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 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 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 学习第1—4段
1、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 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 学习第13—15段
1、 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 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 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具备相当的分析、综合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归纳、抽象能力。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概括的是内容,需要理解的含延及语言、结构等方面。最终以把握作品写作意图为目的,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资料引用】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汪曾祺《散文应是精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引领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胡同文化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3-02
语文《检阅》教案11-27
语文阅读教案09-19
语文《公输》教案08-20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01-04
《语文园地一》语文教案12-03
《语文园地七》语文教案11-28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1-27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