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优质课的观后感
20xx年11月26日全县小学小学数学教学优质课竞赛(中片赛区)在车头中心小学举行,六位教师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教师们创设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陈老师人末到,就被通知抽到第一节上课,在这么紧张时间,没接触学生的情况下,从容地走进了课堂,带着学生开始学习数学;课堂中,陈老师尊重学生,充分让学生发表想法。温老师是非常温和的一位老师,说话很注意语速,而且抑扬顿挫,学生既听得明白,又很乐意跟着老师学知识。蔡老师进行了课前交流,引导学生向听课的老师们介绍自己,既缓解了孩子们紧张的气氛,又激发了他们大声、大敢地发言的勇气;蔡老师在课中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故事贯穿全课,让孩子们既有童趣,又学到了知识。赖老师的课前手指操,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阳光、活泼、愉快的课堂。李老师课前让孩子们介绍出生年月日,与课文内容紧相联。唐老师走进教室一句“挺拔的身躯”,向学生传递了一个坐姿正确、精神饱满上课的信息,课中也用“祝你成功!”“继续战斗!”“成功就在眼前!”“最后冲刺!”等富有激励的语言组织复习课堂。
二、教师们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生活实际大胆地设计教学。
《比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创设了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分配中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而陈老师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因学生已掌握整数(总份数、每份数和各部分关系)、分数(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及求各部分数量)应用题,他创设了一个我们家乡是脐橙之乡的情境,正是脐橙丰收之时,把150个橘子分给大班(30人)和小班(20人)怎么分合理?学生充分发表想法:按班级来分,按人数分;接着学生动手解决,方法一:150÷(30+20)=3(个),大班:30×3=90(个),小班:30×2=60(个);方法二:30÷(30+20)=3/5,20÷(30+20)=2/5,150×3/5=90(个),150×2/5=60(个)。能不能转化成比的形式呢?大、小班人数的比是多少?生答:3:2。老师把题目改成: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3:2,把150个橘子怎么合理分配给这两个班?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后得出方法一:3+2=5(份)150÷5=30(个/份)大班:3×30=90(个),小班:2×30=60(个);方法二:150×3/5=90(个),150×2/5=60(个);方法三:解:设平均每份为X个。3X+2X=150,X=30,大班:3×30=90(个),小班:2×30=60(个)。比经较方法二最简便,讨论解题步骤: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数量。
温老师的《正负数》一课创设了羊村长到银行存了100元钱,记为?(生答:+100元)过了几天又取出了100元钱,记为?(生答:-100元),利息忽略不计,羊村长现在多少钱?(生答:0)为什么?(生答:存100,又取出100,抵销了呗。)象这样相互抵销了的现象还有哪些?(生:收入500元,支出500元……)温老师利用生活实际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抵销”二字。李老师的《数字的用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教材先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然后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数字的意义。李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先了解生活中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意义,再让学生试编学号,最后交流生活中其它数字编码的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学生表现优秀,值得喝彩。
如蔡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一课,师: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1:第一个因数按1、2、3、4……7、8、9排列的。
生2:第二个因数都是9。
生3:忘记四九三十六,就算9+9+9+9=36。
生4:由前一句加9等于后一句。
生5:由后一句减9等于前一句。
生6:老师,我还有……
这时老师打断了这位孩子,也许老师怕耽误教学时间,没让这位孩子发言,当老师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这位孩子得到发言机会时,她还是勇敢地说出刚才的想法:
2×9=18得数十位上的数是2-1=1,个位是9-1=8;
3×9=27得数十位上的数是3-1=2,个位的是9-2=7;
4×9=36得数十位上的数是4-1=3,个位的是9-3=6;
5×9=45得数十位上的数是5-1=4,个位的是9-4=5;
……
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了自己发现的规律,孩子们很快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
四、几个探讨的问题。
温老师的《正负数》一课学生对+1和-1、+5和-5等绝对值相等的数能抵销,但对-5和+3怎么抵销是个难点,如能在指名回答后有个展示抵销过程的展示会更直观的。
赖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在前一题练习中:桥上有25根柱子(两端是柱子)两个柱子间有2米,问桥有多长?
生1:25×2=50,50+1=51(米)
生2:25-1=24,24×2=48(米)
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算式,肯定第二个学生的方法是正确的,纠正了第一个学生的错误,接下来的一题:刘翔的跨栏项目(如下),问跑道有多长?——————
20xx年5月11日,宣城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与观摩活动在泾县三小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这次优质课的展示活动,聆听了四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领略到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他们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谓不同的风格,同样的精彩。课后,骨干教师和专家的点评更是让此次活动锦上添花。参加本次活动感受最深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下面把我的感受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作如下总结,与大家共享课堂的精彩。
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要使导入新颖、别致;对新授课,使问题贴近生活,或加上实际的情景,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的热情。这一点,好几位老师都做到了,印象最深的是沈子敏老师讲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他改变了书中的奥运会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从两位同学中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年级段的1分钟跳绳比赛引入,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既复习体验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为本节课的重点“比较趋势”做了思想上的铺垫。接着为学生制造冲突,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通过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简洁快速地“产生”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引入今天所讲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沈老师出示了“XX同学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说了解到的信息,孩子们众说纷纭。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又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孩子们都改变了先前的看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两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使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学会合理判断,辩证看待事物。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后,学生既感悟到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数据变化趋势时,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更具有的更大优势。这节课环节环环紧扣,特别贴近生活,语言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流畅,贴近生活,就像面对学生们的朋友,让他们觉着亲贴,自然愿意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涨。
一节课想要上好,必须下真功夫。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将抽象的知识放到熟悉、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真正成为有价值的、实用的;而不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学生身临其境,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豪无倦意。这一节课结束,听课的教师都送上阵阵掌声,实践证明,情景数学的优点就在于有趣味,有悬念,有渲染,形象生动,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习永远是件快乐有趣的事,而听课永远是件让人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优质课比赛已经落幕,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带给老师们一些思考和收获。各位教师用自己不同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一个个精彩而生动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我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岗位上也有十几年了,慢慢的,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总会习惯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有哪些?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将组织哪些数学活动、设置哪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果数学活动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又该如何补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应多问自己:如何能改进上节课的缺失?
我想,教师要有自己的教材意识,作为基础数学的传播者,就应当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实践中去,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变传统的“书本中教数学”为“引领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数学、用数学”,凸显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优质课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09-01
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听课的心得体会12-11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04-04
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11-22
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精选24篇)06-02
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听课的心得体会15篇12-11
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听课的心得体会(15篇)12-31
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11-23
大班数学优质课排序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