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15 12:42: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用多种方法识字。

  3、通过读文及情境对话理解,感受其中的幽默。

  教学重点

  学习5个生字、感悟文章的幽默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的幽默。从爱因斯坦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幽默之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教师范读

  1、请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2、学生多种方式读文,能将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1、体会文中动词作用:掉、弯、捡、找、递

  2、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五、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六、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用心思考回答问题:

  1、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2、文中的两个角色分别是谁?爱因斯坦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3、用笔画出事情的起因,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说一说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4、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注意不同语气的读法。

  5、眼镜找到了,又发生了什么趣事呢?

  七、表达交流

  你感受到文章的幽默了吗?说一说,好吗?

  八、1、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两幅幽默画。

  九、板书设计:

  不用谢,爸爸

  爱因斯坦

  幽默

  “小姑娘”

语文教案 篇2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并照样子写一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二课时 -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猫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它的古怪。

  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一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后的具体含义。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一)预习课文、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当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三)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当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当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五)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课文;课堂练习。

  (一)检查练习:

  (二)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三)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四)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五)比较、辨析。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力争能全文背诵。

  2.练习三、四。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语文教案3篇05-14

实用的语文教案五篇07-02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06-28

实用的语文教案四篇06-09

实用的语文教案九篇06-08

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05-10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04-03

实用的语文教案3篇03-25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05-12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总5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