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时间:2022-12-18 17:34:09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集锦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集锦15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

  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2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3

  1、 让幼儿说出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

  2、 我这里也有一些美丽的风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 让幼儿了解一些美丽的海南风光。(放课件)

  4、这么美丽海南,也有一些地方受到了污染,让我们来看一看。

  讨论:环境遭受到污染怎么办?

  1、让孩子们讨论:这里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没有游人呢?

  2、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 让幼儿分组画标记做记录,然后再说一说。

  结束部分:

  1、 从今天开始,你们愿意当环保小卫士吗?

  2、 那老师给你们发个小红旗,我们一起去宣传,告诉大家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

  3、 走,出发吧!

  延伸活动: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环保小卫士。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4

  【内容与要求】

  1、在观察、实验、比较中发现鞋底的秘密,有探索鞋底秘密的兴趣。

  2、初步感知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

  发现鞋底花纹、功能的不同。

  【活动难点】

  理解摩擦力。

  【材料与环境创设】kt板,ppt。

  【活动流程】

  交流发现——感知讨论——留疑引探

  【活动过程】

  1、交流发现。

  (1)前几天,姚果言穿了一双新鞋,他呀可喜欢了。你们喜欢自己的鞋子吗?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2)归纳:原来有的鞋子鞋面的颜色很漂亮,有的鞋子样子很特别,有的鞋子穿起来很方便……。

  (3)我也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我发现的秘密在鞋底(出示鞋底),鞋底有什么秘密呢?(幼儿观察回答)

  (4)你们的鞋底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鞋子)

  (5)幼儿交流发现的鞋底的秘密(图案、线条等)。

  (6)小结:原来每双鞋子的鞋底都有花纹,有的是线条、有的是图案等。(ppt演示)

  2、感知讨论。

  (1)为什么鞋底都要有花纹呢?(幼儿猜测:好看……)

  (2)如果鞋底没有花纹会怎么样呢?(幼儿继续猜测)

  (3)我们来做个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用kt板贴在鞋掌部位,然后在地上搓搓,是什么感觉?然后再拿掉kt板,再搓搓,是什么感觉。

  思考:两次搓地板的感觉一样吗?有花纹是什么感觉?没有花纹是什么感觉?

  (4)幼儿实验。

  (5)幼儿交流。

  (6)小结:原来鞋底有了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走路就不容易滑倒,更安全了。

  3、留疑引探。

  (1)ppt演示:老师还带来了几双特别的鞋子,看看:这些是什么鞋子?它的鞋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2)幼儿交流。

  (3)梳理:钉鞋的鞋底有钉子,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使运动员跑步更稳;溜冰鞋、冰鞋的鞋底有轮子或者刀子,可以减少摩擦力,可以让人走路走得更快,但这种鞋子也比较危险,要经过训练才可以穿。

  (4)小结:原来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鞋子被设计成了各种样子,有的增加摩擦力让人走路更稳、更安全,而有的减少摩擦力,让人走得更快。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增加摩擦力或者减少摩擦力的吗?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5

  设计意图:

  有一天,孩子们在玩抓尾巴的游戏。这时,刘其昕抓到一条尾巴说:“老师,看我抓到一条大灰狼的尾巴。”听到刘其昕的话,有几个小朋友也参与到其中,纷纷说:“不对,这是小猴子的尾巴。”“这是小兔子的尾巴。”听到他们的讨论,我找来了一张尾巴的图片,请他们说说这是谁的尾巴,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这是他们都认识的小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体分开后,他们就不认识了。幼儿在认识动物时都是通过整体进行认识,他们看到一张完整的动物图片时,能很快说出是什么动物,但是将动物分割开来变成一小部分时,就不认识了。于是,为了让幼儿能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更细致的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特设计本次活动。并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2、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本次活动重点是: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活动难点: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大森林场景布置、东方之星动物大转盘、动物拼图卡片、动物图片、盘子、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你知道大森林是谁的家?(小动物)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称。

  师:大森林里有什么动物?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给孩子一个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下面内容奠定基础。)

