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5-30 14:29: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

  2、通过学生边练边说想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简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性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复习运算顺序

  综合练习

  通过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做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9题。

  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思考题

  学生相互说说,个别学生全班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个别学生说说运算顺序,集体进行批改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进行评讲订正。

  学生先估算,再进行计算验证。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再列式进行解答。

  学生能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01-0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12-31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6篇08-08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六篇06-13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0篇05-3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05-29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九篇05-26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0篇03-20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