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23-05-19 11:44:16 诗琳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精选20篇)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精选20篇)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开始,我并不怎么关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像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独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们沟通,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先说下音乐。在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笑声,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许房子里出现音乐,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音乐是多么的渴望。而玛丽亚带来了音乐,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但音乐的.魅力远远不止如此,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伤心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在音乐声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久违了欢乐,也找到了来至玛丽亚的情感支持。

  再说下游戏。孩子们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们没有游戏的机会,这样扼制了孩子们的天性。而玛丽亚呢?她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带孩子们去市集游玩、去阿尔卑斯上野营、去湖中泛舟、去爬树......让孩子们尽情的玩,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当然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得更有效率。这也很符合学习理论:“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激发了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

  看《音乐之声》,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与控制的斗争;有些人看到的是爱和音乐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对邪恶势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才能健康的成长!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2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3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4

  《音乐之声》这已是我第二次观看了,也许现在是被其中主题曲所吸引,唱的真的很好。我对朱莉并不是很了解,可以说是不认识,但是从她歌声中能领悟到女主角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回到音乐剧当中,这是取材于发生在奥地利的故事,玛利亚是个见习修女。她爱唱歌,跳舞,热爱大自然,在她逃到了美国后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于是乎在各地巡演。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你会被其中的剧情所吸引。看完电影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的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每个人都会记得玛利亚,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的爱!

  片中的反面人物就是那十二个家教,她们缺少的'是耐心和真心,对待这些个性不同的孩子,而玛利亚正能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真正了解他们,这七个孩子虽然带给玛利亚很多付担,但玛利亚知道他们并不坏,只是缺少了家人的爱,她用真心爱护,教导他们,并借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最后能让这些孩子从心里接受了她,喜欢上了她,并喊出了一声妈妈。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受和理解了人世间那种最纯朴的,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种源自于自然的,心灵自由和爱,是人类永久的最永恒的追求,也永远只是轻松的动律。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5

  上一星期,语文老师让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修女玛丽亚的故事,玛丽亚因喜爱大自然,喜爱唱歌,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七个孩子。上校对她十分严厉,非常冷漠。但还是被玛丽亚的善良所感动,经历过一番风雨后,两个人终于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说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还记得那个场景:听着从玛丽亚嘴里汩汩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困难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是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挫折便后退,不敢面对它们,更没有胆量去克服它们。但看完电影,听着玛丽亚那首轻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虑、不安一扫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对困难。

  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整部电影突出了音乐这一主题,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绒花》、《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也正是通过音乐,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动了,真是应了马丁·路德的`那句话:“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从此,我更加喜欢音乐了,更加喜欢唱歌了,因为音乐可以使人愉快,成为一个像玛丽亚一样的快乐的人。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6

  从物学的角度来说,冷,是因为缺少了热,黑暗是因为缺少了光。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世间的丑恶都是因为缺少了爱的存在……

  作为一部音乐剧,它的中间当然是蕴含了许多音乐元素,但真正打动观众的,却是其中浓浓的爱……

  当一个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师时,与她的雇主一位舰长却发生了争执。在雇主的眼中,他把孩子们当成士兵一样对待。在外人眼中看来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在他的身上。孩子们得不到一点爱,为了让父亲更多的关注他们,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师,而热情活泼的修女玛利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趁舰长外出时,私自用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孩子们四处玩耍,教孩子们唱歌。玛利亚用心中的爱感染了他们,击碎了他们的孤独与怯懦。当舰长回来,他听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时才有的满屋歌声。他的严肃,冷硬包裹的孤独,无助,对生活的恐惧被挤掉了,然后唱出了整部电影的高潮——《雪绒花》

  作为一名父亲,舰长当的确实不好,可是,作为一个原本在美满家庭中生活后又失去妻子的他来说,在高冷的背后是对生活残酷的恐惧,他的恐惧令孩子们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虽然知道却从不叫孩子们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调来作为他们的`名字。而玛利亚的出现,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之后点燃了舰长的爱,这也就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给别人一个爱的源头,用心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爱,让爱充满世界,令丑恶无所遁形吧!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7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因为,爸爸妈妈带我去西安音乐厅观赏了音乐歌舞剧《音乐之声》。来到音乐厅时,我高兴极了,兴奋不已的坐在座位上,等着开演。终于,帷幕升了上去,音乐响起来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连身体都僵住了,演员们的演出太精彩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在一座修道院里,有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名叫玛利亚。因为她从小在阿尔卑斯山长大,所以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还特别爱唱歌,经常在修道院里大声唱歌。院长觉得她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派她去海军上校家里给他的孩子们当家庭教师。

  玛利亚来到了上校家里,发现他的'七个孩子缺少陪伴和关爱,因为上校的妻子去世了,而上校用非常严格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家里缺少欢声笑语。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用她的爱温暖了孩子们和上校的心。

