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31 21:24:34 炜玲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3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

  P14:6、7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3-03

三年级数学教案03-03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02-22

【推荐】三年级数学教案03-03

三年级数学教案【荐】03-03

【热】三年级数学教案03-03

三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3-07

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03-04

【精】三年级数学教案03-05

三年级数学教案【热】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