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2 19:05: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四、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六、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七、作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荷花》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设计理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有关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

  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

  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多么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啊,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颂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小英情感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英情感的变化,体会两次“掌声”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又许多叔叔阿姨到我们班听课,我们该怎样欢迎?来了那么多的叔叔阿姨,老师很紧张,同学们该怎样鼓励老师?

  听课文范读,你也可以小声跟读,回顾全文

  感受小英性格情感变化,学习重点段和重点语句。

  1.画出描写小英情感,心态动作变化的句子,并轻声读一读。

  2.反馈提炼关键语句,并学习。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下面请把你画出的句子站起来读读。

  A: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坐一角,因为小时侯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指明把红色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是”说明了小英是偶尔这样还是经常这样?

  “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她为什么会自卑?

  B: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她为什么会把头低下?

  为什么她会觉得上讲台就是出丑,出洋相呢?

  小结:所以说,那时候的她是很不自信,很自卑的。

  过渡:这样自卑的她愿意参加演讲吗?你怎么知道的?自由默读课文,找出答案。指名回答。

  C: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从哪些词中看出她不太愿意参加演讲呢?用“——”划出来。

  理解:犹豫说明小英决定站起来时,心理怎么样?

  “慢吞吞”说明了什么?

  “眼圈儿红了”说明了小英此时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过度:小英第一次面对同学表现的很紧张,,面对小英的紧张、犹豫、担心、害怕,同学们是怎么做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C: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留下了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课件出示2)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_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课件出示1)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3)

  夏天,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1)第一种写法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2)第二种写法好,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

  3.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有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板书: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教学任务分析

  《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查理的孩子调皮、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立志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汉。故事温馨,语言真切,很有感染力。

  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调皮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言行举止很有“好汉”的做派。他非常珍视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杰西虽然是残疾人,但心态健康,对查理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在对话、行为中感受查理和杰西的思想感情,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进而体会理解与信任也是一种爱,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

  略读课文,学生在二年级已有接触,加上本册教材前七个单元都曾学习过,估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但肯定不扎实。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要巧妙地发挥“导”的作用。另外,这是本册最后一篇课文,学生也许还没学习第八单元的其它课文,对单元主题“献出我们的爱”缺乏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抓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悟查理与杰西之间的温馨与快乐,进一步挖掘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1、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丰富“爱”的含义,受到“爱”的感染与熏陶。

  四、设计理念

  1、凸显略读课文特点。

  (1)实现与精读课文的整合。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

  (2)在方法上,提倡自读自悟,提高阅读能力。导语提示语,抓住主要问题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读书、感悟、交流,明白查理前后行为的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从中悟出友好、尊重、理解、鼓励等美好的品质带给人的精神力量,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人文关怀。拓展相关阅读,加强积累,内化认识,强化情感提升。

  (3)在要求上,不求字斟句酌,突出阅读重点。充分初读之后,学生最大

  大范围参与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提升主题。朗读的重点则放在几处人物的语言上。

  2、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师生活动的载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导语导读,插图辅助理解,借助人物语言感悟,既快捷方便,又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对农村学校实际困难的考虑。

  五、教学准备:相关

  谚语、词卡、课文插图投影片等

  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理解查理变化的原因。

  难点:从杰西的话中体会杰西对查理的尊重和信任。

  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揭题读题 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做端正,睁大眼睛看老师写 师板(好汉)齐读一次,提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好汉?(行侠仗义 爱帮助的人)

  (2)从古自今,人们对好汉的理解各不相同。我们来读读吧,学生自由读,齐读(课件出示)

  谚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全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上节课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继续学习。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汪霞为什么要戴着帽子去上学?

  (1)得了恶性肿瘤(解释什么是恶性肿瘤)——不得不接受化疗(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2)“不得不”换词理解——而必须接受化疗的结果就是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掉光。

  (3)曾经是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现在却因为病痛的折磨,几乎掉光了,小汪霞的内心怎样啊?(痛苦伤心等)

  那你应该怎么读啊? 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2、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汪霞,因为化疗,那一头曾经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你将要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学校上课,这时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心情啊? (很不安、害怕)

  你们能体会到汪霞的心情,能用自己的朗读把汪霞这种不安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3、此时,你觉得汪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怜,自尊心强,自卑)

  过渡:这个可怜的孩子当她回到熟悉的校园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她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咱们应该读哪个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汪霞的心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开始接着最后)

  1)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句,简单说一说

  2)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3)“为什么汪霞一开始迟迟不敢进去,到最后她大步走进教室”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4)她为什么迟迟没敢进去?为什么戴着一顶帽子就迟迟没敢进去?

  5)那么此时的汪霞会是什么心情呢? (害怕紧张担心等) 怕什么?

  6)那你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读一读这一句话。 指名读——评读

  7)同学们想象一下,迟迟没敢进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你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吗? (生自由回答) 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练读

  2、正在此时,她发现了什?

