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区角活动总结

时间:2024-10-31 11:14:14 活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托班区角活动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托班区角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托班区角活动总结

  所谓区角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它通常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因此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同时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可以说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托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从情感上讲也十分需要老师的一对一教育。因此,对于托班孩子而言,这种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区角活动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维果茨基说过,三岁前的儿童是按自己的大脑在行动。托班的教育就要遵循托儿的这一特征,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托儿在开放的时间、空间里获得自然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区角活动,努力创设适宜的区角环境,让托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在比较宽松、随意的氛围中促进托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在托班尝试开展了区角活动,并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环境的设置

  在区角活动中,托儿通过与环境和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应该为托儿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可供托儿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

  托儿的活动指的是托儿和实际的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托儿实际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这种活动以托儿通过自主性实践获得直接知识经验,并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初步实践能力和初步创造能力为主要特征。

  因而要让托儿活动,让托儿在活动中发展,为托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是关键。没有适合托儿活动的环境则谈不上托儿的活动,而没有托儿的活动则谈不上托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同时,新《纲要》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切都向我们指出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托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

  时间稳定,井然有序

  我们把托班的一日活动分成了几大块:区角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教育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区角活动的时间就安排在每天上午来园至九点,这样使得早上来园的活动和区角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每天孩子来园的时候也就成了他参加区角活动的时候。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得托儿一开始就能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减少了集体听老师的交代和要求的时间,让托儿每天都能很自然的进入区角活动。当托儿多次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安排,并知道活动的内涵后,便不再依赖于教师,变被动等待教师的安排为主动投入一个个区角活动。每天早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自己独立的走进活动区,自主的进行活动。有的孩子早上来园时还要哭上几声,但一走到教室门口,看见伙伴们都在玩时,也就马上会从父母的身上下来,自主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案例一

  在活动室里,我早已经听见缘缘在楼梯上哭叫的声音。妈妈抱着缘缘走进活动室室,她还趴在妈妈的肩上在抽泣。我连忙迎上去对缘缘说:“缘缘,看密密在等你呢。”缘缘抬起头,朝我指的方向看了看,她看见密密正抱着娃娃。于是连忙从妈妈的身上下来,说:“我也要去抱娃娃,给娃娃烧饭了。”…

  空间错落,富有情景

  每个区角都有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要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活动起来,但又互不干扰,我们尽可能利用活动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所在,我们为托儿设置了操作区、图书区、娃娃区、建构区、玩米区等区角。看书就选择光线明亮、比较安静的区域;操作活动,安排在柜子和桌子前,这样便于材料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建构游戏的材料多,就安排在地板上,木头积木声音响,就在地上铺上泡沫拼板,减轻声音;托班的孩子喜欢抱娃娃,而且他们总是以独立玩为主的,为保证幼儿有宽敞的场地,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铺上鲜艳的泡沫拼板,这样既减少杂音,其实也为幼儿规定了活动的范围。

  同时根据托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和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们给每个区角都挂上了色彩斑斓的动物头像,把每个区角都称作为小动物的家。操作区是小猫的家;建构区是小青蛙的家;图书区是小鸡的家;娃娃区是小鸭的家;玩米区是小狗的家…这样的称呼马上得到了托儿的赞同和认可。

  案例二

  老师问刚来园的晶晶:今天你想到哪里去玩?

  晶晶:小猫家。

  师笑着:去吧。

  从上可见教师创设的情景成了激发托儿兴趣,暗示托儿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把每个区角设计成动物之家,以小动物邀请小朋友去做客的形式展开活动,能较好地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欲望。同时也便于教师组织、指导与培养常规。

  间隔合理,隐含教育

  我们幼儿园托班的活动室相对来说比较小,活动室既是孩子活动的地方,也是他们睡觉的地方。因此我们许多的区角都是临时设置,每天孩子离园后,老师进行区角的设置,等托儿活动后再收拾起来。

  为了更好的利用空间,我们运用了活动室内的一些矮柜和桌椅进行区角的分割。在区角分割的时候,我们考虑到每个区角的特点,尽量做到区角之间不互相干扰。如建筑区声音较响,就不能和图书区比邻而居;娃娃区人比较多,我们设置的地方就大一点;玩米区里米易撒出,收拾有困难,我们就在泡沫拼板上铺上一块大的布,这样就便于收拾……

