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时间:2024-11-19 11:01:19 晶敏 大班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通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通用9篇)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1

  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比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2

  一、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爱提问,可发现问题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问题不肯深究,常常这个来问:“为什么”,那个来问“为什么”。我觉得:大班幼儿不但应该发现问题,更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自己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二)活动准备:

  1、 操作台上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各1

  (2)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个,筛孔不一的筛子3个

  2、为幼儿准备:

  (1)各种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黄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个

  (2)中孔筛子10个

  (3)每2人1个托盆,内装: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个,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3、录像2段,内容为:

  (1)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用筛子挑选细沙

  (2)农村里,农民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黄豆里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镊子、筷子、筛子。随便你用哪一种方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设置问题请幼儿回答,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幼A:我用勺子把黄豆舀出来,还没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黄豆夹出来的,还没分完呢。(2)师:谁已经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巩固词:筛子)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3、二次尝试:发现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师: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师: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幼A:很快。 幼B:很方便。评析:此环节幼儿在操作、讨论中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4、三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1)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来分的?

  (2)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3)师:为什么会这样?幼: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4)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5)师:为什么会这样?幼:蚕豆和赤豆都比筛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评析:此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

  5、四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师: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评析:幼儿通过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离混合物,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6、观看录像,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录像)

  (四)活动延伸:把三样、四样东西混在一起,请幼儿想办法分开。

  三、活动评析:

  科学活动《有用的筛子》改变了以往单纯教与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限,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以引起兴趣——认识了解——操作探索——发散思考——延伸活动流程进行的'。首先设疑,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想办法、操作去解决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没有解决,教师及时出示新工具——筛子,引导幼儿去认识、发现新事物的特点。然后,请幼儿操作,发现筛子的用处,教师总结。接着,教师再抛出问题,再次请孩子操作解决问题,教师总结。通过两次操作,幼儿发现了筛子的用处。教师的总结,及时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概念印象。教师通过视频,让孩子了解“筛子原理”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现象,有助于幼儿将获得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链接。最后抛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们保持探索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及时跟进,过程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探索、发现筛子能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学习用不同的筛子分离东西,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3、能大胆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重难点:

  幼儿发现筛子能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能根据分离物的大小选择适合的筛子。

  活动准备:

  1、筛子若干个、筷子、勺子、调羹等;

  2、分组操作材料:大米和红豆混合物、蚕豆和红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盛分离物的塑料盘子若干

  3、视频《生活中的筛分现象》。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混合物,设疑。

  1、教师出示红豆和大米的'混合物,以情景导入活动。

  (师:今天,王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大米、红豆混在了一起。请我们一起想办法帮助她,把混在一起的粮食分开。)

  (师:怎样把大米、红豆分出来?)

  2、提问:有什么办法能把两样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幼儿自由猜想。

  3、幼儿操作,使用筷子、手抓、调羹等工具分开混合物。

  (师:你们分完了吗?用的什么方法?你觉得快吗?)

  二、初次尝试:发现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

  1、教师以带来神奇的工具出示筛子,引导幼儿认识,知道筛子上有筛孔。

  (师:你发现了筛子上有什么?这叫筛孔。如果东西放在上面就会漏下去。所以要用盘子接住漏下去的东西。)

  2、幼儿合作用筛子筛分大米和红豆的混合物。

  3、教师及时跟进,予以启发引导与深入。

  (师:大米和红豆分开了,请你们把它们送回家。)

  4、集中讨论,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启发幼儿发现: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上,

  比筛孔小的东西会漏下去

  (师:筛子的本领就是能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三、教师出示新的混合物,再次设疑。

  1、教师出示蚕豆和红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

  2、出示大孔筛子和小孔筛子,请幼儿比较它们的不同。

  四、再次尝试: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幼儿动手操作,选择合适的筛子分离不同的混合物。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筛子来分离混合物,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师:要根据分离物的大小选择适合的筛子)

  五、了解筛子的作用。

  1、在小朋友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能用到筛子的本领,让我们的生活变的很方便?幼儿自由交流与讨论。

  2、视频《生活中的筛分现象》(农民用竹编做的大竹筛筛选着稻种,农妇用米箩淘洗大米,茶叶包,夏天的蚊帐,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鱼的鱼网等),扩散幼儿的思维。

