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2-05-23 10:47:21 大班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大班教案汇编七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认识几种常见的洗涤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

  2 会用一种洗涤用品洗脏手绢。

  活动准备:

  1 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洗涤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带到幼儿园布置成“洗涤用品展销会”。

  2 脏手绢每人1条,装水的盆若干。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参观“洗涤用品展销会”,启发幼儿讨论各种洗涤用品的名称、特点等。

  2、引导幼儿了解洗涤用品的特征和用途。

  (1) 教师出示肥皂,让幼儿摸一摸,认识固体的块状洗涤用品。

  小结:肥皂虽然有很多形状和颜色,但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的,是块状洗涤用品。

  (2) 教师出示洗衣粉,让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提醒幼儿不能用嘴尝),再将洗衣粉加入清水中搅拌后,让幼儿观察。

  小结:洗衣粉是粉末状的洗涤用品,它能溶解在水中。

  (3) 出示洗衣液,让幼儿观察,并将其放在水中搅拌,教师总结出:洗衣液是液体洗涤用品,它也能溶解在水中。

  (4) 鼓励幼儿到“洗涤用品展销会”中将洗涤用品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5) 引导幼儿讨论洗涤用品有哪些用途。

  3、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还有哪些洗涤用品?它们都用来干什么?

  小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洗涤用品越来越多,如清洗餐具的洗洁精,人们洗脸、洗澡用的洗面奶、沐浴液,专门洗涤羽绒服、羊毛衫的洗衣液,专门清洁厕所的洁厕净,保持色彩鲜艳的彩漂液,去油污的威猛先生清洗剂,等等。

  4、鼓励幼儿选择1种洗涤用品清洗自己的脏手绢。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延伸和渗透:

  家园共育:提醒家长让幼儿回家自己清洗自己的袜子、袖套等小物件,并帮助幼儿认识家中的各种洗涤用品。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

  2.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初步学会与朋友交往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拉拉沟》歌曲录音,以及教师平时注意本班幼儿较突出的不高兴的实例。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教师讲故事《生气的时候》

  1.与幼儿讨论:丽丽和豆豆为什么要撅嘴和哭闹?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2.你平时有不高兴的事吗?为什么不高兴?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二、表达情绪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告诉幼儿: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人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如果生气后,问题解决了,大家互相更了解。这就是适度的生气,是件好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自己,妨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生气时,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也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或者哭一哭,叫一叫,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等,或者为别人想一想,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三、制定规则

  幼儿相互讨论,制定本班"规则",如生气的时候不能打人、大声吵闹、损坏东西等。

  四、歌曲游戏

  幼儿跟着歌曲录音做歌表演《拉拉勾》,体验和好朋友在一起游戏的快乐。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从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环境布置结束以后,垃圾箱里多了一些彩色的纸质边角料和一些细小的晴纶棉丝,孩子们很快围过去抢着抓在自己手中;撕贴画活动结束后,垃圾箱里多了一叠撕掉贴画后留下的废纸,不知在什么时候,这些废纸就“钻”进了孩子们的口袋里……孩子们竟然会对垃圾箱里的“垃圾”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针对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整合相关领域的内容,设计了以“垃圾箱里的“宝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活动目标

  1.对观察、谈话内容有兴趣,乐于观察,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乐于倾听别人的谈话,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尊重。

  3.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活动前收集几个大班的垃圾桶(内有垃圾);小木棍若干(用于翻动垃圾箱里的物品);洗手盆2-3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观察、谈话主题。

  师:这些垃圾桶里都有些什么?你认为这里面哪些东西还有用?有什么用?

  2.幼儿自由结伴用小木棍翻动,观察,交流。

  教师巡视,倾听幼儿谈话,对幼儿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新发现,并请几名幼儿演示自己对纸类、玩具类等物品的新玩法。(提醒幼儿玩完后洗手。)

  3.集中讨论:为什么每天都会有这么多垃圾?垃圾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减少和妥善处理垃圾?(引导幼儿从节约和环保的角度说起。)

