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时间:2023-03-07 09:54:41 洁婷 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通用11篇)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1

  教学意图: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叮叮咚咚的拨浪鼓,晃啷晃啷的铃鼓,圆圆肚子的小红鼓,此类乐器更因其外形可爱、声音悦耳、节律感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作品原型是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诙谐有趣,又具有关心他人的含义。小班语言文学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仿编童谣。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学习、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使幼儿在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技能目标:

  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创造力培养目标:

  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6种图片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附童谣:

  我的小鼓响咚咚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呦呦,这不行,妹妹睡在小床中,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

  相关信息:

  童谣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童谣的教育价值: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园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充实儿童的涵养,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教学点评:

  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创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游戏情景,通过欣赏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引导孩子体验和表现出与教学情景相符合的情感。

  三、活动预备

  1.布置一个“娃娃角”,有一张小床,床上有被子和小枕头。

  2.预备一只会眨眼的布娃娃。

  3.录音机和录有娃娃的哭声的录音带。

  4.将各种大小不同的鼓间隔地放成大半圆形。鼓棰放在鼓面上。

  四、设计思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这一教材内容,就隐含着关心,不防碍别人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语言学习不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创设反映儿歌内容的情景,让孩子们在说鼓,哄小妹妹睡觉的游戏过程中体验,理解儿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导幼儿表现出与儿歌内容相一致的情感。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发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孩子们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最自然,最真挚的感情。

  五、活动流程

  情景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一)情景感知

  幼儿做模拟动作进活动室。

  内容是“玩具兵进行曲”孩子们听着欢快的旋律,做着吹喇叭,敲铜鼓等各种带有节奏的模拟动作,选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儿童的情感迅速聚焦,进入持续的情景,感知特色的情景。

  (二)体验理解

  1.体验我和小鼓玩得真开心。

  (1)出示一只布娃娃,引导幼儿与娃娃打招呼。

  (2)老师敲鼓。

  说明:请幼儿讲讲敲几下,老师就根据幼儿讲的敲几下,表示小鼓真听话。

  (3)个别幼儿敲鼓

  说明:请三一四名幼儿讲带有节奏变化的鼓点声,个别幼儿在敲上打出不同节奏。

  (4)幼儿欣赏儿歌第一段

  (5)幼儿再自由玩鼓

  (6)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敲鼓

  老师敲鼓,幼儿听着老师发出了指令敲鼓,可以带有节奏的.变化。

  (7)欣赏儿歌第一段或跟着念。

  2.体验理解关心小妹妹的思想情感。

  ①放娃娃的哭声,引导幼儿猜猜讲讲娃娃为什么会哭?

  说明:可让幼儿先自由讲,最后引导幼儿讲出是小娃娃要睡觉了。

  ②哄娃娃睡觉,师生共同唱“摇篮曲”。

  ③师生共同把小娃娃送到小床上睡下。

  说明:老师以自己轻轻地唱,轻轻地哄,轻轻地走,轻轻说话等言行和情绪来感染幼儿,使那种关爱他人的情绪得到扩散,从而理解小妹妹睡觉了,我们不能影响她的思想情感。

  ④欣赏儿歌第二段。

  (三)内化迁移

  1.幼儿与小鼓说静静话。例:小鼓你别响了,小妹妹睡觉了等等。

  说明:老师引导幼儿轻轻走,轻轻地用儿歌第二段的内容与小鼓说静静话,让小鼓别再响了,把对儿歌的理解化为具体的行动。

  2.老师完整念儿歌,幼儿跟念。

  3.幼儿轻轻走出活动室。

  说明:小妹妹睡觉了,老师带领幼儿去操场上玩,幼儿模拟小猫走轻轻离开。

  (四)延伸

  “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

  2.能正确演唱象声词,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引导幼儿初步根据歌曲的内容,学习创编表演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娃娃的哭声

  2.布置娃娃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发声练习:我爱我的小动物

  引导幼儿知道那些是象声词?什么是象声词?

