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
泯( ) 称( ) 卒(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 )→普通人( )
( )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哺乳,上颚,退化,垂直,胎生,经验,特征,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可采用找中心句和例提纲的方法。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细读课文,体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练习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特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
对于说明方法,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体会认识,老师要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课文中的不同的说明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展示有关鲸的资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全面地认识鲸的'特点。
学法:课外收集鲸的资料,了解鲸的样子和习性。抓住自然段中的中心句和重点词语,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书写“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逐个出示鲸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你所知道的鲸是怎样的?请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通过学习你一定会对鲸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以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要多注意。出示要求会写的10个字,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2. 认识生子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那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之后提出来让大家说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明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读的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又有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明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出自己的体会。
4.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的方法,并学习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做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净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就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 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啊?默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 鲸分为两类,他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5. 鲸在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自主学习第6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他画下来。
6. 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这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学生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非常大 鲸 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种类
生活习性
作业设计:
一.填写反义词组成词语
积 ( ) 成( ) 深( )浅( ) ( )旧( )新
半( )半( ) 转 ( )为( ) ( )尽( )来
出( )入( ) 弄 ( )成( ) ( )惊( )怪
二.选词填空
宽敞 宽阔 宽大
1.每个人都应该有( )的胸怀。
2.( )的窗帘上有许多美丽的图案。
3.搬入新居以后,我家的房子( )多了。
凶猛 凶恶 凶狠
1.狼在小羊面前露出( )的面目。
2.狮子是( )的野兽。
3.( )的敌人,杀害了“小萝卜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有关语文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教案三篇04-20
有关语文教案5篇03-14
有关语文教案10篇03-12
有关语文教案8篇03-11
有关语文教案6篇03-09
有关语文教案9篇03-09
有关语文教案7篇03-06
有关语文教案4篇03-06
有关语文教案九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