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 “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不对!不对……” “不是!不是!不是……”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蛋壳凸凹两面所承受力的差异,知道拱形物体表面能承受较大的力。
2、实验时能小心操作,会将猜想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能大胆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蛋壳、透明胶、粗吸管、铅笔若干;桌面教具;网上下载有关拱形建筑物的图片若干;长条卡纸(反面用双面胶贴好)、小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通过小鸡出壳的`故事,引出问题让幼儿讨论:
“到底是鸡姐姐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还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了蛋壳?”
幼儿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通过动手实验来感受受蛋壳凸凹两面所承受力的差异。
1、引导幼儿想象,用笔尖代替小鸡嘴,用吸管统一高度,保证每次用力大小一样。
2、幼儿每人拿几个蛋壳,用笔尖代替小鸡嘴在蛋壳凸凹两面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记录。
4、小结:
师:“是谁啄破了蛋壳?”
“蛋壳是从外面啄破的还是从里面啄破的?为什么从外面啄不容易破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蛋壳是什么样的?”(是拱形的、半圆形的、……)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原来拱形的物体表面都能承受很大的力,不信,我们用这张小纸条来做个实验就知道了。”
三、幼儿体验拱形的纸桥所能承受的压力。
1、“这儿有两张纸条,一个把它做成直桥,一个做成拱桥,我们来看看哪种桥的力气大?”
2、教师介绍示范制作方法。
2、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个做直桥,一个做拱桥,然后实验(在桥面上放小积木)并做好记录。
3、大家把自己的记录结果说出来,得出结论: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三、拓展经验,知道拱形的表面能承受较大的力。
师:“小小的蛋壳里面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造出了许多建筑物,我们小朋友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
1、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拱形建筑物,丰富幼儿的经验。
教师一一出示拱形的建筑物,如拱桥、拱形的屋顶、拱形隧道……)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科学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珍珠奶茶吸管1根。
②分组操作材料: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一角面值的硬币若干枚,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
②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③统计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PPT课件中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3、教师边借助图示,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PPT,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平桥和一座拱形的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为什么?
②拱桥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怎么办?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园本课程《奇妙的蛋壳》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有主动探索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半个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透明胶带一卷,积木若干,长方行卡纸一张。
2、多媒体课件、一半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的针筒、有三个桥洞的拱桥一座。
3、已经认识拱形,观察过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提供材料与教学过程
预设幼儿活动内容
引发悬念
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
通过故事,引发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运用设疑操作法,引导幼儿在疑问中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兴趣。
一、设疑激趣,
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根据故事,开放式提问:
师:①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讨论)
②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们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帮它们来解决这个难题。
3、启发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4、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面、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1、在故事中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带着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进行讨论。
2、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看成是小鸡的嘴巴,通过铅笔模拟的方式了解:相同的力分别作用凹、凸面而出现不同现象。
演示解惑
扩展视野
开拓思维
1、通过故事引出问题,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动手操作,探索问题的所在,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索的兴趣,使幼儿的视野得到扩展。
二、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1、场景设置:
将鸡蛋的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引出问题: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破,这么放就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操作,发现“力的发散”现象。
①激趣: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征,用针筒进行实验。“看看,这个针筒流下来的颜色往哪里去了?我们把这些水比作铅笔下去的力,看看,水在“蛋壳”上怎么样了?”
过渡语:现在老师就来让小朋友走到蛋壳里面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3、播放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看看,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想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的。”
用这写语句为下一步的进行奠定基础。
1、教师用动手操作的方式一起寻找找到问题,来探究。
2、运用针筒进行再次实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运用多媒体进行讨论问题,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开拓。
思维重组
迁移经验
相互交流
1、培养幼儿从一个物体中能联想到其他物体,并能从已有的经验中进行搜索,扩散思维。
2、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经验,激发幼儿对生活周围事物的感兴趣与求知欲。
三、引导迁移,运用经验
1、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天安门城楼上的城门、蒙古包等物体,
2、开拓思维
过渡语:我们来找找,有哪些地方是和刚才蛋壳一样的,都是拱形的?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科学家叔叔、阿姨制造的建筑物,和蛋壳一样都是拱形的,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伟大作品?(想)好,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他们的照片,看看会是什么呢?
