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4-22 11:54: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模板(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模板(通用12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萃取文章标志性关键词句感知、概括文意

  学会赏析文中富有西部地域特色的精彩描写

  了解文章总分式结构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对文本的感知、概括与赏析

  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文《日出》中我们有幸欣赏了两位唐代诗人笔下对落日所做的精彩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西部作家高建群笔下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作者、背景。

  2、初读: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3、赏读:精美语句

  精彩修辞

  4、研读:探究问题:

  (1)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 本文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感受:

  (3)全文采用什么结构: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写在左中右结构的字,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学习写上中下结构的字,看看谁是“小小书法家”。

  (二)万花筒:练习上中下结构的字。

  1、生字卡片出示“意、害”两个字,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

  2、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一个字练习书写。

  3、小组讨论交流监察院的书写顺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时要先上再中最后下,注意安排好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比如:“意”在占格上,上中下一样多,但注意强调卧钩的写法。而“害”字中间的“丰”要占得宽些。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好另一个字。

  5、学生练习自己收集到的上中下结构的字。

  6、小组汇报交流,师生相互评议,选出“小小书法家”。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课件出示古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课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举行朗读邀请赛。,表演赛。

  5、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诗歌。

  6、课后你还积累了哪些古诗?请学生背一背。(对积累得多的进行鼓励,表扬)

  (四)大舞台:我能帮他做什么。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你们能将这种表现带到“大舞台”上吗?

  播放课件,揭示活动的内容,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帮助。(有困难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

  2、学生观看录像,看看小女孩调查的事件。(出示课件:小女孩的调查和计划表)学生分组,仔细阅读,想想这个小女孩的计划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在我们的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要多多观察,乐于助人。

  4、小组合作,共同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计划表格,师生评议。

  (五)总结谈话,结束新课。

  同学们,通过过次语文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会读会背古诗,还学会了怎样填写调查、计划表并按照计划去付诸行动,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开展质疑性阅读,对于深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都很有好处。虽然初二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在质疑性阅读方面还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与建树,但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并且尝试着质疑和生发,那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的。

  《我的“长生果”》一文,可以这样教。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理解性阅读。需要学生感受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发展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就得到充分的落实。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怀,这当然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了。第二课时主要开展质疑性阅读。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不存在多大问题,质疑价值不大。在写作形式上,本文可质疑的地方很多。如课文最后两段可以质疑。还如标题值得推敲。从观点与材料的角度看,文章部分材料已偏离了中心话题和主旨。另外,有些“感悟”明显偏离了“读书”话题,导致全文思路不畅,文气不通。我个人认为,该文在写作上确有不严谨、不缜密之处,为质疑性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3.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

  ,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6.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的道理。

  8.使我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扫描全文,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

  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③品味词语:用替换法,比较表达效果。如: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抢了去。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适当积累。)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人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

  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三、布置作文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拟):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后记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习要善于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从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实际状况看,许多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自觉的意识。比如,读文章不知文中所用材料的真实意图;写文章,材料与观点常常脱节。我痛感观点与材料问题的背后。是思维是否严谨缜密,它是语文学习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节课,我做了一个尝试: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视名家作品。我想告诉学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有真知灼见,方能在教学中出神人化。《我的“长生果”》是一篇较老的.课文,我在10年前就教过它。当时我并没有多少怀疑性思考。教学参考书及教师用书也没有提出大的质疑。随着我对观点与材料问题的有意关注,我才发现了该文在选例取材上有些不够严谨缜密,遂萌生了进行质疑性阅读的念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质疑生发”,可以说给了我一个契机。所以,教师精深的思考,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学生。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点燃它。只要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就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3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学习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学习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课文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4.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完成《生态课堂》上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一)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运用“读书——说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读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和我对苗家小姑娘的那份“爱心”,学生在表达、争辩中认识和体会人物。

  (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蒋锞沅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非常聪明,爱动脑,敢提问,发言大胆,知识面广,但行为邋遢,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不知道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把他拿到课堂上来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了,觉得写日记原来就这么简单。

  二、学习目标

  (一)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三、课前准备

  (一)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二)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三)日记格式图。

  (四)准备日记本。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最好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ou”。

  生3:课文中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我想问是什么节日?

