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5-03 14:27: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同学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同学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和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同学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假如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身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不只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身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同学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本册教材共安排10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材一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数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二是数的运算安排了三个单元,包括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中,第三、四单元主要教学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其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同时在分数乘法单元中还安排了倒数的认识。第六单元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此外,还安排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假设(置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式与方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方程,主要教学解形如 和 的方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比,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单位以及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八单元可能性,主要教学怎样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十单元安排了本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表面积的变化是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活动,研究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大树有多高是结合认识比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测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与影长,发现竿高与影长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是结合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这些活动,都具有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了5个你知道吗,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以及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编排了11道思考,进一步加大教材的弹性空间,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五篇04-1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篇03-17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9篇01-3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篇01-2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5篇07-2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2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7篇06-0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