  上校准备给孩子们找一个新妈妈,可是在他们准备结婚前,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上校发现自己和未婚妻的观点非常不一致,所以他们分手了。

  最后上校爱上了善良活泼的玛利亚,他们结婚了。为了躲避纳粹,他们在音乐节上用合唱作掩护,在修女们的帮助下,想方设法翻越了阿尔卑斯山,逃到了瑞士,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而且里面有很多首动听的歌曲,让我记忆深刻。直到现在,主题曲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8

  如果我在平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去了解我的孩子,我想我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我、接受我,从而像一地我。老在堂上的秀教的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也是我学的榜和目。

  有一部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家,主歌曲也被广唱,由它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空前后、独一无二,

  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卑斯山脉的.《音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

  影离不开音。一部秀的影,如果同能生出人耳熟能的音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美” 。

  《音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史名城茨堡地取景,画面构美,

  运用流。的大幕把阿卑斯山、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夫湖、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叠翠的崇山峻岭、蔚的天

  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回激,恍如置身人仙景,遐意舒,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大自然无比的主曲“音之声”最受迎,有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 、情深款款的“雪花” 、大方的“哆来咪” 、含羞答答的“ ”以及孩子的“晚安,再!”、“ 16来”等歌曲也是众耳熟能、无比的,在一部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迎并流行唱,相信也是一个以改写的。

  《音之声》,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束的美修女利,奥地利美的阿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界各地人的心。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9

  文章摘要:四纷飞,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与山的眼神碰撞的时候,总是马上转移视线,或者是低头。榜样。女儿因难产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终于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温馨的寄赠。、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说了一句谢谢;安妮是一个女孩。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0

  音乐是打开人心灵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个人改变,是一个环境改变。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就做到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玛利亚刚来的上校家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生机。所有一切都是很顺序的,没有欢笑,没有音乐,让人感觉像一个冰窖一样。可是美丽的.玛利亚用歌声打开了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样快乐的玩。他们与玛利亚相处的十分融洽,玛利亚经常叫他们唱歌跳舞。这是上校回来了,因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隐藏了起来,也不与孩子们交流,所以看到孩子们唱歌时十分生气。但是听到孩子们专门为欢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开了,上校发现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这个家搞得一点生气都没有。所以上校请玛利亚留下来,就这样每天家里都充满了欢笑。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玛利亚和上校结婚了。

  就这样玛利亚用自己的歌声组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成为了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这让我明白音乐是一种十分可爱的东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国际,无时无刻都可以钻进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动。所以我们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乐,不可以失去音乐,因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让我记住音乐,学会感受音乐。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1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2

  今天我看了一部英语原声电影,名字叫《音乐之声》去感受了一下英语原声。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见习修女玛丽亚,她性格活泼,开朗,不像其他修女那样稳重,文静。她常常跑出修道院去玩,常常在修道院内唱歌,老修女们都认为她并不适合修道院。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排到一个海军舰长家做一个家庭教师,去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孩子们一开始不喜欢她,可她用热情和友善打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

  她教给孩子们唱歌,让歌声重新回到这个冰冷的家里,她和孩子们一起划船,爬树。她和孩子们一起演音乐剧。最后她成了孩子的妈妈,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要吞并他们的国家奥地利,他们一家只得连夜逃亡了瑞士。

  主人公玛丽亚她有一颗热情的心,融化了舰长一家的心。她勇敢,不畏艰难,在最后关头和舰长一起带着七个孩子逃了出来。她宽容,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内心,用心去包容孩子犯的错误。

  我看了这部电影,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会了许多道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了英语原声,他们标准流利的英语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并且让我了解了很多学习英语的好处。

  我以后要多看英语电影,多听英语歌曲,扩充词汇量,争取能不看翻译就听懂英语句子,培养英语语感。运用在学习中。

  我要通过看英语视频来锻炼自己的口语,练习标准的`发音,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多次听欧美的英语发音,口语就会自然而然的练好,然后熟能生巧,就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了。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3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精神,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我对这部影片的美有几个享受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上说说吧。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4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5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

  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6

  昨天,在上英语课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部电影,名叫《音乐之声》,相信大家都看过这部电影,刚听见这个名字时,我以为是部大型音乐节目,没想到与我想的有出入。