  4.师小结幼儿谈话情况,表扬大胆表述自己见解和倾听别人谈话的幼儿,教育幼儿注意节约,不浪费。

  活动延伸

  布置幼儿到小、中班或在自己家里观察、找寻垃圾箱里的“宝物”。

  活动反思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从幼儿身边最为常见的垃圾入手,让孩子们懂得了垃圾给环境、地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从而知道应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同时利用废旧纸盒变废为宝学会制作陀螺。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震动可以产生声音。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三角铁、响板等乐器若干;小米、盘子、小勺子、瓶子、空盒子等。

  2、提前录制好乐音、噪音的磁带。

  3、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活动流程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1、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2、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请幼儿自由操作材料,通过探索知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1、提供小鼓、碰铃、三角铁、响板等乐器,请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演奏,同时请幼儿用手或脸触碰乐器,感受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请幼儿敲击撒放小米粒的小鼓,观察小米在鼓面上的跳跃现象,用手摸鼓面进一步感受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3、操作中对幼儿提出要求:

  (1)请小朋友在探索时不要发出很吵的声音,否则你就发现不了秘密。

  (2)把探索看到的秘密先记在心里,等探索结束后再告诉老师和小伙伴。

  4、各组幼儿探索后提问:

  (1)刚才你玩的什么?(2)你是怎样玩的?(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老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更进一步的提问。

  小结: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声音的许多秘密,物体震动可以产生声音。我们用力敲击的大,振动就大,声音也就大;用力小,振动就小,声音也就小。声音不但有大小,还有高低等等。

  三、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声音的不同。

  这里有盘子、碗、小勺子、瓶子、空盒子、杯子等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我的创新

  活动流程自由探索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声音?”(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帮助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我们一出生,周围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好听的音乐令人陶醉,被人们称为乐音;刺耳、难听、杂乱的声音让人听了心烦,称为噪音。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和控制这种声音?

  五、活动结束。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声音的秘密。声音还有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呢, 让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活动反思

  “声音的秘密”这个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幼儿对身边的“声音”有着直接、丰富的经验和兴趣,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一些随机的教育又不断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寻找孩子关注的热点,以小见大,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孩子共同创造奇迹。

  课后反思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 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往往是教师预设外的答案,回避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问的,从而将问题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钱的环节,有幼儿提到取2元的,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面值中没有2元的,但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有2元的,我们可以怎么取?还有哪些好办法?这样既围绕目标,也发散了问题,还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因此,教师教育的艺术,对活动中幼儿能否主动学习、乐于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秋叶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落叶的感知。

  2、通过仔细观察秋叶和树叶贴画,提高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天树叶的情景,并捡回一些落叶。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课件。

  3、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一些不常见的秋叶。

  4、录音机、音乐磁带及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秋天树叶变化的兴趣。

  1、师:听,谁在哭呀?(出示树叶宝宝)为什麽它会哭呢?(幼儿猜想)

  师:原来它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可怎麽办呢?

  (让幼儿想办法送树叶宝宝回家,引出森林妈妈,并学说“森林”。)

  2、师:让我们一起送树叶宝宝回“森林”里去吧?

  二、利用课件,让幼儿感受秋叶飘落的自然美

  我们一起来到大森林:

  1、师:小朋友说说看到了什麽,是什麽样的?引导幼儿说出:风来了,树叶会落下来。(背景音乐:大风吹)

  2、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尽情地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背景音乐:小树叶)

  师:学一学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幼儿学树叶飘的动作,教师给予鼓励、表扬。)看,这片树叶真像一只美丽的蝴蝶!

  3、幼儿想象,并大胆的用动作和语言来展示自己。

  师:大家看一看,这片小树叶像什麽?

  4、让小朋友对照大屏幕给这些树叶宝宝找一找妈妈。

  配画外音:我是柳树叶,大柳树是我的妈妈;我是梧桐叶,梧桐树是我的妈妈……

  5、学习诗歌并仿编:

  师:小朋友,想一想,地上这麽多树叶可以用来干什麽呢?小动物用它来干什麽呢?

  利用动画:

  小蚂蚁捡起一片:当作渡船

  小老鼠捡起一片:当作雨伞

  小刺猬捡起一片:当作葵扇

  梅花鹿捡起一片:当作饼干

  仿编:

  小白兔捡起一片:当作什麽(帽子)

  小鸟捡起一片:当作很麽(被褥)

  我们小朋友捡起一片:当作什麽(书签、标本)

  三、通过观察,了解树叶的形状及颜色

  1、组织幼儿讨论,观察叶子的形状及颜色

  师:树叶宝宝被秋风一吹,飘呀飘呀,飘到了我们面前。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桌上的叶子,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麽叶子?是什麽颜色?什麽形状?

