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1-02-23 12:50: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算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5、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7、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师:翻开课后练习2,请一位同学结合练习2来完成第一部分“总起”。

  生:①处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处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

  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

  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从这,同学们能回答练习1吗?

  生(齐答):“味”,即“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弹出板书,如下)

  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哪个同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师:很好。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

  生(齐答):“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点头)(弹出板书,如下)

  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第三部分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哪个同学能回答练习5?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

  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

  次与前文呼应。

  第四部分

  师(弹出全文结构图,如下)

  故都的秋

  1、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师:全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定能回答练习6?

  生(齐答):颂秋。

  师:嗯!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

  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

  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学习了这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

  用到做文章中。

  结语设计

  师: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们就结合音乐《秋思》一起来齐声朗读这“一曲悲凉的颂歌”。

  生(齐声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下)故都的秋教案03-20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1-08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五单元作文:《弈秋》扩写04-1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2-02

高中语文必修2作文:别人眼中的我07-25

苏教版必修四高中语文教案09-24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作文:我的同学04-13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作文:豆腐的制作04-13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作文:钢笔的自述04-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大全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