  师:哦,这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想,这问题暂时先记下,等会你就明白了,行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生4:在第一则日记中,我做的梦是梦见自己穿上了摆在商店里的那条白纱裙,很漂亮的。

  师:那么,课文中的我梦想成真了吗?结果妈妈送我什么礼物呢?请同学拿起笔画出妈妈给我的礼物。(师板书:穿上白纱裙)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的梦想没有成真,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一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一个红书包,还有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师:应该说是“她”,而不是“我”。谁能正确的说呢?

  (指名同学继续讲)

  师:她的梦想没成真,结果心里真不是滋味,哪里能看出来?谁能读出感情?

  (生读最后一段,师板书:不高兴)

  (三)指导写字

  师:同桌互读要求写的8个字,并说说可以组成什么词?

  (同桌互相检查)

  师: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考考同学,这8个字可分成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生:按偏旁可分为4类:女字旁为一类,日字旁为一类,有“分”字的“份、粉”为一类,“读”字为一类。

  师:非常好。老师先范写“姑、娘、妹”。

  (师范写,提醒学生女字旁的横变成提,生先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同样方法指导书写“昨、晴、份、粉、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师:你觉得我们班的谁最聪明?

  生1:蒋科沅,因为他上课爱动脑,常常举手。

  生2:可他有一点不好,有时要欺负我们。

  生3:他作业不按时完成,字写得很潦草。老师也常批评他。

  生4:他很大方的,彩色笔、铅笔常借给我的。

  生5:他笑起来眼睛很好看,象一条缝。

  生6:他的眼睛笑起来象二个弯月亮。

  生7:他还有一点不好,东西不整理的,常常是周颖帮他整理的。

  师:你自己说,同学们说的对吗?坏习惯要改正哟!接下来把刚才同学们讲的话用日记的格式记下来,就成了日记。试一试,写一写,行吗?先写他的外貌,接着写他的聪明,最后写他的不好的地方,按这样的顺序,开始。

  (生写日记)

  (五)展示日记

  (六)板书

  板书

  日记梦想心情

  第一则穿上白纱裙不高兴

  第二则不买白纱裙

  省钱买书高兴

  送给苗家小姑娘

  爱心

  教学反思:

  朗读本课,要重点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对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

  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

  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抽、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转”,会写“吸、极”两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识字方法让同学们展示识字成果,体会识字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使同学们感悟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风车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风车)

  2、怎样才能使风车转起来?(吹一下,有风)

  3、只要有风,风车就能转动,多么神奇的风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6、风娃娃

  (注意娃娃要读轻声,再来读一次)

  二、初读课文

  想了解“风娃娃”吗,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书中的枫叶老师或者同桌的小朋友,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现在我们请小老师们教我们认读生字吧。

  2、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方法

  刚才你们是怎么学会生字的,把你好的识字方法告诉大家吧。

  只要我们掌握识字的方法,我们就能很快地掌握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小朋友们真棒!风娃娃都笑了。

  风娃娃长大了,风妈妈说——引读女同学模仿风妈妈来对风娃娃说说。

  2、风娃娃一听可以为人们做好事了,可高兴了,你们看他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谁能看图说说。(板:风车慢慢转动用力吹秧苗喝足水)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动人的画面写下来的。(自由读读第二节)谁把这段话读正确。注意转是多音字,转动(齐读开火车读),齐读句子。

  当风娃娃看见风车慢慢地转动,抽上来的水只能断断续续地灌溉田里的秧苗,他是怎么想的?于是他——引读多么乐于助人的风娃娃,谁来读读。

  “吸”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发现吸为什么是口子旁?

  谁来模仿风娃娃做作动作。谁能把风娃娃的动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风娃娃就这么用力地吹着,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引读。

  风娃娃看到自己能为人们做好事了,多开心呀,你们能把风娃娃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是呀,连秧苗也在夸风娃娃了,谁来读读。

  让我们再来到田野,给这动人的画面配配音,请你们当风娃娃,读风娃娃的两句话,再请个同学们读叙述部分,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3、风娃娃还为人们做了什么好事呢?你们能自学第三小节吗?

