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3、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在观察中感受新奇,感受快乐,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5、乐于观察,能发现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愿意积累,养成积累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清楚明白地交流所观察内容及感受。
难点: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发现、积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花卉图片及动画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出示课件: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 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 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 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出示课件: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 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 齐读。
⑶ 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 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 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课件: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出示课件:《胸有成竹》】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出示课件】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六、课后总结。
七、快乐作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示课件:三幅图】看了这儿的三幅图,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不错。
二、眼力竞赛
1、先独立看图,然后在小组内开展竞赛,交流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2、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得多,讲解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出示课件】
⑴ 可以讲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 可以讲经过提醒后,第二次发现及心情。
⑶ 可以讲同学就某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 还可讲第一次与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3、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4、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三、交际赏析:【出示课件】
一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看了语文书上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理由三副有趣的图。老师说:“先看第一幅图。”第一幅图像一棵树,下面有两个人头。我根据下面的两个人头,往上看,在我面前有迷迷糊糊的出现了八个人头。我定睛一看,那些苍老的树枝组成起来,的确有八个老人的头啊!八个人头加上下面的两个人头总共是十个人头。我恍然大悟。
“下面看第二幅图”老师说:“我死盯着第二幅图。似乎看出了一点什么东西。”我把白色的部分和黑色的部分分开看。一看,白色的部分显然就是一个杯子呀!那黑色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仔细查看,原来是两个侧面的人头像。
第三幅图最有趣,我看来看去只能看出一位少女的头像。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我疑惑之时,还是好朋友周思辰点醒了我,她说:“这可以是位老太太的眼睛,这里可以是老太太的大鼻子,这儿可以是老太太的嘴巴”。仔细一看,哎,你别说还真是。
这三幅有趣的图不仅提高了我的眼力,还提高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看了一幅画,是一棵树。我一看,树下还有两个人头,然后我再仔细一看,树上还隐藏着一些人头呢,听老师说一共有十个人头呢!
刚开始我只看到了树下的两个人头,可我没看到其他的那八个人头,我很着急,我开始仔细寻找,终于在树上又找到了三个人头,可剩下的那五个人头藏在哪里了?于是我问同学,看他知不知道。结果,他又找到一个人头。于是我们俩一起找,终于又找到了三个人头,可最后的一个人头我们怎么也没找到。我们只好问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最隐蔽的人头,我们可高兴了……
通过这次看画,我明白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真正地认清事物,发现它最深奥的地方。
三
我今天非常开心,因为我在课堂上学习园地二,那里有三幅图。
那三幅图都非常有意思,第一幅图是画得一棵干枯的树,上面还有十个人头像,第二幅图只看白色像一个杯子,只看黑色像是两个人头像的侧影,第三幅图是一个少女的头像,我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也非常热闹,其中我最喜欢第一幅画,因为这幅画非常考眼力,如果你眼力不是很好,就很难能找全十个人头像,这些人头像中有好几个人头像很难找到,那些人头像如果不仔细看,就会以为是一条条干枯的树枝。这些人头像中有老人、年轻人、带着帽子的、带着眼镜的、长了胡子的人。树最下面的两个人头像是最明显的了。
今天这节课真有趣,既增长了知识,还增长了对学习的兴趣,又考察了你的眼力怎么样!真有意思。
四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察了语文书中语文元地二的口语交际里的三幅画,看这三幅画里有什么隐藏的东西。
第一幅,冷眼一看是一棵树底下有一男一女在聊天。再往上看,竟还有八个人头。
第二幅图很绕人,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会诱惑你去看中间的白色部分。白色部分像个高脚杯,只是形状很怪。好不容易控制住诱惑去看黑色部分,黑色部分享两个人脸的侧面,他们好像张着大嘴,要去要对方似的。
第三幅图藏东西最多。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女人,穿着皮袄,带着头巾,好像很冷的样子。再一看像一个老太婆,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看下面的黑色部分,好似一只没尾巴兔,又像一只手套。在女人的头上有一根鸡毛,像男人打盹的时候从鼻子里冒出的泡泡。
今天观察这三幅图真有趣,想不到观察也有这么多的乐趣。以后我要多多观察,争取发现更多的乐趣。
四、总结拓展
这些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会得到丰收的喜悦。(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出示课件】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平时更要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五、快乐作业。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正看 倒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捕捉内容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越来越发觉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自由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都观察了哪些景物?
二、小组交流,拓展思路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在小组内说一说:【出示课件】
1、观察过什么事物?怎么观察的?
2、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听的同学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出示课件】
⑴ 其他同学根据这位同学讲的内容取一个题目。
⑵ 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使内容写得具体、准确。
⑶ 可以建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若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
⑴ 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⑵ 不拘形式地写,可自己拟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日记形式选几则满意的日记,进行修改加工写《观察日记几则》。
⑶ 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四、习作赏析:【出示课件】
美丽的冰花
今天,我起来得很早,刚穿好衣服,就望见窗户上的图案。呀,是啥东西?我耐不住好奇心走了过去。
走近一瞧,我笑了。原来窗户上的图案是冰花呀!窗户上的冰花真是各种各样。有的像百花斗艳,有的像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像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的像小溪流水……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图案,一个问号就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冰花是怎么来的呢?
