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5、56+40、18+30
32+4、20+73、5+61
43+20、7+62、4+53
32+10、50+22、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
(3)数据的提炼;
(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
(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
(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
(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
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
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
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
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导入、依提纲自学、小组交流自学体会、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学生自由谈。、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
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B:屏幕出示:
C:认识存款凭条,填写定期存款凭条。
D:汇报上网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五、加强反馈、巩固新知
六、总结深入、强化新知
七、课后作业: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00×7、92%×2×(1—20%)+2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小伙伴。想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演示彭远小朋友的自我介绍。
师:让我们看看彭远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课件演示:他用10元钱到超市买了1支钢笔,用了3元4角,一本笔记、本用了1元8角)
师:从刚才的动画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彭远一共用了多少钱?
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本笔记本的多少倍?
……
师: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我、们会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探、索怎样解决像问题3那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⑴师:彭远小朋友用10元钱买了一支3元4角的钢笔和一本1元8角的笔记、本,还剩多少钱呢?你能帮助彭远算算吗?可以自己独立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解决,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请老师参加讨论。
⑵学生独立探究或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交流探究成果
师板书:第一种:10元—3元4角=6元6角
6元6角—1元8角=4元8角
第二种:10元—1元8角=8元2角
8元2角—3元4角=4元8角
第三种:3元4角+1元8角=5元2角
10元—5元2角=4元8角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多种多样的!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
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目标:使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入手,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会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从实物到抽象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乐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2、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锥形纸筒、布、圆锥形实物、圆锥模型、木板、沙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的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师:只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他有什么特征?
2、现在老师用一块布遮住这个圆柱,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3、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4、师:这个物体叫圆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师一一板书)。
二、自学
1、老师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圆锥形的物体?
(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有很好的观察能力)
小结:看来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没花了我们的生活。
三、探究(学生自学课本第24页的内容后交流一下问题)
小黑板出示探究的问题: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怎么画圆锥的平面图?
3、圆锥的高在哪里呢?他有多少条高?为什么?
4、怎么测量圆锥的高?
5、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四、交流展示
预设课堂:
1、学生:我们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圆锥有一个底面
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学生边回答边演示实物)
2、学生:我们组讨论怎样画圆锥时觉得不太难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话法?
老师讲解画法,并示范,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3、学生甲:我们组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
乙:我们不同意,我们认为圆锥有一条高。
同桌配合,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老师指出应从“零刻度”量起。
老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用沙子堆一个圆锥,想办
法测量一下它的高。(学生合作实验,并进行交流展示)
4、学生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半圆。
学生已:我们组吧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老师: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扇形的概念。学生得出结论:是扇形
五、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轻松一下。
2、幸运考场。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锥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
对圆锥进行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锥的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零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小数的含义。
2、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小数。
1、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昨天老师到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价格:
大屏幕上出示商品和价格牌。
书包:45元彩笔:3.50元文具盒:12元、橡皮擦:0.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80元
2、区别整数和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表示价格的数分成两类?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将商品价格分成两类:
书包:45元彩笔:3.50元
文具盒:12元橡皮擦:0.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80元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两组数有什么区别?
(左边这一组数是整数,右边这一组数中间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46、50、23、15、14、06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你会读小数吗?
(多让一些学生试读以上商品价格,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3、刚才,这些小数我们都是怎么读的?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出:“读小数时,先看小数点的位置,再将小数点前面的数用整数读出(读出数位),小数点读作:“点”,最后将小数点后面的数直接逐个读出(不读数位)。
3、、老师还发现了这样一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其它一些小数让学生先在同桌内、读读,再请学生汇报。)
5、你能找到你身边的小数吗?
6、你们会写小数吗?
(请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教师出示的小数,并请三个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评价。)
七点一八写作:7.18
十四点零九写作:14.09
二十点三零写作:20.30
7、你觉得写小数应该怎么写?
(先让同学充分发言,再引导全班总结出:写小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8、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教师出示88页情境图,请学生读一读图中所标出、的一些食物的价格。
(2)、提问:哪些同学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并请学生写在书上。)、元、角分
5.98元5元9角8分
0.85元8角5分
2.60元2元6角
三、教学例一
1、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小数,那到底怎样的数可以
用小数来表示呢?下面我们用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来探究一下。”
2、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同桌讨论,并请同学汇报。)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零几或者零点几几。”)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米和1、30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请同学汇报,全班订正。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四、课堂练习(机动)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你在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数?小数该怎么读?小数该怎么写?
六、作业
1、寻找身边的小数。
2、《数学练习册》认识小数相关练习。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0篇】相关文章: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5篇01-10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04-0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汇编6篇03-23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5篇07-1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0篇05-2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3-17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3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3-10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