  3、游戏:《玩转盘》

  师:这些动物可调皮了,它们都藏了起来,看,有几只藏到了大转盘上,你们猜猜它是谁?(教师出示大转盘,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幼儿自己玩转盘,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转到哪个地方,就根据对动物的认识说出动物的名字。)

  师:刚才,你找到了哪些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玩转盘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根据转盘上提供的特征正确的说出动物名字。该游戏的难度不大,动物的特征明显,易于每一位幼儿的独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能针对动物的头部进行推断动物名字,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将枯燥的认知活动转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4、游戏:《找动物》

  师:在大森林里还藏着好多的动物?这些动物可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我们在找到后,要猜出它是谁,然后告诉老师。(幼儿到大森林里找动物卡片。)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能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整体的动物,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5、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设计意图: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6、结束部分――《拼图游戏》

  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动:《玩拼图》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拼图,能独立将拼图完成。(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有积极的探索兴趣,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号笔,大的记录表一张。

  2、幼儿经验准备:先认识油和水,感知其特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出示水和醋)

  如果把水和醋倒在一起,会怎样呢?

  1、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现象。

  3、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水和醋混合在了一起。

  二、第一次操作: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的分离现象

  1、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会怎样呢?教师记录幼儿猜想结果。

  2、幼儿动手操作,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记录幼儿操作结果:无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

  三、第二次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出示筷子,让幼儿猜测搅拌后油和水会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搅拌静止后的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

  教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和水是分离的,是不会混在一起的。

  四、幼儿尝试“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7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8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 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 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3、 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9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关注身边事物,具有初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

  2.能够将物品进行分类,并尝试做标识。

  3.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事情,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重点:能够将活动区物品按照不同方式分类。

  难点:尝试制作标识。

  活动准备:带领幼儿来到凌乱活动区(美工区、建构区、图书区)。

  活动过程:

  一、整理活动区。

  1、交流整理方法。

  互动问题:“活动区怎麽了?”“与我们活动前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怎麽办?”“由谁来整理?”“你想怎样整理?”

  2、幼儿自由分组,整理活动区。

  3、介绍自己小组工作。

  互动问题:“请你讲一讲你们组整理了哪个活动区?你们是怎样整理?

  4、教师分组小结:美工区是按照材料种类进行摆放整理;图书区是按照图书大小进行摆放整理;建构区是按照玩具类型进行摆放整理。

  二、制作标识。

  1、检验整理后活动区。

  师幼共同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交流制作标识方法。

  互动问题:“活动区里物品种类和数量有很多,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一看就知道物品应该摆放在哪?”

  3、制作标识。

  三、介绍标识使用。

  互动问题:“请介绍一下你为哪个活动区物品设计了标识?我们应该怎样识别与使用呢?”

  该活动设计主旨就是帮组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策略,但是从该活动设计整体来看,其设计过于以认知为目,让幼儿按照一定规律对活动区进行整理。缺乏对活动区整理多方式多途径探索,在策略选用上略显单一。

  活动后急于制作标识,而在整理意义上以及整理策略应用上以及对探索过程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更好凸显本节活动课主旨。且,授课内容稍显陈旧缺乏新意。

  四、为该园提供可操作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策略

  为使该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更加科学,并且能够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作为依托更好发展该园幼儿教育事业,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设性策略。

  (一)实现课程结构复合化,材料提供多样化

  要实现课程结构复合化就要求在科学活动课设置上呈现出细节化特点,哈尔滨市某机关幼儿园这种笼统不细致科学活动方案计划是不可取。

  园内制定方案教师组织应该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在结构上进行细化与完善,使一节活动课可以延伸出多个脉络,促进幼儿发散思维发展。

  材料提供上更应该以多样化但不分散,用途广而不浪费原则基础上为科学促进幼儿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所用。

  (二)重视科学态度培养,素养提升全面化

  该园教师在提交报告中提到:园内教师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材料。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照自己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