我绞尽脑汁,想了许久,可是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过了一会儿,妈妈醒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问:“妈妈,窗户上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来的呀?”妈妈笑着对我说:“室外的冷气和室内的热气混在一起,气温在零度以下就自然形成冰。在冰形成的同时,由于来自各方的风,抽打在将要结冻的冰上,这样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冰花──也就是你说的美丽的图案了。”
“噢,是这样。”妈妈的话使我明白了冰花是怎么回事,也清除了头脑中的小问号,我心里十分舒畅。
【点评】
写作文要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从哪里来?读完这篇作文,你就会明白,材料从生活中来。小作者看见窗户上的冰花,头脑中就出现了一个小问号。为了真正弄懂这个问题,小作者请教了妈妈,终于明白了冰花是怎么回事,清除了头脑中的小问号,我们要学习小作者这种“处处留心观察,事事积极动脑”的好习惯,注意观察周围的景物,注意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这样,你就不会为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了。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1、学生打草稿,教师巡回检查。也可选典型的某一片断进行作中交流,共同评议修改。
2、学生边起草,边修改。(【出示课件】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六、课后总结。
七、快乐作业:将习作初稿与家长分享,征求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看:形状、颜色、姿态
观察 闻:气味 细致、有序
联想: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检查,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并能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修改。
2、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能修改正确。
课件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一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出示习作】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四、誊写习作,互相欣赏
五、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六、快乐作业:誊写习作定稿。
板书设计:
读自己的习作
不足:修改错别字、词语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叙述是否清楚具体、标点符号是否准确
优点:
9巨人的花园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整体感知人物的命运、态度、性格,结合社会实际,理解小说的主题。
3.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
2.作者简介
莫泊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决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撬开( ) 煞白( ) 诧异( ) 牡蛎( )( ) 别墅( )
褴褛( )( ) 女婿( ) 嘟哝(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 )据 zhàn ( )桥 阔chu( ) zāota( ) 手pà( )
端xiáng( ) zhuàn( )钱 莫míng( )其妙
3.解释词语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全文, 尝试复述故事梗概,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2.小组内复述故事
3.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4.师生一起理清小说层次,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四)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 利普 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讨论文中的悬念设置: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交流
班内展示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六)总结学习收获
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口头表达训练: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
(八)结束语
(九)布置作业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中心,启示学生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把握住作者充满哲理的体验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含笑对待生活。
3、结合自己的体验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4、了解随笔(杂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游玩赏景,可以埋首苦读,可以享受亲情,可以勤奋工作……有的机会抓住了,有的机会就错过了。同学们,你们有过错过吗?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错过》,看看作家是如何看待错过的。(板书课题)
作者介绍: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错过》写于1995年春。
二、朗读课文,感受“错过”
1、自由读文,正音,解词
贻(yí)误 斑斓(lán) 颟顸(mān hān) 渊薮 (su) 惆怅(chóu chàng)
驾驭(yù) 咀嚼(jǔ jué) 侥(jio)幸 滞(zhì)涩 情愫(sù)、
颟顸:糊涂而又马虎。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颟顸的渊薮→糊涂和马虎集中的地方→糊涂虫)
错过:失去时机或对象。
过错:过失、错误。(意识到错过却不加以补救,这样的错过就是错误)
2、用一句话说说你自己的“错过”
可用文中的词句来个点评。
三、梳理课文,认识“错过”
1、默读,圈画,用文中的话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错过”
第4-6小节、第7-13小节,第14-15小节各一句
明确:错过是人生的常态-对“错过”的认识;习惯、品味-对待;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警示。
师小结课文脉络,完成板书:课文开头的第1-3小节是引出“错过”这个话题。
2、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写课文浓缩文。
对课文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将较长的课文压缩成短文,这就是浓缩文。浓缩文是一种很好的把握文意的办法。
可自己另写,也可采用选词选句进行重组。
3、出示教师做的浓缩文,练读。
人生之路,充满了错过。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就应感到欣慰。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可以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绝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练读:劝慰你错失良机的同学(即-就是;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也可以转化为得);祖父语重心长地与你谈心……
四、品析课文,把握“错过”
1、“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默读课文第7-13小节,画一画,议一议:品味“错过”,作者有哪些“得”?
交流,明确:正反对比说理
①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②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③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教师小结:作者将意识到错过与没意识错过、意识到错过积极驾驭与意识到错过行动迟滞相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错过”。“因为”、“与其……不如……”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更紧密,突出了正确对待“错过”的意义。
过渡: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2、品味一个生动、含蓄的哲理句
出示: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读一读,抓住加点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预定的到站”,联系“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这一句中还有哪些比喻?)。
明确:比喻说理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教师小结:“预定的到站”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指的是那些对人生起着关键作用的目标,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五、运用积累,表达“错过”
1、默读课文第8-11小节,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个事实材料,使得这个层次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这个事实材料,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他人的错过的经历。
老师补充事实材料:
一念之差,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亚历山大·弗莱明错过了实验本身的目标,注意到培养皿中长出了青绿色霉菌,立刻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惠利万世的抗菌素。
小结:摆事实,讲道理,是阐述观点的最有效方法。
过渡:长文浓缩为短文,咀嚼短文可以酿出诗意和哲理,下面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提炼对“错过”的认识。
2、 说一说、写一写有关“错过”的名言佳句:
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泰戈尔
人生如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刘心武
聪明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智慧,愚蠢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懊恼。 ——梁昌辉
六、作业
1、摘录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哲理句。
2、摘录其他作家作品中关于“错过”这个话题的经典语句。
板书:引出
认识 对比说理
对待 比喻说理
警示 事实说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
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质疑问难: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3、教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二次备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2、教师送给学生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生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6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 ,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01-28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5篇05-15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01-15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04-25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08-03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06-25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05-24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02-14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