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13 09:25:2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20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课题,把握文章大意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题目是(生齐说课题),板书精彩极了,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板书糟糕透了,问本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心、题目特点等不同角度去谈。)

  二、理清文章思路

  1、你们预习得很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那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的呢?我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生速读课文理思路。

  3、集体汇报交流:

  ⑴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你觉得每部分划到哪,就读到那个自然段停止,告诉同学们。

  ⑵ 指明读文划分层次。

  (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部分。)

  注:在生读文过程中将读错或不好读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理完文章层次后,让生再读黑板上的字词,纠正读音。

  三、再读质疑

  1、下面我们逐段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解决不了的在书上标注,一会儿小组合作解决。

  2、生读书思考,边想边标注。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在问题卡上。

  4、梳理问题:

  请各组组长带着问题,到前面读题展示。在组长读完题后,教师要将题型分类,如文章内容方面的、思想方面的及写法方面的。

  5、教师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同桌同学相互商讨解决。

  6、同桌互学。

  7、指名回答。

  8、解决其它问题:

  教师出示各组问题,请同学们解答。

  四、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积累重点词句

  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最后一节节选。)

  六、布置作业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主题

  1、自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巴迪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他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集体交流,练习读文。

  三、集合文章内容,讨论主题

  如果巴迪父母在看到他写的第一首诗后,都鼓励,或是都批评,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由课文,引入生活

  集体交流:

  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谈谈你现在的理解。

  五、练习读文,读出感受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文。

  六、积累语言

  读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叙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三、教学准备:

  余光中《乡愁》、马思聪《思乡曲》《我的中国心》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板书:的圣诞包裹)孩子们,圣诞节快到了,如果让你选择,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2.你们可真会选礼物,而有人却选择了一份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播放《思乡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奇怪的圣诞包裹》,(板:奇怪)去解开他神秘的面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交流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圣诞包裹是奇怪的?

  2.小组合作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圣诞包裹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包裹中是一袋故乡的泥土和一些菊花种子。(板:泥土、菊花种子)

  4.师:难怪家明和妹妹会哈哈大笑,圣诞节叔公什么都不要,就要泥土,还千里迢迢寄到美国去,泥土能值几个钱呀?孩子们,请问这泥土值钱吗?

  5.交流“泥土”的意义:

  A.在旁人的眼里,这泥土或许不值钱,可文章却说:这泥土能用金钱来衡量吗?(出示句子)这句话什么意思?请你把它改为陈述句。

  B.在谁的眼里泥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是无价的?是啊,在叔公眼里这泥土比什么都珍贵,请画出文中叔公珍爱泥土的句子读一读。

  C.指读句子,体会感情。孩子们,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你从这句话中能感受到的是一颗怎样的心呢?(板书:浓浓的思乡情)

  D.指导朗读:“虽然外面是火树银花……还有那浓郁芬芳的乡土情!”

  E.是啊,故乡的土地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的泥土是游子行禳里的珍藏,无数的游子道出了共同的心声。请看――

  F.出示幻灯,拓展阅读。

  G.导读上句。正是对家乡故土爱得深沉,叔公在来信中说:――

  6.继续交流。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叔公来信要家乡泥土的情愫了,而叔公要泥土干什么?(种中国菊花)美国的花种也很多,他为什么偏要种中国菊花呢?请找出文中写菊花的句子读一读,细细品味。

  A.学生读画句子。“我得小心栽种……那傲霜枝的中国菊花呀!”

  B.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菊花的品格。再看看人们是怎么评价菊花的。(幻灯出示菊花资料)一起读读。

  D.正是菊花有着"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所以受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青睐。(出示咏菊句)

  E.而叔公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菊花的品格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中国菊花是的象征。

  F.请再读读这句话,此时此刻,你又感受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G.指导朗读上句。

  H.配乐朗读叔公的信。是的,对一个思乡情深的海外华侨来说,泥土是他的根,菊花是他的梦,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叔公的信,去感悟他那份浓浓的乡情,去触摸他那颗拳拳的爱国心吧。

  六、联系阅读,深切感悟

  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课文还有哪些事情也体现了叔公的这份思乡情结?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体会。

  A.教家明说北京话。

  B.站在落马洲山头北望祖国。

  3.这两件事是通过家明的回忆来叙述的,这种写作方法叫插叙。

  4.教师讲述舅舅故事。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结,不仅仅是叔公心头永远的痛,也是所有海外游子的抹不掉,挥不去,刻骨铭心的烙印。许多游子为此魂牵梦绕,创作了许多的诗词歌赋来表达心声。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的一首。

  四、拓展阅读,体会感情

  1.播放《乡愁》,欣赏阅读,体会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而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歌声中根据叔公的信,想象第二年,叔公一家将会是怎样过圣诞的?叔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3.学生练笔。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圣诞节又到了,叔公

  板书设计:

  泥土浓浓的故乡情

  奇怪的圣诞包裹

  菊花种子拳拳的爱国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环节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

  读书 作文

  饱览“香烟人”画片

  看图书:报偿《秋天来了》 甲优

  阅读文艺书籍:馈赠《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赞誉

  读中外名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叔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奇怪在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重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过本课生字中有些书面语,平时比较少见,我就给足了学生时间自学并交流。比如“蹂躏”“玄虚”学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一起交流,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背诵第10自然段,理解“居然”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搜集“落花生、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乐意吗?

