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科学保教活动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科学活动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方案1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
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颜色变化,对颜色变化感兴趣。
2.识别几种基本颜色,提高感知颜色的能力。
3.愉快地投入活动,喜欢操作或摆弄材料,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争诉同伴,与同伴分享。并丰富词语:绿色的、紫色的、橙色的……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悬挂红色彩带、黄色气球、小蓝旗。
2.红、黄、蓝的幼儿眼镜每人一副;红、黄、蓝橡皮泥若干。
3.红、黄、蓝色水及透明瓶、调色板每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指导幼儿戴上眼镜观察周围的变化。
2、说一说,戴上眼镜看东西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幼儿戴上有色眼镜看同色的东西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东西颜色会改变。
3、玩一玩,让幼儿自己操作材料,把两幅不同色的眼镜合在一起,用两种不同色的橡皮泥合在一起使劲捏,或者把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混在一起,试一试,有什么发现。
4、画一画,让幼儿把自己玩的材料所发现的结果画出来。
四、各领域渗透
美术:利用幼儿调出来的颜色装饰教室。
语言:用各种颜色说一句话,如绿色的草地,绿色的`树叶,绿色的衣服…..,比一比谁说的又快又好。
五、生活中渗透
让幼儿观察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各种颜色点缀的,它使衣服增加美感。
六、环境中渗透
在活动室里,分别展示各种颜色;在美工区里,提供各种颜色水。让幼儿玩一玩、画一画、说一说。
七、家庭中渗透
在家中家长有意识地让幼儿运用各种颜色的词,可配合煮一些色彩鲜艳的菜,让幼儿感到色香美味。
八、活动评价
略
科学活动方案3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此举办实验小学科技节活动。活动期间将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促进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次科技节以“体验创新”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示实验小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二、活动主题
放飞科技的梦想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7日―11月30日
四、活动要求:
1、时间安排:
11.7~11.9宣传动员阶段;
11.10~11.25活动竞赛阶段;
11.28~11.30总结表彰阶段。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突出每个班级的个性特色。另外学校将在活动期间组织有关的指导活动。如:通过国旗下讲话举行“科技节”开幕式;红领巾广播电视台播放科普科技影片节目,让学生获得作文、制作等的创作灵感;科技信息组将会同美术组老师在课余时间安排科技绘画创作的讲座和指导。
3、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准备工作充分、宣传到位、发动有力、体现协作精神。各个活动的负责人要尽职尽力,全程参与,有始有终,确保本次科技节圆满、成功的进行和完成。学校将视情况专门设立优秀组织奖和科技辅导员奖。
五、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
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校主题科技节宣传发动工作。
2、校电子显示屏更改宣传横幅,组织各班进行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的板报设计与班级布置,创设浓郁的科技节氛围。
3、利用红领巾广播进行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在师生中倡导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组织好《科学大众》的阅读、使用和比赛。
5、举行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
(二)科普实践
1、主题宣传
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邀请科学方面的专家举行科普讲座,向学生宣传科技节活动方案,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种比赛活动。
2、科技小发明
(1)参赛对象:各班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活动,每班上交1份科技小发明实物和作品介绍。
(2)作品要求: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创新、实用,贴近生活。作品要区别于普通的小制作,鼓励原创。
(3)上交时间:11月28日前
(负责人:陈斌)
3、科技小论文
(1)参赛对象:3-6年级,三、四年级每班上交2篇科技小论文,五、六年级每班上交3篇科技小论文。
(2)作品要求:观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针对发现的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方式写一份小论文。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字数不限。
(3)上交时间:11月28日前。
(负责人:蔡敏)
4、儿童科技幻想画
(1)参赛对象:全校学生,每班上交作品不少于2份。
(2)绘画要求:以“放飞科技的梦想”为主题,参展作品尺寸为210mm×297mm(A4纸),画种及材料不限,横竖均可,
(3)参赛办法:作品一律在背面右下角贴标签,写上班级、姓名、作品名称。
(负责人:洪颖琪、美术组)
5、快乐动手
人有多大胆,纸能有多长(测试时间2分钟)
(1)要求:徒手撕1张A4纸,越长越好。
(2)材料:A4纸2张(1张备用)
(3)工具:双手
(4)规则:1。制作纸条时,纸条不可断裂,发生断裂情况可以在较长段纸条上进行再制作,不可将已断裂的纸条以打结等各种方式再行连接;2。在测试区域,两名学生各按一段固定,悬空平行拉直,示意裁判测量边缘与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3。测试时间2分钟,按照长度排出名次。
(负责人:甘智刚、冯涛、马蓉)
(三)成果展示
11月28――29日评比黑板报、科普绘画作品、科技小制作。
黑板报及班级布置按年级设一、二等奖。
科普绘画作品、科技小制作、科技小报按年级设一、二、三名单项奖。
六、总结表彰
1、通过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校报等多途径展示在科技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作品。