  2.课件:有小雨点、小青蛙

  复习歌曲《小树苗快长大》

  二、展开

  1.体验我和小鼓玩得真开心

  (1)出示一只布娃娃,引导幼儿与娃娃打招呼。

  (2)老师敲鼓。

  幼儿敲几下,小鼓就响几声,表示小鼓真听话。

  (3)个别幼儿敲鼓

  请名幼儿带有节奏变化的敲鼓,在敲上打出不同节奏。

  (4)幼儿欣赏歌曲第一段

  (5)幼儿再自由玩鼓

  (6)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敲鼓

  老师敲鼓,幼儿听着老师发出了指令敲鼓,可以带有节奏的变化。

  (7)欣赏儿歌第一段或跟着念。

  2.体验理解关心小妹妹的思想情感。

  (1)放娃娃的哭声

  引导幼儿猜猜讲讲娃娃为什么会哭?

  (2)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讲出是小娃娃要睡觉了。

  (3)哄娃娃睡觉,师生共同唱"摇篮曲"。

  (4)师生共同把小娃娃送到小床上睡下。

  老师以自己轻轻地唱,轻轻地哄,轻轻地走,轻轻说话等言行和情绪来感染幼儿,使那种关爱他人的情绪得到扩散,从而理解小妹妹睡觉了,我们不能影响她的'思想情感。

  (5)欣赏儿歌第二段。

  3.幼儿与小鼓说悄悄话。例:小鼓你别响了,小妹妹睡觉了等等。

  引导幼儿轻轻走,轻轻地用儿歌第二段的内容与小鼓说悄悄话,让小鼓别再响了,把对儿歌的理解化为具体的行动。

  4.老师完整念儿歌,幼儿跟念。

  5.幼儿轻轻走出活动室。

  教师:小妹妹睡觉了,我们去操场上玩吧,幼儿模仿小猫走轻轻离开。

  三、结束

  引导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4

  设计意图: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全曲以xx x x | xx x—|的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声音大、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小鼓与鼓锤人手一个

  2、图谱

  3、伴奏音乐。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声音大、小带来的不同情绪。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律动《大猫、小猫》入场:

  教师与幼儿随节奏小猫走入场。

  师:“刚才小猫走路走的真好,现在要比比看哪只小猫唱歌最好听。”

  (2)发生练习《大猫、小猫》:

  “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师:“今天,不仅有可爱的'小猫,还有好玩的,看看那是什么?”(小鼓、鼓槌)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打鼓导入活动:

  师:“玩过小鼓吗?想玩吗?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要马上停下来”“开始……停!”

  师:“仔细听,这一次,我的口令变了,“我说小鼓响一声”“你要和小鼓一起来回答,我的小鼓……(手势提示敲鼓)”

  “我说小鼓响两声。”(提示幼儿听清楚敲击次数、看手势)

  “我说小鼓响三声。”“真好听,我们再来一次!”(小朋友问)

  (2)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喜欢小鼓吗?我也喜欢,听张老师夸夸小鼓吧。”(朗诵第一段歌词)

  师:“我夸了我的小鼓,怎么样?想不想一起来夸夸你的小鼓。”(师幼共同朗诵第一段)(放鼓)

  教师范唱第一段歌曲

  (3)讨论:什么时候不可以敲鼓呢?”(幼儿自主回答)

  师:“说得对,我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4)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师:“刚刚我们敲鼓可开心了,接下来听一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朗诵第二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是怎么说的?懂懂懂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懂懂懂,是什么意思?”

  师:歌曲里的小鼓也像小朋友一样懂事,看到妹妹在小床里睡觉,马上就轻声的说懂懂懂。

  (5)教师完整范唱。

  师:“你喜欢这个懂事的小鼓吗?我们完整的听一听这首歌。”

  (6)教师与幼儿共同朗诵歌词内容,巩固记忆。

  师:“好听吗?”“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共同演唱歌词内容。

  (7)教师幼儿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师:“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来唱第二句。”

  “小朋友记得真清楚,这次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

  (8)幼儿尝试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并敲鼓。

  个别幼儿、集体展示。

  (三)结束部分:

