构”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个节目:对“临沂四院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治疗学生网瘾、早恋、辍学等。当时一起看节目的儿子说:“妈妈,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种问题,你会把我送去吗?”我含着眼泪坚定地说:“儿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妈妈会陪你一起成长!放心,妈妈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妈妈也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记得很清楚,我和儿子抱在一起哭了一会儿,为了电视中哭诉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孩子们而哭,也为了那些打着“爱”的名义控制折磨孩子的无知的家长们而哭!!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想起节目中孩子们哭诉自己恶魔般的经历,我都会心痛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镜子》中18岁的宴恒在培训结束时的一段话直击人的心灵,扪心自问,我们家长—所谓孩子们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说:“我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18年来,我一直很听话,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机器人长大了!),主人手足无措了,将我所有好的、坏的程序全部删除。于是,机器人慢慢地走向灭亡”。孩子是我们终将要培养成才的“机器人”吗?只要乖乖听话,一切OK;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OK;只要顺着家长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们”,“机器人”是会长大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有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有权选择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这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长和学生如何携手快乐前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镜子》中的三个主人公:14岁的泽清,16岁的家明,17岁的张钊。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是为理想奋斗的年龄。可是,他们却走进了一片荒野,这里没有关爱,没有春天,这里只有四面楚歌,这里只有带着“爱的枷锁”等你出现的父母。《镜子》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或许有几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着“管教”、“教育”幌子的机构都是一群恶狼般的帮凶!
家明父亲(大学本科,教育文盲)说:儿子要唱歌、画画、做一个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机构去接(抓)孩子时,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间里传出声嘶力竭地喊声:“放开我!放开我……”(写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对家明的父母说,就在“放开我”的撕裂声传来时,你们本应该冲进房间,冲进“荒野”拥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明父亲的评价是“死不悔改”,说父亲是一头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驴。老师问父亲累吗?父亲说:“不累,很充实!”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转了,于是,驴就彻底疯狂了。
《镜子》中折射出孩子们共同认为的三条不能碰的高压线是:1.网瘾;2.早恋;3.辍学。可是,高强度极端家庭环境下,这三条高压线变成了孩子回击家长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叹啊!片中家长说:要让家长改变,难道永远不让孩子上学吗?这永远做不到。脑中浮现某视频中因父亲把儿子手机扔到楼下,儿子随即跳楼而亡,顿时阴阳两隔,父亲与儿子永远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来到我们身边,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为什么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反而变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刽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话点评结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文中观点仅代表自己,一个身为妈妈和老师双重身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6
近来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三集纪录片,耗时90分钟。
讲述三个家庭里出了三个辍学的问题少年,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武汉一家教育机构接受三个月的“改造”,结果有了意外的收获。
纪录片一开始的画面是这样的,少年发现家里人要把自己强行送往机构“改造”,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泪。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想看了。一般这题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张的开端,然后孩子进入教育机构后被驯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兴兴把家还。
当我看到第二集,却被震撼到了。纪录片不着重于孩子在教育机构的训练情况,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长学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孩子不会改变,有可能之后会更糟。
一个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爸爸,不愿意请假去上课。他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是不愿付出时间。
一个国企事业单位的爸爸,自信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变太多。
在家长学堂上,爸爸认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早恋,孩子却说与早恋无关,是学校的环境太压抑了,然而家长却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画画,想去唱歌。爸爸说希望孩子过得好,能够实现理想,但这个理想要纠正。校长一语中的,你说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实孩子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给的。因为受到过多的保护和禁锢,所以希望能够走出父母的怀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个问题的家庭,虽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实际上,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所幸,妈妈们是首先开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员性格的一个综合体。这说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长学堂后,曾经固执的一位爸爸选择了改变,相信一切都来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长的变化明显要比孩子多,不强迫孩子上学,让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让他自己理智处理;不限制孩子购物,同意买了宠物回家;不拒绝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一笔钱自己学会消费……
