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好。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卡片。
(一)森林游戏――比大小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体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你们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兴呢!小动物邀请同学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森林游戏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
2.提出问题
(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开了一张卡片(1084,98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分别翻开的卡片,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两个数,再想一想它们俩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1: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还没有满一千,而1084已经超过了。
师:你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也认为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只有三个数字,而1084有四个数字。
师:你是说数字多的数一定比数字少的数大,对吗?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2:比如说,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数字多的大。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3:我不同意。
(生3想了想,举了2个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学们否定了,最后同学们都同意了生2的观点。)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
师:第一局比赛小老虎赢了,小狐狸输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
生1:小狐狸,别灰心,你还有机会呢!
生2:小狐狸,我们为你加油!
(2)两个四位数的比较
第二局比赛开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开的卡片分别为3756,4184。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两个数的数位一样多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一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它们到底谁大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结论。
组1:4184大,因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还不到4千。
师:你们是直接比较了它们的千位上的数字对吗?一个是4,一个是3,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3:看他们最前面那一个数字,谁的大谁就大。
师:也就是说比较它们的最高位,谁的数大谁就大。那现在4比3大了,还要不要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呢?
生1:要。
师:那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百位上的两个数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说4184要比3756小了呢?
(学生集体自发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
生2:还是4184大,因为它的千位上的数已经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数小一点也不要紧了。
师:那我们还用不用往下比呀?
生:(齐答)不用了。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刚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赢了一局,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了。这一局谁赢了,谁就是今天的大赢家。
(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
多媒体演示第三次翻开的卡片为5102和5184。
师:你们已经知道谁赢了吗?
生:小狐狸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次它们都是四位数,而且它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十位呢?而不比较其他的数位呢?
生1:它们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数都一样,所以不用比了。
师:你说得真棒!其实你还是比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对不对?谁再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
生2:从千位比起,它们一样大;再比较它们的百位,还是一样大;就比较它们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
(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师:小狐狸成为今天的大赢家!
(二)小组游戏――摸卡片
(活动目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你们想不想参加它们的游戏呀?
生:(情绪高涨)想!
1. 师宣布游戏规则。(边宣布,边示范活动方法。)
(1)四人小组为单位,拥有一叠卡片。
(2)小组成员轮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张卡片,自己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一张卡片上的数大,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判断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判断错误则再摸一次。
2.组长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3.老师评价小组合作,奖励合作卡。
(三)排队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学生较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
1. (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个,然后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个,387第三,809第四,最后再观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个,4300排在最后一个。
师:她的方法真不错,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三类。谁听出来她是怎么分的?
生2: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四)最小三位数和最大三位数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叠卡片,所有的三位数都在里面,你能猜得出里面会有几吗?
生1:354。
生2:522。
生3:189。
(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所涵盖的范围,感知三位数这一概念的意义。)
师:里面有那么多的三位数,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数吗?
个别回答,集体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
1. 小组讨论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几。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五)猜数游戏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
1. 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
(课件演示:□□00)
(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数问题,教师予以正确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猜数。)
生1:1200。
师:太小了。
生2:5000。
师:大了一点。
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
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
(六)说一说,评一评
(活动目标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1. 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 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案例点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12-3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7篇07-0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0篇06-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6-1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0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3-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