  幼儿科学素养建立不仅要在培养幼儿健康生活习惯,更重要是让幼儿具备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分辨和判断对自己有益事物,并能够做到对异事物保持一定警惕与戒备,至少能够达到保护自己目。

  科学态度培养是建立在全面化教育升级上,将无用认知性知识内容减少,将实用,与幼儿息息相关或者是幼儿即将迎接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能量储备应该第一时间传递给幼儿。

  (三)科学选用活动策略,培养方式创新化

  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该园教师表示提供给幼儿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感知过或触摸过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探索欲望。

  但是在给予幼儿相应科学材料同时,应当更注重科学活动策略选用。适当时候应当提示幼儿有更为便捷或能够第一时间采用最有效策略。探索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幼儿安全以及幼儿心理调适是否能够适应当下所选择活动策略。

  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探索自由同时时刻观察其变化,寻找最合适策略建议给每个不同幼儿,形成创新、个性化培养方式,让活动策略又自由又科学,这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此也是提高整个幼儿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有利手段。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0

  目的:

  1.获取有关雨的信息,体验雨中乐趣。

  2.倾听雨声,模仿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3.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1.荷叶、塑料大蘑菇、小伞、搪瓷脸盆、报纸等。

  2.每人一双雨靴、一件雨衣。

  3.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若干。

  过程:

  1.产生兴趣

  ①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看!现在果然下雨了,我们一起到雨中玩玩吧!

  ②请幼儿穿上雨靴和雨衣一起走出活动室。

  2.体验雨中乐趣

  ①引导幼儿说说雨打在手上、脸上有什么感觉,尝尝雨水是什么滋味的。

  ②请幼儿看看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然后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③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可借助玩具材料)在雨中玩耍。

  ④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雨打在小伞、蘑菇、搪瓷脸盆、报纸、荷叶等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并自由模仿。

  ⑤请幼儿分别到大型玩具和屋檐下听一听雨滴的声音,看一看雨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以及雨水流向下水道的景象。

  3.初步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①提供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让幼儿分别扮演这些动植物,体验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教师可示范扮演花姐姐,说:“我是花姐姐,喝了雨水(做喝雨水状)特别舒服,花也开得更大更漂亮。”

  ②请幼儿分别以自岂扮演的角色口吻说出与雨水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1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磁铁都有不同的两端,磁铁间存在相吸、相斥的有趣现象。

  2、能用较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长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各17块,柱形、园形、 蹄形磁铁各一块,、纸盒16个、纸板一个,小汽车与幼儿人数相等;

  2、集体记录表一张,幼儿记录表16张,记号笔17只,√ ×标记各一。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二、尝试操作,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大胆猜想,学习记录方法。

  四、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五、再次操作,进一步感受有趣的磁力现象。

  六、游戏:奇妙的小车。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3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实验操作,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表述自己见解。

  2、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比较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感知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纸花若干,水、盆

  2、经验准备:充分感知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2、师:暖和的春天来了,你知道会有哪些美丽的花儿开放呢?

  (二)交流讨论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花,你们看!

  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三种纸花

  3、师:请你看看这些花和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4、师:他是用什么做的?(纸)使用什么纸做的?你认识吗?请你来说一说(教师出示相应的纸)

  5、交流讨论铅画纸,手工纸,宣纸的不同特性。

  (三)实验操作,观察纸花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

  1、引导幼儿想想,如果我们把纸花放在水中纸花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个小朋友取你喜欢的纸花,花瓣朝上,把它轻轻的放在水中。

  ②仔细观察纸花会有什么变化,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么纸做的花?