  (当他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

  理解“意外”

  1)意外什么意思?她为什么会感到意外?读这句体会她意外的心情

  2)大家想象一下:他们的帽子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又有可能是什么样式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自由发言:五颜六色、各色各样、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那么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同学们的帽子呢? (五花八门)

  3、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跟他们那些帽子比起来,汪霞觉得怎么样? (自己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4、如果你就是汪霞,此刻你就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迟迟没敢进去吗?还会担心害怕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心情呢?(和大家一样,不再觉得自卑、不安。)

  5、比较句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多“一下子”好吗?好在哪儿?(心情变化很大,立刻变轻松)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练习朗读最后一句。

  6、师小节:抓住汪霞的心理变化,细腻的写出了汪霞由开始的不安,到现在能轻松地笑了这样的变化。板书:不安----轻松

  7、自由读全段,再次体会汪霞的心情变化。

  过渡:汪霞这么大的转变首先要归功于谁呢?我们来看看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二自然段

  1、默读画出老师的话,想想对老师说的话有什么问题吗?(订正提问)

  预设:为什么要从下星期一开始?为什么所有的同学都要戴帽子?为什么帽子越新奇越漂亮越好?解决问题。

  2、老师是怎样宣布这件事的?什么是和蔼而郑重?试着用和蔼而郑重的语气宣布一下这件事。(出示句子)

  1)在什么情况会郑重的说?联系生活实际(升旗开幕式考试)

  2)读到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老师为什么要严肃认真的说?(重视注意一定做到)

  3、讨论:老师为什么让所有的同学都戴着帽子?老师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打消汪霞害怕被同学嘲笑的顾虑,化解了她因为头发掉落后而产生的不安、自卑心理,让她能和大家融洽的相处)

  师:从老师看似普通的两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是多么用心良苦啊!刚才的问题解决了吗?指导朗读两句话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汪霞的病情呢?(保护她的自尊心)

  师:正是因为老师巧妙、周到的安排,汪霞才能和大家轻松的相处,可见老师的爱心、善解人意啊!我们不仅要学会尊重,善待他人,而且还要讲究方法使被关心的人乐于接受,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板书:尊重,善待)

  过渡:同学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第四自然段

  1、汪霞常常忘记了什么?真正忘了什么?

  2、什么是似乎?同学们似乎忘记了什么?还似乎忘记了什么?

  3、现在你觉得汪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师总结

  汪霞是不幸的,因为病魔不仅让她身受痛苦,而且使她失去了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但是汪霞又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拥有充满爱心的老师和同学们。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不但保护了汪霞幼小的心灵,同时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尊重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和汪霞一样等着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吧!

  四、口语交际

  现在,你想对谁说什么?

  板书设计:

  9 帽子

  尊重 善待

  不安—————轻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齐读课题。

  2、说说什么是“沉默”、“可贵”?(沉默就是不说话;可贵:宝贵、珍贵)

  3、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是因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

  过渡:刚刚同学们的疑问,也是老师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解决我们的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和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示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纠正读音:“霎”“稚”“拙”为翘舌音;“烦”“犯”为前鼻音;蕴,读yùn,不读wēn

  (2)同桌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识记“顾、缓、稚、蕴、霎”。

  组词:照顾

  形近字(换偏旁):暖-缓、维-稚、

  归类识字:雪、霜、雷、霎

  (3)你还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稚拙:幼稚笨拙。

  (4)小结:同学们真棒,自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主要内容:在一节课上,老师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

  A、小组合作学习。

  B、全班交流。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15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段:(16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7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能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4)小结:看来同学们都会提出问题了,很了不起,课下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书上,下节课,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课文后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大家写好字应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

  “贺”的下半部是“贝”。

  “顾”“烦”右边是“页”。

  “迅”“速”“达”,有相同偏旁“之。“迅”的笔顺,“速”的“束”捺变成点,“达”的“大”捺变成点。

  “恰”“犯”“议”结构上都是左小右大,书写时应多加注意;

  “稚”和“享”字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

  “复”的书写“日”和“暖”的“日”不同。

  “享”与“亨”比较区别。

  3、师范写,学生书写练习。(注意写字的姿势)

  4、作业展示评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4项内容,其中包括“语海畅游”(练习读轻声、辨析同音字、仿写有总起句的一段话)、“积少成多”(读背古诗)、“阅读平台”(读短文)和“语文大课堂”。教材的编写寓知识于发现之中,有利于学生感悟并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方法的兴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辨字歌》及其他阅读材料,初步掌握读轻声、辨析同音字的方法,感受我们语言的丰富及美妙。

  2.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及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九龙壁》,在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及购物,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等。

