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模板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上,让学生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重视以下两点:
一、努力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教学时,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阅读感悟,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去读懂兄弟俩怎样争论不休,领悟到这兄弟俩真笨,争论不休的时候已错过了射大雁的最佳时机。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强化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比如文中出现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理解正确了,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又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不同方式教学:有的成语是在文本的感悟过程之中自然地引出,如“争论不休”,学生在交流课文内容时带出,通过选择“休” 在字典中的解释,明确了“休”的意思;有的是通过表演,用形象的方法去领悟,如“不以为然”,理解了意思,让学生再做做“不以为然”的样子,这样感受就更深刻了;有的成语如“两全其美”,就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的话你明白吗?”明白了老人的话自然就明白了“两全其美”的意思了。这些词语,根据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情况而随机出现,在作业中又安排了成语的积累练习。这样的设计,为的是有效地达成“学语文,积累语言,最终用语言”的目的。
二、以学定教,凸现重点。
合理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有效,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以质疑导入,以学生反馈问题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努力使整个教学流程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初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样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争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提问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我再顺势而导,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就让学生自己直接解决,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一些有难度,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作为重点来教。这样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第二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以质疑导入,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内容上。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谈故事蕴涵的道理上。并在第一课时对话训练的基础上,落实写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体现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充分感悟知道了兄弟俩是怎样争论不休的,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评读,体会提示语的恰当运用能直接有效地提示说话的语气、态度。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恰当运用提示语的训练。在课文感想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安排以读学写的训练:文中兄弟俩是为大雁怎么好吃而争论,实际生活中你们争论过吗?如果要把争论的场面写下来,应怎么写?通过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复习反馈第一课时的学习所得,明确除了要知道争论的内容,关键要写好争论人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这基础上,安排了一个课堂素描,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学生围绕“能不能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的争论场面,当堂完成这一组对话提示语的添加训练。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扎实训练,我想学生对怎样写好对话,怎样正确使用提示语就会加深印象,从“学会”成为“会学”“会用”。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从各种课外读物中选择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关的名言,进行拓展积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感想部分的教学,学生自然地由故事得出了自己的感想。各抒己见,再学习课文中的感想后,感受就更深了,知道了兄弟俩让大雁白白飞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关键没有能先做起来。对“要抓住时机”这一道理,学生生活体验并不多,所以教师这时出示有关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积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抓住时机,不要空谈要行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谚语名言。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进行名言摘抄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外延。
语文教案 篇2
一、理清思路,抓住内容(各部分均应强调朗读)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中,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充满希望——严厉训斥——
3、哪一部分最让你受感动?为什么?用心读一读。
4、结尾好在哪里?
二、分析心理,体会感情
1、认识文中内心活动描写的两种方式。
(1)、有提示语;
(2)、无提示语。
2、在遭到父亲第一次严厉责怪之后,叙利奥是怎么想的?
3、尽管受到父亲严厉的训斥,叙利奥仍然坚持抄写签条,他可能是怎样想的?
三、品读结尾,体会写法。
讨论:早上醒来的时候,叙利奥“忽然发现床沿上靠近自己胸口的地方,横着父亲白发苍苍的头。原来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从结尾的描述中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父亲的头靠在儿子的胸口,以表示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和疼爱。
2、父亲表面上对儿子冷淡,实际一直为儿子担心,几个月来没睡一个好觉,现在父亲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3、儿子能为父亲分担家庭责任,父亲可能从儿子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依托。
4、父亲醒来后,父子俩会说些什么?体会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揭示:这就叫“言已尽而意无穷”。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激发想象,拓展思维,开展辩论。
叙利奥还会抄写签条吗,为什么?
