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窗花的由来
蔚县窗花是蔚县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蔚县明清以前是内地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通要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蔚县剪纸窗花的由来的知识,欢迎阅读。
蔚县剪纸窗花的由来
蔚县窗花是蔚县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蔚县明清以前是内地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通要冲。京、津、保等地与察哈尔北部、内蒙各地的货物,大都经由此地转运。蔚县南部的大南山有一条天然的飞狐古道沟通南北(太行八隆之一—飞狐口),来自南方和由通州购得的货物可以由此直达塞北、内蒙的库仓和俄边境。在这种情势下,蔚州的手工业和商业相继兴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局面。汉代,代王城以开始进行粮食交易;唐代,高宗年间蔚县郑家窑村民用“干马土”烧制粗瓷;元代,蔚县人开始造纸;明代,皮毛业在蔚县发展起来)。货物的集散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蔚州的工匠艺人也相继多了起来;这为蔚县窗花艺术纸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剪纸艺术的发展来看,蔚县窗花艺术虽然不能和高雅艺术(比如文人创作)相比,但他的历史传承确是很悠久的。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剪纸艺术的萌芽。不过那时的创作不是落在纸上,而是落在金银箔和皮革上。东汉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和纸张在民间的普及,剪纸艺术才有了展现技艺的可能。在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这种艺术深入人心,走向成熟。
关于蔚县剪纸的渊源说法颇多,但大都没有可靠依据。与历史的衔接还得从当地民俗说起:蔚县剪纸当地人称“窗户花”。在有“窗户花”之前当地的百姓就有“贴红”“贴白”和“贴喜字”的习俗;而所贴的这些均为剪刻物。“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升,夕拜月”。在蔚县及周边地区每逢嫁娶或者过年百姓都要在窗权的四角加贴上红色的“三角”并重糊新纸以求吉利、红火,遇到丧事就要将红色的“三角”用白纸遮盖起来。红色的三角当地人称“红纸尖”或“红尖尖(渐渐)”它的使用和剪刻出的`喜字的使用要早于“窗户花”,因为红纸在民间早已使用,以过大年的对子(春联)和嫁娶的喜字使用最多。最早出现的一幅春联是后蜀主孟涎书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双喜字在宋代就有出现。同为剪刻物还有丧事用的“纸钱”、“人胜”和送殡仪仗中的纸蟠等,由来己久:匈奴人祭祖信“巫”、道家祀神招魂祭灵等。杜甫诗中就有“暖汤灌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这些为剪刻物的出现当属那些持有剪刻工具的人群一手巧的农妇或者蔚州的手工人。剪刻的流行应该是在唐宋时期出现“镂金作胜”的风俗开始的,在民间自然是用纸为多。
蔚县境内工匠、艺人的流动,货物的集散等原因,不断接纳外来文化。这些世间流传的用剪刀铰和用刀刻出的物品逐渐影响到了手巧的农妇或者蔚州的手工艺人,中国古代的女子,根据传统文化的要求,在闺中待字时要从事女红,亦即进行描画、针线、纺绩一类的手工作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性格与爱好,同时也锻炼自己手和心的灵巧程度,为成人以后挑起生活担子做准备。剪纸和织绣品,就是女红的一部分艺术成果。这种风气在民间长期保存下来,因此农家妇女常常多会从事这类手工艺术创作。在她们的手里红色的三角被富有创意地剪成像中国传统图案“云勾”似的“红角花”,双喜字的周围有了梅花、牡丹、鸳鸯……。直到现在蔚县及周边地区的农村还可以看到精美的“红角花”和简简单单的“红纸尖”。由实心的“红纸尖”到镂空的“红角花”和变化的“双喜字”、丰富的“人胜”这样的发展变化,使得“窗花”出现在窗户上成为可能。由此看来蔚县地方所介绍“蔚县剪纸源于明代”、“蔚县剪纸,相传己有二百年的历史了”的说法并不贴切。这种说法始于1979年蔚县窗花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的简介词:“蔚县剪纸,相传己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介定只能说是“重彩蔚县窗花”的发源,蔚县窗花的发源应该追溯到“红角花”的出现。和嫁娶贴“双喜字”同出一个时期,已经出现在窗户上了,为单色。
【蔚县剪纸窗花的由来】相关文章:
蔚县剪纸的由来09-22
蔚县剪纸窗花的剪纸本质10-10
蔚县剪纸窗花题材09-13
蔚县剪纸窗花的本质09-20
蔚县剪纸窗花的现状09-22
关于蔚县剪纸窗花09-22
蔚县剪纸窗花的来源10-06
蔚县剪纸窗花的主题10-07
蔚县民间剪纸窗花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