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2
一、 目标展示: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 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 字音、字形:
须臾 徒手 屏息 绰号 嘈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高涨 弥勒佛
三、 自主学习: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 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 合作探究
1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 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 “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 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 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10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与其它文章不同,第一部分为《天路》歌词,第二部分为“[青藏铁路简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天路》介绍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的原因。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成后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认字11个,写字8个,并理解“神鹰、祥云、巨龙、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歌词后的文字理解“天路”修筑之艰难,理解解“天路”的真正含义。感悟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青藏铁路简介》理解“天路”的含义,了解青藏铁路建成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具准备
课件及课外收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审题设疑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路?
生: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石子路、泥巴路……
师:孩子们真是见多识广,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师指课题,生齐读。)
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梳理归纳出学习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生: “天路指哪条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为什么称这条路为天路?”
“通过天路真能上天吗?”
“天路是怎样修建的?””
三、解决生字词:初读感知
1.自读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完成自读提示。
3.解决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
小黑板出示:
雪域、横贯、崇山峻岭、氧气、奔赴、誉为、沼泽
B、注意区分下列形近字
冈—岗 漫—慢 岭—玲 泽—择 碍-- 得 彻—砌
C、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读通课文
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得不错,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
四、初读课文:
1、指名读歌词的前三节,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作者的美好愿望?
2、作者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课件:青藏高原的图片)
3、带着虔诚指名读这三小节
4、作者的理想实现了吗?从哪个词语你知道的?
5、指名读歌词后两小节。
6、齐读歌词。
五、老师小结
从“盼望”到“看到”,中间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老师将与你们一起在明天的课上去认识它的神奇。
语文教案 篇5
我的发现——
清楚完整,准确,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加上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和今天发现的反义词识字法一起说说(师可提供过渡语引导)
同桌互说,在预习单上互评
反义词一人说游戏
师生对反义词:寒冷 高兴 喜欢
我会认——
整齐响亮准确地读好这六个生字,全班来挑战这个目标
同桌互考互帮
全班读生字
示词语,再接再厉齐读
师引导关注特殊词:高矮 胖瘦 美丑 新旧
补充此类词语: 多少 正反 左右 出入
引导生观察发现:两个意思相反的单字放在一起也能组词(板)
反义词小结: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关于反义词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意思相反 字数相等
有时……组词
谁能来看着这些提示,当当小老师说一说反义词的知识
有了这个好方法,以后自己学字就更加方便了!
我会读——
发现什么:一字多义,打字,都表动作
读的要求——读懂字义
预习时用什么方法弄懂“打”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的:
师示引导用“换词法”
迁移练习,老师演示解题过程,生关注老师做题的方法
汇报学到的做题方法
结课:预习单上出错的内容现在你试着想一想,看弄懂没有?改一改
布置作业:回去读儿歌《人有两件宝》,看谁能在读音和内容上读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修改:
1、在教学重难点把握上,可以考虑把“我会读”中的“一字多义”放到第一个教学环节,用充分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因为,教材的第一部分“反义词识字”是比较容易的内容;
2、一字多义的'内容存在难度,原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用“换词法”来解题,并要求把解题的方法清楚表述出来是比较有难度的。一年级的学生在这道题目,能意会打字的多义,并能在表达时自觉地配以动作辅助理解。因此,顺应学情,该题解决的策略应该用形象化的方式来化解难点,用一年级能接受的方法来理解。
3、该教学设计定位为说话训练,说学法训练,要求清楚完整准确有条理,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方法意识,说方法与用方法。这个教学目的在每个教学环节都作此训练,会影响课堂节奏,雷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习厌倦心理。因此,需要考虑哪个环节需要这样做,怎样呈现这样的训练。
4、关于说话中的评价,训练立足于平时,当训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用于引导学生学会说法的评价可以自然而然地隐身,不必次次说次次评,这样也影响课堂节奏。不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5、关于预习单的设计:表述应该更加简洁,准确,在利用上还要思考怎样利用学生在预习单上已有的成果。另外,是否每一次的园地预习都需要提供预习单呢?怎样渗透学法,让学生由扶着学到放手学?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以读为本,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还通过大量图片感受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野”
1、谈话导入
2、展示图片
3、读课题,抓题眼。
二、初读课文,掌握“野”。
1、自由读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2、讨论交流。
三、重点探究,理解“野”
1、读第二自然段
考虑:边读边想,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山“野”?
2、交流讨论
3、指导朗读
4、写法指导,句型训练。
操场真热闹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法延伸,领会“野”
1、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
根据学习山“野”的方法,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的段落,选择自身最喜欢一段读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请在课文中做批注。
2、交流学习心得
3、相机指导朗读
五、拓展延伸,熏陶“野”
夸夸家乡自然风光
[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动物“野”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二、过程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张贴在黑板上),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课件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2)认读生词,讨论词语意思。
(3)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一、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二、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2、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三、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四、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语文教案 篇8
同学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学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查阅书本、报刊及上网等手段,查找到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就为理解诗歌起了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引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品味。
3、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就课题质疑和难句质疑的方法,并学会通过读文、品文释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同学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括什么意思呢?俺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俺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俺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同学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身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久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久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身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同学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考虑: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学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同学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考虑: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同学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同学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身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观刈麦》教案
一、背景、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二、分析全诗。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破阵子》教案
一、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家乡十二年。1161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四.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五、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熟背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通过想象读出韵律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审题。
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3、小组读课文:互查读音情况。
4、分组读上下句。
5、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字形。
6、全班汇报情况。
(1)注意“庆”、“帜”、“奏”、“曲”的读音。
(2)“读读写写”:给下面生字组词。
洁:_________、_________
庆:_________、_________
曲:_________、_________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
洁 祖 旗
2、教师范写:亿、庆、曲三个字。
四、朗读课文。
1、多种形式读课文。
2、读喜欢的诗句,说出为什么喜欢?
五、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字词:“开火车”游戏,读出语气。
2、复习本课生字:全班读。
3、复习句子:指明读句子,要读出语气。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二、朗读感悟。
1、介绍国庆的来历。
2、出示投影:图中都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3、“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是什么日子?
4、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5、全班汇报:小组代表介绍。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全班读。
7、教师小结。
三、实践活动。
1、读一读歌颂祖国的歌曲中的歌词。
2、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汇编10篇】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汇编五篇06-02
语文教案汇编八篇06-01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04-18
语文教案汇编九篇03-15
语文教案汇编8篇03-13
语文教案汇编5篇03-11
语文教案汇编6篇03-10
语文教案汇编9篇03-07
语文教案汇编7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