  在区角的设置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隐性作用,让环境会“说话”,以此来培养托儿良好的习惯。我们为每一份活动材料都设置了一个“家”,在每份材料的筐上和放筐的“家”里都贴上了托儿十分喜欢的卡通图案,这样每次托儿操作了之后,都能按照筐上的图案找到相应的家,养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

  案例三

  轶轶在操作区玩抓手玩具。过了一会儿,他把所有的抓手都放在了底版上了,胜利的完成了任务,他开心的笑了。拿起筐走到矮柜面前,仔细的在寻找,一会儿就找到了要找的图案。他把筐放了进去。转身又去玩别的东西了……

  同时,有的区角内不适应许多的孩子一起玩,而托班的孩子又很喜欢跟着大家一起玩。为了较好的限制进区角的人数。我们在进区角的地上贴上了小脚印,一来可以限制孩子进区角的人数,二来又可以让孩子把脱下的鞋子整齐的摆放在脚印上。

  案例四

  老师在玩米处铺设了泡沫地板和布,在进区处贴上了四对小脚印。庄思齐、周禹成、沈楚凡和腾腾先后进入了玩米区。在庄思齐的带动下,他们都用勺子、小碗使劲的舀米,他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行为,显得很开心。期间,我发现颖颖、丫丫等几个孩子想进去玩,但看见小脚印在已摆满了鞋子,他们就站在边上看了一下,然后离开了。

  二、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孩子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孩子建构知识的依托。孩子就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孩子发展的载体。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孩子活动的对象。与孩子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了孩子的活动欲望。使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摆弄起来,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操究兴趣;孩子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孩子巩固了活动的兴趣,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可让他们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孩子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方法和详细步骤,使孩子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运用材料探索发现,使自己的本体需要获得满足。

  目的性

  在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

  材料投放应该有其目的性。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孩子的基本适宜性,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长程目标和方向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孩子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孩子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区角活动所指向的目标,主要是需经过孩子反复多次的操作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发现和较熟练掌握的方法;通过孩子在活动中的多次尝试、观察,“试误”,不断累积感性经验,才能提高的能力和构建的新的认知结构等,而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可达成的即时目标。

  对于托班的孩子而言,一些提高手指小肌肉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培养就较适宜放在区角活动中。因为2~3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发展大、小肌肉的动作,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身心整体发展。其次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在动作的过程中孩子与所操作的物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动作的内化会改变孩子原有的智能结构,从而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们就在区角中为托儿准备了许多这样的材料:比如提供木珠、鞋带、吸管、玻璃线,让孩子进行穿木珠、穿吸管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提供蚕豆、调羹,让孩子掌握拿调羹的正确方法;提供衣服架子,让孩子练习拉拉链和扣纽扣,提高生活服务能力;提供抓手玩具,提高孩子的目测能力;提供拼图玩具,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等等。

  区角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比如说为了提高托儿的手眼协调性,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穿木珠、穿吸管、抓手玩具等材料。这样做就达到了一个目标通过许多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样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提供给孩子一些袜子,既可以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生活能力,又能让他们卷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高分类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托儿进入到区角活动中,通过托儿的操作活动,使托儿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角内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首先是教师为孩子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孩子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孩子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为较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可以预设不同类型的区角,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投放不同的材料,使材料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匹配,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在托班的各类区角中我们投放如下各类材料:指向动作技能练习类(手部小肌肉活动为主)的材料,象穿木珠、穿吸管、翻袜子、喂豆、装豆、抓手、旋瓶盖、拉拉链、扣纽扣等十多种材料,以达成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的目标;可供托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象在玩米区提供了各种口径大小不一的瓶子,大小不同的漏斗、长短不一的两头通的纸芯,大小不一的筛子,各类的铲子、耙子等,让托儿在动手动脑中以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发现新知,乐于探索;表现表达类的材料,如色彩斑斓的婴儿画报、各种托儿的生活照来满足幼儿的表现表达欲望,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另外,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方面。托班的孩子尤其喜欢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是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托儿活动使用,以保证托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同样托班的孩子喜欢单独操作,因此我们在为孩子准备操作区的材料时,每个筐里放一份操作材料,并多准备几份相同的,这样既可以让托儿单独的操作,又照顾了托儿喜欢模仿的特点。