正方:会。理由如下:
1、他已经有能力帮助爸爸抄写了。
2、他会和爸爸一起安排好学习和抄写的时间。
3、爸爸年纪越来越大,家里开支爷越来越大,他必须这样做。
反方:不会。理由如下:
1、爸妈心疼他,不让他抄写。
2、一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他只能一心一意读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强化概括信息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概括信息的最基本方法
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作者背景介绍
课件
导入
1,'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萤火虫
(萤火虫有什么特质)
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2,文章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几件事
入学考试
学习英语
入伍考试
军事天分
3,我的成功是偶然的吗
自信,乐观,毅力
4,哪些语段可以看出丘吉尔的自信
点拨:面对场场考试失败,面对入学考时几乎零分,面对在差班读书,丘吉尔是如何想的呢
分析:'我乐意……不知道的';对校长威尔登博士很尊敬,是因为他没有因为考试考不出而没让我入学,而说'证明他有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在差班读,他说自己也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在幽默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丘吉尔虽然成绩很差,却没有因为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是清醒地
知道自己的特长,并坚信自己是一只会发光的萤火虫.
2)通过对丘吉尔课前了解,丘吉尔在事业中,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运用课文知识,验证自信这个观点)
点拨:给出一个参考例子,丘吉尔投考英国皇家军事学校,考了三次才勉强通过,父亲骂他'丢人现眼';但他并不气馁,回信表示他会以实际行动来回答父亲的责难.
小结
它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在学习竞争的过程中,不一定要追求全部的满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好自己能力中最强的那一面,也可以脱颖而出.优秀和落后是相对的,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所能体现出自己最强的一面,那你就是最优秀的.
仿写'我的早年生活'
第一段和第二段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 :
1、用图导课。
①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②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2、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
3、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4、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5、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③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四、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教学内容:交流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1、指定四位同学读课文
2、根据思考题,全班交流讨论情况。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3、师生共同学习,分析文章重点。
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点明鹰和人们的关系)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提问:鹰能预报天气你是从哪几段看出来?
(1)指名读2~3段。
(2)对天气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3)提问:情况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都是怎样?
(4)天气变化(由好到坏)过程分了几步叙述。请你画下来,说一说。
3.小声读第四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1)提问:当人们迷失方向时会是怎样呢?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2)理解眺望一词的意思,用动作演示。
(3)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一句话。通过读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问:鹰为什么能帮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难呢?(因为鹰的生存离不开水和食物,有鹰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庄。)理解或许的意思,可让学生用换词方式弄懂意思。
③让学生讨论:说说鹰的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诉人们的吗?(①长期观察总结出来。②利用动物活动为人类服务。)
4、教师小结
5、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ù mù yuè liàng ěr duō xiǎo niǎo
树 木月 亮 耳 朵 小 鸟
yī zhī xiǎo yáng zāi chī cǎo
一 只 小 羊 在 吃 草。
lóng zi lǐ miàn yǒu jǐu zhī tù
笼 子里 面 有 九 只 兔.
wǒ mén jiā yǒu sān kǒu rén
我 们 家 有 三 口 人。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木、禾是本节课学习的。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任意选择写几个。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五、实践作业:
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景地导入。
1、今天我们一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这是一首寄托了作者郭沫若的理想的诗。这一课的学习任务是(见上)。
2、我们读诗,要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还要知道作者写诗时的情境,这就是读诗的背景。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其诗集《女神》融入了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保持了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一些诗作流露出诗人积极的探寻与追求光明的心情。作品还有诗集《星空》;剧本《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等。
本诗写于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冷酷如铁!黑暗如漆!星秽如血!”诗人对祖国的憧憬被黑暗社会击得粉碎。他陷入了苦闷感伤中,但他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搜索和追求理想世界。
《天上的街市》是作者根据我国古代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加以再创造,并借助丰富奇特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这段文字向我们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中国正处于社会最黑暗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是作者改编神化传说“牛郎织女”而成的,作者是想借诗歌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
二、深情地朗读。
1、读诗的第一个要点:要随着诗情,进入诗境,每一个字都要
饱含情感。听读一二节。
2、生自读,齐读。提示要有韵味。
3、第二个要点:要把握基调,就本诗而言,要读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幸福与自由度渴望。范读第三节。重点提示“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中“牛儿”升调。(语气、语调)
4、要点三:要读出语音轻重,音节快慢,语气强弱。(提示重音、节奏,重点范读第四节及末一句(“灯笼”延长音;“在走”用升调)。
5、整首诗齐读后,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朗读者……”
6、实践了这三点朗读的要求,读诗时表现的韵味就不同了。请看,又来一首写“牛郎织女”的诗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入诗境,深情地朗读,注意强弱、停顿、轻重,自读后齐读。再点名读。
8、这两首同一内容的诗,“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一写的是牛郎织女被无情的天河的痛苦的心情。织布机札札地响着,织女的泪水如雨,她只能永远寂寞地织布,隔着一条天河,有情人只能遥遥相望而不能说话,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一个写的是牛郎织女不再被天河隔开,而且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天天在街市上逛街呢!