  教:“谁愿意当小演员,把这首歌曲表演给客人老师?幼儿边演唱歌曲边敲鼓离场。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提高学生对音乐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变化能力。

  2、感受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并对他们产生兴趣,并能奏出xx-x等构成的短小节奏型。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小鼓,米粒

  学具: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导言:这节课,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出现了什么?(播放关于鼓的视频)。

  看后,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现了什么乐器?师总结出现了大军鼓、小军鼓、大镲。

  三、音乐游戏

  鼓上的小米粒。

  1、导言:今天我们教室也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小鼓,他还带来了他的好伙伴——小米粒。请小朋友们看好,他们两个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师把米粒放在小鼓上,用鼓垂敲击,生答在跳舞。

  2、师分别按xxxx|xxx-||节奏,用不同的力度敲击,让学生观察鼓上的米粒有何变化?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出示课件。

  师总结:鼓声越响,小米粒跳得越高,鼓声越轻,小米粒跳得越低。在音乐中我们用力度记号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板书:强f弱p。

  3、请个别同学也上台来试敲,按xxxx|xxx-||节奏,再和其他同学一起按节奏拍手来表示强弱。

  四、新歌学唱。

  导言: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鼓,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好听吗?旋律轻快优美,速度为中速稍快。所以演唱时要带点弹性。

  2、小朋友们,有谁知道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的强弱节奏怎么打的呢?让我们一起打着节奏再来听一遍。听范唱《小鼓响咚咚》第二遍。

  3、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

  (1)生跟师按节奏分句跟读两遍。

  (2)生按节奏齐读歌词。

  4、导言:这首歌曲一共几段?这首歌曲的歌词说了些什么呢?

  师总结,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我们应该把第一段唱得响一点,第二段相对轻点。

  5、导言: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1)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

  (2)师分句教唱第一段两遍,生齐唱第一段。师分句教唱第二段两遍,生齐唱第二段。

  6、全班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注意强弱。

  7、分男女生唱,男生演唱时女生拍手为男生打节奏,再交换。

  8、师生接口唱。

  9、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演唱歌曲第一第二段,注意强弱。

  五、艺术实践。

  1、歌表演。

  导言:刚刚小朋友唱得真不错,接着我想请小朋友来为这首歌曲想想动作。

  分段想动作,再跟音乐录音进行歌表演。

  2、导言: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唱了《小鼓响咚咚》。用歌声,动作来表达了歌曲,那同学们想想我们除了唱歌。跳舞,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呢?

  (1)师先跟录音示范打鼓,强调强弱。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模仿老师用鼓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跟老师钢琴演唱歌曲,注意第一第二段的强弱,请同学点评。

  (3)请小朋友分别拿好铃鼓、手串铃、三角铁、沙球为歌曲伴奏。师先分别示范各打击乐器的打法。再请一半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鼓响咚咚》伴奏,另外一半同学演唱歌曲,然后交换。

  六、拓展:

  鼓的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小鼓的歌曲,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鼓呢?老师知道有凤阳花鼓,朝鲜长鼓,瑶族长鼓等,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千姿百态的鼓,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

  1、象角鼓的形状象什么?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

  2、蜂鼓的形状象什么?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3、板鼓,打击乐器。板鼓扁圆形,鼓面蒙皮,故又称单皮。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

  4、陕北腰鼓表演可有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舞姿,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5、老师还知道新疆人民喜欢用手鼓来为歌曲伴舞,接着就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手鼓舞》。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的鼓,和小鼓做了好朋友,

  等我们长大后我们还可以参加鼓号队,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演奏鼓,和小鼓做真正的好朋友了~~

  最后让我们唱起《小鼓响咚咚》,一起走出音乐教室吧。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鼓响咚咚

  2、读谱知识

  3、综合训练

  4、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别人。

  2、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3、培养学生为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并能准确的为歌曲伴奏。训练一定的合作能力。

  4、通过欣赏,领略湖南民歌的风采。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

  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读谱知识

  1、复习提问:我们都学过哪些音符?