  1、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对了,同学们真聪明,谜底就是特别熟悉的花生。老师课前查找了一份资料,请看课件。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落花生为题的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检查一下,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词。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2、自由读课文,请看自读要求:

  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

  种花生——收花生

  板书: 准备过收获节

  过收获节

  (真了不起,能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请看默读要求: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按什么顺序写三件事的,这三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3、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第二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其余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开拓发展)

  ②“居然”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3、指导感情朗读

  五、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过渡:花生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①读课文3-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②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①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2层)

  第一层:3-11;

  第二层:12-15;

  ②交流父亲的话。(真会理解)

  ③指名读父亲说的话。(第10自然段)

  ④出示课件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__________________。

  ⑤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这段话中提到了爱慕之心,是“爱慕之心”?(因喜欢、敬重而愿意接近)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⑥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用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课件图片)

  ⑦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元华)

  过渡:我们接着再来交流父亲说的话。

  ①学生交流。

  ②示父亲说的话。(12自然段),学生齐读。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毛病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这只是写花生吗?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课件出示)

  ④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⑤理解“我”说的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叙述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圣诞节吗?每年的圣诞节你是否会收到圣诞老人送给你的新年礼物呢?你最喜欢的圣诞礼物是什么?

  有一位久居他乡的老爷爷,他最喜欢的圣诞礼物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交流,研讨、理解:

  1.教师:同学们,请用学过的方法快速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几个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等会儿在班上提出来。(5分钟)

  2.课堂上学生提问,全班讨论回答。(教师可适当对学生提问的方向加以引导)

  3.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教师引语:同学们对本文的字词理解方面有什么困难的地方或者是你认为的重点词可提出来?

  可能出现的被提问的字词有:执拗仓皇络绎不绝瘫痪蹂躏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引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1-2):写信给叔公寄圣诞礼物成了家明一家头痛的事。

  (3-7):回忆了叔公眷恋祖国的两件事。一件是教家明说北京话,一件是站在落马洲山头向北眺望祖国。

  (8-15):写全家人反复讨论不能决定给叔公寄什么礼物,最后决定要写信问问叔公。

  (16-25):写爸爸妈妈按叔公回信的要求,给叔公寄去了一袋故乡的泥土、一点花种子。

  (26-28):写收到叔公的回信,说是这几年来最合他心意的圣诞礼物。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呢?从奇怪的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指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圣诞节的习俗,与同学们交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阅读小提示”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遭窃送命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牛半价)遭瘟疫杀牛长远打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2、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本课中的佳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揭示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教学策略:

  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里有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开讨论:买牛者和卖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用个农夫提建议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两首。

  2、默写两首古诗。

  3、说一说

  从前面的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两个农夫》,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又会有哪些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三、理解课文

  1、画出两个农夫买牛、卖牛的原因。

  (1)你认为他们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感情读读,将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在旁边。

  (3)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围绕着文章的中心: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抓住关键的词语,人物的语言来理解体会。

  四、发散思维

  卖牛者和买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提示:从双方都能得到的利益提建议)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设计:

  将你的建议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卖牛者

  买牛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2.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尝试背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它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写作特点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和总结。

  它的写作特色1、大量的四字词语、好词佳句的运用,。文辞优美,善用比喻,用词准确。(板书)

  1、出示本课的四字词语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师:好的词语组合成一个个优美的语句,老师从课文中选取了两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例一:课文第2自然段:象蜂蝶飞过花丛,象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例2:象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个比喻用的妙,“嵌”字用的好!一个嵌字,将月亮与天空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 。

  (指导方法:划一划,写一写,读一读。)

  3、那么你们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优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圈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5、生汇报交流

  生:我喜欢第9自然段。朗诵:(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段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的非常美。

  师:仅仅如此吗?

