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无负今日》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负今日》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负今日》观后感1
作为观后感是应该另起题目的,但是对这一影片的观后之感,我实在是无法再找出一个更适合于此的题目了。因为,梁任公的这句“无负今日”实在是振聋发聩!
作为今年给教师节的献礼影片,我今日才看到,真觉好生晚矣!不过,有幸遇到就不必追悔错过,算是在教师节过后还留给了我教师节的温暖和深情,而且更是节中喜悦后的激励与鼓舞!好片不怕晚时路,总有动心在心头!
看完此片就是三个字的感觉:净、静、境!
何为“净”?干净、纯净!片中出现的这些位大师前辈,就是给人一种干净、纯净之感。他们的心思单纯,只有教师之份,没有一点点得私心杂念!无论是为了新文化运动中汉字普及、文化推广的鲁迅、黎锦熙等大师,还是为了建立教师节而奔走倡议的王梓坤与北师大七君子,再还有倾言教诲学生的余华、莫言,都是心中澄澈如水。片中我看到了我们今天享受到快乐的这个节日是如何而来的。其中前辈们那句“我们真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这句话,让我感动更感谢!设立“教师节”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我们今天享受这份快乐的同时,也应记着这样的节日真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是为了学生,在过这个节日时,是要记着教师的使命是什么——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因此,从片中我悟到了做教师要“净”!
何为“静”?安静、平静!片中出现的那些师长前辈们,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让人看起来很安静的感觉。诚然,做学问就必须要安静,处于校园中也必须要安静;片中的.他们也并不失欢声笑语,但是,还是给人一种那么安静的感觉。非常喜欢他们的面容里、身形中的那份安静,我觉得这就应该是教师最美的形象。仔细体会,才意识到这份安静其实源于他们内心的那份平静。心静如水,实为生命一种更有魅力的姿态;平静如其,实为生命的一份深厚积淀。安静中呈现出了他们对于教育与国家的热情,平静中体现了他们深藏心中的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做教师就要安静做学问,平静育生命!
说到这种“静”,于我而言,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在今日有些事有点扰乱我心,打扰了我做事的节奏,让我的心感觉不再安静。但是,就在此时我看到了这部影片,瞬时心就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已深深地走入了我的心中。只求静心做事就好,无问西东!再有乱言指向于我,也不可改变我作为一个老师该有的追求、该做的事情!安静之心守护平静之信念,我心往矣,何惧风雨?
何为“境”?境界,佳境。“耕耘在今日,收获却在未来,老师是用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人啊!”这是王梓坤校长送给即将从北师大毕业的学生的临别箴言。他们是在以一种境界来教书育人,他们是在以一种个人的高尚情操来影响学生,他们是在以一种生命之光来照亮中国教育的未来……而且这种未来是一直都在的,是一直从鲁迅那一代师者传承到当代北师大校长和诸位教育前辈、再到今日的余华、莫言这些文学师长的那种情怀,他们的教育坚守都始终坚持那一句话:无负今日!作为教师,不能负学生的生命,不可负自己的使命;作为学生,亦不可负今日之青春,不可负未来之希望!
“抓紧今天,所有的未来都有可能”,一句生命的感悟实在太能直抵人心了。这些师者抓住了他们那个时代去改变社会的时机,心中只有为学生、为教育、为国家的奉献,没有想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而未来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许。鲁迅、黎锦熙、钱玄同那一代人推动了中国文学、文字的发展,黄以诚先生培养出了一代大学校长王梓坤,在王梓坤校长的倡议下北师大“七君子”联名提出建立“教师节”,在余华、莫言的讲解中有了对青年学子的精神指引。一切都是抓紧了今天,他们所期的未来的都不再只是可能,而是成为现实。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
想念着这些大师们的身影,回忆着他们的言行,那句嘱托已牢牢记在心中: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观后感2
清华有《无问西东》,北大有《觉醒年代》,北师大有《无负今日》。作为一个师大人,当然要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上映在教师节,也在中秋节,那天我和舍友一起在学五食堂看得眼泪汪汪。恰好幸运的是,这学期选了梁振华老师的《创意写作》课,梁振华老师是《无负今日》的总编剧、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课上,梁老师讲起了他不曾为人道出的编剧心路。我才觉得自己第一遍看得太粗浅了,只是陪上了几行为先贤而流的泪水,很多细节、彩蛋、隐喻都没能看出来,于是在匆匆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又二刷了不惧流年匆匆的《无负今日》。
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无负今日》和《我和我的祖国》《无问西东》等一样,都是单元式、拼盘式的电影——它们由一些间断式的小故事串联而成。梁振华老师说,最开始他对这个百廿师大艺术片的想法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的样子是相差很远的,老师最初想拍一个没有人的故事,只用师大里的景色、诗一样的`情意形成影像蒙太奇。但这样不易懂、影响力也不会广,用老师打趣的话说,就是“拼风景,我们哪里拼得过北大的未名湖”。所以还得讲事儿,讲人。于是就有了大学、师说和青春这三个篇章。它们一个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是梦;一个发生在改革开放,是怀旧;一个发生在新世纪,是今天。它们共同完成了师大人对师大历史的交代。虽然单元拼盘式的电影会给人一种整体观感的破碎,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故事绝非完全割裂,而是彼此“互文”,无数的彩蛋让故事和故事之间互相印证,而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关联正如历史和历史之间的呼应。
《无负今日》是电影,是艺术片,也是历史文献。
《无负今日》观后感3
无负今日——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从《大学》、《师说》到《青春》,跨越百年时空精神与传承不变。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鲁迅先生在竹林前阳光下坚定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的'我,梁先生的演讲仿佛也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王梓坤老师将从恩师处点亮的灯火又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耕耘在今日,收货在未来。”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是现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的话,它是很单薄的。”余华和莫言老师站在今天的讲堂和校园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给代表未来的学生以启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观后感4
这个电影90%的信息量都在余华上课的那部分。其实就留下余华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就好了,甚至都不需要下面的学生在那里装模作样。如果这样,我会给电影打8分。
电影中那些老师,一副安逸享受怡然自得时光静好的样子,那些学生,尽力弄出一副努力听话老师就给小红花的小学生的乖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鲁迅余华莫言。大学生的知识的吸收和探索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一看就不真实,端着,端着会很累,思想绷着的不放松,不可能产生观点碰撞,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很做作,假学习,乖学生努力学习陶醉症。见过真正知识的吸收和探讨的人,我说的这些,懂得都懂。
另外,附上余华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两眼里透露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寻求人生深层意义的渴望,很有人生阶段的代表性,这个眼神才是最真实的二三十岁的年轻生命的样子,而不是那种底下的学生提问时装老成装好奇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提问的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
除去余华,这电影就像是一部官媒拍的宣传片。初心是好的,但没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个初心,只有理把这个初心产生的内在价值支撑,和延续下去的逻辑关系,以及产生这个初心的时代背景讲清楚(余华在忠于自己,尽力讲这个),才会避免产生一种思想的空洞感。
【《无负今日》观后感】相关文章:
莫负好时光作文09-02
负米养亲的历史典故10-06
今日与未来04-17
今日事今日毕作文03-11
颇负盛名是褒义词?02-05
负了梅花约高三作文09-29
莫负青春作文(精选25篇)10-26
今日明日诗歌09-25
今日冬至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