2、科技节闭幕式上颁发科技节“优秀学生奖”、“优秀组织奖”以及“优秀科技辅导员”奖。
科学活动方案4
资源收集及环境创设:
1、每人两个杯子(内装水和牛奶)、花片、塑料盆一个;
2、人手一块抹布。
3、各种器具:塑料玩具、小筐、漏斗等。
4、每组一个大的塑料盆(供幼儿玩水用)
5、教室周围粘贴有关水的各种图片。
活动流程:
一、 组织幼儿玩水,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幼儿可以自由地用各种器具玩水,启发幼儿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 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 让幼儿分别品尝水和牛奶,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味道的?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 让幼儿分别在水和牛奶中放入花片,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水是透明的。
4、 请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幼儿观察水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感知“流动”。
三、 小结水的特性,自由观察教室周围的图片或自由玩水。
预期目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此活动中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了解水的特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科学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2、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3、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4、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活动结束:
小朋友互相探讨。
科学活动方案6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一边参观,一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中班科学教案西瓜中班科学教案西瓜。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一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科学活动方案7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丰富校园科技生活,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结合上级有关要求,我校决定在四月份组织开展“崇尚科学科技月”主题教育活动。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二、活动主题:
科学创新发展未来
三、活动时间:
20xx年4月
四、参加对象:
全体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利用升旗仪式时间进行宣传发动。
(二)每班黑板报上开辟科技宣传栏。
(三)每班组织召开一次有关科技内容的主题班会。
(四)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并组织交流。
(五)校园广播站播放有关科技节目。
(六)各年级部组织有关活动。
1、一、二年级开展“我讲科学小故事”活动。
2、三、四年级组织开展以“科技环保”为题材的`作品征集活动。
3、五、六年级举行以“崇尚科学,创新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六、活动要求:
(一)各年级部根据本年级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务求活动实效。
(二)各年级要在四月底前将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报学生处存档,同时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
学生处大队部
二○xx年四月
科学活动方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树有常绿树和落叶树,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
2、认识几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知道它们的名称。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
2、了解一些常绿树与落叶树的知识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幼儿在家带来的树叶。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请你们在家的时候都收集了一些树叶带过来,那现在请你们来观察观察,你们带来的树叶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
2、集体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冬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你们在收集这些树叶的时候大树又变成了什么样的?树上的叶子都掉了吗?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集体讨论。
(1)教师:为什么有些树上的树叶掉得很多?有些树上的叶子掉得很少甚至不掉呢?
(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
教师:有的树是常绿树,一年四季的树叶都是绿的'。有的树是落叶树,每年秋天树叶就会开始变黄,渐渐掉下,到了春天才会长出新的树叶。
2、了解几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知道它们的名称。
(1)出示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图片,从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比较几种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教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分别是常绿树和落叶树,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是常绿树?哪些是落叶树?
(一一出示图片)
(2)教师小结图片中的树。
(3)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还知道有哪些常绿树或落叶树。
教师:好的,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树,知道了哪些叫常绿树,哪些叫做落叶树,那除了老师这里的图片,你们还知道有其他的这些树吗?
