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树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1、口算第一题
独立完成,开火车交流订正
2、你能算出温差是多少吗?(第二题)
什么是温差?北京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最低温度是多少?上海呢?
独立进行计算
3、比大小
二、买玩具
1、创设情景:今天,小明的妈妈来到商店里,只见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你们说说,它们各是多少钱?
2、请选择你喜欢的两种玩具,请你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填在书本上。
3、现在,小明的妈妈有50元钱,请你帮他看看能买哪两种玩具?
三、数学游戏:信鸽送信
把卡片式子放入66、39、32的信箱
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看图列式
1、第六题:你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独立完成后,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七题:分组提问并列式解答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和复习,我们巩固了所学的加减法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做个有心人,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练习。
算一算。(书P26第1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
书P26第2题。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怎么算?15-5=10师介绍: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学生独立计算。
3、书P26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20+3○2+30,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
P26第4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说: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算一算: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书上列出算式。
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
三、实践作业: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书P27第6题
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
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提问题。书P27第7题。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请列出算式。集体讨论。
三、游戏:信鸽送信。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4
课型:
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说图意。
(3)列算式解答。
2、第2题:
(1)读题明确图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3)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看图明确要求。
(2)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
(3)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口算得数并连线。
(3)订正答案。
6、第6题:在里填上”〉“、”〈“或”=“。
(1)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答案。
7、第7题:
(1)看图,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
(4)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15-6=9(只)
2、15-6=9(个)15-7=8(个)
4、13-6=7(人)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13张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3.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复习:
1、把下列图形或图案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 2 3 4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教师出示风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风车)
3、你们喜欢风车吗 ?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钉、小棒、纸)你知道风车的风叶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吗?(正方形)
二、感受新知,比较观察
1、你们说的很对,做风车的风叶需要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已经和我们见过面,是个老朋友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节课我们继续约会这些老朋友,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2、请大家拿起一张神奇的长方形纸,像老师这样指一指上边。谁知道和上边相对的变在哪里?对了,我们边指边说下边。我们可以说上边下边叫对边。
3、凭你的观察,上边下边的长短怎么样?(相等、长短一样)数学可不是这说说就可以的,有什么方法能动手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用尺量、用绳量、对折)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来证明一下。这样上下对折,发现了什么?(上下对边一样长、上下对边相等、上下对边完全重合)
4、请你观察长方形里还有另外一组对边吗?(有,左右对边)凭你的观察,左右对边的长短怎么样?(相等、长短一样)现在我们有没有方法证明左右对边相等?一起来像这样左右对折,发现了什么?(左右对边一样长、左右对边相等、左右对边完全重合)
5、 通刚才两次对折,我们可以概括地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遍我们动手验证的结果。(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6、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指一指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我们观察一下,正方形四条边的长短怎么样?(一样长、相等)有没有方法来验证一下?
(对折。学生边说边做动作)请你上来做老师的合作伙伴。看看这个角和这个角叫对角,我们这样折这叫沿对角线对折。看,还有另外一对对角,再沿对角线对折,你发现了什么?(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遍我们动手验证的结果。(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7、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折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成了4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了4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
也就是说,一个图形可以变成很多个同样的其他图形。
8、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神奇的长方形纸,谁有办法把它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把一条短边和一条长边重合)右边多出来一个什么图形?
(长方形)轻轻地剪掉长方形。看,神奇的长方形纸里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利用刚才的经验,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又变成了什么?
(四个小的三角形)
很好。请小朋友把手放好,摸摸耳朵仔细听,小手放好看老师。(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刚才我们用一张神奇的长方形指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把正方形指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三角形,等一下又要用剪刀轻轻剪开。剪的时候注意,这里有一个中心点,减的时候不能剪刀中心点,剪出三角形边的一大半就可以了。然后拿起三角形的一个角往里捏,留下一个角再往里捏……,看看做成了什么?(风车)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你的风车,如果有困难同桌帮忙做一下。
快让你的风车转动起来吧!观察风车转动时是什么图形?(圆形)
9、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做风车的过程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原来啊,图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想知道图形中跟多的秘密吗?我们一起快乐的摆一摆吧!收好风车,下课时装饰教室。
10、你想玩拼图吗?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请拿出学具盒里的长方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用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拿出正方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
用相同大小的4个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拿出三角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
小组合作,用4个 三角形卡片, 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用9个三角形卡片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你能用一个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
你能用多少根小棒拼出这些图形?
(展示学生拼组作品)同学们的想法真多,你们真棒!