三、细腻地感受。
1、作者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改动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细腻地感受。
有这样一个话题需要我们从课文中找内容来完成:
我从中感受到。
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句诗,或是一节诗、全诗。感受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情景、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情感、手法……一句话你们的发言是自由的。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举例:我从“请看那多流星”中的“朵”感受到:“朵”,常用于花,而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
2、师生交流。备疑:
(1)“现了”不可改为“亮了”:天上的星星都亮着,白天被太阳的光芒掩饰了。明星就是“亮”的意思。
(2)“远远”叠词,有音乐感。“点”只有人才能办到,而诗写的就是“天上的街市”,有街市就有人,扣题了。
(3)“定然”“定”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
(4)“陈列”是说物品放了很长的时间,和下文“世上没有的珍奇”呼应。
(5)“你看,那浅浅的天河”,这里加了逗号,可使读者感到亲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宽广”与“来往”押韵。
3、若把第三节改为“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我觉得改了,更加符合传说,好不好呢?不符合作者心中的美好的想象,美好的向往:向往美好的生活,向往人间能够像天上一样美满,自由。
4、再次齐读全诗,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全诗并背下来。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
1、生字词。
2、背诵。
二、诗意地仿写
1、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第三环节的学习:诗意地仿写。
2、仿写什么呢?看诗的第一节,一起齐读一遍,就仿写这一节。你们看这节:如果改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行吗?为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联想、想象)
(作者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明星联想到了天上的街灯,然后想到了天上的街市。由街市想到了物品(珍奇),想到了人——牛郎织女—天街闲游
这是由实到虚的过程。首先是联想,然后是想象。板书:
街灯 明星 (天上的) (天上的) 牛郎织女
街灯 街市 天街闲游
联想 想象
(实)——————————————————— (虚)
3、生仿写,并朗读。
三、放飞地想象。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古诗,先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来发挥想象力的?
梦天
唐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碧天色。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鸟。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首诗歌中,诗人梦中上天,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里,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下望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诗歌寄予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现实的态度。文艺评论家说:“艺术想象是创造诗美的生命力。”可见艺术想象在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了,而这些年,研究者们有了惊人的发现,“文人的艺术想象常常成为未来科学的发现”。(板书)
2、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高处不胜寒”之说,这种大胆的猜测,今天的科技已经印证了。
“科学源于幻想”这已成为新格言,不少科学发明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举例。
3、富有创造力,离不开想象,下面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看看哪些同学最富有创造力。请看一则材料。
景泰蓝的纱质灯罩。灯罩透出淡黄的光圈,微微颤动着,把我所住的小屋染成一片朦胧的海,这时我正在观看窗外的波形浪影,海,却骤然扑了进来。
清凉的海水浸泡着我,好像我已不是用嘴呵气,而是用腮,带着土腥味的水草缠着我,紫菜,海参,随手可摘,红珊瑚,白珊瑚,玲珑剔透,。
我,发现我已不复存在!
