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2-10-31 22:06:54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 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 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 听读1~2自然段。

  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课题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 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 A 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3-13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08-30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03-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4-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12-0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0篇)04-01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15篇08-30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15篇)08-3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1篇)10-2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