纪录片之所以取名叫《镜子》,正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参照物不改,镜子也没法改。
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和家人物化了,变成自己的'物品,这是我的老公、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孩子。
却没有意识到TA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梦想、有个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爱,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复制。没有人想过别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要一切没有变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为家长,你将用一生的时间来当这个角色,请不要吝惜这90分钟来看这部片,因为它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7
时间是一个无言的老师,它的沉默被视为无为,它的富足被视为奢靡,我们在其中总是肆无忌惮地挥霍,在使用它的无尽傲慢中,我们不知道它的来去。
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还有她洞悉这世界奥秘的深邃眼光。更喜欢她温婉的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她那种经历过死荫幽谷之后回头望的那种波澜不惊的沉稳。
让我深深的体验那句话苦难是化妆的祝福。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从苦难中站立起来呢。但林凯沁不仅做到了,还成了别人的福气。
这本书告诉我人生没有太迟也没有太烂到不能去改变。社会总告诉我们说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年纪的事。对于耽误了时间的人来说,年纪一大把再做小孩的事似乎很羞耻。
因为这个耻辱,我们错过了多少改变的机会。作者17岁读中学,23岁中学毕业,40岁读研究所,走的并不是常人的道路,但又有何妨呢?人生在何时沉淀都有它的道路吧。
所以不要害怕太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放弃,一点一点地改变。人生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作者在她的故事中充满了智慧。在处理冲突上怎样互换心理的三种状态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弹性适当的使用这三种状态即使在剑拔弩张的情境之下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书中对孩子成长的路程的体验:离家是为了回家,离家是为了有机会再回来。如果家长能理解这个道理,可能会大大减少青春期的挣扎。
放手相信他。他不会走的太远,回来会更快。
书中最引发我思考的一句话是:生命不固执就温柔,不迷思更美丽。我从未想过自己是否固执,但我确实觉得自己不够温柔。
我对温柔的理解是:宽容、接受和安逸的生活态度。当事情发生时,它不紧张,不硬,不固执。这是一种愿意接受变化的勇气。我真的不知道我犯了多少错,错过了多少改变的机会。
但是没关系,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在剩下的岁月里,现在是最年轻的时候,面对学习的新领域,我会继续前进。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烙印生活着,文化的、家庭的、生长经历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人生脚本都大不相同,或一帆风顺的或充满荆棘的,但无论怎样自己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就像一副画。有时候是错的。你可以选择扔掉它,也可以选择修改它,覆盖颜色,勾画线条直到完成。它终究会成为一副与众不同的作品。
最后用书中的文字作为结束:
这是我所熟悉的一群我自己。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回来?当然不!打桥牌最有趣、最精彩的就是得到一手坏牌,但不要表现出恐惧,要不遗余力地让对手赢在边上,这叫骄傲!
而把一本不怎么好的人生剧本,好好的演,不管角色大小、戏份多少,或是内容如何,都能演得淋漓尽致,刻骨铭心,就是走卒一名,仍然展现掌棋的威风,这叫中心又良善。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8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9
今天开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业里头有一项“陪同家长一起观看央视推出的关于家庭的纪律片《镜子》”
镜子,玻璃镜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态”,与这个类似想法在我看到这项作业时就忽然划过脑子。当然也没过多地去想,毕竟我也是个孩子。
短短三集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三个不同形态,而又有共同问题的家庭与它里面的关系。问题表面的关键是孩子。倒叙的手法将孩子们进入特训营之前的家庭关系梳理了一遍,可以发现问题之严重,看得出孩子与父母之间那层无形而又厚的隔膜。仿佛是两个世界,逾越不过的鸿沟。尽透出悲哀与无奈。
真是,孩子们在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类一大堆由父母构建出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绝,遭到父母的反对,不耐烦了就会用行动予以反抗。这种“反抗”是大多数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对父母报以理解态度。当然,理解归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当我认为父母的做法不妥时,我也会反对。我想应该以家庭为初衷,结合现实来想问题。但是也终究避免不了对之无奈的情况。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纳,家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片中有个今年估计16、7岁的泽清。他小小年纪却有着太过于成熟的`思想。我应该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这种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间关系的影响。他说大人们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时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渴望父母对他的爱!我岂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拥有他日思夜想的,却还不晓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关系怎样在片中并未透完,但也印显匿迹。
孩子苦恼于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小学时候,我爸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当工程师,圆了他的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大部分兴趣根本不在数理化之类上。就在我上学期分科时,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读理科的,但是我认为我不适合理科,我无法对物理化学产生兴趣,虽然理科读出来好找工作,但是作为读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会高中学好吗?再者说,命运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觉得再怎么样,也要独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临时,是得有多么后悔啊!我庆幸我父母支持我的选择,从小时候对我的包办一切到现在的尊重我的独立。虽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庆幸的。可能有些时候父母的思想并不和潮流,我妈就这样,但也很开明。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应该多多理解包容他们,我教我爸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他感慨说用微信真方便。