  六、留下疑问,发散思考。

  1、出示大米、蚕豆、红豆、面粉的混合物,请幼儿讨论、交流如何分开。

  2、请个别幼儿来试试看。

  延伸活动:

  1、在科学角,放置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和各种混合物,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和发现。

  2、继续找找生活中的“筛分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4

  一、活动目标:

  1、过操作活动了解筛子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筛子能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3、乐于表达,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筛子、勺子、、筷子图片若干。

  2、分组操作材料:多种混合物、黄豆、赤豆、大米、、玉米粒、石子、盐、沙、玉米粉各一盘,纸盒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设置“小厨师学本领”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混合物(大米和盐),提问:

  (1)、盆子里有什么?

  (2)、小厨师能有什么办法把两样东西分开?幼儿尝试用多种办法分离盆中的混合物。

  2、教师出示筛子,提问:

  (1)、有哪位小厨师知道这是什么?

  (2)、如果把东西混在一起放在筛子里,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呢?

  (二)、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1)、小厨师任选几种东西混合后在用筛子分离。

  (2)、看看发生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2、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教师随机启发幼儿发现问题。

  (三)、讨论分析活动:

  边讲边图片演示:

  (1)、小厨师发现了什么?(黄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筛子里;盐、玉米粉、沙漏下去了。)

  (2)、为什么黄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筛子里,而盐、玉米粉、沙漏下去呢?

  启发幼儿发现比较:

  (1)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里

  (2)比筛孔小的东西会漏下去

  小结:筛子神气的本领就是筛子上有许多小孔,它可以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四)、在生活中我们运用筛子的本领解决哪些困难?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5

  设计意图

  筛子是农村常用的一种工具,它能分离大小不同的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不小心把几种不一样的东西混在一起。为了能让幼儿学会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设计了此活动。这个科学活动有利于幼儿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了解筛子的作用,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目标

  1、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的小颗粒状物体大小的关系。

  2、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探究品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认识芝麻、黄豆、绿豆、花生、盐等物。

  物质准备:芝麻、黄豆、绿豆、花生、盐混合物若干;筛子、筷子、汤匙、镊子等工具;各种筛子的图片;工人、农民使用筛子的录像片段。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打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

  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介绍操作材料。

  师:要把芝麻和黄豆分开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幼:可以用手挑出黄豆。

  幼:可以用筷子分。

  幼:可以用汤匙把黄豆分出来。

  师: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汤匙、镊子、筷子、筛子。请你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2)提出操作要求:

  ①找个小伙伴,两人一组,每种工具都试一下,比比哪种方法快。

  ②分好后把工具放回框里,并和小伙伴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③保持地板的整洁。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发现筛子能分离混合物的作用。

  师指导语: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哪种工具分得最快?为什么?

  (4)集中交流,梳理幼儿的探索发现。

  ①你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什么方法可以最快地把混合物分开?

  幼:我用汤匙分的,还没有分完。

  幼:我用镊子、筷子分的,也还没有分完。

  幼:我所有工具都试过了,汤匙、筷子、镊子都可以分,但是都不够快,筛子是最好用的,用筛子能很快把它们分完。

  ②为什么筛子能把东西分开呢?(边操作边讨论。)芝麻和黄豆一样大吗?使用筛子来分,你发现了什么?

  幼:筛子上有许多小孔,黄豆比较大,留在上面;芝麻比较小,才会漏下来。

  师:(小结)原来筛子上有许多筛孔。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上,这样就把两种东西分开了。

  (教师提供大小对比较明显的芝麻与黄豆混合物,幼儿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后,发现使用筛子能很快将两种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该环节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筛子的作用。操作后的集中交流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帮助总结并提升核心经验: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上。)

  3、第二次尝试:发现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介绍操作材料:盐和黑米、绿豆和花生的混合物,大中小号的筛子。

  师:用筛子来分东西又快又好。除了刚才用的那个筛子,我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另外两个筛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大、中、小孔筛子,在大中小号筛子上分别贴上“大”、“中”、“小”字作为标记。)

  幼:它们的孔大小不一样。

  师:这儿有两盘混合物,黑米和盐、绿豆和花生,它们一样大吗?谁大谁小?

