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7 19:06: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懂得写通知的意义,掌握写通知的固定格式,学会写通知.

  2.通过习作,能认识到"通知"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养成能注意留心校内校外的有关通知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知的书写格式,练写课后的两则通知.

  教学难点,能组织好正文中的内容,用确切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要写通知.

  2.掌握通知的书写格式.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种应用文(出示课题)."通知"与我们上学期学的收条,领条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

  2.自学课文,想想:

  (1)什么时候需要写通知

  (2)通知的格式是怎样的学生自学抓住要点.

  3.反馈自学,讨论通知的格式.

  4.口头解说书中的第一个通知,并试写.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通知的书写格式,学会写通知.

  2.完成两则通知的写作.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说说我们什么情况下要写通知.

  (2)指名说说通知的格式.

  2.讲评第一则通知.

  3.试写第二则通知.

  (1)自由读第2题.

  (2)口头练说,集体讨论.(这一题的内容组织有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自由练说可采取小组讨论形式)

  (3)试写.例:

  通知

  2月26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本中队教室召开中队委员会议,讨论中队工作计划.请中队委员参加.

  四(1)中队委员会

  2月23日

  4.课堂作文.

  学生在作文本上誊写两则通知.

  (2)教师根据班级,学校实际提供内容,让学生练习巩固写通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美术字和平面设计基本规律,了解海报宣传的基本特征而设置的。

  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送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它的社会功能在于告诉人们确定的信息,以引起人们的相应反应,它常以内容和时、形式生动、活泼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社会生活中。

  海报设计必需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要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画面应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

  在学校里,海报常用于文艺演出、运动会、故事会、读书会、展览会、欢迎会、家长会等。

  海报设计总的要求是使人一目了然。在具体创作上,要引导同学注意构图要相对集中,不宜太散;形象和文字选择要恰当,要和主题内容相统一;形象、文字比例要适度。

  一、参考教学设计

  课业类别:工艺设计课。

  教学目的:让同学了解海报设计的特点和构思、构图、绘制的一般过程。运用所学过的美术字、图案和色彩知识完成一个海报设计。

  作业要求:自定设计内容,并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确定最理想的方案,画在正式纸上,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

  教学重点:海报设计的原则和实践。

  教学难点:构图形式问题。同学往往把一些形象进行简单的罗列,画面零散,应指导同学把图案形象和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画面完整、文字突出。

  学具准备:铅笔、尺子、橡皮、16开草稿纸二张、蜡光纸、剪刀、旧挂历纸、调色盘、笔洗、水粉颜料、毛笔。

  教具准备:范图四幅(一幅以剪贴为主、一幅以图案为主、一幅以美术字为主、一幅美术字参考图)。

  教学过程:

  按常规进行。

  二、讲授新课

  1.宣布课题并板书“海报设计”。要同学打开课本欣赏海报设计例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运动会、杂技节、新影片上映、戏剧节、书展、灯展、花展、音乐会等,除了用电视、广播、报纸、吉祥物等立体的、平面的、静止的、运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外,海报也是一种静止的宣传形式。

  海报的特点是利用静止的形象与文字发明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繁华地段,面对广大的空间与流动的人群。所以大效果要突出,使人一览无余,不费思索就留下深刻印象。

  提问: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见到过哪些活动是通过海报把信息传送给大家的?

  同学回答:杂技节、渡江节、大运会、亚运会、农运会、迎新会、文艺演出、读书会、“六一”游艺会等。

  2.海报设计的具体要求:(板书)(结合课本中范图讲解)

  ①主题明确。活动名称、时间、地点要书写清楚。海报中,名称是最重要的,应放在显要的地方,字体要大。纹样装饰要防止喧宾夺主,应突出主题。

  ②形式引人。在构图上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力求新颖、新颖。

  ③色彩鲜明。应根据海报的特点,在明度上、色相上、底色与浮纹上、底色与海报名称上作适当的对比。如底是深色,海报的名称应该是浅色。这样,海报的名称就能突出。

  ④构图单纯。海报主要是远看,所以画面上的形象要突出、单纯,才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不可面面俱到、琐碎零乱。如画乒乓球赛的海报,画上许多人在观看竞赛,效果一定不好。不如就画一个球拍,一个乒乓球,加上文字,效果就较强烈。