  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由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

  比如穿吸管,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第一层次:粗吸管,短的透明线

  第二层次:又细又短的吸管,短的透明线

  第三层次:又细又长的吸管,长的透明线

  案例五

  看,孩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透明线与吸管兴高采烈地穿着。晶晶穿得可认真了,一下一下,看都不看别人一眼;宓宓很努力地想把吸管穿到线上,可是吸管总是很调皮地往桌上跳,任她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帮助她换了粗吸管。反复操作了很久,终于摸索到了窍门,高举成果朝着我又笑又喊:喏!穿进去了!我拍着手大势赞扬;憧憧穿得非常专注,手不离管,目不斜视,吸管掉了马上捡起来继续奋斗……

  这样的层次安排,既满足孩子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发展需要,让不同需要、兴趣、能力的孩子自主的参与活动,让缺乏自信的孩子通过活动看到成功,体验成功的欢愉,让已成功的孩子不断看到新的前进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所以说,区角活动的材料,应能够随着孩子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能够起到帮助孩子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有提高的作用。

  生活性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生活化。

  托班的孩子平时接触的就是生活。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也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米、调羹、勺子、餐巾纸芯、酷儿瓶、饮料罐、漏斗、吸管等,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案例六

  一会儿,我逛到了小狗家(玩米区)。

  小狗家也很热闹。只见周禹成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拿着酷儿瓶(瓶子上放着漏斗),舀起米一勺一勺往漏斗里送,看着逐渐满起来的瓶子,成成笑得可得意了!滕滕呢,在用耙子耙米;沈楚凡把米倒在筛子上,看着米慢慢的漏下来;郑嘉祺用小碗舀起米放到餐巾纸芯里,看到米飞泻直下,大喊大叫:“下雨了,下雨了!”;丫丫则耐心的把米用瓶盖一点点的舀进青春宝的瓶子里,装满了把瓶盖旋紧……

  动态性

  只有当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否则,幼儿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材料。只有当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否则,幼儿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材料。

  因此,教师应不断改变活动材料的投放。做到材料的更新与教育需要同步,更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同步。

  例如一开始我们在美工区为托儿提供了报纸,让托儿撕面条、撕小米,过了一个星期发现托儿的兴趣减弱了,我们就增设了腊光指、牛皮纸等,果然托儿的兴趣又来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及时添置固体胶、绘有花园、花生、妈妈的头发等物体的纸,让孩子们在撕纸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粘贴的技能。这样通过增加某些材料或替代部分材料,对活动的内容稍做改变,重新引发了孩子的活动热情,孩子们对原来的材料又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的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强调留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在区角活动中,孩子是主人,是孩子在活动,而不是教师在主导孩子。教师的指导应迎合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标准,这也正是《纲要》所指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参与者,评价者。

  观察者

  托儿在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我。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观察。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只有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只有了解幼儿才能进行有高效的教育。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观察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活动的进展如何,是否遇到困难。

  案例七:

  场景一

  第一天为孩子开放玩米区。老师提供的材料有:一大盆米,几只小碗。托儿看见了都十分感兴趣。当时,活动室里仅有的八位孩子都拥到了盆子的周围。大家争着抢着,好不容易每人手里都拿了一样工具。沈楚凡用小碗使劲的舀米;周禹成用小碗在米堆里用力的耙着;郑嘉祺拿着小碗在摇米;庄思齐拿着小碗也在舀米;密密则使劲的推开别人,自己想围在米盆前…过了一会儿,郑嘉祺拿着小碗向上一扬,米都洒下来,撒在了地上。别的孩子一看,都纷纷他的样子,盆子里的米都撒在了地上,地上一片雪白…

