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1-12-31 16:40:18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

  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 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 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 听读1~2自然段。

  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相关文章: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01-15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篇07-21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07-11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五篇06-17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05-06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05-01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六篇04-17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04-09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