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班教案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趣。
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表演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难点:1、学习用猜测的方法推理故事的进展过程。
2、初步引导孩子用形容词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
故事PPT、大挂图、《好饿的小蛇》、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呢?(小蛇)我们一起跟小蛇打个招呼吧!
2、我们来看看,小蛇他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小蛇闭着眼睛)他的嘴巴是怎么样的?(张大嘴巴)它为什么要张大嘴巴呢?原来它是一只好饿的小蛇。(幼儿学做小蛇的表情)
3、小蛇是怎么走路的?(扭来扭去)谁来学学小蛇的样子?(学说: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
4、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要去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森林里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3、小蛇和香蕉的图片: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4、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5、小蛇和饭团的图片: 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什么?什么形状的饭团,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那小蛇会怎样吃饭团呢?(带幼儿模仿)
6、吃下饭团的小蛇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7、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谜语引出葡萄)树弯弯藤弯弯,结的果实一串串,一个一个圆又圆,吃到嘴里甜又酸。你们猜这次它看到了什么?(葡萄)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8、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翻到菠萝)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菠萝可是带刺的哦!要不要吃啊?(幼儿回答)我们来看看小蛇到底有没有吃呢。(揭晓答案)。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9、葡萄肚和香蕉肚图片: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10、小蛇和苹果树的图片: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11、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12、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2、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 它吃苹果(香蕉、饭团……)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 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饭团……)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1、看着小蛇吃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老师也饿了也想找些好吃的东西来吃,你们想不想啊!那我们就学这小蛇的样子来找些好吃的好不好呀!
2、(将杨桃、桃子、西瓜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请小朋友带上头饰,模仿小蛇进行情景表演。
3、提问:吃掉杨桃(桃子、西瓜)的小蛇,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五、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
1、那小朋友想一下为什么小蛇的肚子会变成它吃的东西的形状?小蛇它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简单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习小蛇,“啊呜,咕嘟,”一口吞下去,小肚皮要撑坏的。
活动延伸:
吃了那么多好吃的,肚子好饱,让我们一起去外面散散步消化消化食物吧!教师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用笔锋和近似的椭圆形,表现熊猫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学习用浓墨和淡墨作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喜爱熊猫的情感,懂得要保护我们的国宝——熊猫。
活动准备:
1、宣纸、毛笔、墨汁、废报纸(垫在宣纸下吸水用)、
2、洗笔瓶、抹布、海绵(吸水用)
3、水墨范画《熊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熊猫图片,小朋友看这是谁呀?你们喜欢熊猫吗?熊猫长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它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基本部分
1、熊猫有一个圆圆的头,两只圆圆的眼睛,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眼睛的形状有点像椭圆形,头上有两只像半圆形的黑色耳朵,胖胖的身体,有四条又粗又短的黑腿和黑色短尾巴。它们生活在中国,最喜欢吃竹叶,我们都要爱护它们。
2、看看这还有可爱的熊猫一家,有熊猫爸爸、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这是用什么画的呢?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把这可爱的熊猫一家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来。出示水墨范画《熊猫》,我们看这张熊猫图叫什么画?水墨画就算用墨和水画出来的,先用墨勾出轮廓线,熊猫身上长黑毛的部分就用浓墨,其它部分就用淡墨。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今天我们来画水墨画《熊猫的一家》,要用浓墨和淡墨来画。想想你在哪里见过熊猫,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会做哪些有趣的动作?将熊猫画出来后再添画一些和熊猫有关的东西。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握毛笔的姿势,提醒幼儿洗笔后在笔垫上将笔上的水吸一吸,画线时要将笔竖直,用笔尖画,注意浓、淡墨的运用。
四、结束部分
评价作品,请幼儿互相欣赏各自作品。把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重点欣赏和评价熊猫的动态和浓、淡墨的恰当运用。