  电影中,有一位名叫玛利亚的修女,因为贪玩,被院长支配去做了家教老师,她所带的家庭是一位舰长的家庭,家中有七个孩子,他们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他们的.爸爸就像管理军舰似的,把家庭管理的毫无生机,给人一种压抑感。自从玛利亚来到这个家庭以后,她使孩子们变得爱笑了,家里面变得欢声笑语,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耍,做各种有趣的游戏,隔着屏幕,我都有点羡慕他们,自由自在,欢乐奔放!可是,当他们的爸爸回来看见他们时,爸爸变得非常愤怒,想换一个家教。舰长去到客厅时,听到了悠扬的歌声,那是孩子们用歌声欢迎男爵夫人,舰长被打动了,自己也不禁跟唱起来。那一刻我才知道,他们一家唱歌是多么好听,是多么幸福啊!在歌声中,舰长释怀演唱,并留住了玛利亚。在一次舞会上,玛利亚和舰长一起跳舞,男爵对玛利亚说,舰长可能爱上了她,玛利亚一时无法接受,于是玛利亚又回到了教堂里。教堂院长对她说,要勇敢面对,不要想着逃避,教堂不是让你逃避问题的地方。几番劝告之后,玛利亚又回到了舰长家里,不久便和舰长结了婚。

  我认为,生活想要快乐很简单,只要唱几首歌,做几个游戏,一起出去玩耍,那么,幸福生活就会随之而来。家长呢,也要改变一下,不要把家里管的太严,要让家里充满欢乐,让孩子们收获幸福。所以,我也要对我的父母讲这个道理,让他们明白,也让我们家更幸福!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7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她爬树,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带发夹,大逆不道。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利亚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利亚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制服了。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8

  居然还是一部爱情片。

  真是可笑。爱情世界苍白的我如今却一连看了好几部有关于爱情的电影。仿佛没有了爱情故事就发展不起来一样。也是看多了别人出双入对,也是觉得孤单。今夜,特别明显,好孤单的感觉。可是我却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夜深了,还不想睡。一夜一夜总是觉得自己不想入睡。工作的事情不是很顺利,遇到了一点点阻碍,可是我却觉得自己变得得过且过了。我懒下来了。近来总感觉闹了人际危机,落下单了。可是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是因为最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吧。为何会这样退缩。难道我不该挺身向前吗?这么年轻,还有那么多时光可以消耗,生有何惧,死又有何惧!那么多的事情不都会过去的不是吗?

  振作吧。美好的东西还是很多的。音乐之声,我以前一直记得是一个修女去教了一群孩子唱歌,给他们带去快乐。就记得那首多拉米,以为是一群人傻傻的又唱又跳。一个人,生活中没有了音乐会是怎样的,我看见了。孩子们哭丧的脸,提不起精神唱歌,船长丧妻之痛刻骨铭心,家里再也没有轻松和快乐。大家都板着一张脸。这是一幅众生相。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孤单的人,也是很多的。这我们都心知肚明。人到底需要什么?工作和娱乐!需要释放自己,需要在很多朋友中释放自己的`情绪。音乐之声,正是告诉了我们这重要的一点。释放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想念,把他们统统关进黑屋子里。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行径。然而我们每天都做着这种举动。

  该死!可是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19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云霓的精灵,是空气的灵魂。音乐是幽静林中的天使,是抚慰心灵伤痛的良药。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是上帝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音乐之美,和玛莉娅积极向上的心灵之美。

  这部电影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而这个故事所处的.时期恰好正在发生战争,这是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和邪恶,与专致和邪恶抗争。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20

  音乐之声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这部经典影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年轻的玛丽亚一直生活在修道院。她性格活泼,热爱唱歌。但是因为自己太喜爱唱歌,常常忘了时间,很晚回到修道院。因为如此,她被院里安排到一个名叫特拉普的上校家去当家庭教师。那七个孩子不喜欢家庭教师,经常与新来的教师恶作剧。而玛丽亚并不生气,反而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因材施教,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孩子们那些稚嫩的心灵是值得呵护的。那些被严格管教的孩子非常拘束,再加上早已失去了母爱,他们的心伤痕累累。玛丽亚理解孩子们,告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都感动地哭了。从此,孩子们不再戏弄这位善良的家庭教师,对她的话也是言听计从。正是有玛丽亚的耐心指导,孩子们心中的伤口才渐渐得到了愈合。是呀!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不就是爱、理解和鼓励吗?

  玛丽亚还带他们到草坪上嬉戏玩耍,爬树唱歌。当她意外地发现这些孩子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的.时候,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心里无底的阴影和对生活的不满。如今,有多少孩子也是连一首歌都不会唱,有多少孩子整天整夜被关在书房里学习学习再学习,有多少孩子每天挨打挨骂,被家长逼迫着练琴考级。别看他们一个个知书达理、文质彬彬、文采飞扬,其实心里是多么的不服气。他们有的没有了童年,有的缺少了爱,甚是可怜!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看看《音乐之声》,再看看孩子们,让他们也拥有自己热爱的事物,自己美丽的童年,自己幸福的生活吧!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相关文章:

2016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07-06

音乐之声的教案04-04

音乐之声教案12-15

音乐之声作文07-02

2016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07-06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500字07-02

经典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作文(通用41篇)10-10

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500字07-04

2016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