(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树,请你们在家的时候看见了大树小脑袋里也想想这是属于绿叶树和落叶树。
科学活动方案9
一、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二、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三、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
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
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
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科学活动方案10
一、活动目的
根据《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二、活动时间
xxxx年2月9日——xxxx年3月9日
三、参加对象
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四、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内容
家乡的.水质污染状况调查:确定水样收集地点并按要求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水样中杂质的分类与含量;对水样中杂质的含量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写成调查报告。
五、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要求:
七八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各班要求确定5个以上的调查小组开展调查体验活动,每小组选定若干人。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调查方法、制定专题小调查、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和数据等活动,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通过研究记录、照片或录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体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提交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可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内容参照学习。
六、活动评选
1、开学初,七八年级各班上交寒假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报告、活动记录本、活动照片等(各小组选2张活动照片上传至ftp,用户名:crfeng),各班不少于3件作品,由班主任统一送交政教处参加评审。
2、政教处组织教师进行评定,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
科学活动方案1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普法》,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研究,决定举办XX实验小学第17届科技节。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着力推动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节相关活动,增强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活动主题:体验 创新 成长
三、活动口号:体验科技魅力,放飞科学梦想
四、活动对象:1—6年级学生
五、活动时间:xxx年9—11月
六、组织机构
组 长:黄XX
副组长:林XX
组 员:张XX
七、活动项目
本次科技节活动项目由专家讲座、成果竞赛活动、现场比赛活动、优秀科普示范班评选活动四部分。成果竞赛活动包括小发明、小论文、科技实践活动、科幻画、“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等5项;现场比赛活动包括小制作、智力七巧板、智力美化板等3项。其中一年级学生只参加科学幻想画一个项目,其余项目不参加。
八、活动时间
(一)宣传发动阶段:(第5周)
1、第5周朱启跑老师作动员讲话
2、下发科技节活动方案,各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活动实施阶段: (第6周——第9周)
1、第5周:班级层面开展活动及选拔参赛选手 负责人:各班主任
第6周:小发明、小论文、科技实践活动上交 负责人:科学组
四、五、六年段部分学生聆听“创客”讲座 负责人:信息办
2、第7周:科幻画上交 负责人:美术组
3、第8周:智力七巧板、智力美画板现场比赛活动 负责人:美术组
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上交 负责人:美术组
4、第9周:小制作现场比赛活动 负责人:科学组及段长
5、第10周:参加XX市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名单上报市局 负责人:政教处
(三)活动总结阶段:第11周
1、活动表彰 负责人:大队部
2、评选“校优秀科普示范班” 负责人:政教处、科学组
九、注意事项
各班要结合学校实际,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做好班级的科技节宣传和选拔。
1、活动要有氛围,并结合班队课、墙报(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2、活动要有内容,以宣传动员、学生比赛、视频观看、网上收集资料等形式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技教育活动;
3、活动要有记录,以文字总结、图片记录等形式及时记载活动过程。相关资料根据学校要求按时上交。
4、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全员参与科技节,全程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科学素养。
5、各项比赛具体要求与细则请看各项比赛规程(附件1,附件2)。
6、为确保活动正常开展,作品申报表填好后统一上交周健婕老师处,报名表电子表格请到“数字化办公——常用资料——03政教处文件夹内——1、xxx校第十七届科技节报名表”下载。
7、本届科技节参赛对象为校1—6年级学生,每个班级作为一个参赛单位,各班根据不同竞赛项目,学生以个人参赛。按低、中、高年段设各单项奖。“优秀科普示范班级”评比:以班级为单位,每项活动个人单项奖得分累计(个人奖一等奖记3分;二等奖记2分;三等奖记1分,其中“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加分高限为15分),参赛人数、上报情况及班级科技氛围等作为附加分,分值最高的班级获“优秀科普示范班”,每个年段取前三名。一年级段不评选“优秀科普示范班级”。
十、其它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科学活动方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地球上常见的几种水,初步了解水源。
2、让幼儿知道水的用处,培养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金鱼缸、盛满清水的盆。
2、图片:河流、大海、湖泊、雪山等景。
活动过程:
每组桌上摆放一盆水。
1、出示地球仪和图片,幼儿讲讲图片上画的是大海、湖泊、河流。
2、问:“们看到的盆里面是什么?鱼缸里也是水。但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水从哪里来的?”“除了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以外,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水?”
3、引导幼儿讲讲地球上常见的'水。
4、这些水都有些什么用处呢?
幼儿泛讲后,师补充讲解。
5、引导幼儿了解水的用处,养成爱惜水节约水的习惯。
6、延伸活动:
讨论:“我们平时看到水龙头没有关紧,怎么办?”
“如果看到有人往河里倒垃圾,怎么办?”
