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课文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时间:2022-10-20 09:21:44 蔼媚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女娲补天课文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女娲补天课文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课文原文】

  女娲补天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看到这些,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许多小船,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冒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课文解析】

  神话故事源远流长,被誉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在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等,在民间广为传诵,影响深远。神话故事在人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作为一种文本在人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共有四篇,主要集中在三年级教材中,《盘古开天地》三上第五组课文,但不是以神话故事为主体来安排这篇课文的,而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角度安排。三下第八组安排了《女娲补天》、《古诗两首》《夸父追日》三个涉及神话的课文,这是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体来安排的单元阅读,其主旨体现感受古人丰富的想像。

  在人教版中还安排了一篇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这是以故事长廊的为主题出现的,其主旨是走进故事,感受魅力,体会道理。因此,在人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349篇课文(不包含选学课文)中,神话体裁的文本并不多见,其安排的目的也体现了多层面和多角度,这应该在文本教学中积极把握。

  神话故事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女娲补天》也是如此。《女娲补天》的美学价值就在,“通过神话故事说明我们的祖先企图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积极追求科学真理的进取精神,不仅反映了远古人类向大自然进行英勇智慧的斗争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不屈服任何困难的品质,反映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反映了他们取得最后胜利的渴望和信心”。这就是《女娲补天》的核心美学价值。

  女娲——从字理来看,从女从锅,从女,传说她是九河神女的女儿,伏羲的妹妹及妻子;从锅,传说盘古开天地之后,天穹似锅,而女娲是天地的守护神,女娲的“娲”字形的带着“锅”的原因,这是“娲”字形的字理来源。《女娲补天》出自于出自《淮南子.览冥训》。从想像力的角度看,改编后的远无法和原文相比,可以说改编后的《女娲补天》文本内容简单、语言平实,但故事性较强。课文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造人之神——女娲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于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原始神话中,女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她不仅“抟黄土作人”,而且“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为了使世界充满蓬勃的生气,以便有与自然足以抗衡的力量,她创造了人类;为了使人类摆脱肆虐的自然的威胁,给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从女娲的形象上来看,女娲美丽、善良、勇敢的造人之神、母亲之神,因此,女娲补天不仅补的是“天”,而且是补救了人类的“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在教学文本时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神话文本的特点。神话故事文本的特点就在于充满了神奇的想像力,让学生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成为文本教学的重点之一。文本中神奇的是“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天居然也会“塌下一大块”,此奇一;奇二是“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了……”,在神话的世界里还有管雨的神,居然是由他来把天火给熄灭了;天上的窟窿要用五彩石来补,女娲“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神话可谓神矣!二是把握文本的故事性。故事性强是《女娲补天》文本的一个特点,把握故事性,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与感受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是感受女娲人物的形象。因为女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的斗争中用“想象”创造的英雄形象,是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力量的化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要把握这种美学价值传承给学生,就要抓住人物的美丽、善良、勇敢的三个特点,展开文本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在体会神话人物——女娲的美丽与善良,第二课时着眼于人物补天的勇敢,从而展开文本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树立神话人物的丰满形象,并在其中感受神奇的想像力,再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从而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建构女娲的人物形象。我认为这是《女娲补天》文本教学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抓住人物形象展开教学设计,即尊重了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又是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渗透着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历史背景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

  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世间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也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不周山而引发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焊接到一块。

  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氏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神话: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了一块未用,转世化身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女娲补天简介

  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女娲补天课文内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相关文章:

《挑山工》课文内容及解析07-19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课文内容07-22

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精选16篇)01-18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望月课文12-27

神笔马良课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08-09

六年级语文下册《广玉兰》课文03-1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03-18

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课文03-10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课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