大班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歌唱教学惯有的“三步曲”——练声、范唱、学唱,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幼儿的“三性”受到束缚。如何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歌曲《欢乐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谱教学。《欢乐颂》旋律优美,但歌词四大句的内容无一重复,幼儿不易记忆。我设计了此图谱,把歌词、音高、节奏融在图谱中,形象、直观。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较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 /吱 吱 吱 吱 /吱 吱 吱 吱
②/游 游 游 游 / 游 游 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吿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我发现孩子们平时很喜欢用可乐瓶玩踢球、投掷、打保龄球等游戏。为了让孩子们更多的领略可乐瓶的玩法,借机进行体能及动作练习,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幼儿根据瓶上的标记进行系列赤脚运动------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及跑步绕行等,让幼儿勇敢地挑战自我,发展观察力,跳、跨、跑基本运动能力及身体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系列赤脚体育游戏发展跳、跨、跑及身体平衡能力。
2、乐于参与运动,创新玩法,勇于挑战自我。
3、与同伴协商配合,有序参与活动。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的一个装有豆子的可乐瓶,幼儿人手一只可乐瓶。
2、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活动区的可乐瓶上分别贴上不同的标记如:标记一、一只大脚丫,标记二、两只小脚丫,标记三、一个长方形,标记四、一个S形。
3、幼儿运动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师(幼儿人手一个可乐瓶入场,教师出示装有豆子的可乐瓶):小朋友可乐瓶它会唱歌,不信我们就来听听。
2、播放音乐,教师用可乐瓶配打节奏。
3、师:可乐瓶它不光会唱歌,而且还会跳舞呢!我们来和他一起跳好吗?(在音乐节奏下,师幼一起用可乐瓶做准备操)
4、师:刚才我们的小脚又蹦又跳,一定都累了,现在我们来给它按摩一下吧!师幼脱下鞋袜,席地而坐,用可乐瓶进行脚部按摩:A“洗洗脚”。将可乐瓶置于脚板,幼儿来回搓动双脚,活动脚板。B“弹弹琴”。幼儿让脚趾在可乐瓶上做弹琴动作,活动脚趾。C“抱起宝宝摇啊摇”。幼儿平躺在地上,双脚夹住可乐瓶,腿部直立与身体呈90度角,左右摇摆双腿,活动腿部肌肉。D“我和宝宝睡个觉”。幼儿身体前倾,双腿伸直夹住直立的可乐瓶,双手抱脚,活动腰部。
二、“闯关”游戏
(一)自创玩法。
1、师:可乐瓶不但会唱歌跳舞,还可以做很多游戏。你们想不想试试?
2、幼儿四散自创玩法,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尝试更多玩法,提示幼儿注意安全,避免误击、碰撞等情况。
3、幼儿介绍自己创编的玩法,互相模仿学习。
(二)开展“闯关”游戏。
1、幼儿根据场地上的标记摆放可乐瓶,布置运动场地。
师:好接下来我们要用可乐瓶来玩“闯关”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按你们手中可乐瓶的标记在活动区里摆放可乐瓶。
2、教师介绍“闯关”游戏的玩法及要求,并组织幼儿分组活动。
师:小朋友现在都已经将可乐瓶放到了四个活动区里,这四个活动区里不同的内容就是我们要闯的四关。如果按要求过了四关,就可以到中间的城堡里去休息游玩了。
标记活动一活动区:单脚跳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双手叉腰,单脚连续跳过8个距离为30厘米的可乐瓶。
标记活动二活动区:双脚并拢跳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双手叉腰,双脚并拢连续跳过8个距离为60厘米的可乐瓶,落地时注意弯曲双膝加以缓冲。
标记活动三活动区:跨越可乐瓶。
动作提示:左右脚交替跨越8个距离为80厘米的可乐瓶,注意不要踩在可乐瓶上,以免摔倒。
标记活动四活动区:跑步绕过可乐瓶。
动作提示:根据可乐瓶摆放的位置。在宽80厘米的跑道中呈S形状跑步绕过8个距离为100厘米的可乐瓶。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将一些“鳄鱼”玩具摆放在某些可乐瓶的旁边,使幼儿在跑步绕行时保持与瓶子的距离,避免碰倒瓶子被“鳄鱼”吃掉。
三、挑战游戏
教师由易到难变换某些可乐瓶的摆放位置,如在同一活动区从两种标记的混放到三四种标记的变化及时更换动作,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及时完成动作的灵敏性。
四、放松活动
1、师:我们的宝贝们今天都很棒,成功地完成了闯关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2、足部按摩放松活动:捏捏脚(放松脚背)、数数脚趾(放松脚趾)、小脚跳舞(放松脚腕)、碰碰小脚(幼儿互相蹬碰小脚,放松整个足部。)
3、最后组织幼儿洗脚,穿上鞋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孩子们情绪很高,积极投入,跨、跳、跑、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此次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场地安排巧妙。
为了满足幼儿动作练习的要求,提高运动质量,我设计了环形运动场地,巧妙地将四种活动内容安排在四个区,每个区都有进、出口。四组可以同时运动,循环进行。这样,既能让幼儿充分、自主地运动,又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活动效果。
2、设计合理。
精心设计准备活动、闯四关活动、放松运动等环节,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活动内容循序渐进。
从根据一种标记到根据两种甚至更多种混合标记做动作,从易到难,对幼儿反应灵敏度和运动能力提出了挑战。在逐渐变难的动作中,幼儿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
另外,在此次活动中,我发现仍有几个小朋友不会单脚跳,虽然经过多次练习后会跳了,不过我觉得这还是我们老师的失职,在平时的活动中应该让幼儿通过各种游戏,加以练习。
【【精品】大班教案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精品】大班教案汇编5篇03-26
【精品】大班教案汇编6篇04-12
【精品】大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01-12
【精品】大班教案模板汇编5篇08-08
【精品】大班教案汇编七篇04-03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汇编9篇02-15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汇编8篇02-01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汇编7篇01-14
【精品】大班教案范文汇编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