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3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4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6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7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8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相关文章:
《春》七年级语文教案01-08
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1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优质教案11-15
七年级上册语文《荷叶母亲》教案10-19
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02-23
《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教案11-03
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冬天11-02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10-14
白鹅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