  自学要求:

  1、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2、读读课文。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交流: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板书:纤夫用力拉船船飞快行驶)

  当纤夫用力拉船时,风娃娃急忙跑过去帮忙,多热心的风娃娃,谁来读读。(指名读)

  当纤夫遇到困难时,是风娃娃帮助了他们,他们十分感激风娃娃,你能把纤夫们的感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小老师带读、男女比赛读)

  当别人有困难时,风娃娃就急忙去帮助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风娃娃吧。齐读

  4、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事,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吗?

  我会说:风娃娃还来到——看到——,他

  于是,风娃娃想:引读

  是不是只要风娃娃用力吹就能帮助人们做好事?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五、推荐课外读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风的知识,有空看看《半小时阅读》《拓展积累》《中国百科知识全书》

  六、巩固识字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得很认真,等一会儿我来考考大家的生字,看谁记性最好。先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默默地记生字,如果有哪个生字不认识了,轻轻地问问同桌。

  2、识字游戏:这是个识字魔方,你们能读出磨房上的词语吗?(齐读、开火车)

  3、写生字

  嘘,老师听见有两个生字娃娃在说悄悄话了,他们说不知道我们二(6)班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我们长的挺象的?(我的发现)

  口子旁的是“吸气”的吸,木字旁的是“北极”的极。我们可要把他们区别开来。

  他们又说话了,我来听听他们说什么?你们能把我们正确地写到田字格中吗?

  他们的右边都是个“及”,注意他的笔顺是——请小朋友们先看看他们的右边的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再描一描,体会一下及字在田字格的写法一样吗?看完后在书中先描一描,老师请个小朋友来写写。(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写)

  小朋友观察这样仔细,只要用正确的姿势写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写得漂亮。

  在本子上写两个,评评自己这两个字哪个最漂亮,打上五角星,再模仿这个漂亮的字,看看第三个字能否超过他?(同学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 一本正经 谢寥(liào)沙 绒毛 假装 钓(diào)鱼

  观察 花瓣 合拢(lǒng) 手掌 有趣

  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 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教学过程:

  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

  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 ,草地就 ;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就 ;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板书: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绿色

  快乐 草地

  语文教案 篇7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这个单元以科学常识为专题编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字词”是低年级学习的重点,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明了字词的含义,并且慢慢学会运用。

  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写自己想写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句子;动画:静静的水、流淌的水、奔腾的水,灌溉田地、冲毁房屋。)

  2.学生准备:画一张自己心中的水,课前准备好写字卡。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画水,交流图画

  导语: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们画自己心中的水,下面就来看看大家画的水是什么样子的。

  把画拿到投影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课前画水,不管画得单调还是复杂,那都是学生心中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完之后,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更多的想象。

  二、猜谜,认识水

  1.范读,猜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猜“我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认识水。

  (1)自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第一项:云雨雹子雪

  第二项:池子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第三项:睡觉 散步 奔跑 唱歌跳舞开大会

  第四项:温和暴躁

  (2)动动脑:

  我们给每一项起个题目,好吗?(“我会变” “我的家” “我的活动” “我的脾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整篇文章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文章,简单了解水的多种表现形式。“动动脑”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朗读,赞美水

  1.自选题目。

  接下来,我们要对水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你最想了解水的哪一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项和三项合并为一项来自学。)

  2.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中出现学习伙伴,提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①认真读一遍自选部分;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字或词,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去认读;③用心读每一句话,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④读给你的朋友听,互相提一提建议。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帮助和协调。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提示:以下是预设内容,顺序可以改变。)

  (1)“我会变”。

  ①“我学会了字词”。

  出示词语:飘浮 碰到 雹子

  A.(课件中出现飘浮的云彩)填空:云在天空中 。

  B.(课件中出现一只小船在水上)填空:一只小船在水上。

  思考:“飘浮”和“漂浮”有什么区别?