  场景二

  第二天开放玩米区。老师在玩米处铺设了泡沫地板,在进区处贴上了四对小脚印。又增加4个筛子,2把勺子,2把耙子,并把玩米的材料放在了一个大筐里。可以看出,托儿对玩米的兴趣依旧很浓厚。庄思齐、周禹成、沈楚凡和腾腾先后进入了玩米区。在庄思齐的带动下,他们都用勺子、小碗使劲的舀米,有的则用耙子把米耙上来,然后把米倒在筛子上,看着米慢慢的漏下来。我走过去,问他们:“咦,米怎么掉下来了?”?沈楚凡指着筛子说:“这里有洞洞。”他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行为,显得很开心。期间,我发现又有几个孩子想进去玩,但看见小脚印在已摆满了鞋子,他们就站在边上看了一下,然后离开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截然不同的玩米结果是由于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所造成的,而教师第二天之所以能及时的更换材料是因为第一天的认真观察所致。

  其次教师要观察活动材料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如在操作区中我们先给托儿提供了六块小板的抓手玩具,过几天我们发现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掌握了放置的方法,并且能很快的完成任务,我们又投入了十块、十五块、二十块的抓手玩具,让孩子接受新的挑战,完成更难的任务,使孩子始终对抓手玩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孩子这种兴趣的保持正得益于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

  此外教师的观察还能帮助托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在区角中教师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此来适应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但托班的孩子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不懂得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这样就会出现孩子选择的材料有时太容易,而有时则太难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观察。

  案例八

  有一段时间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些吸管材料和玻璃线:有粗的吸管,有细的吸管,有较长的吸管,也有较短的吸管,玻璃线有长的也有短的。

  张心羽是个很耐心的小姑娘,我发现她已经连续有好几天都把吸管穿的很好。今天她拿了一筐短而粗的吸管,我知道这样的吸管对她来说是太容易了,我连忙拿起一筐细又长的吸管对她说:“今天,娃娃想要这个红红的、细细的吸管做项链,你帮帮娃娃好吗?”她点点头,就拿起了细又长的吸管穿了起来……

  而成成的手眼协调性差了些,我看他拿着细细的吸管怎么也穿不进去,他坚持了几分钟,还是不成功,有点泄气了。我连忙拿了短短的比较粗的吸管对他说:“老师喜欢这个,你帮我穿一串手链,好吗?”他马上拿着穿了起来,果然成功了。

  参与者

  所谓“参与”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影响带动孩子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孩子自己的意愿。在活动中,孩子得到及时反馈(包括人的反应和物的反应)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孩子交往,不做出反应,就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托班孩子而言,教师的参与更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教师的参与可以扩大及丰富孩子活动内容。

  案例九

  密密、憧憧、成成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搭积木。今天他们玩的是塑料的建筑积木。我看见密密把长条的积木一块块的连接起来,其他几个先是在边上看她搭,看了一会儿,也和密密一起搭了起来。不一会儿,长条的积木都被他们用完了。只剩下一些小的方形积木和一些小动物的头像了。他们看看需要的积木没有了,准备离开。我连忙走进去,很夸张的说:“哇!好长的火车呀。真漂亮。”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三个争着说“是我搭的。”“是我搭的。”…我点点头,问:“谁来乘火车呀?”他们一下子没了声音。我拿起小鸡的头像积木说:“哦,小鸡想乘火车,我请它来坐。”说完,我把积木插在‘火车’上。见我这样,他们也马上去拿积木,抢着说“我请小鸭”“我请长颈鹿”“我请小马”……

  可见,教师适时的参与,适当的表示,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评价者

  评价是教师指导区角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区角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发者,自我学习者。”由于托班的孩子对于自身行为的评价能力还十分有限,他们往往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的。因而教师的评价鼓励对托儿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在托儿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托儿区角活动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儿,使托儿感受成功,充满信心。

  对于托班的区角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只是刚刚起步,有些做法还是不太到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幼儿园托班区角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经典幼儿园活动区角方案11-09

区角活动方案05-09

区角活动方案10-05

幼儿园大班教案《区角活动》07-11

幼儿园大班区角活动方案04-18

幼儿区角活动方案02-07

经典幼儿园活动区角方案10篇12-17

托班活动方案04-20

父亲节托班活动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