  幼:芝麻大,盐小;花生大,绿豆小。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用不同的筛子把它们分开呀?

  (引导幼儿对混合物的颗粒大小进行比较,有利于幼儿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

  (2)提出操作要求:

  ①两人互相合作选择合适的筛子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到四个盘子里。

  ②分好后和小伙伴说说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结果怎么样。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根据混合物的大小寻找合适的筛子。

  (4)操作后讨论:

  ①这些东西是用同一种筛子来分的吗?

  ②黑米和盐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你发现了什么?用小孔筛子分为什么只有盐漏下来?

  幼:用小孔筛子分的,因为盐比筛孔小就漏下来,芝麻比筛孔大,留在了筛子上。

  师:用其他的筛子分行吗?(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为什么两样东西都漏下去了?

  幼:芝麻和盐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③绿豆和花生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你发现了什么?用大孔筛子分为什么花生会留在上面。

  幼:因为花生比筛孔大,会留在上面,绿豆比筛孔小,所以会漏下去。

  师:用别的筛子分行吗?(演示用小孔筛子分。)为什么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了?

  幼:绿豆和花生都比筛孔大,所以都留在筛子上了。

  师:(小结)芝麻和盐都比筛孔小,所以都筛下去了。绿豆和花生都比筛孔大,所以都筛不下去。因此,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为筛子做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及讲述。在第二次尝试中教师提供芝麻和盐、绿豆和花生的混合物,分离时仅需要用到大、小孔筛子,中孔筛子的提供为这一环节的操作提高了难度。通过这样的.操作探索,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提升,认识到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初步懂得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4、第三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1)介绍操作材料

  师:我这儿有四种东西的混合物,混合物中有黑米、盐、绿豆、花生,它们一样大吗?谁大谁小呢?

  幼:盐最小,然后是黑米、绿豆,花生最大。

  (引导幼儿先区分混合物颗粒的大小,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操作要求:

  ①合作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②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③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指导幼儿选用合适的筛子分,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师指导语:你先用哪种筛子分出什么东西?再怎样分?

  (3)操作后讨论:

  师:你是怎样分的?分完了吗?

  幼:先用小号筛子把盐筛下来,再用中号筛子分出黑米,最后用大号筛子把绿豆筛出来,花生留在筛子上,这样就把四样东西都分好了。

  幼:我先用大孔筛子,花生比筛孔大留在筛子上;再用中号筛子,绿豆比中孔筛子的筛孔大,留在了筛子孔上,这样就把绿豆也分出来了;最后用小孔筛子分,绿豆留在小孔筛子上,盐漏到盘子里了。

  师:这三个筛子筛出来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

  幼:不一样,因为它们的筛孔不一样大。

  师:(小结)小孔筛子的筛孔小,只能漏下盐,中孔筛子的孔比小孔筛子的大,所以它能漏下黑米和盐,大孔筛子的孔最大,所以它能漏下盐、黑米、绿豆。原来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

  (第三次尝试提供盐、芝麻、绿豆、花生的混合物,由两种混合物的比较变成四种混合物的比较,加大了探索的难度,分离时由原来的一次分离变成了多次分离,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要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才能分得更快。得出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的结论。)

  5、观看课件,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活动自然结束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科学活动源于生活,活动把幼儿的认识由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对筛子的认识,还丰富了幼儿有关筛子的经验,体现了科学活动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活动反思

  1、活动选材体现生活化

  该活动来源于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筛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茶叶包、夏天的蚊帐等,但却极易被孩子们忽略,而“筛子”是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常见的用品。本活动选材处处体现科学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符合陶行之的“生活教育”理念。

  2、材料提供体现适宜性

  本次活动提供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我在活动前多次实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即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颗粒,混合物大小适中,刚好与不同型号的筛子匹配。采用两人合作操作的方式,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机会。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感知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3、活动环节体现递进性

  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的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始终让幼儿自我探索,自主发现。本次活动设计了如下三次操作探索:

  初次尝试:提供大小对比较明显的芝麻与黄豆,幼儿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后,发现使用筛子能很快将两种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该环节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筛子的作用。