  ②你观察到了什么?(纸花开了)

  小结:原来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会开。

  思考:纸花为什么开呢?(幼儿讲述)(观察纸花变湿)

  小结:纸花放进了水里纸把水宝宝吸到了她的身体里面,纸变湿了,所以纸花就开了。

  ③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秘密:纸会吸水,纸有吸水性。

  (四)观察不同纸在水中的不同变化,感知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1、猜测:刚才,我们发现用铅画纸、手工纸、宣纸做成的纸花放在水里都会开放。那如果把这三种纸花同时放在水中,你会觉得谁会第一个开?谁第二?谁第三?(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2、试验验证: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儿每人取一种纸花,三个人的纸花要不一样

  ②在老师说开始时,小朋友要同时把手中的纸花放在水中。

  ③仔细观察你的纸花是第几个开放的。

  ⑵幼儿和做实验,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记录实验结果。(验证和猜测的是否一样)

  4、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宣纸做成的花开的最快?

  小结:宣纸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宣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

  (五)活动延伸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纸,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4

  一、主题选择的缘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对人类的重要性,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科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和自觉追求的精神,具备对科学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是我们所熟悉的,是生活的必须品,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幼儿喜欢水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们就会嬉戏玩闹,甚至有的儿童能在自家的卫生间玩一下午的水,不难看出幼儿时多么得喜欢水。但是这些行为往往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制止,而不能尽兴。

  在以往的科学课程中较多的注重是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对动手能力操作则重视不多。为了满足他们对水的好奇心,为了让他们了解对水更多的知识,我选择了本次科学活动-《神奇的水》。在本此活动中,注重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喜欢探索身边事物的情感。

  二、主题目标1、让儿童在玩玩做做中了解水的不同性质,感受水的不同形态。

  2、探索与水有关的各种现象,例如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

  3、知道水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三、主题网络设计图

  四、教育活动设计方案教育

  活动一:

  (一)活动名称船儿水上漂(二)活动目标1、了解水上各种各样的船,知道船是水上行驶的交通工具。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感知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现象。

  3、引导幼儿大胆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用语言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培养幼儿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准备1、牛皮纸折的小船、纽扣、泡沫、树叶、磁铁、回形针、盛水的盆。

  2、与水有关的音响、图片、图书资料等。

  3、抹布、记录纸张若干。

  (四)活动过程1、自由探索、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1)看图交流。

  播放有关船的模型。

  师:画面上都有什么?他们是什么船?这些船都是做什么用的?

  (幼儿就以上问题讨论后作出相应的回答)。

  (2)请幼儿出示纸船,四人一组,放进水盆里。

  师:小朋友,船可以在水上漂浮,那么我们再猜猜还有什么东西能在水中漂浮。

  (3)出示材料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许多东西,你们看,有些什么呀?(幼儿回答)(4)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并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中。(教师出示大记录表并讲解记录和使用方法)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播放故事《咕咚来了》,听木瓜落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兔子为什么吓得惊慌失措。

  (5)幼儿在记录表上填写猜测的结果。

  (6)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师:我们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7)幼儿尝试,比较材料的轻重,薄厚与"沉"和"浮"的关系区别,归纳哪些材料会"沉"水中,哪些材料会"浮"水中。观察实验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样让沉的东西浮上来,浮的东西沉下去?

  (8)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请个别幼儿上来讲)(9)教师操作并记录。

  2、第二次探索,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东西和方法(1)分沉浮材料。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

  活动目标

  1.收集生活中的各种饮料并能大胆地介绍自己的“产品”。

  2.尝试自制饮料并记录操作中饮料的量,知道适当的果汁才能冲出好喝的饮料。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饮料包装盒

  2.果汁、小勺、纯净水、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介绍、交流

  师:你带的什么饮料?什么味道?它是怎样制成的?

  2.制作饮料

  (1)讨论怎么制作饮料。

  要求:可以先放水再加果汁,每加一勺尝尝味道,觉得什么时候味道最好,就把你加的量记录下来。

  (2)尝试制作并记录。

  3.共同分享

  用吸管尝尝谁制作的饮料最成功,得出最好喝的饮料用了多少水加了多少勺果汁。

  活动生成及建议

  活动可以继续延伸到让幼儿自制果汁,尝试榨果汁,了解果汁不但可以泡制还可以鲜榨,鲜榨的更有营养。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06-24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09-20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研活动方案12-01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11-10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11-10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15篇12-18

科学游戏活动方案12-16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07-15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