  幼儿:

  我的树叶是杨树叶,是黄色的,是圆形的。

  我的树叶是枫树叶,是红色的,象金鱼尾巴

  ……

  2、展示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的资料

  师:除了飘落在我们桌子上的树叶宝宝外,还有哪些你认识的树叶宝宝呢?银杏树叶、柏树叶等。

  四、引导幼儿欣赏树叶画并激发幼儿创作树叶粘贴画的愿望。

  师:小朋友,我们面前有这麽多好看的树叶,我们用它干什麽呢?(出示几幅树叶粘贴画,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来制作一幅美丽的图画呢?

  指导幼儿进行树叶粘贴(让幼儿展开想象,尽情创意)。

大班教案 篇7

  体育:蜈蚣行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蜈蚣行”游戏中的合作行走方式,发展平衡协调的能力,锻炼腿部力量。

  2.能通过观察模仿、口令、方向饰物等方法感知左右空间方位,学习协调一致地合作行走。

  3.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多人同步行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蜈蚣是多足的爬行动物;学习过侧行动作,有听信号向不同方向走跑的运动经验。

  2.物质准备:纸做的虫子若干个、小鼓1副、花环18个;音乐(左右运力操音乐、放松音乐等);蜈蚣范例图片、幼儿模仿蜈蚣队形照片各一;擦汗毛巾。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热身操:“Left、right,gogogo!”(左右韵律操)

  二、基本部分

  1.学习“蜈蚣爬”游戏活动玩法。

  (1)教师(出示蜈蚣图片):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行走的?

  (2)教师(出示一组幼儿联合做蜈蚣爬的半蹲照片):这样像蜈蚣吗?是怎么连接的?(分析动作,模仿学习:一组幼儿身体靠近,后面幼儿双手扶着前面幼儿腰两侧,腿部半蹲,站成一队。)

  (3)幼儿第一次分小组自由尝试做蜈蚣行走的练习,教师观察、发现幼儿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问题,引导幼儿发现探索。

  2.集中讨论玩“蜈蚣爬”游戏的好方法。

  (1)教师:很多人合在一起走不容易,那我们就先试一试两人一组行走。

  (2)幼儿两人一组,分散练习。

  (3)讨论:你们是怎样玩小蜈蚣走的?(师幼互动,分析要领:前后小朋友商量好,行走时先走身体一侧的脚,再走身体另一侧脚,像蜈蚣一样地前行。)

  (4)讨论:先出哪只脚呢?(左脚因为平时做操、做事情很多都从左边开始的。为每名幼儿提供一个花环带在左腿上。)

  (5)左腿戴上花环后,教师击掌,幼儿尝试快、慢练习行走,玩“蜈蚣爬”游戏。

  3.变化条件幼儿继续进行尝试学习。

  (1)教师:小蜈蚣长大了,试试3人合作玩“蜈蚣爬”游戏吧。(先集中讨论:人多了,怎样才能不相互踩脚?明确先行的方位;共同喊口令进行;走时队伍不能断开。)

  (2)三人合作自由练习,轮流交换做排头,教师敲鼓点进行快、慢练习。

  (3)尝试探索小组(5—7人)合作蹲行。师:蜈蚣越长越大了,让我们按小组变成一条更大的蜈蚣吧。请小朋友试试看,能不能走起来。(幼儿分组游戏1—2次)

  (4)游戏《蜈蚣找食》:鼓励每组的幼儿齐心协力,谁先拿到终点的小虫子就是胜利。

  三、活动结束

  放松身心: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扮成一条蜈蚣听音乐互相拍腿放松。

 

【实用的大班教案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大班教案模板汇编六篇04-10

实用的大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01-04

实用的大班教案模板汇编7篇01-03

【实用】大班教案锦集七篇05-09

【实用】大班教案模板汇编五篇03-19

【实用】大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02-14

【实用】大班教案模板汇编7篇08-11

【实用】大班教案模板汇编5篇06-09

实用的大班教案范文汇编6篇03-02

实用的大班教案范文汇编9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