  第二次尝试:提供芝麻和盐、绿豆和花生,分离时仅需要用到大、小孔筛子,中孔筛子的提供为这一环节的操作增加了阻碍,通过这样的操作探索,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提升,认识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初步懂得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第三次尝试:提供盐、芝麻、绿豆、花生的混合物,由两种混合物的比较变成四种混合物的比较,加大了探索的难度,分离时由原来的一次分离变成了多次分离。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要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才能分得更快,得出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的结论。

  递进性的探索环节使幼儿的操作由易到难,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由浅入深,呈递进式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问题设置体现有效性

  活动前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活动后给孩子时间讨论与交流,引导幼儿将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表述出来。例如,第一次操作时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分的?什么方法可以最快地把混合物分开?第三次操作时提出问题:混合物一样大吗?谁大谁小呢?这三个筛子筛出来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总结并提升核心经验:原来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会留在筛子上。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让幼儿认识手帕的基本形状、颜色和质地。

  2. 引导幼儿学习用手帕通过折叠、打结等简单方法创造出不同的造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示范和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幼儿对手帕创意造型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2. 让幼儿在与同伴合作和分享中体验快乐,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手帕的基本折叠和打结方法,如对折、对角折、系蝴蝶结等。

  2.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手帕造型。

  (二)教学难点

  1. 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境或主题,选择合适的手帕造型方法。

  2. 帮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困难,如手帕打结不牢固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手帕的各种折叠和造型方法,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2. 实践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手帕,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和发挥创意。

  3. 启发引导法:在幼儿制作过程中,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创新。

  四、教学准备

  1. 各种颜色、质地的手帕若干(保证每个幼儿至少有一条)。

  2. 与手帕造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用手帕制作的花朵、帽子、小动物等。

  3. 用于展示的道具,如小木棍、发卡、彩色纸条等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1. 教师拿出一块漂亮的手帕,在手中挥舞、展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手帕呢?”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手帕的使用场景,如擦汗、擦手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手帕变变变。

  (二)认识手帕(7分钟)

  1. 将准备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手帕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自由观察和触摸。

  2. 教师提问:“你们手中的手帕是什么形状的呀?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回答手帕的形状(一般为方形)和质地(如棉质、丝绸等),并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手帕的感受。

  3. 教师总结手帕的基本特点,再次强调手帕的形状和常见质地,加深幼儿的印象。

  (三)手帕造型展示(10分钟)

  1. 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手帕造型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用手帕制作的各种有趣的造型,如花朵、帽子、兔子耳朵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2. 教师选择其中一种简单的造型(如用手帕折成的花朵),进行现场示范。边示范边讲解步骤:

  - 首先将手帕对折成三角形。

  - 然后从三角形的底边开始,一层一层向上卷,卷到合适的大小后,将剩余的部分塞到卷好的部分里面,整理一下,一朵手帕花就做好了。

  3.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跟着做,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四)幼儿自主创作(20分钟)

  1. 教师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手帕创造出独特的造型。可以给幼儿一些主题建议,如“森林里的小动物”“美丽的花园”等,也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

  2. 为幼儿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小木棍(可用于做魔法棒)、发卡(可将手帕造型固定在头上)、彩色纸条等,让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3. 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适时地给予启发和指导。例如,当幼儿不知道如何继续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呢?我们可以怎么利用手帕来实现呢?”或者给予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你可以试着把手帕对折几次,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呢?”

  (五)作品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为幼儿设置一个展示区,让他们将自己的手帕作品展示出来。

  2. 邀请幼儿逐个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名称、是如何制作的以及自己的创意来源。其他幼儿可以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和鼓励。

  3.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重点表扬幼儿的创意和努力,如“你这个用手帕做的小兔子真可爱,尤其是你给它加上了长长的耳朵,太有想法了!”同时,也可以针对一些作品提出改进的建议,如“如果你的手帕帽子再调整一下形状,可能会更漂亮哦。”

  (六)活动结束(5分钟)

  1.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手帕的特点、制作的方法和幼儿们精彩的作品,再次强调创意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手帕的其他玩法,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创意。

  3. 引导幼儿收拾好自己的手帕和辅助材料,整理活动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7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幼儿能准确说出手帕的用途,如擦脸、装饰等。

