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1-10 12:43:5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周我们学习了两个拼音宝宝,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复习a、o以及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果果班又来了一个拼音宝宝,你们想认识它吗?

  二、学习单韵母e

  1.我们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出示e的纸质图)告诉学生这就是e,并带领学生读2两遍,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这个e字宝宝可调皮了,它跑到电视上了,你还认识它吗?请学生自由读,再次纠正发音。

  2.学习e的四声

  e字宝宝也有四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呢?你们猜猜看。

  出示e的四声,让学生字试着读一读。(贴在黑板上)

  ē指导学生朗读

  é出示白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名字,这就是鹅的名字。

  我们来听一首关于鹅古诗《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再出示拼音é,学生认读。

  ě指导朗读,组词:恶心。

  è指导朗读,老师提问,小朋友肚子饿不饿,学生回答。饿了,一会儿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好东西给她吃。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老师带小朋友们齐读e的四声。

  请学生个别读,纠正发音。

  三、巩固

  小朋友们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

  1.课件出示e的四声,不同顺序,请学生辨认。

  2.老师发拼音卡片学生认读(每个学生一张不同拼音的卡片)。

  3.老师将四声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找对应的字母。

  四、书写(机动)

  1.它们的名字我们都记住了,小朋友们想不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三格,你们还认识这个叫什么吗?

  3.这里有三个家,你们猜e字宝宝会住在哪个家?

  4.出示四线三格中的e,再次带学生读一读。

  5.出示e书写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6.老师范写

  7.学生描红仿写。黄新怡粘贴

  学生跟老师读拼音

  学生看着电视屏幕再次读e。

  学生自由猜测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试读e的四声。

  学生看图说名称。

  学生跟着读儿歌

  学生跟着老师说词语。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说饿还是不饿。

  学生跟老师读

  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导

  学生认读老师出示的四声名称

  学生根据读音找对应的字母,说的同时可以组成词语说。

  学生回忆四线三格,说出它的名字。

  学生猜测

  学生书写

  板 书 设 计

  e

  ē é ě 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为主。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征”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出征才称得上是伟大的出征呢?

  1、展示杨利伟、“神五”图片。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

  2、出示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从这些事件中,你发现什么?

  3、出示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你从这些事件中又感受到什么?

  4、师述:

  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历史一刻吧!

  5、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那激动的一刻。

  6、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走近人物

  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下面让我们一块走近人物杨利伟,感受他的风采。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笔画出来。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读中体会

  (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3)、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xx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4)老师充满激情的介绍:

  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训练,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5)、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这是一次…..)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进行体会其含义。

  4、教师小结:

  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送英雄出征

  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 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基本的要求是:

  (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

  (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4)篇幅要简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四、探究质疑

  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2、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

  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品味鉴赏

  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如: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应反复的诵读、细细的品味。

  六、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七、小结语:

  今天,我们一块重温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的伟大历史时刻。这次壮举成功了,我们中国从此步入了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让我们同英雄杨利伟一起向我们伟大的祖国敬礼吧!(在“歌曲《五星红旗》”的嘹亮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生同唱歌曲《五星红旗》结束。

  板书设计:

  4、伟大的出征

  等待送行 庄严出征

  站满 从容稳健的步伐

  激动 洪亮的报告声 (果断、从容、)

  渴望 标准的军礼

  爱国的情怀

  附:

  1、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

  第一颗人造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登月的人: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2、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20xx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语文教案 篇3

  12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

  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

  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会写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案例点评

  青蛙吃害虫这节课从教学设计思想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均能体现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数学课。

  1.本节课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认知、能力和情感。较好地体现《标准》所提出的发展性目标和知识性目标。具体的设计思路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有参与,课中有讨论,课后有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当今开放式教学所渴盼的。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多边交往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这样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情境给出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仅仅起调控和指导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好表现、求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和喜欢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3.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促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重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4.教师在鼓励性评价中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5.教师的语言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是: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从语言中让人感到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参与者。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3、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án()

  hào()fà()hái()