  请学生上前将所过的音符写在黑板上。

  集体复习五线谱的五线四间。

  2、请同学将学过的音符填写在五线谱内。

  教师讲解d并将其写在五线谱内:

  记写在高音谱表第三间上的音唱做高音d。请同学跟琴唱一唱感觉音高。

  请同学们将小鼓响咚咚一曲的d找出来。

  三、综合训练

  1、教师将书上的几个音符分别弹弹,请同学跟着唱一唱熟悉一下。

  2、教师将书上的音符任选两个弹弹,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弹的是哪两个音。并将这两个音符用线连起来。

  3、请同学将书上六个音符按照高低顺序写在五线谱上。

  4、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自己试着拍击第二题。然后全班一起拍。

  四、小鼓响咚咚

  1、同学们,大家认识了许多乐器,今天我们来听听小鼓在做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鼓响咚咚》。

  2、听录音范唱。回答,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唱法学习。注意:附点音符处唱法,重点练唱。

  3、歌曲处理:

  讨论: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力度来演唱

  分析这首歌曲的两段歌词意思,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

  练唱

  4、听录音伴奏演唱,并做动作,和用乐器伴奏。

  五、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1、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曲。

  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2、读一读歌词,说说讲了什么?

  3、复听乐曲,请同学随着音乐拍手。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唱、演奏、欣赏等艺术活动,尝试队列行进中的步伐和大鼓、

  小鼓及钹的行走。

  2、在律动中认识并体验二声部节奏的变化,训练对自己的节奏感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对节奏感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

  2、体验二声部节奏。

  三、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等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听:让学生欣赏《共产儿童团歌》

  2、了解:这首歌是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侯曾唱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3、师范唱。

  4、师弹琴,生轻声唱。

  (二)、节奏练习:

  模仿最后一句用手拍节奏。

  x x.x │x x│ x .x x x │x-│

  嘀 嘀 哒 嘀 哒 嘀 嘀 哒嘀 哒

  (三)、走一走:

  结合队列训练,和节奏充分体验歌曲之间的二部变化。

  拍: x x. x │ x x│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四)、敲一敲:

  手拍节拍,口读“哒”,休止符时轻读“空”,练习几种小鼓的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x ox │o x x xx │ox ox │x o │

  (五)、欣赏:

  观看鼓号队vcd,引发学生兴趣,观察手持鼓锤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筷子试一试,敲一敲。

  (六)、欣赏鼓的.图片:

  各种各样的鼓是我国人民喜欢的乐器。

  (七)、唱一唱:

  1、欣赏《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

  2、唱《音阶图》。

  3、配合手势唱《音阶歌》。速度慢一点。

  (八)、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教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喜欢鼓号队的节奏。我在节奏的教学过程中,先让他们从简单的大鼓、大镲的节奏开始,然后再出示小镲的节奏,最后出示小鼓的节奏,小鼓的节奏里出现很多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学生较难掌握,但是经过几次的练习,大部分孩子就掌握了。最后我让孩子们分别担任角色来演奏,大家配合的很默契,同时还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了一个小组长让他们作小指挥,这样一来学生完成的就更好了。其次我让他们用笔当鼓棒演奏,孩子表现的很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多做节奏方面的练习。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体验“打鼓”的乐趣。

  2、随音乐演奏,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

  3、体验与爸爸妈妈们共同进行打击乐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水桶、牛奶罐、脸盆、筷子等,《加油干》图谱、音乐《加油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幼儿园,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那我们怎么欢迎他们呀?

  2、引入:我有个建议今天我们用鼓声来欢迎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你们说好吗?(师向幼儿介绍鼓:水桶、脸盆、筷子……) 我们的“鼓”和以前打击乐里面用到的鼓一样吗?谁会用这些“鼓”敲出好听的声音呢?

  3、幼儿自由打击。

  (1)师示范敲击鼓,并说出欢迎词:爸爸 妈妈|中一班 欢迎|你 -|

  (2)幼儿敲击鼓声说出欢迎词。

  (3)师小结:重点说出幼儿敲的方式:如敲鼓面、鼓棒和鼓边。

  4、讨论图谱,并尝试打击基本节奏:

  (1)师出示《加油干》的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师唱改编过的歌词:欢迎你呀么嗬嘿,欢迎你呀么嗬嘿,我们大家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呀么嗬嘿!

