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24、25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1)a+bc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54页“能被2、5整除的数”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2、认识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研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偶数及奇数。
四、教学难点:
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预设伏笔
师:我听说四年四班的同学们很聪明,特别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想和四年四班的同学们交个朋友,我们在这里共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欢迎不欢迎?
生:……
师:好,现在我们是朋友了,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吉,同学们叫我吉老师好了。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大家认识你,在课堂上,看谁表现的最好,看谁发现的问题最多,看谁回答问题最响亮,好不好?
生:……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会报数吗?
生:……
师:好,现在我们从第一排这位同学开始报数,第一排最后一位同学报完后,第二排的第一位同学要接着第一排最后一位同学的数接着往下报,第二排最后一位同学报完后,第三排的第一位同学要接着第二排最后一位同学的数接着往下报,这样一直报到最后,听懂了吗?
生:……
师:别的同学报数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并且要记住自己的号码。现在听我口令:报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 | 35×2×9 | 18×2×5 |
64÷8÷4 | 120÷6÷4 | 160÷5÷8 |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台8小时)
=32÷8 (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 5台1小时)
=20÷5 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吨) =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连除应用题的要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与前面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分析第一种思路和方法.
第二层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自己类推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连除应用题的特点.
第三层是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明确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逆关系.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有基本题、变化题、改编题.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归一问题打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第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积中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如何用“0”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0.84.2×0.31.3×0.5
口算并说说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0.056×0.15
(1)启发提问:①怎样列竖式?要不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怎样把0.056×0.15转化成整数乘法?
③按整数乘法乘出来的积,比原题的结果扩大了多少倍?
④要得到原来的积,该怎么办?
⑤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2)强调:计算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要在小数的前面补零。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3)验算:交换因数位置后让学生说说0.056×0.15、
0.15×0.056各求的是什么?然后进行检验。
(4)练一练
1.3×0.050.025×1.8
2、教学例4
(1)指名读题
(2)列出算式:这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说18.5×2.4表示什么意义?
(4)指出:以前表示两个数的位数关系的都是整数,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就象这里,18.5的2.4倍就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求18.5的2倍用乘法,求18.5的十分之四用乘法,因而求
18.5的2.4倍也用乘法。
(5)算出得数(学生自练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3、观察例3,例4,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小组讨论并填表:当积小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
当积大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这种规律?
(2)做一做
先判断一下,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P5第10题小组形式,小组长报题,组员抢答
汇报情况,共同纠正易错题,择题说说口算步骤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2812.2
×0.5×0.5
───────────
0.014061.0
3、P5第12题做在书上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每道题对错的理由
4、P5第13题自练后评讲
四、全课
今天学习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碰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反过来呢?
五、布置作业
P5第11题
六、板书
一个数乘以小数
例3注意点
计算过程表格
例4
计算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6 8 7 8 5 3 5
+4 2 -1 5 -1 4 2 ×3
7 7 5 3 6 4 3 1 0 5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2 3 2 3 2 3 2 5
+2 5 +2 5 +2 5 +2 3
4 8 2 5 5 2 7 3 4 8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相关文章: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02-0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03-1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02-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5篇01-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9篇06-2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7篇06-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6篇06-11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0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3-2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