科学活动方案13
一、主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他们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通过以往的学习实践或日常生活,他们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对于学习的诸多问题的基本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有时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大相径庭,他们的这些知识经验称为教学中的“前概念”。
学生的许多前概念是潜在的,这对他们的许多科学活动如观察、理解、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等都产生重要影响,有时起消极作用。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关注于新知识的传授,但科学概念的传授并不能自动地校正学生原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在教学之后,学生往往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必须寻找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二、活动的目的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成因分析,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思考和探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探讨出有效解决学生前概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合理办法,也促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能关注学生科学的前概念。
三、活动内容和步骤
1、组织讨论拟订校本教研活动主题。
2、理论学习。
教师根据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的办法来提高自己。教研组集体学习有关前概念教学有关书籍如《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及有关论文、案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与反思,同时将一些优秀的资料在组内交流、学习,以实现资源共享。
3、邀请专家,专业引领。
鉴于目前学校教师对科学“前概念”教学的理解,缺乏专业引领,定期邀请教研员薛老师为我们指导解疑。
4、利用课例进行研讨。
根据活动计划确定开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制定教学设计,课后针对主题进行探讨、反思。
5、小结反思。
要求教师将个人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并能通过论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在全组内进行交流。
校本教研活动工作行事历
预备周
校本教研主题确定
理论学习、确定课例题目内容
课例《能量的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探讨
集体备课《能量的的相互转化》主备人:z
公开课《能量的的相互转化》主讲人:z
集体备课《动能和势能》主讲人:z
公开课:《动能和势能》主讲人:z
理论学习、反思
集体备课《日食和月食》主备人:z
理论学习、反思
公开课:《日食和月食》主讲人:z
集体备课《电流的测量》主备人:z
同课异构《电流的测量》
校本教研总结、交流
如:周四下午校本教研时间与市、区教研活动冲突,时间调整为周三上午。
科学活动方案14
一、参赛须知
1、本次大赛是地区性决赛暨全国选拨赛,优胜者将被授予市级一、二、三等奖,并按全国组委会核定的名额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总决赛。
2、凡是参加了该活动的学生按照组委会核定的名额由学校组织报名,并使用中国少年科学院监制的实验箱参赛。
3、竞赛科目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四个类别,每个科目分为小学(1-3)低年级组,小学(4-6)高年级组和初中年级组三个级别,每校参赛人数每个级别不超过10人。
4、参赛学生采取一人入场、单箱参赛的方式,指导教师或其他人员不得入场,赛前十分钟参赛学生经检录验证后,由工作人员带入赛场。
5、参赛学生入场后,不得提前打开实验箱,由裁判赛前点名,两次不到视为弃权。
6、大赛按科目需要,每场次为30分钟左右,待裁判长发出“开始”口令计时,到“停止”口令结束,超时比赛者成绩无效。
7、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赛场内不得相互交流,更不准影响他人,比赛结束后按次序退出赛场。
二、竞赛过程
1、每项科目设裁判长一名,裁判员4-6名,由裁判长负责组织本科目比赛工作,裁判员分工负责计时、查验结果、名次统计、监赛等工作。
2、每场次参赛学生,以第一个完成实验项目举手的为参照标准并记时,需查验操作结果的,裁判要及时查验,以确认正确与否,依次记录参赛学生的成绩(包括结果、用时、规范等)。
3、每场次超时和未做出正确实验结果的学生不计成绩。
4、所有场次结束后,按成绩(正确结果、计时、规范等要素)按参赛总人数的80%排出比赛名次。
5、各科目裁判排出的比赛名次,须由裁判长和裁判签名确认,以此作为参赛者的成绩依据。
三、分值构成
1、本次竞赛采用实验操作为主、笔试为辅的竞赛方式。
2、实验操作部分的分值,按照实验科目特点分为实验规范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项计分汇总。
3、实验操作赛分值为80分,笔试成绩按20分计入总成绩,其中笔试中的'理论知识部分为10分,创新实验能力为10分,合计总成绩满分100分。
四、名次确定
1、竞赛科目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四个类别排列名次。
2、每个科目分为小学(1-3)低年级组,小学(4-6)高年级组和初中年级组,分三个组别排列名次。
3、每个科目依照裁判组排出的比赛名次,按照总参赛人数80%的比例,按2:3:5的系数,将由市组委会授予一、二、三等奖。
4、在地区获奖者中推荐选手,直接参加全国的总决赛,优胜者将被全国组委会授予“金、银、铜奖小实验家”称号。
5、凡被全国组委会授予“小实验家”称号的选手,可作为候选人直接参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科学实验活动报名联系人:王老师
比赛时间:11月17日
比赛地点:xx中学
报名方式:
报名截止时间:11月10日。
科学活动方案15
“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专题教研活动
一、问题提出
在教研组的教学活动观摩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设计和实施以动物为内容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普遍存在关于活动材料设计的问题,不同的材料设计直接影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影响了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下面例举中班《认识鲫鱼和昂刺鱼》活动中的若干个情境来谈。
情境一:在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时,有幼儿发现“鲫鱼身上长了好多鱼鳞”,教师追问:“鱼鳞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异口同声地答道:“半圆形。”教师再次追问:“是半圆形的吗?”“是的。”教师只好解释说:“其实,每一片鱼鳞都是圆形的。”之后,在经验回顾与总结环节时,仍然有不少幼儿反复提到“鱼鳞是半圆形的”。(孩子对观察获得的直接经验印象深刻,因此,当教师提供了不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获得了不正确的经验之后,很难转变原有印象。)
