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
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
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出示: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6、读后交流
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出示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齐读这一小句,说说你的理解。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7、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大家想一想: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二)配乐朗诵
(三)拓展延伸
1、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东虹日出西虹鱼。
早雾晴,晚雾雨。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文天地”《地图上的发现》: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自学生字、词语。
(3)读后交流。
(四)作业设计
1、再搜集一些气象谚语。
2、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吧。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3、读一读,想一想,再组词。
流()
查()
带()
长()
留()
察()
戴()
常()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轮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并掌握进区域的规则。
2.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活动准备:
1.阅读区域:自制图书 图书医院益智图书 我是天气播报员(各种幼儿图书若干,图书内容有关天气,可按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
2.操作区域:小车跑跑跑 纸袋的秘密 天气换新衣 (提供牙膏、纸袋等材料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3.智力游戏区域:巧板世界 迷宫大揭秘 天气变化棋 (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宫、棋盘、七巧板等)
4.数学区域:加来减去 分一分 瞧一瞧(提供各种数学操作材料,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5.美术区域:桃花朵朵开 我是艺术家(制作盛开的桃花,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等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互相问好,介绍班上的区域及区域材料。
——交代进入区域的要求及规则。
——重点介绍智力游戏区域的玩法及规则。如:天气变化棋,让孩子大胆尝试创作棋盘。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重点区域观察:
1)天气变化棋:幼儿能否掌握剪、裁、画等技能,并运用该技能进行棋的创作。
2)天气换新衣:幼儿是否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数学区: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美术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是否能正确进行颜色的搭配。
操作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是否都能在音乐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摆放整齐了,如果没有请幼儿摆放整齐。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二》,来自网!
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5篇02-03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八篇01-25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六篇01-17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6篇08-06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7篇07-31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8篇05-16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10篇05-01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9篇03-05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九篇02-28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汇总五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