三、动手实践
1、接下来我们来变个魔术吧!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28页,看做一做。
你会用一个圆形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请小小魔术师们动动脑筋,按照书上的步骤剪一剪。指生边说边做,说明每一步图形的变化。
(把圆形对折,变成两个半圆形,再对折,变成四个扇形,在扇形两边的端点描出点,连成线,减下去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2、哎呀,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想用两种颜色的三角形拼成一幅漂亮的装饰画,可是我对自己设计的图案不太满意。
你们愿意帮助设计一些漂亮的团吗?
拼图比赛
(出示29页第1题)学生动手拼图形。互相交流欣赏,展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同学们学的很投入,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拼成的图案,你们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展示七巧板拼图)
五、作业
用正方形纸设计地砖铺成图案,比一比谁拼出的图案又多又漂亮!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9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新课:
1.请一位学生上前,师生比比谁高谁矮。
2.揭示课题:今天,可爱的小天使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比一比”。(出示小天使图片,写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媒体出示主题图,说:这是小红家的客厅,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客厅里有些什么。学生观察书上的图(最好按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的顺序),然后有顺序地回答客厅里有些什么。
2.出示白菜老师的图片,说:白菜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指导看第一幅小图,问:图上画的什么呀?(两根筷子)再问:“哪根长?哪根短?”指名回答。师:白菜老师请你在长筷子下面的方框里画√,在短筷子下面的方框里画○。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照老师画。接着,学生试做第二幅小图。师生对照。
3.出示茄子老师的图片,说:“茄子老师也要考考大家。请小朋友给接下去的两幅小图里的'物体比较高矮,高的画√,矮的画○。”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然后对照,订正。
4.出示萝卜老师的图片,说:“萝卜老师也想来考考小朋友。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同桌相互交流,然后汇报。
三.想想做做:
1.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比比哪个人高?在高的下面画√。学生回答后在自己的书上画√。(如果有学生说两人一样高,教师要加以引导:如果图中坐着的人也站在地上,他一定比小女孩高。)
结合图中内容,对学生进行帮助病弱、体残人的教育。
2.第二题。说明题意,学生试做。订正时,老师总结:走比较直的路要近一些,走比较弯曲的路要远一些。
3.第三题。说明题意,学生试做。师生对照时,老师总结:在同一时间内,树高,影子也长;树矮,影子也矮。
4.第四题。说明题意,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后学生在书上做出结果。
四.联系实际进行练习。
问:小朋友,你们能在自己身边找一找、比一比吗?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对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五.教师总结。
教学后记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第二课时(P94-95)。
二、教学准备
光盘、统计图、卡片、挂图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及具有初步的统计知识,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策略选择】
这节统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做好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融为一体。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创设熟悉的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星期四我们都要上“活动课”,喜欢上吗?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我们向大家介绍“活动课”的一些情况。(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课”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统计了什么吗: 在“红、黄、蓝、粉”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请拿出卡片,把你喜欢的颜色写下来。(此时,光盘播放音乐)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组长收集一下。看来,大家喜欢的各不相同,那小精灵想知道我们喜欢颜色的人数是多少,该怎么办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看同学怎么说的?(播放光盘中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是的画面)
师:新同学建议你们明白吗?我们准备开始记录了。请拿好纸和笔。(在教师报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教师要捉住这一契机,问:你们为什么来不及,你是怎么记得呢?有没有同学们记下来的?)
师:现在,我们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播放光盘: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的.画面,此时,小结:两方面同时进行:打钩,画○的方法都能又对又快地记录,)
师:为什么“正”字法,同学们认为是更好的方法呢?(播放光盘中教师重点介绍的“正”字法)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你们和同桌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比较适合你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连续在光盘和真实的课堂中来回切换,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竞赛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问题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且光盘的回答也能最大限度上补充学生相对不足的答案)
师:现在,你们都选好了自已喜欢的统计方法吗?我们重新开始,来进行记录了。
(此时,学生经过了对比,自已亲身操作,都有了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认知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投影出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师:如果,我们现在有“涂方格”的方式开表现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请打开书本第95页,看小精灵是怎样涂方格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贴出挂图)谁来说说: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该怎样表示呢?(放手让学生讲述),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统计,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看来,统计的作用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比如说,要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多少个同学过生日,就要用到它。(设计意图:通过数、看、比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从中真切体验统计的的操作过程与统计魅力,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练习巩固,深化新知(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由课内的应用拓展到课外的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 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11-13
数学练习课教案08-15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练习题11-04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2-1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08-19
一年级数学下册《拔萝卜》教案设计06-22
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04-01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05-30
二年级数学口算题闯关练习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