情境二:教师在总结鲫鱼的外部特征时,双手从盆里抓出了一条鲫鱼,想借助实物鲫鱼进行语言总结。然而,这条鲫鱼并不“听话”,在教师手中拼命地甩着尾巴。当教师一只手抓着鲫鱼,另一只手结合语言做指示动作时,鲫鱼终于挣脱了,摔在地上。继续挣扎着……幼儿见状兴奋不已,笑着、叫着……(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帮助整理、总结经验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干扰,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活动的正常秩序。)
情境三: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鲫鱼,引导幼儿通过整体观察一按序局部观察一总体总结概括,感知了解鲫鱼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鲫鱼盆中放人了昂刺鱼,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了前面探究鲫鱼所获得的相关知识、方法等经验做支撑,幼儿积极投入,很快发现并总结出了鲫鱼和昂刺鱼的不同,感知了昂刺鱼的外部特征。(活动中,材料呈现的时机、方式等,较好地满足了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满足了不同阶段中幼儿学习、探究的需要,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在之后的活动评析和研讨中,教师们普遍关注到了活动中材料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各种疑问。例如,如何选择材料既能满足活动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还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什么时候呈现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适时、最有效的?
根据上述情况,科学教研核心小组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材料是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对于教师,材料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活动材料的设计直接决定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确立了一个阶段的研究专题——“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带领教师尝试从活动材料的选择、呈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活动
1.核心话题专项研讨。
理性的思考是帮助教师提升经验和能力的一种重要且必要的方法。我们围绕研究专题将问题细化、具体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核心话题:(1)如何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即,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哪些不同的功能?这些材料在活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价值?(2)材料在活动中如何呈现?即。怎样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教师的指导才是适宜而有效的?
我们请教师根据核心话题搜寻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结合上次观摩活动的实况,理论联系实际,整理出自己关于这一话题的初步经验。然后组织教师反思碰撞,达成共识,提出新的问题。
2.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
教学活动观摩以其现场性、直观性等特点,成为教研组教师们最喜欢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前期经验思考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系列化的动物类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小班的认识小金鱼和可爱的小鸭子、认识小乌龟:中班的认识公鸡和母鸡、认识熊猫;大班的认识牛、认识蚕宝宝的一生、认识蜂。
教研组中不同园所背景、不同层次的教师们轮流出现场。在每一次观摩之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一两个核心话题进行活动评析与研讨,教研组长在每次研讨的最后,对组员们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提升,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
3.教学活动二次实践与经验分享。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本同和本人的实际情况,从前期观摩的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个活动作为案例原型,在前期观摩、研讨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话题,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教学、进行反思,把有益的经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化了的经验。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在研究后期进行了一次经验分享会,围绕专题内容,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进行了交流,并帮助同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团队互助式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容的认识、理解。
在系列化的专题研讨活动之后,我们就“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设计”这一专题,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部分研究经验。
1.材料应具有多样性。
(1)实物材料。实物材料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感官多通道参与感知,获得更多的对探究对象的直接经验。在选择动物类材料时应注意选择体积便于观察的、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对象。例如,在大班“蚕宝宝的一生”活动中,如果选择一龄、二龄的蚕作为观察对象显然太小,不便于幼儿细致观察,而结茧化蛹时又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特征,因此,选择三龄到四龄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就比较适宜。
(2)图片材料。图片材料可以将探究对象的实物进行放大化、静态化、多样化等,可以满足活动目标、幼儿观察的不同需要,在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放大的图片凸显实物的细节特征,能帮助幼儿观察到事物内部的.、隐藏的部分特征,获得更加丰富的、正确的科学经验。例如,前面的“认识鲫鱼”活动中,如果教师用PPT打出了一片完整鱼鳞的放大图片,那就自然避免了“鱼鳞是半圆形”的错误经验的形成。