我是在鼓鳍寻诗,畅游心海……
(1)请写出上文中与课文第一节相类似的联想和想象链。
光圈
海
我
鱼
(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加写一个句子,使前后文一气呵成。(应写海洋生物)
4、根据提供的词语,请你们经过四五步的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联系起来。
示例:木质
树林
田野
足球场
足球。
(1)雪花
茶
(2
钢笔
月亮
(3)沙滩
啤酒
(4)夏夜
鲜花
三、作业。
1、根据提供的情景,编一则小故事。
月光 树影 笛声
海豹 高原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屏幕显示:
以大海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的母亲》——老舍,右下方是老舍图像。左边字幕:母爱、生命的乐章。
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具有永恒的人性魅力。歌颂母爱,怀念母亲便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书写母子情深。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散文。
(二)审美阅读,情感体验
1、母亲的形象美
老舍的母亲并不识字,她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她毕竟又有其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她为中华民族生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给他以“生命的教育”,使他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那么,在老舍的眼中,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跟着作者走进他贫寒的家,去认识那位伟大的母亲。
学生阅读思考、概括,屏幕显示:
母亲的形象美 勤俭诚实
吃苦耐劳
热情好客
谦让随和
善良坚强
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真、善、美的灵魂。
学生阅读思考:文中哪些饱含深情的议论抒发了老舍对母亲的崇敬和缅怀。
明确:正如课文第12段中写到“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第17段也有这段话:“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这就是文中母亲的形象美。
2、母亲的情感美
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无须太多的言语,这正是母爱深沉伟大之处。老舍先生能从母亲无言的表情和举动中体悟到这份真情。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母亲流泪的细节描写。
明确: ①哥哥外出学徒,做工,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②为了让“我”读师范,母亲四处筹来“巨款”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③“我”毕业,“我”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④当“我”违背了老人望我早日结婚的意愿时,尽管多有不满和失望,母亲依然尊重儿子的选择,“含泪点了头”。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以上片段。
让学生在母亲的莹莹泪光中体验到:母亲那宽容的心和无私的爱。
作者的笔深入到母亲的内心世界,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在于对事件进行细腻的描写,而是在叙写时抓住了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情和语言。作者在概括性的叙述中间,以简练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形象,传达对儿女的关爱。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再找出本文中几处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体验母亲的真挚情感。
例①:(三姐出嫁时)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例②: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需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母亲的内心情感:
①作者以简洁的神态、动作描写,在极短的篇幅内将母亲内心对儿女难舍难分,又怕儿女为自己担心而强抑悲痛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笑”、“愣”、“叹”、“递”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画出了母亲此时此刻心潮的起伏线:由高兴的巅峰跌入失望的谷底,再强忍失望之情“平静”让“我”离开,读者不得不叹服于母亲那颗宽容慈爱的心。
教师整理归纳,屏幕显示:
母亲的情感美宽容
无私
坚忍
(三)情感表达
听老舍先生追忆逝去的岁月和永恒的母爱,让读者与他一起体味人间这弥足珍贵的真情。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想说的话,这时,要求同学们搜索记忆的点滴,展现生动的细节,抒发真情。
教师补充:
“儿女各奔东西后,对母亲是一种温柔的煎熬,也许母亲老了,走不动了,但你还是把儿女的照片和音讯当成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信物……”
“娘的脚冬天也是裂很大的血口子的,娘用塑料布扎上,一瘸一拐的去挑水,一想到这,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我小时候闹蛀牙,疼得哇哇大哭……睡着了牙就不疼了。有一夜是这样的,我枕着母亲的胳膊哭着闹着就睡着了,就那样的一个姿势母亲竟坚持了一夜,母亲说不敢动,怕我醒了牙疼……”
“母亲的话却有些颤抖:‘孩子!妈与你天各一方,看不见摸不着,突然间电话不通了,我能不担心吗?’母亲一再嘱咐我别在手机快没电时给家里挂电话。”
……
(四)拓展
推而广之,在我们的记忆中,从古到今,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
补充资料:
孟母为了选择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三迁其居,培养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亚圣”;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用苇秆在沙地上画字教他认读,成就了一代文豪;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教导出一代名将,千古英雄……
教师整理归纳,屏幕显示:
永恒之光孟母三迁
欧母教读
岳母刺字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亲。”
……
(五)总结
母亲的伟大还在于:母亲千辛万苦养育孩子,一旦国家和民族需要时,母亲又毫不犹豫地献出她们的至亲至爱,放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故事片断,然后屏幕显示:
是母亲养育了孩子,成就了孩子,而当祖国需要时,母亲又义无反顾地献出她们的孩子,母亲是崇高的、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彻天地和宇宙,贯穿远古和未来。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6篇06-25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五篇06-06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5篇04-08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7篇03-13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01-07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08-10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07-20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7篇07-18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