  生:作者还非常善于遣词用句。如:这一系列动词用的十分生动:拂 撒 挡 捧 等等 。作者还善于运用排比短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个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美丽的秋天。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没有 别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生:我喜欢第5自然段。朗读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师:请你谈谈理由。

  生:这段作者用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使得句子非常生动。如: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泪落如珠…..此外,本段采用了列举法,使得句子变得翔实而生动。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

  生:我还喜欢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善于引用名言使自己的文章生辉。还善于举例子让文章增色不少。

  师:真好。你真会读书。课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只要你留心细细揣摩,一定会品出更醇香的滋味。

  师:醉心阅读使作者悟出了什么?(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师:本文除了在遣词用句上 颇具特色外,在布局谋篇上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譬如本文多次使用过渡段和具有过渡意义的词语,使得文章行文流畅,浑然一体。同学们找找,看看哪里是过渡段?板书(写作特色2:善于使用过渡词,过渡段)

  生: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生:还有第4,第12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总结段,而不是一个过渡段。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些明显具有提示的词:如最早 后来 渐渐地 这些词语它和过渡段一样也起着转承的作用。

  师:那么从这些提示词上看,你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师:说的很好。那么哪些事情写的详细,哪些事情写的简单?

  生:看“香烟人” ,看连环画写的简略,到图书馆看书写的详细。

  师:详略得当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写作技巧之一。(板书:写作特色3:时间先后顺序组材,详略得当)除本课的写作特色之外,我们在第一、三两课还相应的学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我们都应该巧妙的用到我们今后的作文中。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红色)

  3、你该怎样读?

  4、师:现在,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什么样的玻璃才称得上是新型玻璃?新在哪儿?

  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呢?板书:特点、用途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ān,

  “调节”中的“调”读tiáo)

  3、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二、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自动报警。用途:防盗

  (如果学生认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可以......可以......”教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诉我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用途吗?)

  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很广,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告诉我们的呢?(排比)

  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它,这是为什么呢?(揭示用途:防盗)

  2、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该怎样读呢?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个例子?指名读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也说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指板书说明方法)这个例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这就是举例子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一起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的四种,先填写表格,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汇报。

  分组读书讨论:

  2、学生汇报:

  (1)夹丝玻璃:

  谁先来接着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出重点语句)

  理解:哪两个词最能说明“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藕”和“丝”分别指什么?

  (2)理解变色玻璃是如何“反射阳光,改变颜色”的?指名说说你的理解。

  (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吸热玻璃是怎样阻挡强烈的太阳光?你能找到两组反义词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呢?

  (4)吃音玻璃。

  出示句子:“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四、总结拓展

  师:新型玻璃不仅奇妙,而且用途很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齐读最后一段)可不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参观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块透明玻璃上,居然能煎荷包蛋。原来,这是一种导电玻璃菜锅,既安全卫生又省电。同学们,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再来认识几种新型玻璃。(课件出示)看到了这些玻璃,你又有什么想法呢?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五、自我推销

  1、这么多新型玻璃要想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来当推销员来推销这些玻璃。推销就是做广告,你想用怎样具有感召力的语言把玻璃推销出去?想一想平时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词。

  2、下面,老师要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种玻璃,作一下自我推销。以“××玻璃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你可以选择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语言。下面老师先作个示范: “亲爱的顾客朋友,你们好!我是夹丝玻璃,别看我的名字不起眼,作用可大啦!有了我,您就不必再担心家里的财产是否安全。因为我的体内有一种坚硬的铁丝,即使受到猛烈的撞击,我仍然是安然无恙的,真可谓是刀枪不入。怎么样,再也找不着像我这样安全可靠的玻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您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把我请回家吧!”

  3、评议老师写得怎么样?

  4、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动笔写“自述”。

  5、展示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还动笔也介绍了更多新型玻璃,你们的感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特点 妙

  11新型玻璃 作用 广

  学科学、爱科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

  教学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 出示松鼠的图片

  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2、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鲸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准备:

  鲸进化的图片,和VCD;投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大平台。

  【教学方法

  读解析评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二、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配乐《红梅赞》)。

  3、引导解决以上问题。

  4、学生质疑。

  三、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梅花的高尚品格,明白题目的深刻含义

  1、课文描写了五件事,同学们认为哪些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回答

  ⑴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⑵ 朗诵咏梅的诗。

  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师小结:是啊,从外公的言语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外公不仅爱梅花,更爱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人物,……这一个个不肯低头折节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梅花品格的人激励着外祖父,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不曾忘记梅花的秉性,不曾忘记民族的根,让我们带着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的敬意,大声齐读外公的话。

  四、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会认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板书:表里的生物。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3.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就是解决了课后习题第二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出示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这个问题也是课后习题。

  三、练习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点:

  习作训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习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2、誊写习作。

  六、习作讲评。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写作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书面表达。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也有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也有话要说,却陷入一种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和分析的基本素质。而要使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对人或事物神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教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本课以话说“母爱”贯彻始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本课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用歌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二、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本课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三、思想情感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在作文中,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文中景物是那么活现,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对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执教者以“排比句”句式语言学习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句式学习延伸开去,指导写作实践,达到了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结合。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口语交际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习作

  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0

  教材内容

  《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这课文是一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

  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1)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

  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7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9

五年级语文上册语言交际教案04-13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松鼠》06-28

五年级上册《鲸》语文教案03-16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的内容02-11

童年的发现语文上册教案04-02

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教案及建议02-10

桂花雨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