时代的鸿沟或许无法直接越过去,但可以搭一座桥,是我们与父母离更近。也正是因为时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该考虑多去获取知识、精神上的财富了。
其实我今天是独自一人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应该与我父母间也有那么一层薄薄的膜。我想独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为我们付出吗?不是的。之所以为了我们而努力打拼,是因为父母自从知道了他们有了“爸爸”,“妈妈”,‘父亲’、“母亲’,这短短两个字的称谓,便感觉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付诸于实际。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思想啊!这就是情亲,是爱!
然后,我想搬出片里的这段话:
“老实说我们接受的教育,知识并不欠缺,而我们欠缺的是对一份爱的认知的教育。基本上对爱的认知的教育,还是一个很大的空白领域。 ‘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为什么要偏偏控制你,‘是因为我爱你’。这就是一个对爱的认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的认识。我们会把人物化,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一样。‘你是我的某某某’,在某种程度上,把那些角色变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们把爱物化了。家长爱不爱孩子?是爱的。爱始终都在那里、爱的能力也是。没有不爱的。因着对爱的认知的扭曲,爱出不来,被憋进去了。出来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变对方的想法。慢慢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10
“我是一面镜子……”,日前观看一了部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十年策划,耗时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心理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处不在;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刻的,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默默付出,揭尽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为这满满的爱,有时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怎样的爱才不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我看完后,自己也陷入了“迷茫”,脑海里不停重复着过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停的检查自己与孩子生活中的行为有没有走向偏轨?怎样的爱才是最适合我们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刚好十二岁,也正是叛逆期的开始,我要怎样引导与表达我的.爱,才可以让她健康快乐的走得更高更远?无可否认,我们家孩子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孩子,她无论学校的成绩与外面机构补习,她都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受到老师们对她的一致表扬。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小学毕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因接下来将会有很多新的挑战需要你去面对,不管结果是好的,坏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对,调整个人心态,找出适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决方式来勇敢的面对不好的结果;同时想出健康的解决方式来进行下一个挑战,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态,只有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问题,因问题的存在,一定不是单向的,它是根据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做法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只有自己在学习上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停的强大,你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我只希望你能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 我们是你最坚固的后盾,当出现困难时,你可以找我们咨询或聊天,我们将会以我们曾经走过的经验给你提供解决困难的选择;我们是你最亲近的亲人,不希望你会用刺激的语言,或过激的行为去伤害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人, 是人也会受伤,更不希望你会隐瞒、逃避现实,这样很容易受自己的心魔限制与操控,伤害了自己同时,更伤害了你身边最亲近,最爱你的父母。理所当然,父母也有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原谅,那么,也请你可以原谅你的父母,因他们的犯错是因为他们是你“唯一”的父母,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父母是你的“唯一”,这是永恒不变的事实!试想一下,当你范错的时候,你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谅解,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伤害了身边爱你的人,同样也伤害了自己!
最后,我只希望孩子你能戒骄戒躁,遇到什么矛盾的时候,学会倾听,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其实并非无法解决,事在人为,关键是自己想与不想,多理解对方,多一丝宽恕,你将会得到更多,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11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12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我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我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我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05-21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7-23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21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05-22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精选15篇)02-13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作文11-26
2017关于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推荐)11-26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精选15篇)10-11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通用8篇)02-24
奇怪的镜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