  (2)幼儿跟随《加油干》的音乐唱欢迎词,表现内心的愉悦心情。

  (3)我们一起来看看图谱,这么多各种各样的鼓我们要怎么样跟图谱配合起来敲击呢?(师幼共同为图谱配鼓)

  (4)幼儿看图谱用“鼓”演奏。

  (5)请个别幼儿合作演奏。

  5、幼儿与爸爸妈妈共同用“鼓”进行演奏,表达心中的快乐。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听听找找已知道的小乐器,并初步认识鼓,体验听辨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乐器若干(各种鼓、碰铃、响板)、音乐磁带《小鸡小鸭》等4、叮当屋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叮当屋。

  1、幼儿人手一只小篮子(响板、碰铃、双响筒等),教师出示叮当屋在屋里敲击小乐器幼儿听辩并找出相应的小乐器。“听听,叮当屋里谁在唱歌?”—巩固听辩碰铃、响板等。

  幼儿找出小乐器后,师生共同节奏乐《小小鸡》《小乌龟背糖果》等。

  2、在游戏中对鼓的声音感兴趣。

  “这又是谁在唱歌,你的小乐器篮里有吗?”

  二、玩玩找找:小鼓响咚咚

  1、“瞧,叮当屋里来了位新客人,会是谁呢?我让小朋友来找一找、猜一猜。” 幼儿上前摸口袋并讲述其外形。

  2、出示鼓,知道名称。

  3、听一听:“鼓的声音象谁在唱歌?”大胆想象。(鼓励幼儿结合生活里的经验大胆讲述)

  知道鼓儿的声音咚咚响

  4、“圆圆胖胖,肚里空空,敲敲听听,咚咚咚咚。”“这个新朋友就是鼓,找一找教室里还有鼓吗。”幼儿四散找鼓。

  三、游戏:狐狸来了

  游戏方法: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音乐声中游戏(歌表演)。教师拿不同的乐器代表不同的角色。

  幼儿歌舞后,听到碰铃的`声音就是鸡妈妈来找小鸡了,响板则是鸭妈妈找小鸭的信号。

  大鼓的声音代表狐狸重重的脚步声,幼儿辨别后逃走。

  游戏两次,结束。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 篇11

  一、游戏目标

  1.让幼儿感知音的轻重变化。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小动物在鼓上跳跃的形象,训练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二、游戏准备

  打鼓一个,黄豆若干。

  三、游戏规则或玩法

  1.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1)鼓面上放一些黄豆,老师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黄豆变化。

  (2)放音乐,老师根据音乐的.强、弱击鼓,重点感受:音强则黄豆跳得高,音弱则黄豆跳得低。

  2.幼儿学做小黄豆,听音乐的强弱跳动,老师敲鼓提示。老师让幼儿表现音乐轻重及动作有创造性的幼儿示范表演给大家看。

  3.鼓励幼儿想想,除了黄豆会在鼓上跳,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在鼓上跳?怎样跳?造型、动作怎样?

  (1)一名幼儿击鼓,其他幼儿创编小动物在鼓上跳,并能表现出轻、重音及动物独特的动作,音乐一停,即定格某种动物造型。先让一名设计者带领全班幼儿听音乐表演。

  (2)教师评价:请刚才表演有创新的幼儿击鼓,其他幼儿继续创编动物在鼓上跳舞。

  (3)请幼儿三人、四人、五人成一组设计不同的动物跳的动作,鼓一停,即摆出各种造型定格。

【中班音乐小鼓响咚咚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12-28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教案10-22

我的小鼓响咚咚小班音乐教案设计02-16

我的小鼓响咚咚中班音乐歌曲表演活动教案12-16

小鼓响咚咚小班语言教案03-27

小班语言教案:我的小鼓响咚咚12-14

中班小鼓手音乐教案03-11

中班音乐小鼓手教案06-08

中班双语音乐《咚咚锵》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