①观察判断:让幼儿从图片之中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并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在哪里看到过,以及讨论他们作用。
打开幼儿的视野,运用恰当的引语,让幼儿更加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弹壳的奥秘展现在生活中,学以制用。
1、能根据图片迁移经验,打开幼儿的思维,并体验工人的辛苦。
2、根据图片能找出相同之处,并把事物联系起来,使“力的分散”现象回归到生活之中去。
变通思维
探索发现
交流探究
1、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求知欲,并对幼儿的的兴趣进行培养。
2、探索问题中,与教师同实验、同发现、同操作中找寻答案。让科学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幼儿发掘自然中的奇妙世界;将自然——科学——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简单、明了。从而使幼儿对周围的环境能感兴趣。并主动去观察它。
四、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创设场景:展示一座模拟桥,让幼儿尝试建造一座桥。
2、动手展示,探索发现
(1)动手建造一座桥,并尝试能放几块积木
(2)对幼儿的放的积木进行记录,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3)谈论: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2、表达表述,体验成果喜悦。
①能根据自己建造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表述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作品。
②让幼儿讲述在建造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
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怎样才是最牢固的呢?(讨论)
3、交流研究,达到共识。
讨论“怎样使比较平的拱桥变得既方便有牢固呢?”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让教师展示一座有三个桥洞的拱桥,并让幼儿数一数能压多少积木。让幼儿达到共识。
1、根据提问进探索,幼儿能大胆地建造自己的作品,和发现现题。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的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4、公布结果,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愉悦感。
让余兴未尽的孩子自己那操作物件到科学发现室去探索。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发现了拱形的秘密,有的小朋友还想去试试,操作一下的,可以到旁边的位置上在去操作,别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合作,再试试,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会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尝试着去探索问题;合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探究现象,因为只有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才能有活动的动机。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5
大班科学活动:
奇妙的蛋壳执教者:溧阳市实验幼儿园/黄金秀鸡蛋是家喻户晓的一种食品,普遍性的食物给幼儿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随着科学经济的现代化,许多的科学现象都将被普及化,同样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来提高教学质量。“力的分散”一个抽象化的现象,如进行概念化的传授,就呆板无趣,让结果事得其反,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来展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才会吸引幼儿;所以我们要运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实物进行亲自操作,既简单、又明了,效果会更加的明显。蛋壳的出现会给幼儿带来一种生活上的亲切感,活动中也减轻了幼儿“自己不行”的恐惧心理,只有为幼儿创造了放松、自由的环境,才能大胆地去发现、挖掘、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感与实验中的愉悦感。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1、幼儿操作材料:1/2的鸡蛋壳、长短相等铅笔(削尖的)、粗吸管(管腔略大于铅笔)、透明胶带、方形积木若干、复写板、长方形卡纸(两头贴有双面胶)等人手一份。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材料:鸡蛋壳、小盘子、滴管、蓝色的水。
③教师自制的多拱桥一座。
3、生活中有关拱形的应用图片: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
一、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分析:用多媒体制作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蛋壳、胶带、吸管、削尖的铅笔。﹝分析: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2)电脑展示实验过程。
(3)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分析: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
二、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为什么蛋壳从凸面不容易啄破,从凹面容易啄破呢?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滴管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分析: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代替,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分析: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隧道、城门、蒙古包、拱桥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象到展示事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活动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6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1/2的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胶带纸圈一个 ,记录表,记号笔。
2、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薄壳结构原理》《有关拱形的物体》,1/2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 注有颜色的水针筒。
3、幼儿已经认识拱形和各种桥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1)幼儿猜想并记录——幼儿商量猜测记录,将猜测结果记录到“?”一栏。
(2)师生共同讨论并记录猜想结果。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师:什么东西比较象小鸡的尖嘴巴?
(1)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验证并记录)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用铅笔笔尖戳蛋壳的凸面和凹面,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a、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交流实验结果,探讨问题。教师集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1)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蛋壳确实是由鸡妹妹啄破的。(再次实验,操作)a、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把鸡蛋壳放在胶带纸圈上,把铅笔从吸管中掉下去,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b、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c、交流结果,教师集中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3)小结:刚才小朋友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使铅笔掉下去的力一样大,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的。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破,用铅笔的笔尖戳蛋壳的凸面不容易破,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
师:我把针筒里流下的有颜色的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3、利用多媒体展示“薄壳结构原理”。
蛋壳是一个拱形,当力一落到拱形的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所以薄薄的蛋壳就不容易破。当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设计了许多拱形的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
2、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的拱桥、隧道、城门、蒙古包等物体,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奇妙的蛋壳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奇妙的圆大班美术教案09-19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四篇05-09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5篇07-22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8篇07-22
奇妙的染料大班美术活动教案10-14
大班《奇妙商店》语言教案08-2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水04-09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集合五篇07-14
关于大班教案奇妙的水三篇07-11
大班教案奇妙的水合集六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