  【重点难点】

  走进市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练习读轻声

  1.读中体会,带点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无变化。

  小结:有些字不读原来的声调,而变得很轻、很短。

  2.找规律: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

  小结:①名词、动词重叠,第二个字读轻声。如:妹妹、看看……

  ②做后缀的字读轻声。如:影子、走了、看着、吃过……

  ③有些双音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眼睛、玻璃……

  3.试一试,怎样读好轻声。

  ①在阳平和阴平字的后面的轻声,调子比较低,像很短的去声。如:玩玩、屋里。

  ②在上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较高,像轻轻的阳平。如:椅子、耳朵。

  ③在去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最低。如:坐坐、骆驼。

  4.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读轻声的词语,读一读。

  二、汉字真有趣

  1.读《辨字歌》,注意带点的字(一组同音字)。

  2.比较带点字的异同。

  ①读音相同或相近。

  ②字形中有基本字“方”。

  ③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说说这五个字的意思。)

  3.交流。

  ①你能区别这几个字吗?这种记字的好方法你掌握了吗?

  ②你还有什么记字的'好方法?

  ③找一组同音字,编个小韵文。

  三、读一读,再仿写一段话

  1.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想一想:第一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来自网!

  话与第二句话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概括地写草丛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第二句具体地写野花的形状、颜色。)

  3.仿写一段话。

  提示:以“农贸市场的蔬菜真新鲜”为总起句,具体地写。可以写蔬菜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或形状挺直、水灵灵的;或写蔬菜散发着清香、带着露珠……也可以具体地写各种各样的蔬菜。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古诗并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元宵》,不理解的字词,如“娱”等,可查字典。3.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人们月下观灯的情景,感受观灯的情趣。

  4.指导背诵:

  ①找一找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种事物(灯、月、人、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填空。

  有()无()不娱(),

  有()无()不算()。

  ()到()间()似玉,

  ()烧()下()如银。

  5.背诵本诗。

  二、阅读《九龙壁》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同桌交流,理解短文。

  ①九龙壁在哪里?大小、形状、材料各是怎样的?巨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九龙壁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3.感悟写作方法。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前两句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九条巨龙的?哪几条介绍得具体?

  ③作者为什么有详有略地介绍?

  三、布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1.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购物、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要求。

  ①观察的内容:市场节日的布置、陈列的商品、服务的方式、购物的情景。

  ②想一想:你打算为谁买?买什么?

  ③怎样找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付款?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在商店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讲出来。

  ①什么时间、与谁一起、到哪里去购物?

  ②概括地说说市场什么样,商品怎样摆放,人们怎样购物,服务态度及方式如何。

  ③你怎样找到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与售货员交流?

  ④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疑虑,讨论解决。

  3.小组评议并推荐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同桌交流并欣赏习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读中赏美景、想中会美景,体会秋天美妙的声音,涵咏秋天的韵味。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拓展联系,仿写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读中赏美景、想中会美景,体会秋天美妙的声音,涵咏秋天的韵味。

  教学难点:

  拓展联系,仿写诗文。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我们去听秋的声音,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我们来读词语。

  2、师:同学们词语读的不错,那这节课你们想不想有更大的收获?

  生:想。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去听听秋的声音。

  二、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一)初读。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同桌读、小组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2、学生汇报。

  3、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4、生汇报。

  (二)美读。

  1、自由读。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喜欢读谁的声音就读谁的声音。

  2、学生汇报读。

  生1:我喜欢读落叶的声音。

  生2:我喜欢读昆虫的声音。

  生3:我喜欢读大雁的声音。

  3、学生想象。

  请同学们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想象一下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会对树妈妈说些什么呢?蟋蟀唱起离别歌,它会唱些什么呢?大雁要飞到南方过冬去了,会对留在这里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身子说:“ 。”

  (2)听听,秋的声音,蟋蟀唱起离别歌:“ 。”

  (3)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师: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三)再读。

  师:让我们再去听一听秋的声音,感受秋的美妙。

  1、指名读,读出秋天的美好。

  2、齐读,让我们怀着这份喜悦,为金色的秋天送上我们的祝福。

  三、续写诗文。

  1、师:秋的声音是丰富的,秋的声音是美妙的……让我们来当当小诗人,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2、学生仿写诗文。

  3、汇报交流。

  四、作业。

  1、画一画你眼中的秋天。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板块目标:

  1、会认33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认识茄、调、臂3个多音字。

  2、认识并学会使用4种修改符号。

  3、了解带有草字头、火字旁、四点底和月字旁的字。

  4、积累好的词语和句子。

  第一课内容分析:本课是一篇以草字头字为主的看图识字课文。识字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十种植物名称。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画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来学习这些汉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带有草字头的汉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茄。

  2、能读准本课的十个词语,能归纳出带有草字头的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茄。

  教学难点:能归纳出带有草字头的字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词语,会写茄、芹、薯、葱、荔5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10种植物,学会5个生字,会写5个字茄、芹、薯、葱、荔。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和词语(做成词卡,黑板上一边是插图,一边是词语)

  自己借助书上的拼音或看图读出这些词语,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词语,正音

  3、再读词语,注意生字字形

  4、认读生字,掌握多音字茄(先把学生都能认识的词语读一读,再把不熟悉的词语作为重点借助图画或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读)薯字可能较难认识,可以比较识字薯---署---暑

  5、检查识字情况

  观察本课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带有草字头的字还有哪些?

