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把这一 点作为指导习作的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动。
二、教学策略
1.理解是基础,想像是关键。本次习作要以《苏武牧羊》课文为主要依据,重点表现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2.仅仅改写课文不够,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但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记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相关提示请参看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3.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二是有没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想像是否丰富而合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培养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的主动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3.学会书写10个生字,认识5个多音字。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出示、解读学习任务、要求。
1.小芳为什么找不到舅舅家了?
2.她是怎么找到舅舅家的?
3.你知道计算机还有那些用途?
4.合作交流,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的工具及设施。5.师提问并。6.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后第二题。
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1.“叔叔,计算机怎么知道我舅舅家呢?”2.小芳高兴的叫起来:“他就是我舅舅!”3.“我们找不到舅舅家了。”
三、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四、写字教学:教师范些生字。学生书空后练写。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童年里最温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听着故事甚至编着故事长大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故事积累,甚至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创作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萌芽。此时,教给学生编写故事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一定会极大激起他们写作的热情。
【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写故事,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和自信心。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出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3.能够在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我们都喜欢读故事,可是写好一个故事却不是那么简单。作家笔下的故事写遍了人间万象,记录了世间的阴晴圆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那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怎样写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澜。
故事一:蒲松龄《狼》(略)
故事二:《猎狮》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微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故事三:《心田上的百合花》(略)
故事四:《纪晓岚巧写祝寿诗》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讨论:
1.这四则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都有精彩的情节,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结:它们的结构符合下面的公式:
故事=愿望+波澜+结局
2.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有那些波澜?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
3.这些“波澜”是如何设置的呢?
教师小结:
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种方法:
①层层深入法。“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层层深入,形势愈来愈危急,愈来愈险恶,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
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甚至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②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狮尸未收到巴布尸首又是一重意外,来电告知“巴布在狮腹内”则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悬念迭起,意外丛生。
意外迭生,关键在于“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矛盾冲突的强烈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③制造障碍法。故事三中,百合“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是主观障碍,杂草嘲笑、讥讽百合,蜂蝶鸟雀劝告百合是客观障碍。百合花就在克服、战胜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实现愿望,开出花朵了。
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使障碍的产生顺乎理,使战胜障碍的过程合乎情。
④巧设误会法。首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是制造第一次误会,众人面面相觑时,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将误会解除;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是制造第二次误会,当满座石化时,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再次解除了误会。
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故意为之”。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为行文推波助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1.文题展示: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请以《XXXXXXXXXX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将标题补充完整。
2.确定一个主人公,为他设定一个愿望,再设计出几重波澜。
3.讨论,交流:
生1:题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题目《上学的故事》
生3,题目《梅的故事》
……
3.小结:编写故事,其实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巧妙构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写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兴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人物描写、分析法,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重点)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卖炭翁可怜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二、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人称诗魔。著有《白氏长庆集》,其中《新乐府》最有名。
三、教学内容: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
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四、诗内容:
一段:描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艰辛及目的。
二段:描写卖炭翁卖炭被宫使抢夺走。(卖炭遇宫使,炭被夺走。)
诗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色:1、人物描写等画面生动。
2、灵活运用衬托、反衬、对比手法。(难点)(需要细细回味)
用“一尺雪”、“碾冰辙”侧面描述陪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衣正单”正面描述。表现卖炭翁生活难上加难,可怜之状着实令人同情。
用“心忧炭贱愿天寒”反衬“身上衣裳口中食,身上衣正单”,衬出了卖炭翁炽烈的希望之火,只有天寒,炭价才能可观。
用“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炭之多之重、价钱之少反衬“宫市”残酷的掠夺本性。用“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做外观对比,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
名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比如:找出外貌描写句子;找出心理描写句子;找出动作描写句子。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