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时间:2022-11-18 12:43: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法:

  读中感悟

  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

  资料、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搜集的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入手,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

  2.了解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

  3.回归全文,再读全文,说说从科学家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一、积累内化:

  写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写近义词:

  反射( )奇怪( )平静( )专心( )发觉( )

  三、实践活动:

  1.把阿基米德遇害时的情景变成课本剧演一演。

  2.搜集其他科学家的故事,为本单元后面的交流做准备。

  板书设计:

  爱动脑筋想问题

  科学家阿基米德

  用镜子反射原理打败敌人

  被侵略军杀害了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2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àn),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 [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悟, 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 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近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 [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 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却说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 qíqū)

  叽里呱啦( guā)

  嗖(sōu )

  着 zhuó (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英雄壮举!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

  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反思:

  1. 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 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定格。导入:同学们看到的画像是谁?能简单的评价一下吗?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到郑成功是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民族英雄。今天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2 学生提出问题。

  3 发新帖。

  请大家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发到“自由论坛”里,供大家浏览。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们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浏览网站上的内容,两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对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学解决的问题多,学到的知识多。

  1 研究学习

  (1)查找

  小组围绕主题,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2)上传

  根据研究主题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上传到“自由论坛”里。

  (3)教师巡视指导

  2 反馈学习成果

  (1)研究主题是什么?研究结果怎样?

  (2)关于这方面内容,有没有补充?

  (3)你觉得郑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

  3 朗读课文

  知道了这么多,我们来读读课文,再感受一下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三尝试练习

  学到这儿,我们对《郑成功》这篇课文了解得更深了。老师设计了一些作业,在“考考你”栏目里,请点击,看看自己会做哪些题。

  学生点击任选题目,进行练习并递交。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知道了有关郑成功的许多知识,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国的民族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想不想更深地了解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为我们的英雄故事会作准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塞翁 福 祸 福 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其父 福 祸 福 福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7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8

  教学目标:

  1、课下让学生找一些体现古人高风亮节的小故事,课堂上可交流一下。

  2、本文的故事性强。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先讲一遍,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铭记于心,然后仔细揣摩语言。

  3、教学中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一下,让学生谈谈对当今社会中“慎独”现象的感受。

  4、本文短小精悍,可让学生体会简约、精炼的写法。

  教学重点:

  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联系实际体会“慎独”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收集相似的小故事。

  查找有关杨震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精彩两分钟:谈谈自己对好官的看法。

  二、明示目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一位好官。板书杨震。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查阅到的有关杨震的资料,教师补充。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华阴人,少时聪敏而且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后因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从师者如市。50岁时,经朝廷大将军举荐,开始步入仕途,升任荆州刺史。任职期间,曾举荐茂才王密担任了昌邑县令。后因受奸人诬陷,蒙受冤屈而死,后沉冤昭雪,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四知书院”。

  补全课题,指名读,说一说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初始通读

  1、听范读,师生交流读文言文的方法。

  2、生自由练读。并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3、同位互读、相互纠正。

  4、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

  5、齐读

  四、品味精读

  1、对照译文,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王密送金的时个是如何想的?他有什么目的?

  3、杨震收了吗?他是如何说的?

  指名读杨震的话。想一想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神态是非常严肃的、严厉的、可能还有一点失望;动作语气可让学生上来边说边作边演。

  生展示读。

  4、学生再来读课文,并说说你认为杨震是个什么样的人?

  严于律己,不贪不占,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等

  5、过了杨震的教育,你认为王密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五、实践悟读

  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当面对对自己有恩的人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学总结】

  有人曾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杨震暮夜却金》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句句看似浅显易懂,细读起来,却又能体会出另一种感情,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必须创设美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针对张老师的“在本册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文言文,而文言文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六年级的学生快速准确的背诵文言文?”我采用以下方法效果不错!

  1. 让学生熟读译文,大致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抓住文本的意思,我引导学生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激起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 .熟读成诵,激励表扬先会背诵的学生,利用榜样去激励其他同学。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3.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讲清楚讲准确。

  4.理解并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2.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

  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1.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同学们有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出示【课件2】

  课堂笔记要记什么?

  1.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3.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

  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课件3】

  亮相行当压轴捧场行头

  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打圆场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曲终人散有板有眼科班出身

  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

  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

  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3.交流:制作者制作小灯泡是根据《说明书》上哪句话制作的,为什么做错了?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没讲清楚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哪一边插入,小灯泡要在灯罩内还是在灯罩外。

  4.思考:这句话怎样改才能让制作者看明白应该怎样做?

  5.学生修改说明书上的相关部分。

  6.汇报,交流修改的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板书:学习说明语言)

  日积月累

  1.出示成语

  【课件4】

  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行云流水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笔走龙蛇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2.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小组交流: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先正确读出,然后说出成语的意思。

  5.教师纠正指导。

  (板书:积累艺术词语)

  板书设计

  做好课堂笔记

  了解戏曲名词

  学习说明语言

  积累艺术词语

  教学反思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0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徐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2.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3.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4.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果实。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3.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4.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滩拾贝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瓜地里刺猹海滩上拾贝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3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4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要问”的重要

  1.齐读“不懂就要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于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上面左边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上面右边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别在干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要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

  3、初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4、会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春”导入

  1.说春天的词语猜季节。

  鸟语花香绿草如茵万象更新繁花似锦…………

  2.板书:春

  3.扩展春天的词语、诗句等。

  二、思考。

  1.板书课题。孔子游春。

  2.你想了解些什么?

  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演示课件。(配乐朗诵)

  四、交流、反馈。

  你听明白了什么?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五、还有很多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1.借助网络,自主学习。

  2.自主选读,感悟语言、批注阅读。

  3、交流。

  六、教学:“泗水春景”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们不紧迎来了听课的老师,连“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也赶到了这里。

  我就是“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我们这里景色优美,眼看“5.1”黄金旅游就要到了,可是还缺导游,听说金南中心小学六(3)班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潇洒、美丽,而且能说会道。今天我是来招聘导游的。

  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

  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1)学生读2节。

  (2)指名读课文。

  (3)设计导游词。

  (4)学生交流。

  (5)大家表演精彩极了,本公司决定,全部录用。

  (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

  七、学习字词。

  八、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家你打算作些什么?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01-18

苏教版五上语文教案01-13

草原上的鹰语文教案02-11

四上语文教案01-18

草叶上的歌语文教案02-18

《城堡上的大炮》语文教案04-26

《草原上的鹰》语文教案04-03

月亮上的足迹的语文教案01-04

《月亮上的足迹》语文课教案03-31

清明上河图的语文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