  6、读词语,给这些词语分分类(蔬菜类、水果类、花草类、调料类)

  7、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

  三、指导写字茄、芹、薯、葱、荔

  注意薯、葱、荔在虚线格里的位置

  荔,上中下结构,中间的力写的要小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写字任务和课后习题

  一、读课文,复习生字

  二、指导写蒜、荷、茶、莓、芦

  蒜注意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左小右大

  茶上中下结构,下边不是木

  三、练习

  1、形近字组词

  茄( ) 葱( ) 薯( ) 莓( )

  加( ) 忽( ) 暑( ) 梅( )

  2、写出你知道的带有草字头的字:-----------------

  四、作业:收集带有草字头的生字并分类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欣赏同学们上课,作为主人你们想用什么行动来欢迎老师们的到来呢?(全班鼓掌欢迎)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老师感到真高兴!可是,老师此时的心情挺紧张的!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掌声)

  2、师:谢谢你们的掌声,有了你们的掌声,老师已经不紧张了。掌声不仅改变了老师刚才的心情,它还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多神奇的掌声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走进课文《掌声》(板题,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同学们在做游戏、唱歌跳舞、在操场上奔跑,跳绳、在尽情地说笑。

  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读

  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轻一点)

  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可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

  齐读→评价:多么自卑、忧郁的孩子啊

  5、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读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

  指名汇报。(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快乐

  6、我们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5自然段。感受英子的变化吧!

  三、感悟变化,领悟掌声内涵

  1、师:是呀,我们都希望英子开朗、自信。后来,英子真的改变了。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把描写英子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反馈: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此时的自卑、紧张的心情?(立刻)她想上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无奈之下,英子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1秒钟,2秒钟,3秒钟,她的脚刚抬起,又慌慌张张地收了回去,她紧张得全身都在发抖了。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评价:你把“一齐”读得比较重,“低了下去”读得轻,读得有感情。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助/自卑/害怕)

  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来?(犹豫)。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5、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6、师: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个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女孩,在全班的注视下—————生接: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7、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下了很大的决心)

  (评价:理解的多深刻啊!)

  8、师:师: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

  (指名读)(评价:多么无助的英子啊)

  师: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生:困难。

  师:为什么?(因为……所以……拓展说话)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所以();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所以……生:因为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所以……困难。

  9、师: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啊!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痛苦与自卑。我们随着她艰难地挪动着残疾的双腿,一步、两步,一摇一晃,她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而就在这时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齐读)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忽然猛然)

  10、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师: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加油)板书:关心鼓励

  11、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英子,你能行,我们相信你!

  生:英子,你真勇敢!

  生:英子,别害怕,我们不会歧视你!

  师: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X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2、师: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流下了泪水。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故事讲完了,——生接: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3、师: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么,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是什么呢?

  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英子的XXXXXXXX(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14、师: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

  (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拓展说话)

  15、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四、感悟力量,升华情感

  1、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英子变了。曾经坐在教室一角默默无语的她,现在——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曾经连走路都害怕让人看见的她,现在——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

  她成了一个(自信)的人;快乐、开朗、勇敢、不自卑、敢于面对生活

  4、从此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几年过去了,上了中学的她依然惦念着给予她掌声的同学们,她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全都融进了她的来信——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齐读)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活。

  (1)你就是英子,你读吧。

  (2)谁还想读?

  (3)想读的都站起来读。

  5、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XXXXXXXXXX?(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

  五、拓展升华

  1、师:因为掌声,英子勇敢地开始了第一次演讲,因为掌声,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请大家想一想,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只是掌声吗?(生答:鼓励爱心)

  2、师:因为掌声里有同学们的鼓励,支持,赞美,这些都是大家对英子的一片——爱心啊。(板画)

  3、师: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呼唤吧!(齐读最后一段)

  4、交流: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掌声?

  5、师: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书:爱)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这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句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

  (3)全体同学,请大声地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人。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鼓掌,(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在场所有老师,(鼓掌)。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

  29、掌声

  自卑忧郁自信快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 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目标 :

  1、 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 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 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 教师板书:赵州桥 (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 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 。,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 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第1、2小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05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01

三年级上册语文《窗外》教案01-23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4

三年级上册语文颜色教案01-23

三年级语文上册《自信》教案01-24

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01-24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案01-24