静态的图片用于总结,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经验。如果在前面的“认识鲫鱼”活动中,出示一张放大的、静态的鲫鱼图片用于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样的图片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并满足幼儿个别化观察的需要。比如,在“认识牛”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种牛的图片,请每人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交流其不同的特征,帮助幼儿在了解牛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牛的基本特征。
(3)声音材料。这一材料较多地运用于活动开始阶段,让幼儿通过叫声辨听将要观察的对象,能够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4)多媒体动态材料。录像等动态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观察到活动现场不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如可以将小鸡的孵化过程、蜜蜂采蜜酿蜜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2.材料应具有指向性。
(1)材料应体现探究的价值,与探究目标紧密联系,同时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中班“认识母鸡和公鸡”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公鸡的“艺术照片”,图片过于突出表现公鸡的特殊品种和美感,而忽略了公鸡基本特征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无法
获得应有的经验,只能满足于互相欣赏公鸡的奇特长相和造型。
(2)材料体现着教师的隐性指导,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避免让幼儿获得其他与活动目标无关的、过多的经验。例如,小班“可爱的小鸭子”活动中,教师在给鸭子喂食环节中,提供了生米粒、熟饭粒、青菜等5种食物,请幼儿喂食,并发现哪些是小鸭子爱吃的食物,结果显示,众多的食物混杂在了一起,干扰了幼儿观察,导致了“小鸭子什么都吃”的错误经验的形成。
(3)应充分考虑材料的种类、数量、体积等。比如,在小班“认识小乌龟”活动中,试想,如果全体幼儿集中观察一只乌龟会是什么结果?而每组2只~3只小乌龟,既能让幼儿对观察对象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接触,又能避免过多的小乌龟放在一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1)材料设计要符合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要有挑战性。例如,小班“认识金鱼”活动,教师只提供了金鱼,而没有提供其他种类的鱼,但是金鱼的品种有所不同,在颜色、外形上有所变化,这样,探究线索比较单一,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而中班“认识鲫鱼和昂刺鱼”活动中,如果是只对鲫鱼进行探究,显然不够挑战性,教师提供了两种不同种类的鱼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增加挑战性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鱼”的概念。
(2)材料的设计应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材料的设计要注意满足幼儿集体探究和个体探究的不同需要。比如:大班“认识蜂”活动中,开始部分,教师出示一只蜂的图片,引导幼儿通过集体观察了解蜂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多样化的蜂类图片,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比较观察,最后总结出蜂的基本特征。
(3)材料的设计应具有层递性。以大班“认识蜂”活动为例,教师分层提供材料进行引导:第一层材料,教师出示一张一只胡蜂的图片,引导幼儿初步观察蜂的基本结构和外部特征。第二层材料,教师出示蜂的细节放大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蜂的头、腿等细节部分,丰富幼儿的观察经验。第三层材料,教师出示胡蜂、熊蜂、细腰蜂等各种蜂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交流,了解蜂的多样性,并探索其共同的外部特征。第四层材料,教师通过录像的方式呈现蜜蜂采花粉、酿蜜的过程以及蜂巢及蜂的工作状况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相关的经验。
4.材料应具有互动性。
(1)给幼儿足够的和材料进行互动的时间。教师应注意保障幼儿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与探究对象、材料进行互动,建构相关的经验。活动开始阶段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幼儿对新鲜材料对象的好奇心,激发初步的活动兴趣,同时观察探究对象和材料,获得最初步的印象。活动中段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对探究材料对象进行系统的、有序的、细致的互动,获得关于探究对象丰富的、完整的、内部的相关经验。活动后段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关于探究对象的其他相关的经验。
(2)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感知材料。教师应尽量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如看、摸、听、闻、尝等,在与材料对象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全面的观察信息和经验。
(3)引导幼儿多种方式与材料进行互动。如在小班“可爱的小鸭子”活动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只小鸭子,让幼儿和小鸭子做朋友、玩游戏,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把小鸭子放在地上,观察其行走的方式;将小鸭子放在水盆里,观察其游水的动作;给小鸭子喂食,了解鸭子吃什么,观察其吃食的动作:将小鸭子捧回“家”,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教师对活动材料适宜的设计,激发了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在与小鸭子“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平衡小人》活动设计02-18
大班的科学活动设计12-09
《动物之最》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教案03-26
科学实践活动范文07-08
中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案01-20
科学活动颜色教案中班01-21
大班沉浮科学活动教案01-21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大班01-22
中班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