  海报制作技法多种多样,除水粉外,可用剪贴、喷刷、贴沙、压印等技法。也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报。

  3.海报的设计步骤:(板书)

  ①确定主题。同学选择一个和自身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音乐会、运动会、主题班会或者交通、绿化、庆“六一”文艺演出等为题,设计一幅海报。

  ②构思构图。先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小构图,把想法简单地画出来。

  ③空虚完善。定下构图后把图放大到16开草稿纸上,再加以完善,形象可以参考其它书籍,美术字可参考教师范画。

  4.着色要求:

  ①确定色调,根据画面主题确定色调,明确以什么颜色为主,颜色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种为好。

  ②着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可先画一个色稿,只画色块,确定色彩关系,防止在正稿上反复涂改。要注意着色顺序。

  5.过稿要求。

  把16开铅笔稿与16开水彩(水粉纸)对齐,对大头针四角固定,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沿着草图的设计轮廓用力画一遍,不要用橡皮。

  6.剪贴要求:剪贴应以草图轮廓为依据,根据画面需要确定选用废挂历纸哪几块,剪下后贴在正稿的相应地方。

  三、同学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了解同学的构思,启发同学思路,可协商同学完成构图,可建议同学采用剪贴与着色方法。根据同学作业进程,对有共性的问题不时提出解决方法,争取当堂完成作业。

  四、小结

  作品展览,师生讲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 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 特征 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词语,品 味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 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 着点雪。

  2、 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为什么济南的冬天 的景色会 如此动人?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 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 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逐次出示蝴蝶和毛毛虫图片,让学生比较认识。

  2.小蝴蝶和毛毛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

  (3)标出自然段。

  2.指名朗读,随机学习字词。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2)出示并学习生字词。

  二类生字词:趴在 惊讶 认识 糊涂 委屈 骗人 爱抚 产卵 孵出

  脱去 一段

  一类生字词:漂亮 引起 惊讶 认真 回答 认识 相信 产卵

  三、再读课文,找出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两种小动物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去找一找。

  2.引导发现其发育过程并汇报交流:(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四、小结

  师结: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毛毛虫还真是小蝴蝶的弟弟!看来昆虫世界里也有许多奇闻怪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蝴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用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齐读。

  二、细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2.指名读出具体段落,细细品读。

  出示对话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虫抬起头来惊喜的喊:“妈妈,妈妈!”毛毛虫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毛毛虫会“惊喜”?并读出毛毛虫的惊喜。

  3.分小组讨论找出像“惊喜”这样表示语气的词语,依次体会并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虫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是蝴蝶妈妈的一番话,揭开了小蝴蝶心中的迷团,也使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发育过程。

  (2)在文中找出蝴蝶妈妈的话。

  (3)指名读、齐读。

  (4)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5)小组讨论,选出代表用自己的话说出蝴蝶发育的过程。同时

  出示蝴蝶发育变化的过程,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5.在熟读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加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吗?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细细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推荐

  《丑小鸭》

  《小蝌蚪找妈妈》

  板书设计:

  7.小蝴蝶和毛毛虫

  卵——毛毛虫——蛹——蝴蝶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情节精彩,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我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是从文章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是大胆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3、是通过写颁奖辞这一小作文形式,让学生对烛之武形象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关键的是内化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解决阅读了却不知道不会用材料的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文本探究

  1、研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精彩部分:

  ⑴ (师过渡)是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在这危如累卵,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劝说?