  (2)辩字义:

  牖:窗户。窥:偷看。凿: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

  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

  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喜爱。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

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3、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扩展识字量,反义词练习,朗读、识记成语,能写话,口语交际,才艺展示。

  2、通过认、读、识、记、说、做完成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利用部件区分形近字,扩大识字量。能看图说反义词。

  2、能在具体语境中区分意思相近的词语。

  3、培养学生朗读、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形近字卡片,找反义词的画面,几种熟悉的动物、植物画面。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二是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发现由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让他们去主动发现,自主归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读小泡中的话,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2、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三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衣被是一家,用手来披挂,土坡一口缸,砸破石头上。

  3、“看看说说”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必引导。指名说。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本部分安排四项内容:读记四字词语;选词填空;写话;读短文。“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读熟、记住,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会写”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对于内容和语言方面不必提出过多限制。“读短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1、自己读词语,一起读。

  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2、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词语。(也可以让学生的把这些词语写在自己的积累笔记上。)

  二、我会选

  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想像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己选词填空,请同桌检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我会写

  1、启发谈话: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在心里藏着没有说,你想说说吗?

  2、组内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不限,长短不限。)

  3、你可以说更可以把他写下来。这样自己以后看了还能想起来呢。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了解。

  也可以组织组内同学互相读读一读,评一评。

  四、我会读

  1、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同学比赛读,读给老师听。

  3、组织学生说说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主题的一个延伸,融科学自然教育于口语交际活动之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解生物,保护生物的意识。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教材安排,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准备,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评价,以达到此次活动的多重目的。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2、相关的动物头饰、写有动物名字的标牌等。

  3、动物自我介绍的录音。

  4、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学过程:

  1、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想全班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动植物介绍会”好不好?

  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作北极熊做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我们可以学着它的样子介绍一下自己。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解,讲解的同学要戴好相应的头饰,挂上相应的动物标牌。(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6、师生共同评议。

  展示台

  这是本学期结束前的一次展示,可以把本学期的学习成果都那出来展示。教师要组织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总结收获,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学生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1、日记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摆出来参观,或是打印成册发行在全班,全年级,家长。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自然博物馆见闻可以在小组内介绍,再在班里介绍。(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进行说明的方法。

  2、层层深入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3、了解说明文也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

  4、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5、了解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层层深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本文介绍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两种选择内容新奇、浅显、通俗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讨论加以体会。

  教学过程

  导入:电视剧《白蛇传》大家都看过,有谁知道阴险的法海和尚最后被压在了什么地方?(蟹壳中)大家想知道蟹是怎么来的吗?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就会对蟹有所了解。

  单元一:预习检测(幻灯)

  1、注音:淘汰驯化瘦瘠溃不成军

  皇太妃抉择销声匿迹乳酪

  2、释义:寡不敌众溃不成军少年老成

  得天独厚

  单元二:分析体会(幻灯)

  1、速读,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一、(1--9)介绍什么叫“人工选择”

  二、(10)介绍什么叫“自然选择”

  三、(11)说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本文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时,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示:通过神秘神奇传说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情趣,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自然饿引出说明对象。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日本武士蟹是怎样来的?

  4、什么叫“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试举例说明。

  单元三:小结全文

  1、本文的语言特色试从以下几个句子中体会

  (1)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

  (2)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实验品。

  明示:(1)形象、简练(2)形象、生动

  2、试在文章中找出以下几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单元四:精读语段

  读第8段回答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2、第一句是一句()句,其意思是()

  3、作者根据()和()断定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又根据()过去曾经存在的生物已大量灭绝。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然选择”下一个定义

  单元五:小结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12-09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2-02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1-29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01-18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12-15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12-15

《语文乐园一》语文教案范文12-11

语文入学教育教案范文07-30

《社戏》语文教案范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