  C.(课件中出现雹子)问学生:这是什么?(许多孩子都没有见过雹子)

  D.用“碰到”说一句话。

  ②“我是小小朗诵家”。

  第一段,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很活泼。

  第二段,“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雪花飘下来”这三句话的感觉是不同的,应读出“落”“打”“飘”的不同意思。

  个人读、评价、练读、个人读。

  ③“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我还会变成什么?

  板书:冰、霜……

  (2)“我的家”“我的活动”重点指导朗读。

  ①“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课件出示静静的池水)

  现在,我们也累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用自己睡觉的安静来体会池水的安静。)

  个人读、比赛读、悄悄地读给你的同位听。(读出池水的安静)

  ②“在小溪里散步,” (课件出示静静流淌的小溪)

  谈一谈平时散步的情景,读出溪水的悠闲、轻快。

  个人读、练读、齐读。

  ③“在江河里奔跑,” (课件出示奔流的江河)

  说一说你对江河的认识,读出江河的奔腾气势。

  练读、读给同位听、个人读、评价、齐读。

  ④“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谈一谈见到的跳舞、唱歌、开大会的情景。

  (课件出示海洋)让学生感受一下海洋的气势,读出海洋的波涛汹涌。

  个人读、评价、练读、个人读、齐读。

  ⑤齐读这一段。

  说一说:读这一段时声音、语速应该渐渐怎么样?

  练读、个人读、小组合作分句读、评价、齐读。

  ⑥“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我的家还在哪里?我还有哪些活动?

  板书:稻田里水杯里水管里天上……飞舞慢跑……

  设计意图: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点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一、二自然段比较活泼,也比较容易读。难点是第三自然段,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声音不同、气势不同,所以读的感觉也不同。通过课件出示实物和联系生活实际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体会和比较中,慢慢感受到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

  【教学总结】

  本课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一、成功之处

  1. 谜语导课激发兴趣。采用了有关天气的谜语进行导课,迅速引出对新知的学习。

  2.字词教学自主扎实。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3.整体感知方法得当。采用关键词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细读文本灵活多样。第一、二自然段时,我选取三个表现水的形态变化的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辨析形近字。这些做法能够巧妙地化解本节课教学难点。

  5.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板书设计独特新颖。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不但用贴图展示了水的六种变化后形态,还用四个字卡展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二、不足之处

  1.识字环节漏掉了“躁”的教学,导致在开火车读字卡时进行补充,占用不必要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

  2.朗读指导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再凝练。

  总之,作为一名教研人员长期与教师对话,能够有这么珍贵的与学生近距离的课堂接触,将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难能可贵,一节课下来,我为之感到收获颇丰之余,体会到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前透视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切入举偶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

  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

  “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两种笔画"ㄅ"和"?"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具准备:课前领学生玩踩影子游戏。带有小动图案的生字卡片。

  自主预习:圈出文中生字。词。自己读课文

  提练主线:我怎样走,影子会在我前面?影子不是天天跟着我们吗?课文为什么说"常常"跟着我们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做好铺垫

  我说你做,如:向左转,向右转等,有个朋友你走哪他到哪总是跟着你,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巩固学生前后左右方位感,为学习课文密切联系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课题,鼓励交流

  1、激发兴趣:体育课说的"踩影子"游戏,好玩吗?找两个同学表演。

  2、揭示课题:

  读题;随机识字: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新字。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读儿歌。

  3、讨论识字,用多种方法记,组词,多读几遍。

  自读;开火车;指名读;赛一赛,谁是识字小能手。

  4、小结

  5、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学习。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仔细看图。

  2、想象说一说影子象什么?

  3、听老师范读。

  4、试读

  5、指名读

  6、比赛读

  7、各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自己带动作表情读课文,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3、动手影子

  4、分学作品

  六、扩展练习

  1、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南西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2、自己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语文教案模板(通用12篇)】相关文章:

语文《咏柳》的教案模板05-29

语文教案(通用7篇)03-23

语文《恐龙》教案(通用24篇)03-11

语文教案模板九篇06-04

语文教案模板9篇04-28

天窗语文教案(通用14篇)01-12

《琥珀》语文教案(通用9篇)03-14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09-14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23篇)03-01

语文教学教案(通用18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