  (明确):因为之前已经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了解了三国的纠葛,所以学生会直接告诉秦王,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点拨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秦王想和晋君联合,想灭掉郑国,郑国派使者来说晋国的种种不是。那么自己会怎么想?肯定是挑拨离间,直接更见坚定自己与晋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这样做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⑵ 那烛之武究竟怎么做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呢,请同学们齐读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部分。给大家五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画出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解决疑难):学生提问,老师点拨字词。

  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⑶ 讨论:

  刚才通过串通文意了解到,烛之武也提到了晋国和秦国的过节,但是他是直接提出来的吗?那么之前烛之武还说什么了,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本谭雪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很卑微低下的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让秦伯放低警惕,并且让秦伯有一种优越感,知道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快亡国了,而他是郑国即将的拥有者。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时在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

  ⑤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

  (总结):烛之武以退为进,让秦伯不设防;让事实说话,用三国地图明确指出秦国没有利益可图;再点出不灭郑国还能让秦国受益;适时的点出晋国也是个靠不住的;更进一层指明晋国的狼子野心,让秦伯看清攻打郑国是对自己有害而无一利。

  ⑷ 最后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知识点:“说”通悦,“乃”是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知识点:微:没有夫人:那人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赴

  其:祈使还是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那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有着怎样的形象?

  (明确):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作业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补充):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示例):

  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郑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舍郑利秦以利诱之

  晋言无信制造隔阂

  晋国无厌点醒秦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悦耳

  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会弹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令师襄如痴如醉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要求,小学语文导学导练3——识字能力。

  1.识字数量要求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2.识字质量要求

  (1)会读。看到字形就能读准字音。

  (2)会解。能懂字的意思懂得字在词中的意思。

  (3)会写。能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4)会用。能用大部分学过的字组词,造句、说话、写话、作文。在语言环境中运用。

  3.识字能力要求

  识字能力,主要指独立识字。遇到一个生字,能做到以下三点:

  (1)独立识字音。会运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准字音。

  (2)独立记字形。运用掌握的汉字及分析字形的方法,找出字形的难点,独立记住字形。

  (3)独立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及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的方法,独立读懂字义。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识字的意义

  识字是一个人学文化的开始,只有识了字,才能可能学词、学句、读段、写篇。可以说识字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奠基工程。

  儿童从小首先发展的是口头语言,然后再发展书面语言。识字是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与船。识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识字要建立音、形、义三因素的联系,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的规律使学习汉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摸式,利于智力发展。识了字,掌握了书面语言,就能更广泛接受信息。书面语言就成为了继续学习及认识的工具,视野会更开阔,对陶冶情感,培养品质,发展个性都会带来积极作用。

  2.学会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每个汉字,都应该包括音、形、义三个因素,这三者紧密不可分。学每个汉字也就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了解这三方面的识字知识与学习方法。

  (1)读准字音,注意同音字的比较。汉字有几万个,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而普通话的基本音节仅有400多个。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它既是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之处,也为学习带来困难,如“风、封、丰、疯、枫、峰、锋、蜂等字都读fēnɡ,但它们的字形与字义都不同,如乱用,就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两类:一类是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如“工”与“公”,要结合词句从字义和字形上区别用法。一类是音相同形相近的字,如“密”与“蜜”,不仅要从字形上比较,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更要将它们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如从“大象的四条腿像四根大柱子一样粗”来区别“像”与“象”。

  (2)多音字要掌握据词定音。一字多音也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可以采用组词练习,如“数shù()()shǔ()()”、“喝hē()()hè()()”。可以将多音字编入一句分析,如“河面上漂(piāo)着一条漂(piào)亮的船。”“背(bèi)上背(bēi)孩子。”还有的可以根据词性区别,如“磨”mú(铅~,铜~儿,~子,~板,~具,~样)都是名词;mó(~擦,~蹭,~合,~炼,~灭,~损,~牙)都是动词。

  附部分多音字

  A部

  1.阿

  ①ā阿罗汉阿姨

  ②ē阿附阿胶

  2.挨

  ①āi挨个挨近

  ②ái挨打挨说

  3.拗

  ①ào拗口

  ②niǜ执拗

  B部

  1.扒

  ①bā扒开扒拉

  ②pá扒手扒草

  2.把

  ①bǎ把握把持把柄

  ②bà印把刀把话把儿

  3.蚌

  ①bàng蛤蚌

  ②b>>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3-02

语文《公输》教案08-20

语文《检阅》教案11-27

语文《草原》教案02-17

语文精品教案02-23

语文拼音教案03-11

语文《黄鹂》教案03-12

语文园地教案02-15

语文经典古诗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