  2. 了解手帕的不同材质(棉布、丝绸、麻等)对造型的影响。

  (二)技能目标

  1. 熟练掌握至少三种手帕的基本折叠方法(如对折、三角折、风琴折)。

  2. 能够运用简单的装饰技巧(如添加彩色珠子、贴纸)为手帕造型增色。

  (三)情感目标

  1. 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2. 通过与同伴合作完成作品,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多种手帕折叠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2.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添加合适的装饰。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不同材质手帕折叠时力度和技巧的把握,确保造型美观。

  2. 激发幼儿的创意,使他们能突破常规思维,创造出新颖的手帕造型。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手帕相关的情境,如手帕王国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2. 小组合作法:安排幼儿分组创作,促进合作与交流。

  3. 游戏教学法:通过玩手帕造型猜猜看等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1. 不同材质、图案的手帕若干。

  2. 彩色珠子、贴纸、小毛球等装饰材料。

  3. 展示架、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神奇的地方——手帕王国。那里的手帕都有神奇的魔法,它们可以变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呢?”

  2. 展示多媒体上手帕王国的图片,画面中有用手帕做成的各种造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拿出不同材质的手帕,让幼儿触摸并感受,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手帕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说出材质的不同,如柔软、光滑等,并介绍常见的手帕材质(棉布、丝绸、麻)及其特点。

  2. 展示手帕的不同用途图片,如擦汗、擦手、当装饰品等,让幼儿说一说手帕还可以有哪些用途。

  (三)技巧传授(15分钟)

  1. 教师示范几种基本的手帕折叠方法:

  - 对折:将手帕沿着中心线对折,使两边完全重合,告诉幼儿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可以用于制作一些对称的造型。

  - 三角折:把手帕的一个角与对角对折,形成一个大三角形,强调这种折法在制作帽子、动物耳朵等造型时很有用。

  - 风琴折:像拉手风琴一样,将手帕反复折叠成宽窄均匀的长条,可用于制作花朵等造型。在示范过程中,让幼儿注意每一步的动作和折叠的整齐度。

  2. 展示添加装饰的方法:在折叠好的手帕上,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彩色珠子、贴纸或小毛球等,让幼儿观察装饰后的效果,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还有哪些装饰方法。

  (四)实践操作(20分钟)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若干手帕和装饰材料。

  2. 布置任务:每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个与手帕王国主题相关的作品,可以是手帕城堡、手帕精灵等,要求至少使用两种折叠方法和一些装饰材料。

  3.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胶水等工具,鼓励他们发挥创意,互相帮助。

  (五)游戏环节(10分钟)

  1. 开展手帕造型猜猜看游戏。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将小组制作的.手帕造型展示给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猜一猜这个造型是什么,是用什么折叠方法和装饰材料制作的。猜对的小组可以获得小奖励。

  2. 通过游戏,让幼儿再次熟悉手帕的折叠方法和装饰技巧,同时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 各小组将作品展示在展示架上。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作品的名称、创意来源以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评价作品,从造型的创意、折叠方法的运用、装饰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幼儿的努力和创意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回顾手帕的材质、用途、折叠方法和装饰技巧,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

  2. 鼓励幼儿回家后用手帕为爸爸妈妈表演魔术,将手帕变成新的造型,分享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和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手帕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特殊用途。

  2. 学习不同类型手帕(如印花手帕、刺绣手帕)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幼儿独立完成手帕复杂造型的能力,如用多层手帕制作立体造型。

  2. 提高幼儿根据设计图或简单指令完成手帕造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中手帕元素的喜爱之情。

  2. 在制作手帕造型过程中,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讲解手帕在文化层面的知识,拓展幼儿视野。

  2. 指导幼儿完成复杂手帕造型的步骤和技巧。

  (二)教学难点

  1. 让幼儿理解不同文化中手帕含义的差异,并将其融入到手帕造型中。

  2. 帮助幼儿在制作复杂立体造型时解决手帕固定和形状保持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详细讲解手帕的文化知识和造型技巧。

  2. 模仿学习法:让幼儿模仿教师或图片的手帕造型进行制作。

  3. 竞赛激励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

  1. 具有不同文化特色图案的手帕,如中国传统刺绣手帕、西方蕾丝手帕等。

  2. 关于手帕文化的图片、视频资料。

  3. 用于固定手帕的工具,如小夹子、针线(教师使用)、透明胶等。

  4. 设计图若干,展示复杂手帕造型的步骤。

  五、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8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手帕文化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手帕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婚礼、庆典、礼仪等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和象征意义。

  2. 展示不同文化特色的手帕实物,如中国的苏绣手帕,上面绣有精美的花鸟图案,向幼儿介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手帕上的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再展示西方的蕾丝手帕,讲解其在西方文化中的优雅象征。

  3. 提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些手帕漂亮吗?它们和我们平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观察手帕的图案、材质和设计细节,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手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7分钟)

  1. 介绍不同类型手帕的特点:

  - 印花手帕:图案丰富多样,可以是卡通形象、花朵、几何图形等,色彩鲜艳,通过印染技术制作而成。

  - 刺绣手帕:具有立体感,图案精致,是用针线在织物上手绣而成,体现了精湛的手工技艺。

  - 蕾丝手帕:质地轻盈,有精美的镂空图案,给人优雅、浪漫的感觉。

  2. 让幼儿触摸不同类型的手帕,感受它们的质地和纹理差异,加深对不同手帕类型的理解。

  (三)造型技巧讲解(10分钟)

  1. 教师展示用多层手帕制作的立体花朵造型,边讲解边示范步骤:

  - 首先选择几块颜色鲜艳的手帕,将它们叠放在一起。

  - 然后从手帕的中心开始,用小夹子或透明胶将手帕固定在一起,形成花蕊部分。

  - 接着,将手帕的边缘一层一层地向上翻折,并用夹子或胶固定,形成花瓣。每一层花瓣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

  - 最后,整理一下花朵的形状,一个漂亮的立体手帕花朵就完成了。

  2. 教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手帕的固定要牢固,翻折花瓣时要尽量保持形状的对称和美观。同时,向幼儿展示一些用手帕制作的其他复杂立体造型的图片,如用手帕制作的小背包、娃娃的衣服等,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四)实践操作(15分钟)

  1. 为幼儿提供设计图,设计图上有简单的手帕立体造型步骤,如用手帕制作的小帽子或简单的小动物造型。

  2. 幼儿根据设计图选择自己喜欢的手帕进行创作。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在固定手帕、调整形状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尝试创新,不局限于设计图的内容。

  (五)竞赛环节(10分钟)

  1. 组织幼儿进行手帕造型竞赛,主题可以是“最具创意的手帕造型”。

  2. 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手帕造型作品,然后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创意和制作过程。

  3. 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评选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可以获得小奖品,如漂亮的手帕贴纸或小徽章等,通过竞赛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作品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将所有幼儿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

  2. 邀请幼儿自由参观其他同学的作品,并与小伙伴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以及为什么喜欢。教师引导幼儿从造型的创意、手帕的运用、文化元素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评价。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手帕在不同文化中的特点、造型技巧以及幼儿们在竞赛中的精彩表现。

  2. 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探索手帕的更多玩法,可以尝试将不同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更独特的手帕造型,并与家人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制作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9

  一、教学目标

  (一)艺术感知目标

  1. 幼儿能够感受手帕在造型变化中所展现出的对称美、色彩美和形态美。

  2.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手帕造型作品,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实践操作目标

  1. 学会运用手帕进行简单的拼接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图案或造型。

  2. 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图案的手帕进行搭配。

  (三)情感发展目标

  1. 激发幼儿对手帕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的观察力和捕捉力。

  2.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让他们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创造美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幼儿发现手帕造型中的对称美和色彩搭配的.和谐性。

  2. 教授幼儿手帕拼接和组合的基本方法,如直线拼接、三角形拼接等。

  (二)教学难点

  1. 让幼儿在拼接手帕时,理解如何通过不同的拼接方式和角度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

  2. 培养幼儿在造型过程中的审美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判断和调整手帕造型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

  1. 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各种手帕造型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 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手帕的拼接和造型,掌握实践技能。

  3. 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手帕造型中的美感元素,促进思维碰撞。

  四、教学准备

  1. 各种图案、颜色、质地的手帕,

【大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5-06

《风》大班科学教案10-18

《青蛙》大班科学教案06-10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04-02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07-25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6-11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4-01

(集合)大班科学教案09-27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子》11-01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